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2024-05-20 01:03

1.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储蓄率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人口老龄化是储蓄率下滑的长期推动力。一般而言,老年人在国民经济中属于 消费型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会提升居民的消费率,降低储蓄率。事实上,正是在2009年我国15-64岁人口比重达到峰值逐步下降之后,国民储蓄率出现了几近同步的下行趋势。不仅仅是中国,同样因为高储蓄率闻名于世的日本,其国民储蓄率在1991年到达高点34.2%之后,开始震荡下行,并于2016年达到历史最低点(27.3%)。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2. 居民储蓄率下降了吗?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居民储蓄率问题,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3月24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如此表示。

易会满表示,从微观来看,居民储蓄率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从宏观上看,应防止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引发的经济金融风险及连锁效应。首先,居民储蓄率过快下滑,不利于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其次,会降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抬高实体经济整体融资成本。再次,会加大流动性风险,影响货币政策传导。
谈及如何应对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易会满认为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三是加快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
对居民储蓄率过快下降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应从战略思维、宏观调控、监管政策、市场引导等多维入手,未雨绸缪,及早应对。关键是要正本清源,规范有序。
一是回归资管业务代客理财的本质,打破刚性兑付。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而刚性兑付扭曲了产品属性和风险收益,以致部分家庭在投资选择时,简单将收益视作唯一比较标准,将资管产品当作无风险或低风险产品进行配置,从而对储蓄存款形成过度替代效应,不仅弱化了家庭财务保障,还可能成为一些群体性事件和金融风险的“起爆点”。因此要推动打破刚兑,让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二是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各种金融行为的规范。货币基金现形式各异,有的具备投资和支付的双重功能;有的互联网平台无牌经营,高杠杆、高收益、高风险,一般消费者无从识别。建议进一步正本清源,把握金融服务的实质和技术发展的本质,厘清货币基金的真实属性和功能边界,杜绝监管套利,强化持牌经营,控制杠杆比率,严格流动性管理,引导其规范理性发展。坚持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其稳定金融市场和社会融资成本的“压舱石”作用。
三是加快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积极应对负债出表。储蓄存款持续下降带来的负债端量和价的变化,势必会向资产端传导,客观上要求银行资产负债表作出适应性调整。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银行资产证券化进程,完善配套政策,盘活信贷存量,增加资产流动性,这也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的应有之义。

最后,工商银行愿与各界同仁一道,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创新中不懈努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3. 中国的储蓄率下降是什么原因呢?

大商汇讲座,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中国的储蓄率下降是什么原因呢?

4. 居民储蓄的居民储蓄率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所占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指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占城乡居民、单位职工货币收入的百分比,可借以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城乡居民或一个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储蓄的意愿和趋势,是制订储蓄计划的一项重要依据。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8月份,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显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  自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中国居民储蓄实现加速度增长,分别于2003年9月、2008年8月、2010年12月和2013年1月突破10万亿元、20万亿元、30万亿元和40万亿元大关,且每突破一个10万亿元大关所用时间不断缩短。截止2013年8月份,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均居民储蓄已经超过3万元。相应的,中国也是目前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目前居民储蓄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5. 采取那些措施可以减少居民储蓄率?

◆ 降低储蓄率需要从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入手,实施一揽子综合性调整与改革  ◆ 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国际资本流动透明度。发展中国家要建立严密的预警体系,防止掠夺性投机冲击  ◆ 可以考虑把储蓄盈余更多地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因为这些经济体是未来全球经济中的高成长点,但缺乏发展必需资金  ◆ 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监督,同时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证券日报2月11日讯 央行行长周小川2月10日在马来西亚央行高级研讨会上发言指出,中国需要采取一整套的办法来降低储蓄率、拉动内需,办法应当全面,包括汇率、利率、发展资本市场、发展服务行业特别是农村地区服务业等多种手段。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但采取怎样的措施仍需深入研究。  周小川表示,央行将继续允许市场力量在人民币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但央行将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周小川说,从统计上看,汇率与储蓄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不高且统计检验也不够显著,似乎不能仅靠调整汇率来调整储蓄率。2005年7月以来,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此同时,我们也特别提出了需要改变增长方式,逐步扩大内需比例,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内需的措施,强调通过扩大农村消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文化服务业、调整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等一揽子措施进行结构调整。  他强调,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但采取怎样的措施仍需深入研究。2005年以来,中国已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作为基本的国家政策,这些政策的综合结果也必然要降低储蓄率。但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储蓄率、这些因素的弹性如何、须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调整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系统地研究。  资料显示,2002年以后,中国储蓄快速增长的主要特点是,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上升明显。1998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大约37.5%左右,到2007年,上升为49.9%。1997年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13%,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2.5%。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仅上升了2个百分点。  周小川指出,全球储蓄率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导致这种高低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似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希望某些长期特性在短期内改变是不切实际的,这需要从更广泛的宏观角度,综合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  首先,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就美国而言,当下可能也并非提升储蓄率的最佳时机,需要在增加储蓄与刺激消费、恢复经济增长政策间进行恰当平衡。对于东亚国家而言,降低储蓄率也需要从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入手,实施一揽子综合性调整与改革,努力争取在中期见效。当然,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也是这个药方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应对和经济调整中,特别注重扩大内需,通过扩大消费内需来丰富和强化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出台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且以纯支出型政策为主,同时注重加强民生项目,努力促进城乡就业,注重增加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收入。  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要加强合作,应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尽管国际游资在长期资本公司事件后有所收敛,有关国家监管当局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但这次金融危机中的各种案例表明,我们仍应保持高度警惕,要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监管,提高国际资本流动透明度。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严密的预警体系,防止掠夺性投机冲击。并且加强国际合作,完善救援机制。在新兴市场出现短暂性国际收支危机的时候,国际救援措施应该迅速,附加条件应适当减少,这样才能使新兴市场国家有安全感。从国家层面讲,这将会鼓励这些国家减少外汇储蓄,扩大内需。  再次,应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并不希望看到国际储蓄过多地流入,国际储蓄应有更理想的去处。实际上,新兴市场储蓄流向发达经济体,这既不合理,也不符合这些发达国家寻求增加储蓄的愿望。由于东亚国家储蓄率的调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效果,而在油价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产油国的高储蓄率仍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所以,全球范围内的储蓄不平衡仍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存在,这是客观事实。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储蓄合理流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提高配置效率。为此,可以考虑把储蓄盈余更多地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因为这些经济体是未来全球经济中的高成长点,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但缺乏发展必需资金。

