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24-05-03 08:58

1.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雨晴其实最早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完成一篇关于人际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网的时候,可爱的小何(值得说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师院培训认识的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荐了这样一本书,她只是说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书,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于是我就很认真的买了这本书,也很认真地给自己制定了读书的计划。到今天为止,这本书也渐进尾声,于是又给自己一个目标---写个读后感吧。非暴力沟通---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然而看了书的大概,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感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呢?需要—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盏台灯,一杯水,一只笔,和这本《非暴力沟通》。忽然间很有感触,忽然间想到了今日上班时候和那美好时光冲影店老板的沟通。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电话中我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想指责他的不是。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已经彻底地将不满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只是因为残留的一点礼貌而没有挂掉电话。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不是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他的不是,虽然他比我客气地很多。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这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在生气的四种选择中: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而我选择了第二种反应—指责那个老板,我认为他是错的,这个就是我生气的原因。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与人辩解中要处于胜利的地位。体会老板的感受和需要---许是注意力转移的原因,我就不会专注于指责了,愤怒也将不再存在了。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关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外加上我所认为的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造成的外归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小何也曾经告诉我说,很多时候需要多加练习,让这样的思维注入你的潜意识,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你很容易关注关于你的,关于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就是一种进步。好了,读罢书的感受也就这些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经在迈步了。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2018年3月份,我读了一本书,是华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沟通》,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译者是阮胤华,读后有一定收获。
  
   我还记得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时,读到张飞被杀的故事,感到非常惋惜。因为急于给死去的结义哥哥关羽报仇,张飞命令部下赶造白旗白甲,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负责此项工作的将官范疆、张达据实禀报:白旗白甲不是三天之内就能够完成的,希望能够宽限日期。结果被脾气暴躁的张飞绑在树上,扒光商议,用辫子鞭打后背50下,打得满口出血。打完之后,张飞还说,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否则,就杀了你们两个人。结果范疆、张达一合计,认为三天之内无论如何完不成任务,肯定要被张飞杀掉,与其被杀,不如杀他,两个人合谋杀死了醉酒的张飞,投奔东吴而去。可怜大喝一声河水倒流、英勇无敌的张飞没有死在敌人手里,反而被自己人给干掉了。起因就是沟通有问题,张飞脾气太暴躁,让部下觉得生命受到了威胁,最后自己把性命搭了进去。
  
   所以,沟通非常关键,甚至关系到自己生命安全,我们每个人能不重视吗?而且,沟通不能以暴力相威胁,或者语言里含有暴力成分。用《非暴力沟通》封面上的推销广告语来说,就是“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关键是如何沟通,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这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提出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模式。这种模式看似简单,实则我们很多人都败在这几个环节的不完备上。比如说,上面的例子中,张飞可以说:“我观察到你们三天内制造白旗白甲有难度,感到很痛心,我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赶往前敌杀死敌人,所以请你们一定努力完成任务,保证军队进攻敌人时的装备就绪。”而且,张飞不以暴力相威胁,等范疆张达等人提出困难之后,不是一味责打鞭笞,而是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让范疆张达两个人度过难关,我想,范、张二将官不会受到责骂鞭笞,也不会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就会踏踏实实地履行职责,不会想着可能被张飞杀掉,心里就踏实了,也就不会谋划杀掉张飞了。你看,因为沟通方式不同,可能沟通的效果不同,就会产生这么大的效果不同。沟通重要,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慎重对待吗?
  
   再比如,有的家长可能看到孩子在做作业时效率不高,这时,有的家长会说“别磨蹭,赶紧做完,还需要干别的事呢。”孩子听了以后,觉得有一定压力,就会在自己作业上下功夫。如果受过非暴力沟通训练的'家长会说:“我看到你今天的作业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我觉得老师布置作业是有目的的,所以你没有完成作业让我感到不安,你能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干别的?”这种模式就是按照“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的模式,就会省掉了种种命令、抱怨、批评的成分在里面,就有可能让管理对象心悦诚服,愉快地接受任务。
  
