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三篇

2024-05-04 00:39

1. 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三篇

  孩子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学什么比较好呢?下面我整理了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供你参考。
         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一   
      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孩子学什么比较好呢?该不该让孩子学算术、该不该让孩子识字、要让孩子们学习自我照顾的能力,怎么解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到2010年,中国杭州教育创新大会四方会谈当下幼小衔接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在普遍关注的热点如今已经拉开了序幕。
   
      青蓝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代表,新华实验幼托园园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杨蓉,新华实验幼托园大班教师韩瑛,青蓝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王红军,青蓝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陈海燕,还有来自浙江大学的刘力教授,浙江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朱丽丽老师参加本次会谈的四方代表有新华实验幼托园大班幼儿家长代表。
   
      还有三位特邀嘉宾,他们是来自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李辉博士,来自巴基斯坦的怡筏博士和英兰博士。四方会谈阵容强大,让各位与会代表能够通过来自家长、学校、教师与专家不同的,但是非常真实的声音。四方会谈以学前儿童该不该识字、通过怎样的途径识字为切入口展开讨论。在会谈的前期调查中,有60%的幼儿园大班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前识字。那么对于这样的现状,青蓝小学王红军校长表示一年级的孩子并没有应用题概念,识字量的多少也不是重点,数学定位从一年级开始都是零起点的。一年级上半学期孩子识字400个,写字100个;一年级下半学期识字550个,写字250个;二年级上半学期识字450个,写字350个;二年级下半学期识字400个,写字300个。
   
      从这个数据来看,孩子的入学储备识字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朱丽丽老师也认为在幼小衔接中,识字也不是最重要的,作为学习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幼儿园要准备的就是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愿意去认字。而刘力教授则认为从大班到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的课堂模式,小学则非常讲究纪律,孩子的学习形式是强结构的课堂模式。同伴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就“牛”,学习好意味着一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是严格意义上的学与教。所以识字对孩子来说就是学习知识,但是知识的质量才是重点,而不是知识的数量。
   
      通过这次会议,得出的结论是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学前知识的储备更加重要。例如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刘力教授明确指出:我们不要狭隘的把幼小衔接只是定位为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衔接,其实孩子有些品质或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正如李辉博士在幼小衔接的主报告中所说的,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学校与家长都应该各尽职能,让孩子们在渡过这个人生有意义的衔接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顺利和有效。
         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二   
      “幼小衔接”如何度过?
   
      小学开学一个多月了,6岁多的明明却一直在“贪恋”幼儿园的生活,经常跟爸爸妈妈说,我们今天去幼儿园吧。对于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迟迟进入不了状态,令爸爸妈妈十分着急。经多方面咨询,原来和明明这个小学一年级,存在“幼小衔接”的问题。
   
      从天天玩到天天学
   
      还没上学的时候,明明特别兴奋,妈妈给他买了新书包、新文具。可是现在他却非常想念幼儿园的生活:上课都是唱歌跳舞、画画和做手工,回到家也是玩,或者看看动画片。上了小学每天白天要上6节课,晚上还有一大堆作业,爸爸妈妈每天都要问:今天学了什么东西啦?……这令明明十分“郁闷”。
   
      的确,小学新生要面对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适应学习和人际环境的变化。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二是要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由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教学环境。三是要适应作息时间的变化。
   
      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对此,专家表示,小学新生刚脱离幼儿园,适应小学生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和老师应有耐心引导。
   
      作为家长,仅仅在物质和学习条件方面为孩子提供保障,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的,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此,家长要多抽时间陪孩子熟悉新的校园环境,要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洗澡、收拾书包等。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订好计划,然后教会孩子看时间,再培养孩子的作息习惯。
   
      “幼小衔接”不等于小学课程进幼儿园
   
      今年,市教委已将“幼小衔接”学习准备期扩大到幼儿园大班,但专家们纷纷指出,幼儿园的“学习准备期”并不宜照搬小学课程,而应侧重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从幼儿园大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在幼儿园添加小学课程,或在小学添加幼儿园课程。“关键是学生心理的调整。让幼儿园学生熟悉小学校园,给小一新生的班级布置得更童趣等,都是为了不让学生出现心理断层,因为突然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心生恐惧。”
   
