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后,朝廷进行了那些改革?

2024-05-01 01:44

1. 唐朝安史之乱后,朝廷进行了那些改革?

唐太宗时期的小神童刘晏,在安史之乱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降低农民的赋税,大大的减除财政收入,让大唐的经济又逐渐恢复,延续了近150年的统治。

纵观唐朝历史,虽然唐太宗时的赋税较轻,可徭役繁重。再到武则天,徭役更重,赋税也开始增加。百姓苦不堪言,被双重剥削压迫,都忍不住开始起义。单从唐太宗后期开始,就发生了近十起农民起义,规模最大的达到了几万人。

那么在这个大乱之中出来改革的,是我们《三字经》里的人物:“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唐玄宗当年路过他家乡,七岁的刘晏拿着自己的作品跑去半路拦驾,当时宰相当场出题考他,对答如流,于是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也就是掌管校正书籍的官员。

后来他果然不负众望,长大当宰相后开始培养农民的体力,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又开辟财产来源,处处为百姓着想,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以后刘晏又大力恢复战乱后的灾害,安定百姓的生活。后来又开始改革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平稳人心。又改革漕运,恢复运输。整顿盐铁政务,调节物价,解决财政困难,一系列的措施以后,他又重新制定了货币政策,创立两税法,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唐朝安史之乱后,朝廷进行了那些改革?

2. 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经济改革做了哪些措施呢?

唐朝宰相刘宴为了能够让自己国家的经济实力提升,做出了非常多的改革措施。他第1个做的措施就是改革了当时的税负制度,让百姓的生活压力大大降低,从而减轻社会矛盾。也就是因为唐朝实行的这种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从而让唐朝君主的封建统治更加稳固。要知道在经过安史之乱之后,阶级矛盾更加严重。唐太宗时期虽然税赋制度比较轻,但是百姓们却要承担徭役制度。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执政时期,百姓的税赋负担也越来越大。可以说当时百姓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承受了政府双重剥削。也就是因为这些制度,让当时有不少百姓纷纷选择起义。在安史之乱之后整个唐朝政府财政严重缺乏,经常是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那些唐朝统治者为了能够让自己手中拥有一些钱财只能选择不停的压迫百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让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时宰相刘宴想要对现有的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让唐朝君主能够更好的统治天下。于是他首先对当时政府实行的税赋制度进行改革,让整个负担平衡化处理,从而让百姓面对的生活压力大大减小。只有百姓面对的生活压力减小了之后,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平稳发展,从而也会更加信任唐朝政府。
除此之外,他还主张恢复漕运。让整个唐朝的交通条件变得越发好了起来。当时他对唐朝君主说,只有国家实行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之后才能让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唐朝君主听后觉得有道理,所以就采用了他的方法经过当时唐朝的这一系列经济改革,唐朝的经济总算得到了恢复。


