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宏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2024-05-17 12:09

1. 简述宏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
运用:(1)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面买卖政府的有价证券。如果经济过热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央银行会在公开市场上面出售有价证券,从而把资金回收回来,这就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果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会在公开市场上面买进有价证券,这样就把资金投放到市场当中,从而增加货币的流动性,从而刺激经济发展。(2)调节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行为。普通企业到银行拿着未到期的票据兑现这叫贴现,商业银行拿着未到期的票据到中央银行去兑现这是再贴现,再贴现率越高,商业银行能贴回来的现金就越少,意思就是贴现率越高,贴现之后的现金额比票面到期金额少得越多。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抑制经济发展,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再贴现率,刺激经济发展,扩张性货币政策。(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之后必须留出来一部分,不能把所有的存款都拿去放贷,这样会有风险的。留多少,就靠这个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要留出来的准备金就越多,能被用来放贷的资金就越少,这样就可以抑制经济,因此,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紧缩的货币政策。相反,如果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经率,那商业银行就有更多的钱可以拿去放贷了,社会的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发展了,这样就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了。

简述宏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

2. 联系中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三大工具的特点

一、 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作用过程如下: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十多年来,经历了四次调整,在当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抑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货币投放过多的状况。目前,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方向是要逐步恢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功能,改变原来主要功能不在调控货币总量而在发挥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
  
  
  
  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此业务的操作方法:
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使卖出债券,相应地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则央行买入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我国的公开场业务从外汇操作起步,1996年又开办买卖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
  
  
  三、再贴现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1) 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2) 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3) 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3. 联系实际论述我国重要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1.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2.一般而言,票据贴现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出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一般工商企业向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就属于这一种。
  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
  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人民银行的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用业务,是中央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而运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3.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联系实际论述我国重要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4. 联系实际说明宏观货币政策的运用?论述题

宏观货币政策   是由一国中央银行制定的   货币政策的制定往往跟随着财政政策的方向
所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分为扩张型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至于货币政策的运用 可以理解为央行是具体通过什么手段来实行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

方法一 公开市场业务 这是最为普遍的货币政策 原理是央行通过买入或者卖出有价证劵来调整市场中的货币供给 如果市场中的货币供给过多 那么央行就会卖出证券 吸入一部分基础货币来减少市场中的货币供给 那如果市场中的货币供给过少 那央行就买入有价证券 相应地就投放了一部分基础货币 增加市场中的货币供给

方法二 调整准备金率 我学的是西方教材 这种做法被称为货币政策中的一剂猛药 但是在中国这种做法反而是最普遍的 货币的发行是要通过多倍存款创造的 那么如果多倍存款创造的波次越多就说明货币供给越多 而多倍存款创造是和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的(暂时不考虑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的超额准备金率) 那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就使得央行的货币供给减少 下调准备金率就使得央行的货币供给增加

方法三 贴现率 贴现率是指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  如果央行上调贴现率 说明商业银行向央行贷款所支付的利息要更高 所以银行就不会倾向于向央行借钱 那么货币供给就会减少 如果央行下调贴现率 说明商业银行想央行贷款所支付的利息要低 所以银行会倾向于向央行借钱 那么货币供给会增加 但是在西方国家一般情况来说商业银行没到危机的关头是不会向央行借钱的 所以贴现率就是作为表明未来货币政策趋势的一种信号

5.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1、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减少,货币量减少。
2、公开市场业务。政府向市场发放公债,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投资减少,货币量减少。
3、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货币创造乘数下降,产生的货币减少。
4、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凭借自己的威信,在经济过热时劝告商业银行减少贷款,降低通货膨胀。

试述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应用,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是如何运用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

6. 结合现状,分析我国应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一、经济面临滞涨风险

  东方财富通手机炒股软件 揭秘手中股票不涨怎么办? 小心上涨途中突然杀跌 好消息!千足金条免费赠送   滞涨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涨”是指通货膨胀。受此前货币超发、成本推动以及输入性通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居高不下。为了有效控制高企的通胀,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由适度宽松转向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一系列收紧政策的实施,通胀上涨势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仍然处于高位。而收紧政策的叠加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011年初有所显现。通胀仍然高企,后续收紧政策继续出台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市场担忧我国宏观经济面临“滞涨”的风险。

  二、过犹不及的教训

  回顾上一轮我国控通胀的政策措施和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未来管理层在如何平衡“控通胀”和“保增长”关系的政策动向。

  从2006年底始,我国物价上涨趋势明显,CPI同比增幅从2006年12月份的2.80%一路飙升至2008年4月份的8.50%。为了积压资产泡沫和遏制通胀,2007年初至2008年6月份,我国共上调存款准备金15次,加息7次。收紧政策如此频繁和密集,使得通胀得到了一定遏制。不幸的是,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遭遇了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在加上此前的收紧过猛,以及政策的滞后性和叠加性,使得物价直转急下,出现了负增长,经济陷入了通缩和衰退中。为了挽救国民经济于危难中,我国实施了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政策,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是经济迅速复苏,从通缩又开始变为了通胀。

  也就是说,我国上一阶段的宏观调控经历了“通胀加剧→控通胀→减少投资、紧缩货币→增长放缓→保增长→增加投资、宽松货币→通胀加剧→……”的轮回。导致这样的轮回,在于调控力度的过犹不及,也不是管理层所愿意看到的,应该反思。

  三、收紧步伐会带有试探性地变小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再次回到对未来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的判断。受流动性相对充裕,中东北非动荡可能推高油价以及全球粮食短缺的影响,年内我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因此,可以判断“控通胀”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货币收紧的方向将难以改变,而关键在于收紧力度的斟酌。同时,由于收紧政策滞后性、叠加性以及日本地震等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考验。“控通胀”与“保增长”,需要寻找之间的平衡点,而实际上,由于宏观经济运行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的平衡点是难以把握的。

  我国宏观经济,经常出现“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的现象,在于调控力度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在通胀高企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决策者收紧方向出现改变的可能性甚微。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波动,收紧步伐会带有试探性地变小或称为“温和”,目的在于预留更多的调控空间,增添灵活性。上周五调准,而不是加息,或者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超预期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结构调整、直接融资

  近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超出市场预期,市场主流观点对此存在较大的分歧,一方面,通胀的背景使得调控存在必要,另一方面,经济回落的风险压缩调控的空间。广州万隆网认为,在通胀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难以从线性角度去理解货币政策的继续或终止,更大程度上,货币政策是在“控通胀”与“保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按照这种逻辑,投资者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在当前高油价背景下,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并引发局部性机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贷向保障房、节能减排等领域倾斜是可以预期的,这给相应的板块带来机会

7. 试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有以下三种:
1)存款准备金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通过直接对银行准备金的增加或减少可调节商业银行的借贷规模来调整经济的热度。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央行通过对不同期限和不同行业的票据给予不同利率的方式对经济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通过增加或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对市场的经营活动进行调控(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

试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8. 当前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货币政策三种工具:1、再贴现率政策2、公开市场业务3、法定准备金率。
现在通货膨胀,货币供给量需要减少。所以提高贴现率,商业银行想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从而货币供给量也会减少。卖出政府债券也可以是货币供给量减少。还有就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供给量也可以减少。
这三个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起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