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2024-05-19 20:19

1. 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财政投融资具有下述基本特征:(1)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性投融资渠道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特征的基础产业部门融资。(3)虽然财政投融资的政策性和计划性很强,但它并不完全脱离市场,而应以市场参数作为配置资金的重要依据,并对市场的配置起补充调整作用。(4)财政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是多样化的。

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2. 简述财政投融资的涵义及特征

财政投融资的涵义: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财政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
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扩展资料:
财政投融资制度作为日本政府的“第二预算”,不仅有其独特的特点,而且对日本经济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财政投融资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经过一百年的演化和变革,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制度体系。
与一般会计预算相比,财政投融资具有有偿性、政策性、长期性的特点。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财政投融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赶超时期,财政投融资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批评财政投融资的声音越来越响,改革财政投融资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究其原因是因为财政投融资面临着规模日益膨胀、机构繁复、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以及日本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等严重的问题。2001年,在小泉政府的极力推动下,正式启动了财政投融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改变资金筹集机制;二是引入成本分析法和加强对财政投融资运营的监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投融资

3. 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我国中长期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
 

 
 
  内容提要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我国中长期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第一部分侧重从理论角度,在界定经济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财政政策与政府调控经济的关系,论述了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部分主要从现实出发,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主要包括: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将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矛盾相当严重;经济发展面临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国有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不强。

      第三部分探讨和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具体围绕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取向、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取向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取向等问题提出看法。

  经济发展是一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推进结构转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壮大国家财政实力、做大财政蛋糕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本文主要是在一般理论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侧重就今后中长期如何运用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提出若干看法和建议。

 针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国家可以采取以下的货币政策工具:
1.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2.提高银行利率;
3.发行央行债券,回笼市场资金;
4.减少各期人行货币投放量;
5.提高货币国际化结算范围和规模;
6.稳定本位币与世界主要货币的兑换比例,让人民币能正常流出国门。
 
 

一、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正确界定经济发展的内涵

  关于经济发展的概念内涵,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根据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体制转换中的制度创新,以及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改善。显然,经济增长不能等同于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运用不同国家的历史数据对经济增长进行了较早的、长期的研究,他将经济增长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给居民提供种种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因此,通俗地说:经济增长意味着生产能力的扩大,是通过技术进步相应调整而实现的,是一国产出水平、社会物质装备及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但经济发展内容广泛,它包括经济增长,要求产出的增加,同时包括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度创新等。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甚至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并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现象。因此,增长不等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发展不是一个短期或轻易能够实现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是否认识清楚,对我国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财政政策日益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社会,财政从来就是政府的财政,是政府行政的物质基础,是为政府履行其职能服务的。所以,财政的职能取决于政府的职能,即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国家财政要干些什么,取决于这一时期政府职能的定位,或者说政府的作用。中外理论界经常争论的所谓“政府干预经济”与“政府不干预经济”、“最高纲领派政府”与“最低纲领派政府”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等问题,讨论的就是政府职能定位,实质上它们无不通过政府财政收支参数及其财政政策来反映。

      西方工业国经济发展历史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作用不断扩大,同时,财政分配范围也不断拓展,财政政策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自由放任理论占其主导地位,经济运行完全或主要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政府财政政策作用十分有限,它主要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及兴建一些公共工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传统的自由放任理论或市场自动均衡学说遇到了严峻挑战,严重的经济危机现实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寻找新的“药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自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普遍接受了凯恩斯主义的主张,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改变了过去长期以来单纯的消费财政的狭小领域,将财政作为反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政策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著名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就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运用财政手段启动经济的成功范例,其主要内容是兴办社会公共工程,增加社会需求,改善就业状况。这说明自本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生活的力度显著增强,并取得明显成效。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政府调控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进一步扩大,据世界银行的专题研究,这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必须给那些遭受临时收入损失或其他损失的人提供福利收益;二是实行适当的公私混合经济,这种经济往往意味着要将许多战略性产业国有化;三是必须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其原因是市场自身并不会带来与个人目标一致的稳定的宏观经济结果。于是国家承担了新的职能并将原有的职能加以扩展。从实际看,西方工业国在过去长时期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政府调控范围和财政职能大大拓宽,由此导致财政收支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据世界银行1997年专题研究报告提供的资料,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各国政府财政规模大幅度扩大,工业国尤其明显,如OECD国家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1870年约为8%,1913年为10%,1937年为20%左右,1960年为18%,1980年为43%,到1995年已上升为48%。另外,从西方工业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并不是纯粹的消费财政,经济建设投资占有相当的比重。以1986年为例,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10%,其中美国为17%,英国为15%,法国为12%,加拿大为25%。进入9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的财政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这标志着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西方政府及其财政干预经济的力度显著增强。总之,现代西方财政理论和财政调控日趋完善,它已否定了传统的“健全财政”、“消费财政”的理财方针,在强化政府作用的同时,强调财政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职能。现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正是遵循建立在上述财政职能基础上的现代政府理财方针运作,以期达到实现政府调控经济的目标。

