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为什么字千里

2024-05-14 07:05

1. 马致远为什么字千里

“千里”是马致远的名字中的“字”。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字”和“号”是古代中国姓名的独有的一种形式,是姓名的组成部分。
“千里”和“致远”有着相同的意思,都表示“志向远大”的意思,这在古代中文的名字中很常见,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屈原,名平,字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

扩展资料:
字号的形式大致分为以下七大类∶
1、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2、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连战,字永平
3、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4、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
5、崇奉宗教。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6、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7、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马致远为什么字千里

2. 马致远为什么字千里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3.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是什么意思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元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马致远一说字千里是什么意思

4. 马日远一说字千里是什么意思

“千里”是马致远的名字中的“字”。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字”和“号”是古代中国姓名的独有的一种形式,是姓名的组成部分。
“千里”和“致远”有着相同的意思,都表示“志向远大”的意思,这在古代中文的名字中很常见,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屈原,名平,字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

相关分类
1、同义互训。名与字的意义相同,可以互相解释。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
2、反义相对。名与字的意义相反,两者对立相应。这是希望人不要过与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连战,字永平。
3、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经史载记,使用典故。如:陆羽,字鸿渐(《易˙渐卦》:「鸿渐於陆,其羽可用为羽仪」)。
4、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汲黯,字长孺,汉武帝赞之为社稷之臣)。
5、崇奉宗教。如:王维,字摩诘(维摩诘,佛家菩萨名)。
6、原名变化。把名做些简单变化,便成为字。如:李白,字太白。
7、记实志盛。有些人名、字间,根本无法望文生义。如:张耒,字文潜;任谁也猜不透其名字意义上之关联。

5. 马致远字什么

马致远没有字,只有号。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是中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扩展资料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现存《汉宫秋》、 《荐福碑》、 《岳阳楼》、《青衫泪》、 《任风子》等7种。所作多以神仙道化为题材,反映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消极避世思想。《汉宫秋》 写王昭君的故事,描写细致, 曲文优美,是其代表作。散曲现存小令100多首,套数17套。主要是感怀不遇,歌颂隐逸生活,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否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致远

马致远字什么

6. 马致远有什么之称?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最有名的一首小令,也可以说成散曲。这首曲子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极具画面感。我们单看曲词中的意象,一幅夕阳晚景图就如在眼前,随之而来的更是一股凄凉断肠的意味。譬如,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它们共同营造了阴沉、昏暗、凄清的抒情氛围。

许多评论家说起这首曲子,都为之惊叹,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此句话精辟地说明了《天净沙·秋思》中景与物之间“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的相互关系。

那么,马致远究竟是如何展现二者的呢?原来他先以自己看到的一些物象开头,尔后由眼前之景写到人事,精妙地道出了断肠人漂泊天涯的苦楚。

起初,作者看到的是一幅破败之景,即秋风中立着的枯藤和老树,还有一群乌鸦,不由得让人心生悲凉。中途时,他忽而看到小桥、流水和一户小康之家。最后,镜头转向自己,写自己骑着一匹瘦弱不堪的马,艰难地行走在夕阳下。整首曲子可谓抑扬顿挫,让人有无限遐想的空间。

这场秋思,历来都为人所称道。而它实际上只是想表明一个“苦”字,其中一是羁旅之苦,二是孤独之苦,三是壮志未酬之苦。我们都知道马致远也曾有过一腔热血,他一心只为求取功名,但因权臣排挤,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总之,《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充满了故事感,它写于马致远前往蜀山的路途中,此时是马致远人生最低谷的时期。但是,人生的不如意反而成全了马致远,他凭借一首天净沙,获得了“曲状元”的美誉。

7. 马致远 字什么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曾有异议)人,元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
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扩展资料:

主要影响
马致远自幼接受儒家教育,饱读诗书,勤学六艺,遵循礼乐,对古琴艺术情有独钟,儒家礼乐思想在其前期音乐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中年后,随着自身政治生涯的改变,马致远的音乐思想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
其时,马致远专门从事杂剧与散曲创作,无论是抒怀叹世散曲,还是神仙道化杂剧,都流露出明显的道家归隐思想。 

马致远 字什么

8. 马致远的字是什么?

马致远,字千里或致远。
马致远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写作特点
马致远的杂剧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其剧作大抵写实的效果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去作大段的抒情,以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至于杂剧内容,则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如《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等。这些道教神仙故事既表现出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又包含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