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

2024-05-18 18:17

1. 忽必烈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

  忽必烈在历史上的功绩:
  1、加强了中央集权
  忽必烈大力削弱诸王勋贵及汉人世侯的权力,建立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削夺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及司法权的同时,又从税收、领民关系、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夺诸王在食邑的实力基础。
  2、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
  李嬗是红禊军叛逆李全的养子。公元1226年李全降蒙,以每年贡献金币换取山东淮南行省长官之职,后在攻宋战役中败死。李嬗承袭益都行省长官,专制山东达30余年。公元1260年,李嬗被封为江淮大都督,准备兵变。公元1262年,他断然发动军事叛乱,占领益都,后被忽必烈击败,忽必烈借机迫使汉人世侯交出实权和军权。公元1287年4月宗王乃颜(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后裔)反于东北,西北海都许以10万人相助。6月乃颜败于大兴安岭东,被俘处死;海都败则远遁,不备复来。
  3、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忽必烈确定“以农桑为急务”,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立各级专管农业生产的机构。中央专设都水监,各处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还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牲畜损坏庄稼。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镇戍军士开荒屯田和募民实边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使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垦,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4、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在边疆地区设置岭北、云南、辽阳等行省和土蕃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机构,加强对蒙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藏(当时称为“乌斯藏”)、台湾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忽必烈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

2. 忽必烈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忽必烈积极图取南宋,终使南宋皇帝赵于1276年正式投降,接着,元军继续击灭各地武装,1279年2月,忽必烈的元军攻克宋军山,宋帝投海而死,这样,中国从十世纪开始的长久三百多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终于在忽必烈之手结束,实现了统一。以后,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再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是忽必烈辉煌的历史功绩。
忽必烈统一了全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疆域基础.一方面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中央设立农司,减免租税,多次正诏禁止乱占农田作牧场.另一方面建立的行省制度为世界首创,并成为后世所沿用.并影响至今
两都制(小标)


  在中国历史上,蒙古民族建立的大元帝国有两个首都,一个是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西部的正蓝旗,另一个是大都,建在今北京市的中心位置。两个首都,一个在燕山南麓的农业地区,另一个在燕山北麓的牧业区,生态与气候有很大差别。

  王大方认为,相比较而言,对于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来说,上都的战略地位更胜于大都。元人虞集在《贺丞相墓志铭》中写道:“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

   据史料记载,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每年的冬半年(从秋分到春分)在大都理政,夏半年(从春分至秋分)则巡游到上都理政。故上都也被视作夏都。

  两都制既适应了当时管理多民族条件下经济形态的需要,也适应了蒙古风俗传统,便于与蒙古各部宗王联系,还适应了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的传统习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都的遗迹留存至今的已很少,而上都遗址还较为完好的保存着。”王大方告诉记者。


                 蒙汉一体与草原都城 (小标)

  始建于公元1256年的元上都,元人称之为“圣上龙飞之地,天下视为根本。”它北依龙岗,南濒滦水,是四山拱卫,佳气葱郁的形胜之地,美名为“金莲川”。

  据资料介绍,每年夏秋之际金莲花盛开,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城垣、宫殿的建筑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都思想,又增加了不少新的构思,如宫城、皇城、外城三重相套,是新的创造。更具特色的是城内大片空地,可架设穹庐毡帐;城外有关厢,作为民居、毡帐、店铺、朝觐者的住所。祭祀场所则更远在郊外的丘陵茂草之中。
 王大方曾撰文认为,这是一座由游牧民族的构想并创造出来的草原都城,座落在牛羊满坡的青山绿水之间,有着浓郁的草原气息。

                  创造奇迹的集大成者(小标)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从五代十国以来,长达三百余年的几个政权并存的割据状态,中国又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局面。

 王大方认为,元朝的建立,以及元上都在草原上的繁荣,推动了祖国北部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同时,它极大地加强了中外交通和中外关系;元朝的建立,打通了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交通。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频繁往来,与欧亚非各国联系密切,中国的航船一直到达非洲。


 更为重要的是,元上都的建立,使草原文明、欧洲文明和东方文明互相交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在王大方看来,中国元明清三代在北京营建都城,都受到元上都很大影响。资料显示,由于忽必烈对宗教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元上都成为当时世界宗教的中心、中国传统信仰的佛、道、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教堂,其地位都是平等的。

