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育儿教育

2024-05-13 13:01

1.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育儿教育

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家长则要学会做好六大员:
1、观察员。要做好观察员首先要多听:听孩子讲学校的事情,讲电视里的故事。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然有他的观点和评价;其次,还要多看:看孩子面对矛盾冲突时的行为和神态,从而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做观察员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家长的耐心和胸襟。一些家长因为自身情绪的焦虑或自身认识上的问题而无法做到安静地观察,或者观察了一半就忍不住去干预孩子,对事情妄下结论,往往剥夺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而不自觉。
2、运动员。家长做运动员并非单指和孩子一起上场比赛,而是说,家长要能够和孩子一起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看一本书,一起看一个电视节目,一起去参加植树等。孩子会在家长的处理方式中寻求不同的观点,并不断地修正自己。做运动员的意义在于使家长与孩子形成互动,并使孩子在互动中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孩子的自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指导员。做孩子的指导员就是不要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要引导他自己发现答案。这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核心部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离开了孩子的自我领悟,家长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4、孩子观点和做法的推销员。一旦发现孩子意见正确,或表现突出,就要大力支持,并在家庭中极力推销他的观点或做法。
5、实施计划的协助员。做孩子计划的协助员就是要协助孩子去实施他的计划,或经常支援、巩固他的正确想法,直到孩子养成习惯和形成品质。
6、评判员。做孩子的评判员就是当孩子出错时,或有突出成绩时,父母要及时进行评价。如果说家长做孩子的推销员和协助员的意义在于树立孩子自我教育的信心,而做评判员的意义则在于对孩子自我教育中的一些偏差及时矫正,对一些好的认知及时肯定,对一些好的行为及时强化。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育儿教育

2. 如何培养6-12岁的孩子?5个关键点全面培养!满满干货

要想知道如何培养,首先要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生理特点,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我们一般会把孩子按年龄以及生长规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0-3岁,3-6岁,6-12岁,12-18岁,因为鉴于目前自家孩子正处于小学阶段,所以先写6-12岁的孩子。
  
 那么6-12岁的孩子一般都有哪些生理发育的特点呢?
     
 1.生长发育一般相对比较稳定平缓。
  
 男孩:平均每年增高5.58cm,12岁平均身高154.5cm。平均每年增重3.15kg,12岁平均体重46.6kg。
  
 女孩:平均每年增高5.93cm,12岁平均身高153.7cm。平均每年增重3.32kg,12岁平均体重44.5kg。
  
 2.大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发育,所以孩子喜欢跑跳等等,因肌肉力量较小所以不要搬过重的物品。
  
 3.孩子乳牙脱落,恒牙长出,同时视力不要太久,1个小时要休息10分钟。
  
 4.这个阶段柔韧性,力量素质以及灵敏性都是非常有可塑性的。
  
 5.学习占主要地位,养成学习习惯,养成勤奋,克服自卑感的阶段。
     
 那么如何培养6-12岁的孩子呢?有以下5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具体可以如下:
  
 1.干净整洁,摆放有序。
  
 2.全家人要生活规律,作息时间正常。
  
 3.要有孩子独立的学习空间。
  
 4.家里有书以及学习用具的文化氛围。
  
 5.父母关系和谐,情绪稳定。
  
 6.亲子关系和谐,孩子有一定的权利也有一定的规则。
  
 二:启发爱学习的兴趣
  
 1.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氛围。
  
 2.对孩子的提问耐心解答,并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3.鼓励孩子尝试,适当表扬。
  
 4.教给孩子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5.让孩子随时随地能看到书。
     
 三: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
  
 2.早读的习惯。
  
 3.有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
  
 4。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5.学会检查作业和复习的习惯。
  
 6.自己整理学具的习惯。
     
 7.爱提问的习惯。
  
 四:亲子阅读
  
 1.营造有书的环境。
  
 2.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
  
 3.多去图书馆和书店。
  
 4.和孩子分享引发读书兴趣。
     
 五: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
  
 1.教孩子学会表达和协商 游戏 
  
 2.让孩子学会理解和换位思考。
  
 3.教孩子学会说不。
  
 4.和同伴家长多互动创造机会。
  
 5.鼓励孩子多交友和筛选朋友。
  
 6.独立完成生活洗漱以及自我准备。
  
 7.基本的安全常识和应急技能。
  
 8.情绪的识别和管理。
  
 9.运动方面的培养和坚持。
  
 10.其他。
  
 具体的细节也需要一步步学习,每个孩子的天生特质不一样,但作为父母应该耐心,根据每个孩子的特质来好好培养。
  
 中间也包括每个父母的自我安慰和情绪管理,先要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
  
 让我们一起共同进步,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也是陪伴自己成长。
  
 成长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 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缔造孩子健康人Ơ