      比如,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和日常生活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不教学生写字,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培养写字所需的基本功;训练幼儿园学生画横平竖直的直线等。
         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三   
      看国外“幼小衔接”的经验
   
      俗话说,教育是从小抓起,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非常关健的,尤其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更是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各国如何做的。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英、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
   
      瑞士有26个州,各州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日内瓦所实行的就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在一个机构中。日内瓦的“MaisonDesDetits”学前教育中心就是由学前两个年级和小学的一二年级构成,设在一幢楼房里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日内瓦的“EcoleDuLirron”学校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组成,另一部分是三年级至六年级,虽然都属于学校统一行政管理,但却是以小学二年级为界划分两部分管理。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尽管幼儿学校属于小学阶段,但课程的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另外,英国也充分重视托儿所与幼儿学校间的衔接。在伦敦,当前较普遍的作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这种做法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在学校及教室环境的设计上也体现出显著的连续性。英国和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都十分重视物质环境的布置与安排,力求让儿童在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幼儿活动室内的科学角、美工角等。
   
      室里出现,这样就能减少幼儿进入小学班级里产生的陌生感。当然,活动角的材料在内容、性质上已有所变化,进入小学后,材料逐渐向实物符号、词语方面转变,部分活动角的内容转变为墙壁上张贴的形式。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日:幼小衔接列为终身教育体系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在小学教育方面,重要的是如何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幼儿园教育方面,新大纲对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原来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
   
      在小学教育方面,文部省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理科(以自然、地理、理化基础知识等为内容的课程)和社会科(以社会常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取消理科、社会科。但生活课又非二者简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的具有科学教育特色的综合课。幼小课程目标、内容、教育方法等的改革为幼小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幼小改革后目标的一致性,使幼儿园教育能成为儿童在小学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法:三大法案加强幼小衔接
   
      为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既体现出合理的层次性,又体现出它们之间良好的过渡性,法国陆续颁发的三大法案中有关条文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其具体措施如下:
   
      1、增加男性教师。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幼儿园教师单一由女性担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利,因此提倡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2、3、4岁的儿童;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包括母育学校5岁儿童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把儿童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儿童重复学习。使学前阶段与小学老师每周要用一个小时来探讨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并确定每个学生达到该水平具备的条件。
   
      3、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的监督视导工作。
   
      4、母育学校教师与初等教育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也是法国幼小衔接的一个有效措施。
   
      美: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看到这里就能明白各大发达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都是从小抓起,当然我们国家也不列外,都在注重将来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1. 大班育儿知识关于幼小衔接 
   
    2. 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 
   
    3. 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 
   
    4. 大班幼小衔接文章 
   
    5. 大班幼儿园育儿知识大全 
   
    6. 大班育儿知识经验

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三篇

2. 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三篇

  每年都会有一批孩子面临这样的转型:从幼儿园“小朋友”变成一名小学生。然而许多适龄儿童在上学之初会觉得无所适从。下面我整理了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供你参考。
         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一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完成这一转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义重大。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吧!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小衔接孩子要做的准备
   
      1.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1)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
   
      (2)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
   
      (3)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
   
      (4)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
   
      (5)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2.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
   
      (1)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大班的各种活动都应以探索为主,教师应善于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操作,将问题抛给幼儿,发展大班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一定的抑制控制能力,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的心理理伦和抑制控制之间存在关系。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这说明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可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教师应从游戏、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一致性、坚持性,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
   
      (3)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大班各项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幼儿去猜测,去假设以及引导幼儿记录试验过程,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会获得发展。
   
      (4)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大班后期,更应该加强幼儿的社会交往和言语交流,多向幼儿使用心理状态的词语。如:想要、希望、认为、觉得、记得、忘记等。
   
      二、幼小衔接家长要做的工作
   
      1.激发孩子对校园的憧憬
   
      在假期,家长不妨带孩子们到他们将要入读的小学校园转转,了解厕所、花园、教室的位置,坐在课桌前感受一下上课的气氛,和孩子一起较长时间地同读一本书,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激发孩子们上学的欲望。
   
