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回应对小米造车的看法,格力也要加入这场混战了吗?

2024-05-05 18:17

1. 董明珠回应对小米造车的看法,格力也要加入这场混战了吗?

董明珠只是就小米造车这件事情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回应而已,并且格力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造车了,甚至是比小米早很多,她如此回应也并不就代表着格力会加入这场混战,任何人对于任何现象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所以我并认为格力不会加入这一场混战,格力自身发展的比较好,并且也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直播盛行的时代,格力会选择直播去销售产品,一个职业经理人是需要紧抓时代发展的热潮的,所以董明珠回应小米造车,其实也是捕捉到当下的热点,所以也谈不上加入混战,顶多就是就当下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而已。
 
一、格力并非想加入此次混战
董明珠仅仅是简单的就这件事情发表个人的一些看法而已,普通大众都会对看到的或者发生的事情发表一些见解,这个举动并不就代表着想要加入某项活动,或者想要有所行动,况且格力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造车了,要说加入混战,那么她可能很久之前就已经加入混战了,并不能因为简短的回应就做出如此判断,未免有些太过于严重了,虽然董明珠代表格力集团,但她也是她自己,她也会去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仅仅是个人的想法而已,一个政策的决定并没有如此容易。
 
二、看待问题应该更加全面一些
不管我们面对如何问题,还是应该要用全面的角度去评价一件事情,很多时候大家很局限,看到某个现象就会急于去判断,其实这样的判断往往都会存在一些偏差,应该要站在全面的角度多去思考,而并非将一件原本很简单的事件看的如此复杂。
 
所以格力集团并没有想要加入这个混战,董明珠也仅仅是在发表个人的看法与见解而已。

董明珠回应对小米造车的看法,格力也要加入这场混战了吗?

2. 董明珠斥资26亿造车,结果如何?如今才知她有多高明

董明珠辞职26亿收购了银隆,有人认为他被骗了,在得知结果之后才知道他有多么高明。不得不说,成功的商人的投资眼光的确是有一定特别之处的,在人们的观念中,一个造空调的企业家,在其他领域,可能就没有这么优秀了。
  
 董明珠最开始只是格力空调的一个小小的销售,经过自己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成为了格力空调的总裁,带领着这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企业,在国内占据着众多的市场份额。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单一地发展自己的领域,必然不足以支撑庞大的体量,如果有其他的项目进行互补,在一个项目出现危机的时候,必然会有其他的收入支撑,在商业布局上,董明珠的眼光也是非常独到的。
  
 他曾计划出资130亿收购一家公司,不过没想到这个方案并没有通过股东大会,大家都不愿意冒这个险。之后,董明珠又斥资十亿和几个企业家一起合作,入股了银隆新能源。然而创始人却跑路了,人们也觉得董明珠的这次投资失败了,一时间争议颇多。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已经失败的投资,却让格力电器凭借着仅18.3亿的资金,拿下银隆新能源30%的股份,成功的开拓了锂电池和新能源 汽车 这两个新的领域。
     
 如今的大街小巷上,都有银隆新能源 汽车 的身影,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魏银仓,最开始他只是一家汽修厂的学徒。魏银仓本人也十分能说善道,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他交了非常多的朋友,有了一定的资源之后,不满足现状的魏银仓开了自己的 汽车 美容保养店,不仅如此,二手车的生意他也有所涉及。
  
 在我国,新能源 汽车 最开始出现的时候,魏银仓也注意到了这个市场,再次,巨资买下一家电池厂和新能源公司后,魏银仓成功的创办了银隆新能源。
     
 在2010年,银隆以五七五零万美元拿到奥钛53.3%的股份,董明珠之所以会投资银隆,就是因为银隆手中拥有了钛酸锂电池技术。这项技术主要就是可以让充电的时间大大减少,在电池寿命延长上也有优势,这个市场是非常庞大的,董明珠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如果投资成功,那么就可以为格力带来其他的经济增长机遇。
  
 在了解到这些之后,董明珠就想要收购银隆,如今的现状也表明,新能源 汽车 的确是一个发展趋势,在当时董明珠也想着要投资造车,但他看中的市场并没有获得格力各大股东同意。
     
 但看中的市场怎么能够轻易放弃?于是董明珠叫上了王健林和刘强东,这三个人斥资30亿投资银隆的这项技术。除此之外,董明珠还通过其他各种操作,投入了26亿,依靠着17.46%的持股比例,成为了银隆的第二大股东。
  
 商界的名人都加入了这个项目中,看起来发展趋势是非常好的,但没想到,仅在第二年,魏银仓就跑路到海外去了,两人彻底闹掰。在这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董明珠的投资失败了,对她的争议声也越来越大。
     
 但事实上,银隆新能源的碳酸锂化学电池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我国中科院还为其认证了,所以说这个市场其实还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而斥巨资投资的董明珠,因为拥有银隆新能源的大部分股份,收益也颇丰,这才让人们看到他的眼光有多么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