首先因培养孩子自立的习惯和能力。独自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需要具备的生存能力,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和职业所需要具有的基本能力,这需要从小培养。
其次要养成非常勤快地阅读的习惯。没有勤快阅读习惯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有长久的发展力!勤,是要有阅读的习惯、要学会零星时间阅读、要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坚持阅读,快,是有较快的阅读速度、有获得新阅读信息的能力、有及时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孩子练习一下快速阅读,掌握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法。具体的练习可以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把快速阅读和记忆结合在一起,能更好更快地提高孩子阅读能力。 
其三要养成会耐心地倾听的习惯。倾听真的很重要,如今的很多人都缺乏耐心,容不得倾听别人的解说,总希望自己说的才是准确的、有道理的,其实很多情形下自己考虑的会有很多的片面性 
其四要养成良好沟通的习惯。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无法深入现实社会,也就会失去很多个人发展的机遇。就是在实施家庭教育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缔造孩子健康人Ơ

4. 家庭教育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

上课走神一般分两种。
     第一种是由于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这种孩子一般就是上课时很容易被教室外的东西吸引注意力。这种孩子一般表现为坐不住。
      第二种是由于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引起注意力无法集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孩子大脑能量不足,过于疲劳。另一个原因是孩子太散漫,家长包办太多孩子动脑的机会少。

注意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那次看新闻看到诺布好像就是做这个的。你可以百度一下嘛。。。

5. 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缔造孩子健康人格?

俗话说:天下父母心。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身心健康,知识渊博,有发展前途的好孩子。但是,对孩子们教育培养什么?怎样培养,教育培养要达到什么标准,这是必需要深入探讨的。今天我就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谈谈三点意见,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比教给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必须抓早抓扎实。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天生具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如果在孩子诞生之始就进行行为养成训练,长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输入知识,输出智慧,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人,赢在了命运的起点。所以,家庭教育应当特别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也是一个优秀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孩子良好的习惯有很多,家庭教育应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主要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自我管理的生活和劳动习惯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劳动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等,另外帮家长干些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2、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孩子的成材直接相关。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不懂就问;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做完作业细心检查;记忆;阅读;写日记;定计划;错题集。因为,孩子一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他干什么都会聚精会神,动脑于心,自然而然就会效率高、收获大。
近几年来的小学毕业考试,中考和高考,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好成绩。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让孩子一生与书为友应是我们家长的奋斗目标,作为家长更要帮助孩子紧抓“小学”这个最好的读书时光,阅读提高孩子学习语文的成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曾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播下的,家里的父母或老人喜欢读书,孩子就会爱上阅读,这样的事例就在我们身边。
3、培养孩子拥有爱心、感恩和尊重人的文明礼貌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没有爱心的人,永远不会尊重人、同情人,包括对自己的亲人。现在的子女,普遍的都很自私,只会接受别人的爱,而不会爱别人,包括爱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培养孩子的爱心、感恩和尊重他人的文明礼貌习惯。
卢勤老师说过:“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如果我们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懂感恩,能尊重他人的孩子,那我们在生活中就要培养它、呵护它。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
4、培养孩子有责任心的道德习惯
有责任心的道德习惯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在错误中反思自己并为错误埋单等等。我们要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鼓励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鼓励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教育孩子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5、培养孩子经得起挫折的习惯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无法替代孩子。个人觉得我们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我想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吧。我们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帮助他们渡过“挫折”的难关,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遭遇挫折、失败,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太急,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想出并使用最合适的家教方法,也才能影响并培养孩子的健康性格,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习惯,缔造孩子健康人格?

6.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能力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AEsbxoTLkpSaa6CYPIbYew
 提取码: e9pw 

7. 家庭教育的十个“一分钟”, 培养孩子好性格!