   说服人的技巧,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需要我们好好琢磨,认真实践,才可以取得效果。反过来,如果每个人的沟通都是非暴力沟通,这个世界可能再也不会发生战争了。
  
   沟通学,在国外是显学,我们国家虽然注意了,但是,还有不小差距,需要继续努力。虽然,我们国家历史上因为沟通改变历史面目的实例太多了,但是,我们研究的广度、深度是需要继续提升的。沟通问题解决了,我们十三亿人口团结一致,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沟通学,是一个大题目,我自己需要认真学习,读者们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一起学习。

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从 情感 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首先感谢一路伴我进步的书友。
  
 过去的我,爱发脾气,我知道生气不对,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老公对我说,我总是下班回来听到你和爸爸争吵,我无法工作,哪个时候,我只觉得我也很痛苦,那都不要好过,通过读书我明白我内在的小孩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就想樊登老师讲的那本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样,我可能只是成年了,却没有成熟。
  
 现在的我,虽然还是没有特别成熟,但我有了一样重要的能力,那就是不在为别人对我的批评感到难过愤怒,受伤,但却只是讨好,我现在觉得这是真诚的建议,事情太复杂也不过是对我的磨练。我会从中去汲取,然后内化改变。总之就想今天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样,积极主动,和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复盘也很重要。这里不展开说了
  
 ,我来重点说说,非暴力带给我的实际使用的感受
  
 对外沟通,其实工作中,我感觉比较能克制和注意,所以,我的主要修炼场就是家庭,我的老公基本不和我争论,所以,很早我就知道,当我这一生能好好和爸爸讲道理,而不发火,我就成功了,目前这项成功我就做到了,本周五也就是昨晚,我松懈下来,特别生气于女儿跑到别人家去玩了,那个时候别人要吃饭了,在这之前,我就明确告诉爸爸孩子饿了要吃饭,之前也提过几次了,可是爸爸总要等我老公,对此我特别生气,我过去觉得我爸不爱我更爱我老公,今天再次梳理呢,我想的更多,但当时我却对父亲色难,我觉得是他导致女儿的行为,为啥一定要等我老公无论他回来早于晚,我说完了后就还是很生气,我明白愤怒不对,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问题,那个时候我选择继续阅读,我开始回忆书里的内容,我问自己,我要和以前一样继续发一遍火让家人都痛苦一遍吗,当然是不,那怎么办呢,我努力思考怎样的沟通才让我爸爸的性格乐于接受,最后,我吃饭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吐出怒气,对家人还是偶尔要有策略,我摆出弱者,恳切的请求爸爸,说,爸爸您说我家以后晚上几点钟吃饭,比较合适,小颖长身体,我还在喂奶,总归,定下的时间大家都要遵守,顺便又向家人表达了我对他们身体的关切,如愿的让老公今早和我一起跑步的想法,每一个行动前面都是强大的心里支持。否则不可能坚持。
  
 对内沟通,其实前面的对外沟通里也有,但那是遇事困惑的思想斗争,我所单独讲的是,每个人都有伤,可能无法对他人言说,这个时候就需要自我沟通,自我安抚,前面看过一则樊登,所以我们不对,不合理的地方,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小孩没有得到安抚,如今你已经长大,我们可以自己安抚自己,看来那么多书,大家应该都可以做自己的观察者,我有时没有冲突的时候,就会去回忆过去的痛苦,为何今天还有情绪,当初是什么没有满足,书友分享了一张感受表,我没有运用到位,在里面找情绪感受一一问自己,是这个吗,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一般到此我会继续问自己,该怎么办,就算当时没有答案,潜意识也会有的,就想稻盛和夫,他日思夜想他的研究,神就会给他指示。倒了的松香,我们也可能,但是你时时刻刻都去想,才会有联系。
  
 最后,生活就想升级打怪,好像一直看不到尽头,而尽头就是结束,但我已经能更好的感知生活,去休息,去学习,去工作。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爱他人。我不会停止学习,我在学习中学会了主动休息,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我已经在路上了,你上路了吗?和我一起做生活的主人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4.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一)