      2.侧重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要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按时入睡,按时起床,认真地吃好早餐,上学不迟到。要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套学习用具、生活用具,一桌一椅,有一个学习小天地。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整理学具,东西要放整齐。不仅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培养孩子学做家务。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着重引导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在假期侧重培养孩子看书、握笔、阅读等方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书面理解能力和对汉字的感性认识,为小学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着力把孩子的弱势变成优势
   
      家长要培养孩子加强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三、幼小衔接幼儿园要做的工作
   
      1.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1)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3)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4)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5)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6)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7)加强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了消除幼儿入学后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老师可以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减少孩子活动、游戏的时间,也可以让孩子与小学生交流,观察他们做作业的情况,从而激发孩子爱上小学的强烈愿望。这样,从思想、习惯和认识技能上逐步过渡,孩子入学后,就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环境。
   
      2.发展孩子的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
   
      另外,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例如让幼儿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绘画、剪纸、书写等活动,主要是使幼儿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以利于孩子以后能适应上课的时间要求。又如,多给幼儿讲一些故事、童话、诗歌等文学作品,养成静坐、倾听的习惯,为入学后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其他学习适应也不容忽视,例如教孩子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做好幼小衔接中的家长工作
   
      (1)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
   
      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2)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四、幼小衔接小学应做的工作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小学和幼儿都要改革,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以及小学生的家长需要做那些工作。
         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二   
      “幼小衔接”如何度过?
   
      小学开学一个多月了,6岁多的明明却一直在“贪恋”幼儿园的生活,经常跟爸爸妈妈说,我们今天去幼儿园吧。对于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迟迟进入不了状态,令爸爸妈妈十分着急。经多方面咨询,原来和明明这个小学一年级,存在“幼小衔接”的问题。
   
      从天天玩到天天学
   
      还没上学的时候,明明特别兴奋,妈妈给他买了新书包、新文具。可是现在他却非常想念幼儿园的生活:上课都是唱歌跳舞、画画和做手工,回到家也是玩,或者看看动画片。上了小学每天白天要上6节课,晚上还有一大堆作业,爸爸妈妈每天都要问:今天学了什么东西啦?……这令明明十分“郁闷”。
   
      的确,小学新生要面对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适应学习和人际环境的变化。陌生的校园、教室、老师和同学,在给孩子带来新奇的同时,也会给一些孩子造成情绪上的焦虑与不安。二是要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由一个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到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教学环境。三是要适应作息时间的变化。
   
      帮助孩子尽快度过适应期
   
      对此,专家表示,小学新生刚脱离幼儿园,适应小学生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和老师应有耐心引导。
   
      作为家长,仅仅在物质和学习条件方面为孩子提供保障,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的,孩子更需要心理上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此,家长要多抽时间陪孩子熟悉新的校园环境,要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洗澡、收拾书包等。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订好计划,然后教会孩子看时间,再培养孩子的作息习惯。
   
      “幼小衔接”不等于小学课程进幼儿园
   
      今年,市教委已将“幼小衔接”学习准备期扩大到幼儿园大班,但专家们纷纷指出,幼儿园的“学习准备期”并不宜照搬小学课程,而应侧重在学习兴趣的培养上。从幼儿园大班过渡到小学一年级,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在幼儿园添加小学课程,或在小学添加幼儿园课程。“关键是学生心理的调整。让幼儿园学生熟悉小学校园,给小一新生的班级布置得更童趣等,都是为了不让学生出现心理断层,因为突然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心生恐惧。”
   
      比如,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结合教学和日常生活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不教学生写字,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培养写字所需的基本功;训练幼儿园学生画横平竖直的直线等。
         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三   
      为大班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小学的孩子会被要求:先认字,后阅读,然后才是写作。其中强调的是让孩子提早去阅读这一环节,而不是会写字。
   