      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后半叶,其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亦迅速扩大。世界银行1997年发展报告分析了这方面的原因,指出它最初是来自于殖民主义崩溃之后的国家和民族建设,另外比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在过去50年间关于政府作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殖民主义统治时期独立出来的亚洲、中东和北非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于国家主导型经济发展怀有强烈的信心,政府可以将资源和人民动员起来以实现快速的增长,并消除社会不公。因此,许多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国家采用了国家主导的、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战后发展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能力及其政府调控能力都有显著增强。资料表明,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央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点,1960-1964年约为17%,1970-1974年为20%,1980-1984年为28%,1990-1994年为27%。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同期大约分别为16%、18%、26%、27%;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有关地区)分别为17%、15%、25%、30%。特别需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伴随着财政总规模的扩大,财政分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个明显特征是有相当部分的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而且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发展中国家强化财政干预经济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不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长期历史进程分析,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不断扩大,现代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决不是吃饭财政,它具有显著的支持和调控经济的特征,而且发展中国家由于采纳了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其财政的经济性特征更为明显。因此,从当今世界范围观察,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财政政策日益成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对于正确界定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调控的基本职能作用是有启发的。

      (三)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而且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面临着推进市场化、工业化的艰巨任务。政府的职能和任务就是财政的职能和任务,“政府应做的,就是财政要干的”,因此,未来中长期财政政策调控的目标就是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远景发展纲要,正确处理财政分配关系,为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持。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调控的功能和作用可作如下界定:

  1、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宏观调控首要的目标是保持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为此,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的配置,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资源配置有两个基本手段:一是市场机制配置,二是政府财政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而不仅仅是跟在市场调节后面的“拾遗补缺”。对于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诸如国防、外交、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公共工程建设项目等,完全或主要由政府财政来提供,这也是财政最基本的职责所在。但在我国,财政配置资源的任务决不仅仅限于此。对我国整体产业布局的形成、宏观产业结构的调节、国家主导产业及其支柱产业的选择等,仅靠市场机制是不行的,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特别是通过政府财政的税收、投资、补贴、贴息等财政手段加以扶持。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客观上具有经济建设职能,需要参与经济领域的调控,这是未来我国政府财政配置资源的一个重要政策取向,也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必要条件。

  2、调节收入分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收入公平分配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般地讲,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就变成一种反向关系,即分配不公平会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当前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中,分配不公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平均主义;三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运行就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率。特别应看到,在我国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随着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养老人口增多和失业压力的加大,收入公平分配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如何建立一个既充满竞争、又充满关怀的社会是政府收入分配制度调节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财政是国家的一种集中性分配,在收入公平分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对低收入者的生活补助以及其它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宏观上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为经济社会的长期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调节社会供需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

  美国财政学家穆斯格雷夫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能自动出现,而需要财政政策的指导。没有财政政策的指导,经济往往易于大幅度波动,或为长期的持续的失业与通货膨胀所苦。这就表明,财政在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方面,即促进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抑制经济波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财政政策调控如何发挥这一“稳定”功能呢?关键是调节社会供需矛盾,促进社会供需平衡。社会供需平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比例关系,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了平衡,物价水平总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也是不难实现的。所以,运用财政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首要的是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过财政来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的财政收支分配,来矫正无数微观经济主体的分散的收支活动所形成的不利结果,或者说是一种着眼于宏观经济的收支活动来调节无数着眼于微观经济的收支活动。为此,就要求摆脱单纯财政观点,不是就财政平衡来搞平衡,而应着眼于全社会的总量平衡。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通过减少政府需求和减少非政府部门需求来压缩总需求。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二者同时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不平衡是可能的而且是允许的。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西方学者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应该说这是现代经济条件下政府理财和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政策思想,对我们是有启发的。以上分析表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是促进社会经济稳定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财政政策是维持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重要手段。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这是确立未来财政政策取向的重要前提。对此,我们作出如下分析和判断:

  (一)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将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需不足的矛盾是否仍然存在,当前或未来经济发展是否会出现过热的趋势。我们认为有效需求不足至少在未来一个时期仍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当前出现的经济过热迹象只是在某些产业或某些地区局部出现的,而从总体上看,政府投资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强,民间投资并没有真正跟上,而且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也较慢,有效需求的增长机制并没有形成,经济还没有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态势。所谓经济的良性循环应该是不过分依赖政府的投资就能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现实是:    