一、前言
  
 “让梦想中的世界通过我们的转变得以实现。”我相信,除非从我做起,我们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先开始改变。
  
 我们习惯以旁观者的身份,经常埋怨社会的不公,教育的不合理,但从来没有想到去改变它,更没有想到自己为社会的改变将做怎样的努力。
  
 以主人公的姿态来对待整个社会,就发现自己言行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怎样,中国便怎样。天下兴亡,我的责任。每个人都从自我做起,对自身的言行做出改变,社会才有可能改变。
  
 同样,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成为那样的人。孩子在父母言行的熏陶之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自然就会成长为父母希望的样子。
  
 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学习非暴力沟通,改变自我,才能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系顺了,事情就容易成功了。

5.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你的生活中正发生着哪些暴力沟通的现象?
  
 梅的丈夫最近每天晚上都很晚回家,还一身酒气,梅对此很生气,经常对丈夫大吼:“你还知道回家啊,你干嘛不死在外面?”为此两人经常吵架,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莉莉成为家庭主妇已经很多年,即使很讨厌做饭,可是为了孩子和家人,却不得不每天奔波在买菜、做饭、洗衣服、做家务的无限循环中,在这种“不得不”的情绪中,有时候经常会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为什么会有暴力?
  
 我们试图用某些语言或表达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某种愿望,却忽视了表达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那么,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怎么样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一、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第一个要素是 观察,讲事实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说出观察结果。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
  
 举例:“小张,我觉得你最近工作表现不太好”是属于事实还是评论?很明显是评论。类似的还有:“小张,你这个人不太会来事”“小张,你最近经常迟到”都是属于评论。正确的讲事实应该是“小张,我看了一下考勤记录,上周你有3次迟到记录”,即属于描述事实,事实是最不容易引起对方反弹的东西。
  
 所以不要轻易给他人下定义,不要轻易去评判别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书中有一首很棒的诗: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成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个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我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到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成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为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2、第二个要素: 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举例:“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是评价自己吉他弹得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正确的表达感受是:“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苦恼)。”
  
 大多数人不愿意表达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被忽略过太多的感受。
  
 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哪些是感受?难过、忧伤、痛苦、孤独、慌乱、开心、愉悦。
  
 
  
  
 3、第三个要素: 找到感受的根源 , 讲出你的需求 。
  
 比如,文中开头提到的梅,可以尝试这样和丈夫沟通:“这一个星期以来,你有五天都是十一点多才回来,而且一身酒气(讲事实),我觉得特别难过,很伤心(讲感受),因为我希望我们的家像个家,而不是一个旅馆,大家能在一起聊聊天,一起吃个晚饭,这样才有家的感觉(讲根源),我希望以后你每周能有3天晚上8点以前回来,咱们可以一块儿吃顿饭,聊聊天,你觉得怎么样?(讲需求)”
  
 
  
  
 4、第四个要素: 请求帮助 。清楚告诉对方,我希望你做什么。说出你需要什么,而不是你不要什么。
  
 
  
  
  二、倾听的重要性 
  
 除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以外,作者还提到了要全身心倾听,体会对方的感受,当你能准确说出对方此刻的感受,对方的情绪就会立刻好转。
  
 倾听时不要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先倾听,全心全意体会对方。
  
 另外倾听时要给予他人反馈。
  
 “看起来你真的很生气,你想要……,对吗?(专注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三、培养对自己的爱。 
  
 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
  
 1、把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
  
 2、列好清单后,把这些事情改成因为你选择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3、填写做那些事的理由。“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你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这样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在价值观的支持下欣然前行。
  
 举例: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得不加班,否则会失去工作,如何改为我选择?
  