      过去,会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能认识 3500 个常用字表中的 1000 个汉字,后来降低到 720 个,现在比较合理的定量是 460 个或 300 个。到了二年级毕业,学生应该能完成 2000 个汉字的认识,不一定会写,能认、能完成一般阅读即可。(由此看来,父母不需要急着在孩子上学前去教孩子认很多字。字认得多,并不代表孩子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
   
      现在开始,爸爸妈妈可以做的是:
   
      一坚持和孩子多说话,坚持用规范的语言说话。并不需要急着让孩子张口说。工作忙的话,可以买一些故事录音带来放给孩子听。录音带的选择要慎重,选择一些比较好的出版社会比较放心有保障,比如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少儿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出版的制品,语言会比较规范,效果会更好。最好选择有音带,又配书的产品。孩子听熟了故事后,能自己对照着书“指读”汉字,从而熟悉、认识这些汉字。
   
      二看路牌认路名。不用刻意地教孩子去认字,而是培养孩子认字的兴趣,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英语
   
      老的英语教材更讲究语法教学,词汇很少。现在小学校全部采用牛津教材。牛津教材更注重词汇量,要求一、二年级要认识单词,三、四年级会拼读,五年级会音标规则。
   
      英语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母语环境的语言。父母需要给孩子去创造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多接触英语环境。比如,在幼儿园时,就可以多参加英语班的学习,这是一种兴趣性的、口语化的学习,而不是功利性的考级。纯外籍教师环境并不一定好,外籍教师与孩子的交流完全靠肢体语言进行,孩子依赖肢体语言进行记忆,离开了这个环境,就不容易记住。相反,一些掌握了外国教学经验的中国老师开设的英语班,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父母需要努力去做的是:让孩子感觉英语是好学的,英语并不是一样陌生的东西,这需要有意进行一些铺垫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跟上英语学习
   
      数学
   
      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各地、每年,都会有各不相同的情况。上海市的小学课程改革早在 10 多年前就开始了。课程教学改革把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了三大部分:
   
      1. 基础型课程: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比重占 82% 以上。基础型课程由国家统一颁发教材,同时也有发达地区版教材。学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但是必须达到教委制定的课程标准,统测、考试都按课程标准进行。
   
      2. 拓展型课程:从知识的广度、深度上有一个拓展。各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拓展课程的面非常广,根据各校的师资情况和资源而定。父母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可以同时考察一下校本课程情况。
   
      3. 探究型课程:用科学家的学习形式获得知识,重在获得知识的过程。校本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部分,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语文占课时总量最多。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工具性强,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会被先要求重视语文学习,数学学习的量相对少一点,英语学习反而大于数学。一般来说,一年级每周会安排:语文课 9 节,英语 3-5 节,数学 3 节。
   
      小学生学些什么,学前需准备些什么
   
      生活习惯上准备
   
      ·送给孩子一个小闹钟,从 10 分钟、 15 分钟、 20 分钟慢慢增加定时闹响的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
   
      ·至少提前一、两个月,开始作息时间的转换。按照穿衣、吃早饭、步行到校所需花费的时间量,确定起床时间,让孩子习惯这样的作息制度。在开学前最后一个月,取消孩子的午睡
   
      ·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条理做事的习惯。比如衣服应该折好放在哪里、比如玩具应该收拾到哪里。给孩子买一个小书包,让孩子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放进去,教孩子养成整理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把东西整理好才能吃饭。过一段时间,要求孩子整理一次自己的东西。
   
      思想上的准备
   
      ·爸爸妈妈千万不能拿小学老师老吓唬孩子。
   
      ·有空的时候带孩子一起去将要入学的学校外走走、看看,告诉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本领。
   
      ·一般情况下,在 4 月份会开始择校。父母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议论学校的长短。议论要避开孩子进行。
   
      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心态,期待进入学校生活。
   
      学习兴趣上的准备
   
      ·有时间的话,每天与孩子有一点沟通,哪怕15分钟也好。和孩子交谈一下今天学到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
   
      ·一个星期与孩子有一次共同学习的机会,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发现一些什么,议论一些什么。
     