3.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唐王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无比辉煌的朝代,不只是在当时让人骄傲,即使现在大家也是津津乐道。安史之乱前大唐王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经济极其发达,社会空前繁荣。我们以古代衡量经济的两个指标人口和粮食来说明一下当时的情况。
在武则天退位的时候,唐朝人口一共3700万,到了唐玄宗天宝元年人口已经达到了4891万,安史之乱爆发前总人口为5288万,而当时实际人口估计已经超过7000万了。粮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时人均占有量是700斤,这一数字在我国建国后直到1982年才达到。这一时期的粮食储备有一亿石,是当时四年的粮食总产量。经济之繁荣那是不言而喻的
阶级矛盾加剧
然而,在经济繁荣下社会阶级矛盾却越来越严重。唐太宗时期,虽然赋税较轻,但是徭役却逐渐繁重。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不但徭役没有减少,赋税还越来越重。贫苦百姓在这样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下,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中宗时期,就发生了六、七起农民起义,有的起义队伍甚至达到好几万人,影响深远。
唐玄宗时期,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但是广大老百姓受剥削和受压迫的程度却没有减轻,阶级矛盾还越来越严重,反抗斗争依然没有减少。
安史之乱后,大唐政府财政严重不足,经常是入不敷出。怎么办呢?就只能不停地增加赋税,对老百姓的搜刮和盘剥更为严重。南方江淮一带是当时朝廷最重要的税收地区,其盘剥程度已经达到了即使全家死绝,租庸都不得免除,还得让其亲邻交纳。
所以,有没有战争老百姓的负担都是最重的。老百姓负担的加重,导致社会矛盾一次次的升级,急需及时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缓和这一矛盾。
财政支出与日俱增
首先是官员俸禄的急剧增加。唐朝贞观时期,官员数量文武官员加起来总共642人。从武则天开始,官员队伍迅速壮大,到了唐朝中期,官员总数达18805人,是贞观时期的30倍。官员多了,费用就相应增大了。
唐朝官员的俸禄是很高的。从正一品到正九品平均每人每月的俸禄米是84石(唐朝一石大概60公斤),钱是900缗(一缗为1000文铜钱)。那么,唐朝中期所有官员的俸禄一个月就支出米160万石,钱1700万缗。一年下来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费用啊!不仅如此,到了唐代宗时官员俸禄还不断增加,权臣月俸9000缗,刺史月俸全都是1000缗,而大将郭子仪月俸有二万缗。这比前面支出又多增加了三分之一。
还有皇室费用随着奢侈之风越来越严重也是逐年增加。比如唐中宗时,安乐公主用百鸟的羽毛织成的两条裙子,价值就在1000缗。唐玄宗本人也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一顿饭就是中等家庭十家的家产。杨贵妃的奢侈更是甚于唐玄宗,宫中专门为她织锦刺绣的工人就有700人,为她雕缕器物的也有数百人。据估计,唐玄宗时皇室各项费用每年实际支出就有100万缗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军费的开支、赏赐的费用、其他基础建设的费用,比如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工矿贸易等等。这些所有的支出光靠当时的税收是已经很难达到了,财政赤字极其严重。
税收逐渐减少
安史之乱前,藩镇主要是边境上的十方节度使。安史之乱被平息后,内地也开始设置节度使,藩镇逐渐增多,甚至长安城附近也设置了藩镇节度使。随着藩镇权力越来越大,地盘也越来越大,与大唐中央政权的矛盾也逐渐尖锐化。节度使的设置,不仅急剧加大了财政支出,藩镇的不受管制也使财政税收大大减少。
安史之乱后藩镇的独立,不仅控制所辖区域的税收,对于本地区屯田的收入也加以控制,致使财政上地方富裕而中央不足。最后只有南方江南八道上交赋税,总共有四十州,一百四十四万户。这个数字只有唐朝天宝年间的四分之一,财政收入也比天宝年间减少了一半。
当然纳税人口的减少除了因为藩镇割据,战争的消耗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八年的安史之乱全国人口只有1699万人,比之前下降了一半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物价急剧上涨,一斗米从战争前不到20文上涨到400文,有些地方甚至涨到1000文到1400文,是之前的几十倍,百姓们是苦不堪言啊!
面对这种情况,唐肃宗提拔了时任户部侍郎的刘晏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以宰相的身份主抓人事与经济的工作。
刘晏,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东明)人,唐朝著名的经济改革家、理财家。刘晏生于唐朝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从小就聪慧过人,七岁便被称为“神童”(唐朝的神童可真多,那个挽救大唐命运的道士宰相李泌小时候也被人称为神童)。
在宋朝人编的《三字经》里也提到过刘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
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刘晏的家乡,刘晏拿着自己写的一篇《东封书》半路见驾,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宰相张悦当场出题考刘晏,刘晏对答如流,被唐玄宗授予秘书省正字,即掌管校正书籍的官员。杨贵妃也很喜欢刘晏,把他抱在腿上亲自为他画眉。刘晏还没成年就成了朝廷的公务员。
刘晏任宰相后培养民力,发展生产,开辟财源。对于战乱造成的灾害,积极恢复,使人民生活逐步安定。他还改革赋税,平衡社会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改革漕运,使运输通畅。整顿盐铁政务,实行盐铁专卖。推行常平法,调节物价,解决财政困难。他实行稳定货币政策,创立两税法,顺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过刘晏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唐王朝的危机算是解除了,平安渡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危险期,使大唐国运又多延续了140多年。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4.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后大唐之所以一蹶不振,是因为在这场战乱中伤到了元气,在此之后,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失去了最初的统治力,再加上唐玄宗时期的奢靡之风被沿袭下来,也导致很多人不思进取,而之后的历任国君都在吃老本,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才导致大唐的衰落。