 来源企鹅号:爱败妈妈网
  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欢迎来到我的大鱼号~我会每天给大家推送各种优秀的文章。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意见,可以在文章的下面任意评论和吐槽!
  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所以,相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开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
  家庭教育,总是让许多父母措手不及。其实教育孩子很简单,只要每天都用十分钟用心与他们交流……
  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
  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家庭教育的十个“一分钟”, 培养孩子好性格!

8. 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大家或许对敏感期、关键期这样的词汇并不陌生,这篇文章是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述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大家都知道,只有用符合他发展规律的方式去培养他,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现在很多家长完全忽视孩子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而是完全被学校牵着鼻子走。但事实上,人类产生学校到现在也不过两千多年。这还是从孔子那个年代算起的。而我国独有的大班式教学模式到现在才短短只有几十年,但人类产生到现在已经超过百万年。
  
 
                                          
 
  
 所以我们对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这一块的经验还是严重不足的。虽然我们的教育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但进步是建立在试错的基础上的。你我的孩子就是他们试的那个错,学校进步需要时间,你的孩子也许赶不上。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摆脱学校的教育,但至少当我们了解了孩子认知发展规律之后,我们可以对学校的教育进行有效的弥补。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包括很多特点。
  
  
 
                                          
 
  
 一、从无目的到有目的,很多家长可能都发现了,经常是跟孩子聊天,聊着聊着就聊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中太有目的性。注意这里说的是你心中有目的性,而不是说你表达有目的性,你最终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学习。
  
 孩子一听就听出来了,他自己不喜欢用这种有目的的方式去思考。而你的心中有很强的目的性,所以你们的心之间就很难发生共鸣。那这个时候可能有家长就说了,能不能让我的孩子早点进入到有目标的那个阶段。看着他做事情有目标有动力,那我该多开心呢,是不是?
  
 你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事实上未必是一个好事儿,为什么呢?就拿学习这件事儿来说吧,同样是学习的动力可能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我要考上大学,我要考上清华,所以我要努力。
  
 第二种是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可我一学习一做题我就开心。
  
 当然还有第三种,第四种,比如说我不学习,我妈就唠叨我,我妈就揍我。老师批评我,同学瞧不起我,这种是已经进入了有问题的状态。
  
 
                                          
 
  
 二、就是我们要说的身心合一
  
  
 老子有句话叫做“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说白了就是你的灵魂和你的身体能否走在一起,也就是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当你不是为了什么目的而学习,你就喜欢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时候,你学习起来是感觉到很轻松很愉悦的。
  
 但如果你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去学习的话,即使你目标感很强,你学起来会很累,而且效果往往也不那么好。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我们在刚学开车的时候,上车到开车整个过程总是很紧张。因为你要按照一个特定的计划,很有目的的去完成每一个动作。但如果你已经很熟练开车的时候,你就觉得做这个事情很轻松,甚至你还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当然了,我不鼓励大家这样做。
  
 
                                          
 
  
 而对于学习更是这样子。学霸他的制胜法宝就是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达到了身心合一。因为达到这个状态之后,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花的精力就非常少了,就像开车一样。
  
  
 你看那些普通同学,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目的的,我要完成这个练习册,要不然被老师批评。我要完成那个东西,明天老师要讲,他一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而学霸本身就很享受写这个东西,所以写完了之后很轻松。甚至有的学霸还有别的精力去干点什么业余爱好。所以学霸主要不是赢在智商上,更多的是赢在他的这种心态上。
  
 所以我们就不要用带有目的性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而要尽量想办法让孩子体会到学习这件事本身的乐趣,具体包括很多方面。
  
 
                                          
 
  
 如果说把教材的内容拆解,让孩子感觉到知识本身有趣,可能对于绝大部分家长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至少我们都能够做到的一点就是不再给孩子的学习增加痛苦。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不要在旁边唠叨,不要总指出孩子的错误。这就是不给孩子学习,而是增加痛苦。
  
 而且在这些方面,学校做的其实是非常不足的。如果你不了解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可能就帮助学校一起去给孩子增加痛苦。但我们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努力的方向了。具体怎么做,我会每天更新给大家详细的说。
  
 
                                          