     猜你喜欢
   
    1. 大班育儿知识关于幼小衔接 
   
    2. 大班幼小衔接育儿知识 
   
    3. 大班育儿知识幼小衔接 
   
    4. 大班幼小衔接文章 
   
    5. 大班幼儿园育儿知识大全 
   
    6. 大班育儿知识经验 
   
    7. 大班春季育儿知识文章3篇

3. 幼儿园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节目预告]4月29日下午4:00,靖远县第八幼儿园保育主任走进幸福靖远960直播室《教育大家说》,分享《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同步在喜马拉雅播出!https://m.ximalaya.com/share/broadcast?radioId=2082&theme=0&ban

幼儿园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4. 如何做好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

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小学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为了孩子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自由呼吸,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孩子家长的共识。现在已经是大班下学期了,再过几个月大班的孩子就要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最关键的任务。目标:1、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幼小衔接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与生活。2、加强幼儿园、家长、小学等多方面的沟通、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还有最后一个学期,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个转型期,第一步应该熟练掌握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谁来说说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过渡句:我们知道大班的孩子在自我评价能力、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等都有了明显增强,但毕竟幼儿园和小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摘要】
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研【提问】
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小学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为了孩子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自由呼吸,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孩子家长的共识。现在已经是大班下学期了,再过几个月大班的孩子就要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最关键的任务。目标:1、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幼小衔接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与生活。2、加强幼儿园、家长、小学等多方面的沟通、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还有最后一个学期,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个转型期,第一步应该熟练掌握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谁来说说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过渡句:我们知道大班的孩子在自我评价能力、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等都有了明显增强,但毕竟幼儿园和小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回答】
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变化,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你知道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幼儿来说,最难适应的是突然有许多新的规定和较少弹性的常规得遵守。  
 主持人小结: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学习方式到生活习惯都有本质的改变。可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阶段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孩子们顺利地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孩子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回答】
有点幼儿园如何与小学有效衔接【提问】
结束了吗【提问】
没有【回答】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回答】
1幼儿园如何与小学有效衔接

2.小中大班如何开展幼小衔接【提问】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回答】
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回答】

5. 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小学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为了孩子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自由呼吸,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孩子家长的共识。现在已经是大班下学期了,再过几个月大班的孩子就要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最关键的任务。目标:1、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幼小衔接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与生活。2、加强幼儿园、家长、小学等多方面的沟通、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还有最后一个学期,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个转型期,第一步应该熟练掌握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谁来说说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过渡句:我们知道大班的孩子在自我评价能力、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等都有了明显增强,但毕竟幼儿园和小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摘要】
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研【提问】
大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小学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为了孩子能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自由呼吸,在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孩子家长的共识。现在已经是大班下学期了,再过几个月大班的孩子就要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大班最关键的任务。目标:1、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幼小衔接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学习与生活。2、加强幼儿园、家长、小学等多方面的沟通、合作,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大班的孩子在幼儿园还有最后一个学期,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一个转折期,也是孩子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的一个时期,如何帮助孩子能够更好地渡过这个转型期,第一步应该熟练掌握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谁来说说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过渡句:我们知道大班的孩子在自我评价能力、情绪、情感的控制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等都有了明显增强,但毕竟幼儿园和小学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回答】
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变化,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你知道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呢?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第二,学习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幼儿来说,最难适应的是突然有许多新的规定和较少弹性的常规得遵守。  
 主持人小结: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学习方式到生活习惯都有本质的改变。可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阶段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要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孩子们顺利地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孩子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回答】
有点幼儿园如何与小学有效衔接【提问】
结束了吗【提问】
没有【回答】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回答】
1幼儿园如何与小学有效衔接

2.小中大班如何开展幼小衔接【提问】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回答】
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
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回答】