  1、投资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没有同步增长。

  2000-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分别为10.3%、13%和16.1%,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只增长了9.7%、10.1%和8.8%,增长差距逐渐扩大(见图表1)。2003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31.3%,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幅度23.1个百分点。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也长期处于偏低状态。1990-2002年期间我国平均消费率不足60%,而上世纪世界平均消费率约在80%左右。

  图表1:投资与消费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投资需求作为一种“既为当期需求又为下期供给”的中间需求,其投资所形成的新生产能力如果是无市场需求的供给,那么较高的投资只能拉动短期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投资如果不能与扩大最终消费相结合,就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而消费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直接和相对稳定,更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的态势。当前虽然投资需求快速增长,但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幅度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使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最明显地反映在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所以消费率偏低、消费与投资之间不能达到协调发展,也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4. 政府进行金融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吗?

政策手段有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府预算、政府转移支付等
货币政策包括:利率的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等

目前我国运用比较多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这两个指标。一般主要的还是货币政策为主

5.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说明如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适时适度微调财政政策,提高针对性和协调性,努力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赤字率保持不变。全年安排全国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140530亿元,预算支出总量154030亿元,收支差额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赤字率稳定在2.1%左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腾出资金重点用于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支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扩大消费需求,完善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和电商物流设施等建设。调整优化中央基建投资结构,增加棚户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水利等领域支出。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和限额控制,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严禁地方政府继续借道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及化解机制,加快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有效防控财政风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细化公开内容,扩大公开范围,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提高预算透明度;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研究编制三年财政规划,提高财政政策的综合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审核预算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中央财政预算因政策需要可编列赤字,在政策调整后分年弥补;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明确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支出范围和重点,加强统筹协调,避免交叉重复;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税收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抓紧研究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的政策;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进程;推动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研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将着力点转移到加强引导、制定标准、支持创新等方面,清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优惠政策,整合资金支持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压缩过剩产能,促进产能向境外有序转移,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对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能源原材料等767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关税,对300种资源、能源和高耗能商品实施2%~40%的出口关税。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科学技术支出2673.9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8.9%;深入推进中央财政科技专项优化整合,建立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中止机制;改进和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推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管理机制改革,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完善加速设备折旧政策,落实好扩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的政策;加快制定科研成果处置与收益分配政策,启动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央财政预算安排节能环保支出2109.09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1%。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做好节能技术改造、重金属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实施保护性耕作,开展深松整地试点、秸秆还田工作,支持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走出去,适当把握粮食进口比例,增加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试点,支持部分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开展耕地治理和农业节水措施应用试点,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粮棉收储补贴制度改革,控制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的上调幅度,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研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支持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工作,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中央财政预算分别安排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住房保障支出以及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133.55亿元、7152.96亿元、3000.05亿元、2528.69亿元和512.29亿元,分别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1%、9.8%、13.6%、9%和9.2%。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解决教育改革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问题。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落实体现内涵式发展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各项措施。加强社会保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制度衔接办法;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按10%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健全对低收入群体补助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支持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相应提高个人缴费水平,由70元提高到90元;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投入;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落实好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工作,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预算绩效综合评价工作。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希望能帮到你。

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说明如何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6. 分析积极的财政政策市如何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

当经济环境偏萧条,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政府一般会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比较具代表性的政策是降低银行利息,适当扩大赤字,增加投资等;
一方面企业贷款成本较低,有利于企业增加贷款,增加投资,带动就业;
另一方面存款利率也较低,可以引导居民投资与消费,扩大社会需求量;
第三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投资可以进一步引导更大量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7. 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1、所谓财政投资是政府的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投资计划无偿拨给企业用的专项资金。这种投资形式多半用于国有企业,其特点是专款专用;二是要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三是用财政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等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四是无偿性,不需要企业偿还,如果有结余要上缴财政的。 
2、企业会计制度为此设立了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按照财政计划收到投资拨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专项应付款-财政投资拨款 
如果全部拨款用于某项技术改造,新购进或建造某一固定资产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贷:有关科目 
同时结转: 
借:专项应付款-财政投资拨款 
贷:资本公积-财政投资拨款转入。 
特此回答!望采纳

什么是财政投融资,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8. 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为了促进长期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可以采取减税降费、赤字政策、发行建设债券、扩大投资等措施。
而调整政策,改变以大规模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传统思维模式,促进消费回升,财政政策应以调整收入分配再分配与直接刺激消费需求为中心,即通过调整初次分配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调整收入再分配,稳定宏观经济的运行并调整公共财政支出,以定向学费补贴、减少居民的不确定性预期等政策来影响居民消费行为,促进消费增长。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