商鞅城门立木得那个故事叫啥

2024-05-17 14:11

1. 商鞅城门立木得那个故事叫啥

立木为信
故事: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出处:
出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城门立木得那个故事叫啥

2. 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3.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4. 商鞅南门立木是什么故事


5. 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言出必行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具体的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6. 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讲述了一个言出必行的故事
商鞅南门立木具体的故事: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的历史典故,成语“南门立木”和“徙木立信”就是从这里来的。

7.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名字叫什么?

“城门立木”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商鞅是战国时期十分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但他的改革一开始并不顺利,因为人民被贵族压迫的太久了,所以当法令颁布之后,人民并不相信他,认为法令并不会真正的实施。
为了取信于民,顺利推行变法,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百姓:“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
以表明没有欺诈,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扩展资料:
“城门立木”的故事,是商鞅打破固有思维的开始,他叠加民众的信任,激发民众的上进心,才将秦国从一个泥潭里面渐渐拉出来,成为后来的强国。
秦国在秦穆公之后,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期,士大夫与嬴姓家族之间也有着很多的摩擦与矛盾,在这混乱的局面中,民众对于嬴姓家族失去了信任,同样对士大夫阶层也没有好感。
士大夫之间的相互攻杀,以及士大夫阶层对于嬴姓家族的攻杀等都将民众对于秦国的信任消耗殆尽,这些阶层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没有在意当时整个社会的民生、经济发展,造成贵族能够活得很舒坦,但是民众却依然穷困潦倒。
打仗的时候民众要上,但是到了奖赏的时候就只能贵族优先,民众依然只能过清贫的生活,土地荒废、商业停滞,秦国也就只能越来越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名字叫什么?

8. 商鞅简介,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商君,是卫国国君公室庶出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卫鞅从小就爱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座家中任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未来得及推荐。恰遇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前去探病,说:“公叔的病万一有意外的话,这个国家该怎么办呢?”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家大事让他来处理。”惠王沉默不答。惠王将离开,公叔座摒退众人,说:“大王如果不重用卫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答应后离开了。公叔座就召来卫鞅,谢罪说:“今天大王问我谁可以为国相,我推荐了你,从大王的神色中看,他没有答应我的推荐。我当时按先君后臣的原则,因此对惠王说假如不用商鞅,就杀了他。惠王答应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否则将被擒。”卫鞅说:“惠王既然不听你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因你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逃走。惠王回去后,对他的左右说:“公叔座病得太厉害了,真可悲啊,他想让我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鞅,难道不荒谬吗?”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内征求贤能的人,准备重振秦穆公的业绩,向东收复被侵占的土地,于是就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而求见秦孝公。
  秦孝公见到卫鞅,与他谈论事情很久,秦孝公时不时地打瞌睡,听不进去。卫鞅走后孝公对景监发怒说:“你的客人是个狂妄的人,怎么能够任用呢?”景监也因此责备卫鞅,卫鞅说:“我与秦孝公说帝道,但他的心志并不开悟。”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要求见商鞅。卫鞅再次见到孝公,谈的时间更久,还是未中孝公的心意。卫鞅走后孝公再次责备景监,景监也因此责备卫鞅。卫鞅说:“我与孝公说王道,而未中他的心意,请让孝公再次见我。”卫鞅再次见孝公,孝公认为他说得对,但没有任用他。卫鞅退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很好,可以与他谈论事情。”卫鞅说:“我与孝公说霸道,孝公内心里是想实施霸道的。他肯定会再次见我,这我是知道的。”卫鞅又一次见到了孝公,孝公与他谈话,不知不觉地把膝盖挪到了席前,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厌倦。景监说:“你是用什么说中国君的心意的,国君现在高兴得很。”卫鞅说:“我与国君说帝王之道,并拿尧舜禹三代的例子来说明,然而国君说:‘太久远了,我不能等。况且贤明的君主,都是在他身还在时就扬名天下,怎么能默默地等待几十上百年后才成帝王之业呢?’所以我就与国君谈强国之术,国君对此十分高兴。但这样就很难与殷周的德行相比了。”
  秦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变法,秦孝公怕天下的人非议自己。卫鞅说:“行为疑虑不会干出有名的事,处事疑虑不可能成功。况且那种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是世人所不赞同的;有独到见解的计谋,必为平庸的人所诋毁。愚笨的人对已经做成功的事也不明白,聪明人则在事情还未萌发时就已预见到。老百姓不能在事情刚开始时就与他们一起谋划,但是可与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讲求高尚道德的人不去迎合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一起商量。所以圣人假如能使国家强盛,就可以不效法旧的制度;只要能够对老百姓有利,就可以不循旧礼。”秦孝公说:“对。”甘龙说:“不对。圣人是不变易民俗来实施教化的,智者不会通过变法来治理国家。顺着已有的民俗实施教化,不费力气而自然成功;根据原有的法律来治国,官吏们很熟悉,百姓们也能安心。”卫鞅说:
   