 列下自己不得不加班的理由,因为我必须要有工作才可以还房贷和车贷,所以我选择承担责任。
  
 
  
  
 
  
  
  四、充分表达愤怒 
  
 1、停下来,深呼吸,什么都别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体会自己的需要
  
 4、表达感受,并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五、表达感激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得我们生活得到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六、总结 
  
 非暴力沟通公式:
  
 我观察到……(讲事实)
  
 我感觉……(感受)
  
 是因为……(感受的根源)
  
 我请求……(讲需求)
  
 深吸一口气
  
 真诚的倾听、反馈
  
 
  
  
 好的沟通可以是爱的语言,它可以传递出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而暴力的沟通无异于一把利剑,刺痛对方的同时也伤害了我们自己。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6.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讲述语言沟通方面的书,读完之后我也有很多收获,是一本我会再读的一本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用自己所研究的成果及有关自身所遇到的故事讲述了非暴力沟通如何运用的。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要素要真正运用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这要克服我以往的沟通习惯,以至于我现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也总是忘记用这种方式沟通。
  
 书中举的例子,我认为在中国有很多实用性并不强,可能是中西方说话方式的差异,不过也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以下是我摘抄的金句: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希望有人倾听并了解我们的处境。或者,我们期待的是如实的反馈——我们想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当然,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
  
 
  
  
 约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说道:“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说的人更希望对方打断,而不是假装在听。
  
 
  
  
 如果听的人很烦,说的人一般也会觉得很无聊。
  
 
  
  
 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倾听有赖于我们体会他人的能力。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你在思考“我选择做______是因为我想______”这个问题时,一旦意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服务的需要,即使工作很艰苦、富有挑战性乃至举步维艰,我们也会从中得到乐趣。
  
 
  
  
 我相信,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越是能够倾听他人,也越有机会被倾听。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首先,无数的例子表明了,有的时候孩子拒绝做一件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在父母的压力面前屈服。
  
 
  
  
 如果我们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孩子可能会去做我们要求的事,但这样做难道不是在鼓励孩子用暴力来解决冲突吗?
  
 
  
  
 欧内斯特·贝克(Ernest Becker)在他的《精神病学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的方式包含三个部分:
  
 1.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好书值得反复阅读。
  
 希望读过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启发。

7.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依稀记得小时候模糊的场景,妈妈在认真的做饭,我会做一些事情引起她的注意,但是妈妈看到的却是我在捣乱,于是她斥责我。我感到很委屈,其实我内心想要的只是她的关注和陪伴。但是当时的我,小小的我却无法说出自己真正的需要。
  
     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的儿子也会经常做一些大人看起来是捣乱的事情,也许他的背后也有很多我看不到的需要没有被满足。
  
     我想说的是,我们很多限制性的社会文化在一代代的相传,比如无法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真正的需要。我们以及祖祖辈辈已经为此在承受着痛苦,我希望痛苦就在我们这里停止,我希望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没有语言暴力,停止批评,指责,命令的说话方式,所有人都能够坦诚的沟通,都能够清楚明白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且接纳个体的差异性,那么改变就从我开始。我将致力于让非暴力沟通融入到我的家庭生活中,我的职业中,融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非暴力沟通包含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这里我有一个关于观察和评论的快速的识别方法,供大家参考。首先,如果你说的词汇更倾向于是给别人贴标签,比如懒惰、愚蠢、差劲、傲慢、话太多了、发脾气、好人、坏人、工作时间太长了、霸道、发牢骚,那么你说的就是评论。还有,如果你使用总是、从不、经常、很少,这样的词汇,那么,你表达的也是评论。
  
     在听到评论时,我们会认为是受到了指责和批评,当感受到了指责和批评,人们的反应一般不会有什么好态度。所以双方就会开始争吵,冲突就产生了。
  
 2)感受,接着,我们表达感受,P43页有感受的词汇表,大家可以一个一个的去感受这些词汇所表达的不同感受。
  
     书上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大学生说,室友将音响的声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着。马歇尔询问他的感受,他说:“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但他表达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又试一次,说:“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这依然是看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斩钉截铁的说:“我没什么感受!”。其实他有着强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体会不到,更不用说表达出来。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我们有些时候的感受很复杂,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感受,更不用说表达出来。所以,辨认各种感受也是需要学习的。
  
