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货币流通的问题,

2024-05-16 01:09

1. 关于古代货币流通的问题,

古代的货币主要是金属货币如金银铜等,这种货币本身就具有价值,不会随朝代变更而贬值

关于古代货币流通的问题,

2. 古代的货币是依据什么发行的?

中国古代没有经济学,所以对于货币的发行没有太多人为限制,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应在于自然条件,政治及社会环境,和进出口贸易。

黄仁宇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自宋以来,铜币官方发行的极少,不敷日常使用,以致几百年前的铜币仍在市场上流通。而银锭太贵,铁钱又太贱。元朝开始发行纸币,但并没有足够的担保,无论元明,政府都控制不住自己超发的冲动,所以即使三令五申,纸币须按原额使用,但在民间也逐渐贬值,最终沦为废纸。

明代以降,社会上通行的小额货币是碎银,并非官府所出。但碎银的总数也不足量,所以明末通货紧缩,百业萧条,到最后军队在边境地区甚至买不到补给。上述货币问题也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到清代由于出口贸易,白银大量流入,铜币供应也因为铜矿的发现而大幅增加。政府因为垄断铜币的发行而得以获取巨额利益,所以并没有动机去控制货币发行。不过清代人口大幅增加,商业也逐渐发达,所以货币的发行并未见到明显的负面作用。

3. 古代的货币是如何流通的阿

中国古代不需要特定机构管理货币的发行。使用银本位,银锭、银元。只需要一个铸币厂就可以了。一些大户人家、钱庄等都会开设铸币厂。

直到宋代,才出现钱庄和银票。钱庄发行银票靠自律,不会滥发银票。没有国家机构或官方机构控制银票的发行。直到近代才出现类似机构。

王莽改制时期,曾经发行不足额的铜币。即一贯铜币,里面所含的铜,价格/价值不足一贯。此事被老百姓发现后,各地抗议、造反纷纷发生,王莽朝代因此垮台。从此以来,直到清朝末期,近代金融机构建立之前,没有政府再尝试制造不足额的银币、铜币等。 中国古代对金融没有什么很大的认知,钱币的发行量总量很是混乱,视当时朝廷的财政困难与否来铸造。

古代的货币是如何流通的阿

4. 中国古代的货币发行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没有经济学,所以对于货币的发行没有太多人为限制,更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应在于自然条件,政治及社会环境,和进出口贸易。

黄仁宇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自宋以来,铜币官方发行的极少,不敷日常使用,以致几百年前的铜币仍在市场上流通。而银锭太贵,铁钱又太贱。元朝开始发行纸币,但并没有足够的担保,无论元明,政府都控制不住自己超发的冲动,所以即使三令五申,纸币须按原额使用,但在民间也逐渐贬值,最终沦为废纸。

明代以降,社会上通行的小额货币是碎银,并非官府所出。但碎银的总数也不足量,所以明末通货紧缩,百业萧条,到最后军队在边境地区甚至买不到补给。上述货币问题也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到清代由于出口贸易,白银大量流入,铜币供应也因为铜矿的发现而大幅增加。政府因为垄断铜币的发行而得以获取巨额利益,所以并没有动机去控制货币发行。不过清代人口大幅增加,商业也逐渐发达,所以货币的发行并未见到明显的负面作用。

5. 古代货币形制不一的问题什么时候解决的?

秦朝
两千多年来不变的“圆形方孔”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随后不久他就颁布了“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的政策。其中“币同形”就是小愚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重点。

统一货币是在秦国自身货币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后来的秦半两是当时秦国货币改善而成,保留了当时“半两钱”的名称。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还有一些博物馆中,货币是很常见的。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货币的形状都是比较统一的,以“圆形方孔”状出现在我们视野中。


秦半两

“秦半两”的存在不仅仅意味着秦始皇统一货币,也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形成,也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钱币“圆形方孔”的基本外观。

02
长存历史长河,三朝的历史
秦半两的外观流淌了两千多年,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却是只有短暂的三段时期(218年)。

战国时期,秦半两作为当时秦国独有的钱币流通范围较小,这一时期的它并没有显示出多么尊贵的身份。直至公元前221年,它的主人统一了全国。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魄力的皇帝,钱币的统一解决的不仅仅是当时的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巧妙地巩固了秦王朝的政权。


秦始皇

秦半两在“币同形”的推行下流通范围得到了明显的扩大。其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可以说得上是得到了全国的统一。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汉朝初期。

秦朝是一个很短暂的朝代,仅仅存留了两代便结束了这场辉煌,公元前202年正式开始了刘邦的朝代——汉朝。

中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但更替之间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将前朝的痕迹彻底磨灭。秦半两就处于那样一个境地,说不上可惜,直至汉武帝时期秦半两的故事才正式落下帷幕。

古代货币形制不一的问题什么时候解决的?

6. 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一、纸币出现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在元代,纸币已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二、白银流通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由于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7. 古代商朝流通的货币有哪几种?

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
商业的发展,需要通行的货币.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在商代,除了真贝之外,还有骨贝和铸造的铜贝等.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贝币分类:货贝和铜贝。贝币按大小分类:(1)大贝(2)壮贝(3)么贝(4)小贝(5)不盈小贝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么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汉书·食货志》
  十枚寸二小贝币为一串,二串为一朋。直一百。
甲币分四类:
(1)十朋为一大甲。直二仟一佰六。
(2)十朋为一亚甲,直五百,
(3)十朋为一甲,直三百,
(4)十朋为一小甲,直一百。

古代商朝流通的货币有哪几种?

8. 古代钱币问题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