 中国历史上的草原游牧民族大多在创造了文化、文明之后,在历史上也就消失了。不过,王大方确认为,只有蒙古民族是个例外,其后裔子孙一直传承到今天,元上都文化也一直传承到今天。

 具体而言,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族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该地区的蒙古语是中国公认的标准蒙古语,此处草原地区的蒙古族保留着浓厚的忽必烈时代遗风

3. 忽必烈有哪些功绩,

元世祖忽必烈主要的历史贡献:确立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统一,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也有了发展,采取汉法,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
简单点说,就是:
一、改蒙古国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二、灭南宋,统一全国
三、采取措施,发展经济:1.禁改农田为牧场
2.招抚流民,鼓励垦荒
3.中央设“劝农司”(管理全国的农田水利等事务)
四、加强统治的措施:1.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
2.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事务
3.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理

忽必烈有哪些功绩,

4. 忽必烈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功绩有:将国号改为元,元朝自此开始。忽必烈以汉法制汉地,又历经多年的征伐和智取,终于扫除了所有强敌,南北统一,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主入中原的一统王朝大元,成为一代帝王。忽必烈实现了中华民族新的大融合,其历史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扩展资料:

忽必烈为政举措:
1、政治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
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
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2、经济
(1)发行纸币: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1264年,他颁布了一条法令,公布了用纸币来计算主要商品的价值。他的第一任“理财”大臣是穆斯林赛夷阿札儿,他把钞票的发行维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随后继任的几位大臣们开始轻率行事,他们两人实行无限制的通货膨胀政策,使钞票贬值。
在聚敛钱财时,他们采取多次兑换钱币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专卖的办法。阿合马于1282年被暗杀,他死后受到忽必烈的贬责。桑哥因贪污被处死。为了阻止原钞票的下跌,有必要发行新的钞票,以免轮到新币贬值。
(2)粮食救济:为了备荒,忽必烈恢复了王安石之后被取消的国家控粮的政策,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他还组织了公众救济,将稻米和玉米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忽必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忽必烈大汗

5. 忽必烈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功绩有:将国号改为元,元朝自此开始。忽必烈以汉法制汉地,又历经多年的征伐和智取,终于扫除了所有强敌,南北统一,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主入中原的一统王朝大元,成为一代帝王。忽必烈实现了中华民族新的大融合,其历史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扩展资料:

忽必烈为政举措:
1、政治
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
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刘秉忠、张弘范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马掌管国家财政。
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国。
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驿站,巩固了对全国各地的统治。
2、经济
(1)发行纸币: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
1264年,他颁布了一条法令,公布了用纸币来计算主要商品的价值。他的第一任“理财”大臣是穆斯林赛夷阿札儿,他把钞票的发行维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随后继任的几位大臣们开始轻率行事,他们两人实行无限制的通货膨胀政策,使钞票贬值。
在聚敛钱财时,他们采取多次兑换钱币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专卖的办法。阿合马于1282年被暗杀,他死后受到忽必烈的贬责。桑哥因贪污被处死。为了阻止原钞票的下跌,有必要发行新的钞票,以免轮到新币贬值。
(2)粮食救济:为了备荒,忽必烈恢复了王安石之后被取消的国家控粮的政策,在丰年,国家收购余粮,贮藏于国仓。当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他还组织了公众救济,将稻米和玉米定期分发给急需的家庭。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长官对老学者、孤儿、病弱者提供救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忽必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忽必烈大汗

忽必烈的主要功绩有哪些

6. 忽必烈他有什么样的历史贡献?

元世祖忽必烈主要的历史贡献:确立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统一,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也有了发展,采取汉法,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

简单点说,就是:

一、改蒙古国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二、灭南宋,统一全国

三、采取措施,发展经济:1.禁改农田为牧场
                       2.招抚流民,鼓励垦荒
                       3.中央设“劝农司”(管理全国的农田水利等事务)

四、加强统治的措施:1.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
                   2.设立“宣政院”,负责西藏事务
                   3.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理