     很多情况是,我们认为表达感受其实是在示弱,我们害怕展示自己的脆弱的一面,所以绝口不提自己的感受。当你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获得对方理解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所以,示弱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冲突,示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家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会产生高兴、悲伤和愤怒这些感受吗?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某件事情,所以我很生气。其实并不是,其实感受的根源不在别人,而是在我们自己。我们的需要和期待是否得到满足,我们对他人言行的看法,这些因素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书上P48页对这部分并没有展开说,这里我跟大家分享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就明白了。
  
     A表示应激事件,B表示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C表示结果。很多人以为是事件A导致了结果C,而忽略了B的作用,其实导致C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对A的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B。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呢?例如事件A是老板对你工作不满意,经常批评你。你对老板批评你的看法是,认为老板在挑毛病B1,于是很愤怒,准备辞职C1。还有一个人,经历了同样的事情A,他的看法是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老板对自己的批评,如果老板批评的有道理,就努力改正B2。那么第二个人的结果C2就是情绪上很冷静,在行为上去改正。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事件A,因为不同的认知和信念B1、B2,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C1、C2。
  
        除了对他人言行的看法,我们的需要是否被满足,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某个人满足了我的需要,那么我就开心。如果他没有满足我的需要,那么我就悲伤,愤怒。比如如果我婆婆帮我做家务,带孩子,那么我就高兴。如果他不帮我做家务,带孩子,那么我就郁闷,生气。
  
     所以说,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当有了感受之后,我们其实也有不同的选择,一,使用非暴力沟通,诚实的说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那么被满足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但是结果仍然有可能不理想。
  
     第二个选择就是找出使自己痛苦的那个信念和想法,我对这件事情的想法就是我婆婆就应该帮我做家务,带孩子。这是现在很多中国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这样想,难道是错的吗?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要看事实的真相是否对我造成了痛苦。如果我婆婆没有帮我做家务,那么我就会痛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改变这个想法和认知,不然我们就会处于痛苦之中。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是选择继续痛苦,还是选择让自己快乐起来。
  
 
  
  
 3)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1)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2)我希望,不论我做什么,你都能点头称是。这两个请求哪一个表述的更清楚,别人更容易满足呢?是第二个。
  
     如何区分请求和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加深联系。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有一位母亲说:”马歇尔,我回家试过了,但没什么用“。我请他讲述发生了什么事。
  
     我只是说:”当我看到你没有做答应做的家务活,我十分失望,因为我希望回家后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然后我提出了请求:”我请你立即把房间收拾干净。“
  
     听起来你已经很清楚地表达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然后呢?
  
     他什么都没做。
  
     那接下来呢?
  
     我和他说:”像他这样懒惰和不负责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在这位母亲看来,非暴力沟通是否有用取决于她的请求是否能得到满足。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有的人对非暴力沟通存在疑惑,认为很多人可能不适应这种沟通方式。我在思考,是不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也许我们只是在运用了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而没有掌握到它的灵魂。如果人们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真正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以为非暴力沟通就是让我们转变谈话的方式。但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然后我看到了不同的内容,就是我们不仅要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也要用心去聆听他人,聆听他人跟表达自己同样重要。
  
        我们的感受,需要很重要,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同样重要,非暴力沟通是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你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动机就是想让别人满足你的需要,或者是想引导别人到自己想要的期待里,那么,你肯定会以失败告终。因为你的动机,你说话做事的起心动念,别人是可以感受到的。
  
     第七章和第八章,讲了关于如何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有的时候,当别人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通常会带着情绪用指责或批评的语气跟我们说话。当我们不再把指责或批评当作是攻击,而把它看成是可以帮助别人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的礼物,我们便不再会有受伤害的感受。
  
     有效的倾听,就是关注倾诉者的感受和需要,这样他会觉得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倾听的力量非常强大,它可以帮助人们疗愈内心的伤痛。
  
     在书的末尾列出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我们可以使用这种固定的表达方式,去替代自己平时的不合理的表达方式。
  
 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当我看到/听到/想到。。。。。。
  
 我感到。。。。。。
  
 因为我需要。。。。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当你看到/听到/回忆/想到。。。。。。
  
 你感到。。。。吗?
  