  “甘龙所说的,是世俗之言。普通人安于已有的习俗,学者们沉溺于自己听说的道理。
  这两种人去做官、守法是可以的,但不可以跟他们谈论法律之外的其它东西。三代的礼不同,但都称王天下,五伯的法律不同,但他们都称霸天下。聪明的人制订法度,愚笨的人受法度制约;贤能的人更改礼俗,不贤能的人为礼俗所拘。”杜挚说:“不能带来百倍的利益,不去变法;不能带来十倍的功用,就不改制器物。效法古代的制度不会有过失,遵循已有的礼俗不会走上歪道。”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只用一种方法,对国家有便利的,就不必效法古制。所以汤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礼俗而灭亡。反对古制的不应被否定,遵循旧礼俗的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对。”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定下了变法的命令。
  新法规定老百姓十家为“什”,五家为“伍” 商鞅简介 ,一家违法,九家告发,否则就都有罪。不告发奸恶的人受腰斩之刑,告发奸恶的人能获得与砍下敌人的首级一样的赏赐,藏匿奸恶的要受到与投降敌人一样的惩罚。百姓家有两位男丁以上却不分开居住的,加倍收他们的赋税。立有战功的,各按其功劳大小享受爵禄;为了私利斗殴的,各按情节轻重决定刑罚的轻重。致力于自己的职业,因为耕种纺织而奉献粟帛多的,免除他的徭役。
  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困的人,全部编为官府的奴婢。即使是宗室之人,没有军功的,也不得列入贵族名册。明确尊卑爵禄的秩序等级,各按等级占有土地、房屋,家臣与侍妾的衣服也按等级而有不同。有功劳的人就显达、荣耀,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很富也没有什么光彩。
  法令已经拟就,但还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信新法,于是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老百姓,只要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就给他十金。老百姓都觉很奇怪,没有人敢上前去搬。于是又说:“谁能搬到北门就给他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前来搬运,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说话算数。之后才颁布法令。
  法令在民间实行了一年,到国都来说新法令不方便的老百姓数以千计。此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所以不能很好地实行,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触犯它。”将依法处置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可对他施刑,就对他的太傅公子虔施刑,他的老师公孙贾也受脸部刺字之刑。第二天,秦国人都按法令行事。新法实行了十年,秦国老百姓都十分高兴,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自足。老百姓勇敢地为国而战,不敢私下斗殴,乡村城镇都得到了大治。秦国当初那些说法令不便的人有的也来说法令方便了,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把他们全部迁到边境城镇。
  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法令。
  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带兵包围了魏国的安邑,并打败了那里的魏兵。
  过了三年,在咸阳建筑门阙、宫廷,把秦都从雍迁到了咸阳。而且下令禁止老百姓父子兄弟在同一室中居住。又把小的乡村聚集在一起,成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有三十一个县。挖掉原来的田塍疆界作为田,而且公平赋税。统一了度量衡。
  过了四年,公子虞又犯了法,处以割鼻之刑。
  过了五年,秦国老百姓十分富强,周天子把祭神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都来庆贺。
  第二年,齐国在马陵打败了魏兵,并俘虏魏国的太子申,杀掉了魏将军庞涓。又过了一年,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与魏国之间,就好比一个人患有腹心之病,不是魏国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兼并了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处于山岭险要的西边,在安邑建都,与秦国隔河为界,而山东边的利益它单独拥有。有利时可以向西侵略秦国,不利时可以向东扩展土地。现在因为国君圣贤,秦国赖以强盛。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诸侯都背叛它,可以乘这个时候讨伐魏国。魏国抵挡不了秦国的进攻,必定往东迁徙。一旦魏国东迁,秦国就可以占据险固的黄河、崤山,向东控制诸侯,这是帝王的大业。”孝公认为很对,便派卫鞅带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带兵截击秦军。两军对峙,卫鞅写信给魏公子?说:“我当初与公子关系很好,现在各为两国的将令,不忍心互相攻击,可以与公子会面,结盟,痛饮一场后罢兵,以使秦、魏两国相安。”魏公子?认为这样做很好。等到会盟结束,大家一起饮酒,而卫鞅布置的埋伏的甲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乘机攻打魏军,全歼魏军后回到秦国。