 
  
 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就是从具象到抽象。因为抽象的东西是符号化了的东西,它是为了表达具体东西而产生的,所以一定要先有具体的东西,这个抽象的符号才变得有意义。孩子认知发展规律也一定是这样子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学习他不理解,并不是说他笨,而是说我们没有给孩子了解这个具体东西的机会。
  
 学校在这方面做的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我们家长要非常注重在这个方面的弥补。否则有的孩子学了太多的抽象符号之后,他觉得理解不了,他对学习就逐渐的失去兴趣了。比如学校讲分数的时候,老师通常会说分子相同的时候,分母越大,分数越小,所以三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很多孩子到这儿就不懂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到底是个啥意思?他并不是因为不会计算,而是不理解这个概念。所以到这里他就开始对数学失去兴趣,失去信心了。
  
 
                                          
 
  
 比如家长可以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分数,专门来买一个蛋糕。爸爸妈妈和你咱们三个人把这个蛋糕分了,每人分的这叫三分之一,把隔壁王叔叔拉过来,咱们四个人分了,每个人得到的叫四分之一。那你看看是三分之一多还是四分之一多,这样孩子不就明白了吗?这就是具体的表达。
  
 课文里面讲的苏州园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从来都没去过的话,孩子也只能想象。所以我们家长最好看看下学期教材上讲什么,假期呢尽量给孩子提供去到这些现场体验的机会。并且在游玩的过程当中,千万不要带着目的性,要把它们结合起来用,这样子孩子就会喜欢上这个地方。当他学到这节课的时候,印象会非常深刻,他可能会很有兴趣,并且积极发言。还有可能从学完这一课之后,他开始对语文就有信心了。语文成绩就上去了,孩子每一个飞跃都很有可能是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引发的。
  
 
                                          
 
  
 所以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们说的第二个孩子发展规律,从具象到抽象。
  
 我再说一个简单的吧,孩子学习知识的速度一定是由慢到快。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我们所认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在他们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同样是小学生来到中国考试,根本考不过我们。但是却有很多人趋之若鹜的把孩子送到这些国家去培养。为什么他们的教育模式更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
  
 在小学期间,他比我们走的慢,所以同龄的孩子过来考不过我们,在初中高中的时候,他们加速比我们快,因为他们在小学期间学知识虽然少,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搭建底层能力上了。这就是他们的教材在知识密度释放的速度上,更抓住了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
  
 
                                          
 
  
 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小学期间不要过快的给孩子教更多的知识。很多家长就急于拼命的提前学这个提前学那个其实这样做未必是好事。周易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潜龙勿用,在孩子这方面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你不要提前的去运用它。
  
 比如说孩子在五岁的时候,如果教了数学,那么他就习惯了用背诵的方式去把数学的几加几等于几给背下来。那么等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到了能够驾驭数学的时候,你再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去让他理解数学。他已经不习惯了,他已经习惯了这个东西就是背下来的,
  
 
                                          
 
  
 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提前,有一个就很特殊,是语言类的东西。但要从说开始,而不是很早就让他写,我就见过三四岁的小孩开始自己组词造句。然后有的时候会说反话,就是练习反义词,但我们学校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才开始教这些东西。
  
 所以我们最终决定什么时候给孩子教这个东西,还是要看孩子自身的兴趣。如果他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就可以多教。如果他对这个东西已经感觉到很头疼了,你这个时候再让他提前,结果很可能就是他对这个学科丧失信心,不想学了。
  
 可是有的家长他就是放不下呀,总担心自己孩子落下。如果是这样,你就想想那些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小学生考试总是考不过我们。但他到了成年之后,却总体上比我们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你心里就踏实了。
  
 
                                          
 
  
 其实家长的这个思维方式也非常重要。前者是我让孩子提前学是为了不被落下,这是一种逃避式的目标。后者是我让孩子慢点学,是为了顺应他自己的发展规律,这是叫做接近性目标。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接近型目标的人,而不是逃避型目标的人。
  
 其实家长的这种心态才是改变孩子的根本,我也会在后面的文章里面帮助家长去调整心态。关于孩子认知发展规律,可以讲很多很多。在一篇文章里面无法讲清楚,所以我会在后面的文章里不断的穿插,并且配合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