7. 忽必烈的贡献

  忽必烈在位期间,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政策略
  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忽必烈大力削弱诸王勋贵及汉人世侯的权力,建立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削夺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及司法权的同时,又从税收、领民关系、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夺诸王在食邑的实力基础。
  二、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
  李嬗是红禊军叛逆李全的养子。公元1226年李全降蒙,以每年贡献金币换取山东淮南行省长官之职,后在攻宋战役中败死。李嬗承袭益都行省长官,专制山东达30余年。公元1260年,李嬗被封为江淮大都督,准备兵变。公元1262年,他断然发动军事叛乱,占领益都,后被忽必烈击败,忽必烈借机迫使汉人世侯交出实权和军权。
  公元1287年4月宗王乃颜(成吉思汗弟斡赤斤之后裔)反于东北,西北海都许以10万人相助。6月乃颜败于大兴安岭东,被俘处死;海都败则远遁,不备复来。
  三、注重农桑,兴修水利
  忽必烈确定“以农桑为急务”,采取了一系列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设立各级专管农业生产的机构。中央专设都水监,各处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还限制牧场侵占农田,禁止牲畜损坏庄稼。又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利用镇戍军士开荒屯田和募民实边屯田。屯田政策的实施,
  使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垦,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忽必烈在边疆地区设置岭北、云南、辽阳等行省和土蕃宣慰司、澎湖巡检司等机构,加强对蒙古、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以及西藏(当时称为“乌斯藏”)、台湾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密切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元朝的大统一,对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忽必烈的屯垦和徙民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边疆地区落后经济的迅速提高。早在成吉思汗时期,把大批工匠和俘虏从中亚各地迁到长城以北地区,又强迫长城内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迁往长城以外。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为了对付同西北诸王的斗争,曾利用从内地签发的汉军,并招募各族人民,在和林、上都等城市周围和阿尔泰山、杭爱山、克鲁伦河等地屯田积谷。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河西走廊的屯田以及吐蕃(西藏)的进一步处于大统一的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这一切都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各兄弟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提高,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进一步的了解和融合。历史的发展,不是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所能改变的。但在忽必烈的武力镇压控制下,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起义持续不断。
  五、改元建号,立都汉地
  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继汗位,宣布建元“中统”,采用中国传统王朝年号纪年。至公元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宣布改“大蒙古”为“大元”。这是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表示国家广袤无疆。忽必烈为了配合汉法的实施,放弃了大蒙古的都城漠北和林,在漠南和中原设两个都城。公元1263年(中统四年)升开平府为上都,建宗庙宫室。到公元1271年(至元
  八年)将燕京改名为大都(今北京市),其地位超过了上都,被定为元朝的都城。    -
  六、建立国家机构和严密的法律体系
  成吉思汗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体制,比较简单。忽必烈命刘秉忠、许衡确定国家机构和职官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立枢密院,主管军务;设立御史台,职掌百官纠察。另设大宗正宗,仍置达鲁花赤(断事官,只管蒙古公事)。地方上,是行书省(简称行省),公元1290年全国除中书省直辖山东、山西、河北外,全国分置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10个行省,西藏属宣政院。这是我国历史上以“省”作为地方行政区的开始。行省以下行政区为路、府、州、县四级,边远地区有“军”的建制。
  公元1292年,颁行了“至元新格”法律。到公元1323年最终制定元律“大元通制”。
  七、承认和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
  忽必烈兴办学校,公元1288年统计,全国各地所建学校24400余所。公元1267年(至元四年)忽必烈在上都重建孔子庙,推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忽必烈虽讲求功利,主张改革,但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当他逐渐领会儒家宣扬三纲五常的“妙用”后,便搞起尊孔崇儒活动。他统治的后期,全国到处建“宣圣庙”,设学官,开学堂,规定用程、朱的一套讲儒学。当时还大量录用汉族儒生学者,保存颁刻典籍。
  八、制定蒙古新字
  忽必烈为了提高蒙古族的文化水平,命吐藩僧人八思巴制定了蒙古新字,颁行天下。还设立诸路蒙古学教授,召集学者用蒙文新字翻译《资治通鉴》等一批汉文经籍。
  九、重视科技的发展
  公元1276年(至元十三年),忽必烈立局改修新历,命许衡、王恂和郭守敬主持。郭守敬是元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继承前人的丰富遗产,吸收阿拉伯人的天文知识,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测所,  “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腧朱崖,北尽铁勒”(《元史·天文志》),·其最北的北海测景所,据推算设在北纬6405'处,已近北极圈了。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冬,《授时分》颁行。它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格利哥里历的年周期相同,而格利哥里历到1582年才开始使用,比《授时历》晚300年。

忽必烈的贡献

8. 忽必烈的历史简介有哪些?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是监国托雷的第四子,蒙古尊号“薛禅汗”。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在位期间,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