  魏惠王因为自己的军队多次被齐国、秦国打败,国内十分空虚,国力一天天削弱,十分害怕,就派使者把黄河以西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以求和。而魏国于是离开安邑,迁都到了大梁。梁惠王说:“我十分悔恨当初不听公孙座之言。”卫鞅打败魏军回国后,秦国把於、商的十五个城邑封给他,并封号为商君。
  商君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中怨恨他的人很多。赵良见到商君,商君说:“我所以能见你,是因为孟兰皋,现在我请与你结交,可以吗?”赵良说:“我不敢冀此希望。孔丘说过:‘推举贤能的人,会使上位者上进,聚集不贤的小人,能使君王后退。’我是那种不贤的人,所以不敢从命。我听说:‘不是他的位子却占有它,叫做贪位,不是他的名而居为己有,叫做贪名。’我如果听从了你的好意,则恐怕我就是贪位贪名了。所以不敢从命。”商君说:“对我治理秦国,你不高兴吗?”赵良说:“听取别人的意见叫做聪,对内反省自己称为明,能克制自己的称为强,虞舜说过:‘自我谦卑是很高尚的。’你不如按虞舜的话去行事,不用再问我了。”商君说:“当初秦国行戎狄之教,父子之间没有区别,同居一室。现在我更改了这种习俗,男女之间实行分别,大造门阙,把秦国治理得与鲁国、卫国的习俗一样。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明?”赵良说:“一千只羊的皮,比不上一只狐狸的腋毛;一千个人在那里附和,不如一个人直言相争。
  周武王因为有直言相争之人而兴旺,殷纣王因为群臣不敢异言而灭亡。假如你不否定周武王的话,我请求整天直言而不受罚,可以吗?”商君说:“曾经有人说过,挂在嘴上的话好比是花,真心话则好比果实,苦口良言好比是药,甜言蜜语是疾患。你果真能够整天与我直言相对,这就好比是给我吃药。我将服事你,你又何必推辞呢?”赵良说:“五?大夫百里奚,是楚国的地位卑贱之人,听说秦穆公贤能,希望能见他。他想去秦国,但是没有路费,就把自己卖给秦国的客人,穿着破旧的衣服为人喂牛。过了一年秦穆公知道了这件事,就把他从为人喂牛的贱役中提拔起来,让他位居百官之上,秦国没有人怨恨他。他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攻打郑国,三次为晋国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的危难。在国内实施教化,使巴人前来纳贡;施德于诸侯,四面八方的戎族前来归顺。五?大夫在秦国为相时,劳累了不坐车,天热时不张伞盖,在国中行走,不用车骑跟随,也不手持武器,因此他的功名载于府库的史册中,他的德行施惠于后世。五?大夫死时,秦国的男男女女都流了眼泪,儿童们不唱歌谣,舂米的人不吆喝用杵。这就是五?大夫的德行。现在你见到秦王,是因为宠臣景监作的主,这就不是成名的办法。你在秦国为相不考虑老百姓的疾苦,而去大造门阙,这不是成就功业的办法。让太子的师傅受刑、刺面,用严酷的刑法伤害百姓,这是积聚怨愤暗藏祸患。你的教化民众的政策比国君的命令还要苛刻,民众对你的命令的遵从比对国君命令的遵从还要快捷。现在你又违背情理建立权威,这不是实施教化的办法。你又效仿国君面向南而自称寡人,天天惩罚秦国的贵公子。
  《诗》中说:‘你看那老鼠都讲究体貌,人却不讲礼仪;人如果不讲礼仪,为什么不赶快去死。”从《诗》中看,你这样做不是长寿的办法。公子虔闭门不出已有八年了,你又杀了祝飀而对公孙贾施以刺面的刑罚。《诗》中说:‘得人心的人兴旺,失人心的人崩溃。’上面所说的这几件事,都不是得人心之举。你出门的时候,身后跟随的车数以十计,随从的车中都带着武器,身强力壮的人坐在车右,持矛操戟的人随车而行。这几件东西有一件不具备,你就决不外出。《书》中说:‘依仗道德的人昌盛,依仗武力的人灭亡。’你面临危险就好比是早晨的露水,还想能够延年益寿吗?那么你为什么不归还封你的十五个城邑,到乡野去灌溉田园,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岩穴的人,敬养老人,存恤孤儿,尊敬父兄,表彰有功的人,尊崇有德的人,这样才能得以苟安。你还想贪图商、於的富贵,留意秦国的政教,积蓄老百姓对你的怨恨,那么一旦秦王去世,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 商鞅简介 ,难道还少吗?你的灭亡在举步之间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五个月后秦孝公死,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诬告商君想谋反,就派官吏逮捕商君。
  商君逃到函谷关下,要住旅店,店主人不知道他是商君,说:“根据商君之法,不验证客人是谁就留住,是要犯法的。”商君喟叹道:“唉,制订法律的弊病,竟至于此!”离开秦国,到了魏国,魏国人恨他欺骗公子?而击败魏军,不接受他。商君想去别的国家,魏国人说:
  “商君,是秦国的罪犯。秦国强大而秦国的罪犯到了魏国,不把他送回去,是不妥的。”就把他送回了秦国。商君既然再次回到秦国,就跑到他自己的封地商邑,带着他的部属发兵向北攻打郑国。秦国派兵攻打商君,把他杀死在郑国的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之尸示众,说:“不要像商君一样反叛!”于是灭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说:“商君,是天生的禀性刻薄之人。考察他当初用帝王之术劝说秦孝公,其中夹杂浮夸之说,并不是他的真心话。况且是通过宠臣的推举。等到他被重用,施刑于公子虔,欺骗魏将军?,不听赵良的劝告,从中也足以看清商君的缺少恩义。我曾经读过商君的《开塞》、《耕战》篇,发现其思想与他的行事差不多。最终他在秦国背上叛逆之名,实在是有原因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