第一,唐朝建立初期一直在四处征战,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先后平定了西部和高句丽,令大唐的名声威震四海,周围的国家都对大唐表示臣服,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军事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在这期间人们都有生意可做,那些有才之士,或者从军或者从政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新占领的地方需要官员和士兵,而只要打仗就需要充足的物资补给,如果打了胜仗还会得到对方的臣服,又是一大笔赔偿,所以大唐才会迅速的发展。但反过来也一样,因为安史之乱的缘故,战争的地点在大唐本土,弄得民不聊生,在这期间大唐不再对外扩张,也失去了很多经济支柱,所以开始迅速衰落。


第二,唐玄宗一手建立了开元盛世,令唐朝走向富裕,但他自己并没有立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晚年期间和杨贵妃沉迷于享乐。哪怕他的继任者会以此为戒,却也无法约束手底下的那些官员,因为在平叛安史之乱这期间,全靠着那些支持大唐的官员,他们手底下也掌握着一些军队,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第三,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进行变法。在唐玄宗时期之所以出现动乱,也是因为在发展的路上遇到了瓶颈,而在此之后,历任国君的能力有限,想要恢复到唐玄宗时期的盛世都非常难。

5. 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是谁拯救的?

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从盛到衰的标志。十六年的战祸,使唐帝国受到重创,各地自行募兵,使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挑战。边疆各地少数民族亦纷纷自治,令中央政权头痛不已,为制衡各节度使的权力,宦官势力又逐渐强盛起来,甚至左右朝政,轼君伐异。各地节度使兵权在握,割据一方,朝廷内宦官干政,朝外党派纷争,互相倾轧,虽有几位有志君王意欲力挽颓势,但成效不大或失败,一条鞭法未能改变社会现状,未能增强国力,也未能减免民之负担,唐帝国如长堤溃于蚁穴,黄巢起义席卷全国,朱温压起义军,挟持天子,烧毁长安,几近杀光宦官,铲除朝内正直之士。那么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是谁拯救的?

郭子仪被称之为大唐的挽救者。唐朝从李渊建国后经过开元盛世,贞观之治。使大唐帝国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帝国。至天下万国来朝,经济文化都是大发展的时期。而中期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唐政府在李泌,郭子仪为首的将领带领下,历时七年方平定叛乱。但唐王朝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郭子仪维护封建国家统一,镇压叛乱,防止周边族的袭扰,不仅对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一生突出的一点是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安定以巩固国家统一这个大局,因而做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这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极其难得的。
大唐安史之乱后,北方虽然惨遭战火蹂躏,南方却仍是一副生平景象,朝廷也并不缺乏良臣猛将,比如郭子仪、李光弼、李泌、刘晏、杨炎、李晟,大唐后期更是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和大中之治三次中兴。
世间万物有盛有衰,没有谁能够永久地保持青春活力,总会生老病死,告别世间。王朝同人一样,再强大的王朝也会有灭亡的一天。



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是谁拯救的?

6.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一蹶不振呢?

“安史之乱”一直被后世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持续八年的内战之中,唐朝户口减半有余,国力锐减,从此盛唐威严不再,唐朝一蹶不振直至灭亡。那么,“安史之乱”明明已经被平定,而唐朝此后也延续了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为何唐朝再也没有走上复兴,反而是江河日下呢?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但是它的强盛似乎都集中在前期,比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而唐玄宗晚期正是被这种史上罕见的长久盛世所蒙蔽,以他为首的唐朝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而导致了社会矛盾日渐加剧。最终,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的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发动叛乱,并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洛阳,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被迫逃亡巴蜀之地。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春,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缢身亡,其部将大部分投降,“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但是“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国祚延续了近一百五十年之久,它却再也没有一震大国雄风,反而是江河日下,最终亡国。其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在于“安史之乱”只是名义上被平定了,但实际上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是加剧了。
叛军坐第一把交椅的首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等人虽然最终都不得其死,叛军名义上也都不再与唐朝中央政府作对,但是安史叛军中其他重要将领都是有条件投降,唐朝给了他们很高的官职,以及独立的权利,比如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这更是加剧了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的情况。


