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024-05-17 20:12

1.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视重=kG=kmg
ma=视重-重力=kmg-mg=(k-1)mg
a=(k-1)g
耐受力值k为4小于等于k小于等于12时
加速度值为3g小于等于a小于等于11g
g=9.8m/s^2,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5s内下落的加速度
a1=(G-f)/m=9.6m\s^2;
h1=0.5*a1*t1*t1=3000m

v1=a1*t1=240m/s
240/2=120m/s
6000-3000-500=2500m
t2=2500/120
a2=-v1/t2=-240/(2500/120)=-11.52m\s^2
G-F=a2*m
F/G=-2.152

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解答:

可惜,一楼解错了。

楼上几位均对整体立方程,虽然不错,但是如果对A、对B立方程,概念会更加明确,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设 A、B之间的作用力为T

对A立动力学方程:F - T = 2ma         ①
对B立动力学方程:T - mgμ = ma       ②
① + ② 得 :     F - mgμ = 3ma      ③
将②代入③得:   F - mgμ = 3T - 3mgμ
所以,           T = [F + 2mgμ]/3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剪断绳子前,绳子张力是2mg,弹簧弹力为mg,剪断瞬间,绳子对上面那个球的作用消失,而弹簧的弹力保持不变,上面的球受重力和弹力2mg,所以加速度为2g,下面那个球手里为零,加速度为0

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因为当A上升的时候,加速度并不是g。
正确的应该是,先设绳子张力为T,而后
左边:T-Mg=Ma
右边:(M+m)g-T=(M+m)a
联立得a,a²/g²就是第一题的解。
第二问就是求T的大小。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6. 牛顿运动学定律的应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应用就太多了,日常生活处处可见。

7.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有哪些?

1、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认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
②选取研究对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同一题,根据题意和解题需要也可先后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
③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④当研究对对象所受的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可以用平行四力形定则求其合力;如果物体受力较多,一般把它们正交分解到两个方向上,分别求合力;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一般把各个力分解到沿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上。
⑤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物体所受外力,加速度、速度等都可以根据规定的正方向按正、负值代公式,按代数和进行运算。
⑥求解方程,检验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常见问题:
Ⅰ、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已知力求运动,已知运动求力
①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运动学的规律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可由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确定物体所受的外力。
②分析这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加速度。
③求解这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由下面的框图来表示。

Ⅱ、超重和失重
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向上加速运动时或向下减速运动)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有哪些?

8.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

受力分析:质点受重力G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F。
垂直于斜面方向上:F=Gsinα    ①
沿斜面方向上:Gcosα=ma       ②
由②得:a=gcosα
 
(如果斜面光滑,一般我们得到的是a=g·sinθ,这里的θ是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但是你们老师设的α是AD与左边那根弦的夹角为α,这个α就是θ的余角,由数学知识可知:sinθ=cosα。所以a=g·sinθ=gcosα
这样似乎更容易接受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