 因为你需要/看重。。。。。。
  
 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8.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说一下昨天晚上家里发生的事。因只有我参加了学习小组,孩子爸爸并没有参加,可能就和我不是很同步,做事比较鲁莽一些,不能做到积极倾听。
    昨晚儿子洗脚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孩子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下,并训斥:“干嘛呢你,地板怕水不知道啊!”孩子马上就委屈的掉眼泪了,但是又不敢哭出声,压抑着抽泣。我看到了后连忙对他说:“儿子,你是不是很委屈,如果是就大声的哭出来吧!”儿子听了我的话后就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过去抱了抱他,拍了拍,对他说:“哭完告诉爸爸怎么回事就好了。”儿子哭了几声就不哭了,告诉爸爸:“我的洗脚水打热了,我把2只脚放在盆边上,一只脚太用力,踩翻了。”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我以为你跟妈妈闹脾气,故意打翻的呢,爸爸错怪你了。请你原谅。”儿子点点头,算是勉强原谅了爸爸。
    睡觉的时候我和儿子谈论这事,并表扬他没有对爸爸发态度,但是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要表达出来。事后,我对爸爸也进行了沟通,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了孩子,爸爸也特别后悔.其实他也在看书,但是同我一样,运用起来还是比较生疏,希望他将来也加入学习小组,我先自己努力变好,慢慢影响他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文丨张捷。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五章,感受的根源。书中第一部分讲到,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感受。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只是浅表的意识到前两种感受,不是内疚就是指责别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书中第二部分讲到有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七种需要,比较具体,我们认识到人们的需要是什么。书中第三部分讲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关心他人。在生活中,最近我们家的关系比较和谐,我娃她爸以前很不喜欢我说话语气和方式,以前他做家务什么的,不是很愿意,但还是做了。最近通过学习,改善自己的说话方式和积极倾听。周末本来我早上做早餐,谁知孩子她爸七点钟自己起来做早餐,带娃的的时间也比往常多了,晚上也给娃讲一会绘本故事。
    书中说的只用了一点,其它很多部分目前运用到生活中,一下子还有点距离,有时候不忙的时候,会想想刚才的表达是否满足自己需要和体会到他人感受。通过每天的学习,自己的生活会改变越来越多,同时也谢谢各位同学的每天陪伴,相信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学习了沟通技巧,却改不了说话习惯,刚刚用好一次,又来一波争吵。
    说白了只有沟通技巧是不行的,要让他成为习惯才好。对于原生家庭的沟通方式,已经深入骨髓。如果是和风细雨式的倒无所谓,如果是狂风暴雨式的,那一时半会估计没戏,得慢慢改变,慢慢适应,慢慢养成习惯。
    今天听了《折叠北京》,是一部得了雨果奖的中短篇小说。说是科幻,却赤裸裸的反映着现实,三个层级,三种世界,拥有24小时的第一层次,拥有16小时的第二层和只有8小时夜晚的第三层。现实中的高层国家干部们和马云们等等他们应该算是第一层级的吧,他们24小时担负着万人级以上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的责任;再说中间阶层拼了命的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挤进更高层级;第三层则工作8小时生活娱乐两不误。虽然比较片面,但也是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看看自己是怎样的生活,有想要的是怎样的人生,再看看暴力沟通对象的有是怎样的,想要怎样的?是不是会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平和再多一分宽恕。实行起来非暴力沟通是不是就会顺利了多。
    写给需要的你,还有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这本书读完了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时间来写这个读书笔记。等到我开始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读过的书,大多数是这个情况。
    很久以前,我立过一个flag,我说每读完一本书一定做一个读书笔记。现在,我很庆幸我立的这个flag,因为我发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又将书读了一遍,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并不多。
    我对心理学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因此,这本《非暴力沟通》也不例外。
    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此书),也因此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虽然这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但是,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套实现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学。