大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6. 如何做好大班幼小衔接

进入大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如:
(1)、从最初的每次活动后都要求孩子们去小便、喝水改变为每次活动前询问刚才是不是都去喝水和小便了,同时由生活班的老师负责监督饮水量、幼儿记录喝水次数等来使孩子养成在活动间歇时间里首先做这些事情的习惯。
(2)、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入与昨天气温相比较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温度的升高与下降,讨论应该增还是减衣服。同时,在户外活动前,孩子们穿脱外衣的环节中逐步减少教师的帮助成分,教会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如学习自己拉衣服拉链;对着镜子系围巾、戴帽子;当羽绒服太长、太厚系不好拉链的时候,两个人一组互相帮助等,让幼儿学会照顾自己,解决一些经常会遇到的小问题。  
(3)、提供自我服务工具,培养保持着装整理的习惯。在生活区提供镜子、梳子、发夹等,男孩子和短头发的女孩子午睡后自己梳头、进餐后看自己的脸是否清洁、外出前戴帽子围巾等。而对于冬季里幼儿露肚皮的现象,我们由原来的多次提醒和帮忙改为要求幼儿随时掖好衣裤,并请小朋友互相检查督促,使孩子懂得注意自己的仪表和着装,既是尊重别人,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教师要及时采取与要求相对应的措施,忌虎头蛇尾。
也许是由于幼儿园里工作的琐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欢随口就提出一些要求来,也容易出现执行起来虎头蛇尾的现象,这就造成部分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以为然,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尽量少说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而对必要的要求提出后则一定坚持严格的执行,并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总结,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一个要求就有一个结果,让孩子知道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是非常重要并应该自觉、认真地去完成它。
3. 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大班强调学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只局限于大班阶段,其实,整个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在为幼儿进入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应该更多的倾向于帮助幼儿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引导也是循序渐进的,每当一个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后,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一切好的习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从中班时期开始就有的值日生工作,原来是由教师每天插卡,在值日板上显示出来并由教师每天提醒,后来变成值日生插卡家长督促提醒,现在是不需要提示,每个幼儿都记得自己哪天值日,该做些什么工作;而值日生的天气预报也由原来的有人记就可以,到约定谁记录再到现在全体值日生参与预报;幼儿记录天气预报的方式也由最初的绘画记录到符号记录或是文字记录再到现在一些幼儿不用记录而直接凭记忆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已成为幼儿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看起来每天都在重复的值日生工作,却在这循环的重复之中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孩子们行为的动力由最初的教师推动逐渐进入到了幼儿自觉在集体中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的阶段。要促进这一转变,教师必须善于从幼儿的现状中发现问题,找到帮助孩子实现行为自律的突破点。以做智力训练为例:我们发现做题时有的孩子很认真,但是不得法,做起来很吃力,还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不认真,常常由于马虎出现问题。这里就包含了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从最小的环节抓起:拿到智力训练题第一件事——在第一页的上方写名字;接下来观察每一道题,根据提示中的符号猜测题意;然后听教师讲解每题的要求,操作,最后自己检查一遍,交上来。这是一个流程,在经历了由教师提示到慢慢自觉完成的过程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形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但习惯不等于定式,实现自律还必须学会解决一些问题,如:我们发现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后会停滞不前,就教他们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放下,做后面会的题目,最后想这个问题,以免耽误答题;有的孩子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后为了改正错误把卷面画的乱七八糟很沮丧,我们就告诉孩子尽量想好再做,一旦发现错误后可在上面打个叉,在旁边写上新的答案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意志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注重个体差异的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训练培养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7. 如何做好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工作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如:
  (1)、从最初的每次活动后都要求孩子们去小便、喝水改变为每次活动前询问刚才是不是都去喝水和小便了,同时由生活班的老师负责监督饮水量、幼儿记录喝水次数等来使孩子养成在活动间歇时间里首先做这些事情的习惯。
  (2)、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入与昨天气温相比较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温度的升高与下降,讨论应该增还是减衣服。同时,在户外活动前,孩子们穿脱外衣的环节中逐步减少教师的帮助成分,教会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如学习自己拉衣服拉链;对着镜子系围巾、戴帽子;当羽绒服太长、太厚系不好拉链的时候,两个人一组互相帮助等,让幼儿学会照顾自己,解决一些经常会遇到的小问题。  
