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否逆天而行

2024-05-06 23:43

1. 诸葛亮是否逆天而行

可以说是的。
蜀国压力:
1国力不足
2优秀将帅不足
3诸葛打仗不行
4不得民心
蜀国粮草亚历山大,而且人口少。
智勇双全的就赵云魏延了。五虎将一死,廖化当先锋……
诸葛多谋而少决。
这点很重要,蜀国就西川那点地方,而存在四股势力:1刘备关羽张飞2诸葛魏延等荆州人士3刘璋的东州人4西川本土人。而西川人是地位最低的,而且是一步一步低下来的,然而诸葛还不得已连年征战。
诸葛必须征战是因为他必须以攻为守,坐在家里等着被打是不行的。
但是蜀国灭亡是肯定的,
1无人才,闭关锁国人才不能流通。
2无荆州,整体战略规划被打破,最大优势消失。
3无民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4无钱粮,打仗最主要的也是拼钱粮,中国打不过美国最主要的就是这个。
5无人口,打仗要有士兵。
以上,不输才怪。

诸葛亮是否逆天而行

2. 诸葛亮是不是三国时期最逆天的人

当然不是,诸葛亮哪门子逆天了?不要把三国演义的事情当真,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但是也没有三国演义写的那么逆天,能力在他之上的人还是有的,就说蜀国好了,人才凋敝,即使这样,能和诸葛亮抗衡的还有法正和庞统,尤其是法正,在他在世的时候,被称为谋主,刘备出征到哪都带着他,地位在诸葛亮之上。
我认为最逆天的人应该是贾诩,在乱世中活命很难,弄不好就被杀了。贾诩为了活命就开始下毒。只要能保全自己,就不择手段,不管死多少人。他在这些作恶多端的军阀手下游走,四处献计。硬是保住了性命。随后投靠曹操,为曹操献计。贾诩可谓洞察人心的高手,正是由于对人性的把握让他能平安的度过乱世,安享晚年。他可能是三国时候最聪明的人。要知道那是个乱世,能够在这么多军阀阵营里面安然度过,一直到安享晚年,这是何等的智慧啊。

3. 为什么诸葛亮要逆天而行?

是的,在当时情况下,刘备属于皇族,是个没落英雄;诸葛亮是一隐士,退居田园,刘备不惜自己高贵身份,三请诸葛亮。并委以重任!人都是有感情的,诸葛武侯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且他本人心里以“忠”为本,所以在明知不敌曹魏强大势力的情况下,仍然六出祁山,与曹抗衡,而在当时的情形之下,曹魏统一天下之势,基本已成定局!所以说他“逆天而行”

为什么诸葛亮要逆天而行?

4. 诸葛亮是个知天命的人,那他有没有什么行为是逆天而行的?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的理想已经在《出师表》中表述得很清楚:“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就是诸葛亮区别于三国绝大多数谋士最特殊的地方——他有崇高的政治理想。这个理想贯穿诸葛亮的整个人生,他一刻也没有忘记。
可是他的理想在当时有实现的条件吗?没有。虽然诸葛亮数次北伐,在凉州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斩杀了张郃、王双等魏国大将,但是并没有任何改变三国局势的实质性进展。离他兴复汉室的理想也还有很大距离。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当时的三国形势决定的。
首先曹魏的力量依然是三国中最强,孙刘联军即使两路出兵也只是自守有余。而且曹魏在诸葛亮口中的“汉贼”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在曹丕篡汉之后,为了笼络士族地主阶级巩固自己的政权安全,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可以垄断选官的权利,这就导致士人的人心已经向魏不向汉,也就不会再出现《隆中对》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景象。如果曹魏在道义上已经不再是有罪的反派,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已经师出无名了。

第二,益州在诸葛亮时期已然疲敝不堪,人才凋零。在三国的势力中蜀国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人口和经济实力都是最弱小的。而观察两川地区,东有三峡,西有剑阁,北有秦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宝地。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要从四川出发进取中原也同样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加上蜀国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刘备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将:马超、赵云等先后去世,剩下的魏延等人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子午谷奇谋)。可以说诸葛北伐既没有天时,也失去了地利人和。
第三,历史上的诸葛亮本人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却并不是一个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将领。他好比是汉初的萧何,“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诸葛亮传》,而不像张良和韩信。同时代他的死敌司马懿也评价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但是,尽管诸葛亮内心十分清楚实现理想有以上诸多困难,他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为什么?

我们知道刘备集团是靠巧取豪夺才,将同族兄弟刘璋赶下台才得以占领益州的。刘璋的旧部自然不会和刘备集团同心同德。而看到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土生土长的益州的士人更加是看着眼红,怎么会甘心屈居与荆州集团之下呢?再看后来邓艾偷渡阴平直驱成都城下时,谯周等人力劝刘禅投降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蜀汉集团最大的威胁不在于曹魏和东吴的外部压力而在于内部不能同心同德的潜在危险。
所以无论是要缓解内部集团的分裂压力还是要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发动有限度的对外战争都是最好的选择。为什么是有限度的?就是在调动国内力量的同时,最大化的保住他们,不做冒险,使他们不会损失,毕竟益州当时的十余万兵力是蜀汉的最后家底,如果进取中原失败还要指望他们保家卫国,这也解释了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的问题——即使魏延拿下了长安,蜀汉也守不住,反倒是有被反攻灭国的危险。除了因为诸葛亮是理想主义者之外,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