    如书中所讲,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留意一下现实中的谈话方式,我们发现,有一些话确实会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这本书的核心,希望是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既充分表达自己,又能够去理解他人,实现人与人的和平相处。书中所讲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怀疑,只是我感觉做到那样并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正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给大家分享下目前所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刀子嘴豆腐心”“说话直”“都是为你好”特别是亲人或者是关系好的人说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接受不来的事或者话,用这样的句子当挡箭牌我们只好哑口无言,以后我们可能就会越来越少的沟通。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如果她直接“我想吃冰糖葫芦”,我们就会给讲,不可以,怎样怎样不好,孩子也会回了曲线去提需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这本书第一次听说是在樊登读书会上听过,印象一般,当时对此类书抱有自然抵触。这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求和价值观”。对一本书的评价亦如此。良性的沟通让人心旷神怡,恶劣的沟通令人暴跳如雷。沟通的技巧不容忽视。只可惜,愿意花时间学习沟通技巧的人并不多。为了突破自己的沟通路径,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近来有意识地下了点功夫。遗憾的是,学习的初衷往往是寻求有效沟通,但学习之后警醒地运用,却发现也是另一种累。累,说明还没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反省,改进。我们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近的人,学习非暴力沟通,让你在发怒时换种表达方式,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而且有些事没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沟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沟通,很大因素是没有进行非暴力沟通,急躁易激动,导致沟通失败,不过要想熟练运用时刻运用非暴力沟通还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节需要认真复习,做笔记,时刻提醒着自己注意沟通的方式,默认于心,只能说努力改变吧。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与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总之,个人觉得非暴力沟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对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场合。在面对可能遭受伤害的情形时,你首先要做的是保护自己,卸下对方的武器。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沟通才会发挥效用。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那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性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化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且倾听他人。”
    读了这本书之后,回想起来,我发现似乎有很多次的争吵、埋怨、不满的事情如果用上非暴力沟通,情况就会变的很好,记得前段时间,我跟妈妈吵了一架,因为我总是喜欢在房间梳头发,而我的头发又喜欢在喜欢在梳头发的时候掉很多头发,妈妈就很生气,觉得这样子不好,问我为什么不去卫生间梳,我是因为我梳头发要对着镜子分刘海,早上起来头发实在太乱,但我当时心里憋着气,就回了句,我喜欢呗,你管我。妈妈顿时气了个倒仰,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我应该学着引导着妈妈把生气的情绪都说出来,或许那时我也已经冷静下来,并能把这次冲突解决好。由此可见,如果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会多一点好的沟通。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让生活多一点“爱与和平”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偏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最近参加了读书会,连续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非暴力沟通》,前两本书里,我认知到了很多沟通技巧,而《非暴力沟通》却让我发现了爱和和谐,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我们生活在关系之中,冲突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它带来两种结果:更亲密的关系或者更坏的关系。在冲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内心的宁静在冲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语言的暴力来维护心中的和平,可是在这个时候,心中已没有了爱。
    而“倾听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当我心中悠闲的观察那个“冲突”,用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发现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而我就越不怕与对方坦诚的沟通,在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爱与和谐。可是想要获得这个能力太难,当我内心感到煎熬时,却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倾听对方,我感到异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爱”终究会给我指引,让我在善中绽放。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读书是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达彼岸却是需要时间来修炼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写到:“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对自己痛苦和焦虑的感受,而是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时美才会存在。当“自我”不在时,美就存在了,随着对自我的放弃,美的激情就生起了。”希望在冲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见事实,倾听对方,获得内心的平静,发现爱和美。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我,关心爱护真实的自我。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回顾一下这两个月的日子,感觉过的很快,其实亏了我进了精进八组,不然凭借自己的毅力很难坚持每天看书,一个月一本的速度。如果不是大家相互比较鼓励很难坚持下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推迟吧!感谢这本书带来我不一样的观点,毕竟我以前虽然生气但是从来没有认真的表达过我内心的需求,也就没有时刻理解别人的需求。