采取那些措施可以减少居民储蓄率?

6. 国民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的区别

国民储蓄率和居民储蓄率的区别:国民储蓄率:全部储蓄(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除以国内净产值。居民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区别:定义不同,计算方式不同。一,储蓄率不同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对策各国人口结构状况有所差异,各国人口天赋状况有所差异。不同天赋状况的人口具有不同的储蓄愿望,这促使各国国民平均储蓄率有所不同。储蓄率不同的国家应该拥有不同的经济对策,这些经济对策的不同,完全可以是由于国民储蓄率差异所致。储蓄率高的国民的国家,需要想法降低实际储蓄率。储蓄率低的国民的国家,需要想法提高实际储蓄率。国民消费动力主要与国民自我感觉的财富拥有量有关,国民自我感觉的财富拥有量越多,国民消费动力就越大。根据这个道理,各国应该根据各国国民储蓄天赋,制定不同的可支配财富政策。二,居民储蓄率仅为20%  中国的高储蓄率世界闻名。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舆论普遍认为高储蓄率源于中国百姓爱存钱的习俗。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有很大偏差。实际上,中国国民的高储蓄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和企业储蓄高导致的。三,现代社会是没有人把钱放在袋子里装着的,而是放在银行里存着,钱袋子其实就是银行的储蓄,统计学上叫居民储蓄率,而居民储蓄率的计算口径有两个,最常见的是收入口径,也就是年度新增储蓄额对年度居民总收入的比值。通俗来说,就是大家辛苦工作了一年,会把多少税后收入拿去存起来的意思。下图是2016年以来全体国人的收入总额与当年度的新增储蓄额。所有的数据都是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发布,真实可查。在统计上,虽然我国一贯只公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数据,我们还可以查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自的总人。

7. 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800字左右

一,新三座大山的压制:子女教育,个人住房,医疗保障。

具体内涵大致相同: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

投资渠道太少,只有房产和股市。但政府对房市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时,由于2006年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相当部分的资金流向了股市,而一旦政府意识到单一地将储蓄资金往股市疏导的风险时,流入股市的资金同样只有两个选择:再次流向房市或流回银行储蓄。

私人资本多数都是艰苦创业累计的,有着强烈的增殖动机.但是受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和时间的制约,以及投资环境的限制,中国的民间资本投资进程缓慢.民间资本在创业投资领域远远没有发挥作用 一是认为中国的社保制度不健全,因此老百姓有预防性储蓄的需求。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从过去的政府大包大揽,到现在的自掏腰包,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很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养老模式的改变也提高了储蓄率�以前人们把孩子当作储蓄罐,所谓养儿防老,现在他们必须为自己买保险。在中国,越来越高的教育成本也多由家长负担。


    二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导国人量入为出,不要提前消费。中华民族节约的优良传统,是一种长期的心理特质。“天晴带伞,食饱带粮”,这是和西方“及时行乐”观念不同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节约的传统美德限制了居民的当前消费,而促成了他们的储蓄。


    三是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所致,投资渠道太少。我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和投资工具的匮乏以及股票市场的不规范,使投资者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当政府对房市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时,由于2006年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相当部分的资金流向了股市,而一旦政府意识到单一地将储蓄资金往股市疏导存在风险时,流入股市的资金同样只有两个选择:再次流向房市或流回银行储蓄。


    四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从微观方面来看,如果个人认为预期收入流不足以支付预期消费流,便需要用储蓄在当前和未来之间进行交换,这一交换还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利率越高,人们越倾向于将消费流往后推。个人消费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这种同步提高并不是线性和连续的,而是在一系列生活方式所对应的消费水平中,作阶梯式的跃迁。假如你原先的收入勉强能维持你的白领生活,现在你的工资涨了两千元,仍远不足以支付梦想中的小富生活,那你很可能将新增收入的大部分储蓄起来,为将来的跃迁做准备;相反,如果你的收入只差一点就能负担小富生活,便很可能借助信贷来提前实现梦想。因此,储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当前水平的差距�人们对自己未来生活方式跃迁的期待越高�就会把越多的钱堆积在两级台阶之间。

分析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800字左右

8. 影响储蓄率的因素有哪些?急!!!

1导致储蓄率持续居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人口负担轻,因此经济剩余比例大;
  其二,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导致居民具有高储蓄倾向;
  其三,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诱导居民通过储蓄来实现自我保险。
2看病贵、买房贵、上学贵3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这可以从根本上减轻我国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国家还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内需,使消费信贷真正能够刺激消费,分流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