所以,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是被“招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归顺唐朝,反而依然是与唐朝中央对峙的严重威胁。唐朝虽然在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实际上只是向叛军妥协了。



“安史之乱”给曾经强盛的唐朝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除了经济上、社会上的混乱之外,(比如《旧唐书·郭子仪传》这么描述“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更重要的是严重降低了唐朝政府的威信。对内,唐朝政府更加无力于统治藩镇,对外,唐朝政府施行收缩政策,几乎是彻底放弃了西域地区。

7.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是因为朝廷做了什么决定?

763年2月,唐朝叛将史朝义自缢身亡,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并没有恢复之前的强盛局面,而是一步步的走向衰落,甚至可以说是一蹶不振,最终走向覆灭。那么唐朝为何会在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呢?这事和朝廷的一项错误决定有关!
翻看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朝代的强盛时期,中央集权必然是空前加强的。所谓中央集权,指的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朝廷的命令。当一个朝代衰落的时,势必会出现地方割据的局面,朝廷无力消灭割据,最终导致灭亡,唐朝就属于这种情况。

人们常说“汉亡于外戚,唐亡于藩镇,宋亡于外敌,明亡于党争”,唐朝是因藩镇割据而衰亡的,那么藩镇割据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事还得从安史之乱后期说起。话说此时唐军接连获胜,而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因此唐朝为了快速平定叛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
唐将仆固怀恩率领大军进入河北地区后,许多安史叛将纷纷开城投降,归顺大唐,比如田承嗣、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等人。仆固怀恩“阴图不轨,虑贼平宠衰,欲留贼将为援,乃奏承嗣及李怀仙、张忠志、薛嵩等四人分帅河北诸郡”。朝廷为求得暂时安宁,同意了仆固怀恩的建议。

于是田承嗣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掌握六州之地;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被任命为成德节度使,控制七州之地;李怀仙被任命为卢龙节度使;薛仁贵的孙子薛嵩被任命为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控制四州之地。四个人虽然表现上向朝廷臣服,但依然割据一方。
后来朝廷发生了一些变故,“怀仙等四将各招合遗孽,治兵缮邑;部下各数万劲兵,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至此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中以范阳(卢龙)、成德、魏博三镇最为跋扈,史称“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俨然已经成了独立王国,他们“不禀朝旨,自补官吏,不输王赋”。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此时已经无力平定藩镇,只好进行安抚,自此就再也没法彻底将其根治。后来藩镇甚至接连挑战朝廷权威,朝廷派兵镇压,反而屡吃败仗。唐朝因藩镇问题,始终无法恢复昔日的强盛局面,日渐衰落。
到了唐朝末年,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包括朱温、李克用、李茂贞在内的一批镇压起义有功的将领成为新的藩镇。唐昭宗甚至一度被李茂贞劫持软禁,后来又落到了朱温的手中,最后被杀害。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建立后梁政权,但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直到北宋时期才得以解决。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蹶不振是因为朝廷做了什么决定?

8. 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怎样一步步灭亡的

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边境危机 吐蕃贵族趁机入侵 回鹘也在制造摩擦 国家一直动荡不安 而藩镇割据让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导致宦官专权 在德宗即位时 各镇已经不听朝廷号令 武力也无法解决 唐朝廷的疆域缩小至长安附近 顺宗即位后王叔文改革失败 顺宗被废 唐宪宗被宦官扶植上台 对宦官很信任 但他很厌恶节度使 于是从淮西下手打仗 虽然胜了几次 但是根本没有解决藩镇割据 不久宦官内讧 一派杀死了宪宗 此时藩镇割据恢复  到文宗时 甘露之变除宦官的计划失败 文宗被软禁 朝中大臣也搞朋党  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公元880年 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唐朝名存实亡  公元907年 朱全忠篡位 烜赫一时的大唐帝国宣告灭亡 
总之就是两点1.藩镇割据  2.宦官把持朝政  问题太多 积重难返了
纯手写 望采纳谢谢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