    明天老大该参加学校的考试了,我是很希望她今天晚上能再坚持写写作业看看书的,但是似乎她没有这样的想法,放学后看电视吃零食,提醒了她好几次她都不为所动,到吃完晚饭了她爸爸让她去学习一会,结果她哭了。本来今天回家来给我看看她的试卷,考试比以前进步了,她跟我说她要明天争取考试到95分以前,她有信心,我很高兴她这么想。
    我试着和她沟通,我说:“你是不是觉得反正明天就要考试了写不写作业无所谓了?是不是这两次数学语文考试都是90分以上了所以你很满足了?是不是想玩一晚上?放松一下?”
    我问的这些孩子都点头,那么我理解了她的需求。后来她跳到床上,不夸张真的是跳起来的,她说羡慕老二天天可以自由自在,然后说了一句很戳我心的话:“今天终于这么早上床了,还自己早早洗漱完毕。妈妈我好高兴啊终于可以自由自在了,放假一个星期呢,不用写作业想干嘛干嘛,只是提前一天吧了。”
    唉,没再催她写作业,就今晚玩吧。实在是不好再让她写作业了。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对,在上班的时候写读后感有点不太地道。但雨声加上耳朵里穿来温馨流淌的轻音乐,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这几年看了很多书,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动容易看到美好的东西。虽然作为人还是有很多难以消灭的弱点。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本书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挖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当时我还说,我不赞同这句话,当我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时我再去反驳你。但,他是对的。无论这句话看起来多么自私。
    我们痛苦,难受,伤心,开心,委屈。很多人把让自己有这种体验的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关闭了走去自己内心的大门,却在别人面前搅乱是非。于是争吵,暴力,冷战。伤害了双方。
    闭上眼睛,好好去问问心里那个声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对方,不带任何提前预见的标签去体会对方。全身心的去帮对方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真诚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会被打开。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世界会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这本书其实有点戳着我的内心,自己从前认为正确的做法,但是在过程中,我正在不知不觉的“暴力”对待他人。而我在这本书中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对待他人和更爱自己。  
    “我这个人说话直,你别介意。”是我以前经常说的第一句话。而现在,我想对以前的自己说:“对不起,我介意。”我一直以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说话的方式是什么,别人都可以接受,但是事情好像并不是这样。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你无法接受我的“忠言逆耳”,是你的小肚鸡肠。
    说到这儿,真的要感谢那些一直在包容我的朋友们。但是我无形中的“暴力”一定曾经让我的朋友们受伤。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真的是创造幸福的沟通方法。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倾听,学会爱自己。用“祥和的语言”去对待“暴力的语言”,这比恐吓更有效果。人类很自私,都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书中其中一个章节给我很深的启示,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爱自己。把自己放进一个大环境中,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但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当我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同时试图用理解自己的方式去积极理解别人,我和父母现在的沟通也是如此,毕竟能和最珍惜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是多么幸福的事。
    我想我会反复琢磨《非暴力沟通》,积极地将它带进我的生活中。我想当我学会正确地和别人沟通,这也是爱他人和保护他人的体现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生活中总有很多淬不及防的言语冲撞与你撞个满怀,他有时只会让彼此皱邹眉,有时会让你急火攻心,有时更会让彼此恶言相向,更严重的还会手脚并用……事情的发展全然不受控制,他撕裂着我们的心、肝、肺,直到你满身伤痕,叩问自己: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失心疯,让我们这样彼此伤害。
    我想到了陈小春4岁的儿子,拿着大喇叭淡定的对陈小春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能不生气了吗?”紧张的气氛瞬间就没了踪影。
    这孩子就是在观察、感受之后说出了他的请求,化解了当时的气氛。
    非暴力沟通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他教会了我怎样正确面对言语暴力,或者说冷暴力,简单的说,只有解决了心情,才能解决事情。以前只会干生气,或者失态以后说出伤心伤肝伤肺的话,让场面失去控制。
    简单的说,就是观察、感受双方的需要和请求,并且告知对方。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无形之中你的注意力转移了,并且能发现事件背后的隐情,矛盾自然就成功化解。
    在实际操作中,一开始总会忘记方法,没关系,我们可以像马歇尔.卢森堡儿子所说的“快拿出你的卡片”那样,借助工具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沟通更顺畅一些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