  (3)、提供自我服务工具,培养保持着装整理的习惯。在生活区提供镜子、梳子、发夹等,男孩子和短头发的女孩子午睡后自己梳头、进餐后看自己的脸是否清洁、外出前戴帽子围巾等。而对于冬季里幼儿露肚皮的现象,我们由原来的多次提醒和帮忙改为要求幼儿随时掖好衣裤,并请小朋友互相检查督促,使孩子懂得注意自己的仪表和着装,既是尊重别人,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教师要及时采取与要求相对应的措施,忌虎头蛇尾。
   也许是由于幼儿园里工作的琐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很喜欢随口就提出一些要求来,也容易出现执行起来虎头蛇尾的现象,这就造成部分孩子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以为然,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惯。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尽量少说一些不必要的要求,而对必要的要求提出后则一定坚持严格的执行,并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总结,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一个要求就有一个结果,让孩子知道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是非常重要并应该自觉、认真地去完成它。
  3. 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大班强调学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只局限于大班阶段,其实,整个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在为幼儿进入小学乃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教师的指导重点也应该更多的倾向于帮助幼儿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引导也是循序渐进的,每当一个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后,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一切好的习惯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从中班时期开始就有的值日生工作,原来是由教师每天插卡,在值日板上显示出来并由教师每天提醒,后来变成值日生插卡家长督促提醒,现在是不需要提示,每个幼儿都记得自己哪天值日,该做些什么工作;而值日生的天气预报也由原来的有人记就可以,到约定谁记录再到现在全体值日生参与预报;幼儿记录天气预报的方式也由最初的绘画记录到符号记录或是文字记录再到现在一些幼儿不用记录而直接凭记忆预报,关注天气变化已成为幼儿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看起来每天都在重复的值日生工作,却在这循环的重复之中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孩子们行为的动力由最初的教师推动逐渐进入到了幼儿自觉在集体中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的阶段。要促进这一转变,教师必须善于从幼儿的现状中发现问题,找到帮助孩子实现行为自律的突破点。以做智力训练为例:我们发现做题时有的孩子很认真,但是不得法,做起来很吃力,还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是不认真,常常由于马虎出现问题。这里就包含了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契机。于是,我们从最小的环节抓起:拿到智力训练题第一件事——在第一页的上方写名字;接下来观察每一道题,根据提示中的符号猜测题意;然后听教师讲解每题的要求,操作,最后自己检查一遍,交上来。这是一个流程,在经历了由教师提示到慢慢自觉完成的过程里,大部分的孩子都形成一个良好的答题习惯。但习惯不等于定式,实现自律还必须学会解决一些问题,如:我们发现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孩子遇到难题后会停滞不前,就教他们在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放下,做后面会的题目,最后想这个问题,以免耽误答题;有的孩子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后为了改正错误把卷面画的乱七八糟很沮丧,我们就告诉孩子尽量想好再做,一旦发现错误后可在上面打个叉,在旁边写上新的答案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意志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注重个体差异的不同教育方式、方法的训练培养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如何做好大班幼儿的幼小衔接工作

8. 幼儿园大班从哪些方面开展幼小衔接教育

幼小衔接实施方案:

  1、学前思想准备:通过参观小学、请毕业生回园与幼儿座谈,让幼儿知道为什么要上小学,小学与幼儿园有什么不同,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向往上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的问题”。

  2、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3、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4、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知识经验的积累:

  A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置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熟悉汉语拼音,知道拼音是一种正确认读汉字的工具和基础;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B数学方面的渗透

  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班级日常工作:

  1)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根据幼儿的意愿进行主题活动,并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为下一步的活动提供依据。主题的展示、活动设计、材料调整要适合大班幼儿的特点,更多的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配合教研组开展音乐、体育学科的研究。我们将从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入手,提高活动组织的艺术性,通过与同事间的互相学习与反思,我们将使这两门学科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展。

  3)在活动区组织设置中积极向蒙班学习,做到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及时更换区域工作材料,做到与主题相结合。

  4)在显现班级教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及大型活动:新学期新操排练与评比;音乐、体育学科的观摩及评比;“三八妇女节”以年级为单位的亲子活动;组织班级幼儿参与“小博士知识竞赛”;积极准备“庆五一”诗歌、故事展示会;做好庆“六一”英语周汇演工作;大班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