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024-05-18 17:44

1. 欧盟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第一,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重点优化补贴结构,使补贴更趋公平、合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二,宜提升对农村发展的整体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采取配套措施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三,大力倡导并扶持绿色农业,并对能体现较高环保水平的农产品生产给予政策倾斜。
第四,欧盟未来农业政策调整可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值得警惕。

欧盟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 欧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内容提要:欧元诞生时,各国都对它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作了大量乐观、正面的肯定与阐述,如今随着欧元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不同的声音出现了。本文从欧元法律地位的稳固性、新千年世界经济发展横向角度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及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欧元  经济发展  外经贸

  一、欧元的法律地位及其保障框架的稳固性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本世纪末欧洲十几个工业国家的这一货币改革?在新千年初始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欧元究竟将会以弱币还是以强币来发挥作用?人们谈论这一问题时,较多的是从货币市场上欧元的瞬间或短期变化就匆忙作出结论,而我认为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的基点必须首先考察欧元法律地位的稳固性。换句话说,应当从较长的一个时期去加以考察。可以说,欧元一诞生便具有合法的很难动摇的法律地位,欧洲中央银行同样亦具有明确的法律上的完整独立性。

  首先,欧元作为欧洲委员会一系列条约保护与催产下的产物((即从1992年2月7日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到1997年6月16—17日的《阿姆斯特丹条约》所包含的三个重要文件(《预算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货币汇率机制》)),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至今并没有受到现有11国中的任何一国政府的质疑或动摇。当时规定的欧盟成员国进入单一货币区必须达到的经济、金融方面的五项标准,即通货膨胀不超过三个最低成员国平均数的1.5%;预算赤字不超过本国当年GNP的3%;国债累计不超过本国当年GNP的60%;长期利率不超过三个最低成员国平均数的2%;各国货币汇率稳定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等等也并没有因今天的石油冲击而被质疑或动摇,因此,可以说欧元币值的稳定是由法律框架约束的政策所确定的。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无论从欧元区建立与推出的历史与理论的考察,还是从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考虑,欧盟都决不会因某个成员国的独自利益而允许背离或破坏集体经过近40年的努力才达成的一致,也不会允许采用欧元贬值的方法去争取有限的促进出口与经济增长。

  其次,还必须提出的是,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也丝毫没有受到质疑或动摇。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马约)中作了这样明确的界定:欧洲中央银行、欧洲货币联盟内的所有成员国中央银行及其决策机构的成员不得向任何欧共体机构、组织、成员国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寻求或接受指令。为了保证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执行政策,保证其独立性,各成员国政府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必要的法律框架,同时,《马约》还禁止欧洲中央银行为成员国政府财政赤字提供资金融通。从制度构架上看,欧洲中央银行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中央银行本身,具有法人身份;二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因此在《阿姆斯特丹条约》中又明确规定,欧洲中央银行是独立于各成员国的机构,不受各国政府的监督,它有权制订欧盟的货币政策,控制欧元利率、欧元投放量和负责欧元的日常汇率管理等等。

  很明显,欧元目前币值走弱的种种表现都没有影响到欧元的上述法律地位。有理由确信,欧元作为强势货币的基础并没有被动摇。换句话说,当前欧元在市场上的疲软表现只是它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考验的正常表现而已。

  二、欧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横向考察

  欧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纵向考察可以从对世界贸易、全球投资以及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等等角度进行,本文则侧重于横向的考察。为了明了起见,我们从区域角度分成欧洲(主要是欧盟本身)、美国、以及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三个部份。对于世界经济而言,1999年是两年前亚洲危机之后的一个转折点,在美国经济继续走强(年增长率达3.7%)、亚洲经济(包括1990年代以来持续不振的日本经济)终于复苏,以及欧盟经济由弱转强的带动下,显示出明显的复苏态势。

  1、欧元对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我们看一下欧元启动对欧元区成员国的一般效益。欧元作为区内单一的货币启动后,首先将使区内各成员国因货币不同而带来的贸易障碍从根本上得到消除,从而使欧盟大大增强自身金融体系的整体联动能力,能更有效地对付金融危机和国际投机家的冲击,促进欧盟区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单一货币消除了各国间的汇率差异,从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由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由对外贸易转为内部贸易,不但手续简化,而且还加快了资金形态的转换速度,既节省了货币兑换费用,也不再遭受货币波动风险。不同货币汇率差异消失也有效地降低了商品价格,又相对扩大了成员国居民的购买力,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第三,欧元的启动有利于欧盟大银行业竞争力的提高。由于汇率消失,一方面各成员国相互间的货币兑换汇兑业务收入将不再可能,导致银行收益率下降。另一方面,欧元区各国银行因经营欧元而大大提高了金融产品和银行服务价格的透明度,使欧元区客户可越出国界和地区,自由选择服务优良、价格便宜的银行,使欧盟银行间的竞争更趋激烈,这显然有利于欧盟大银行业的兼并、集中,从而以更大银行去与联盟区外银行业进行竞争。

  当然,更主要的影响则是体现为对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的直接促进上。欧盟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显然与各国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分不开的,例如各国普遍重视了科技进步、注重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把抑制通货膨胀和刺激消费作为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目标等,但是,各国为了欧元启动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标准达标的宏观调控活动,则是起了最直接、最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如果失去了欧元单一货币目标的激励,各成员国将无法协调一致地共同对付通货膨胀、预算赤字、国债、长期利率以及各国货币汇率等方面的难题,那么,欧盟各国的经济共同发展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欧元的启动已经成为欧盟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力。

  2、欧元启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进入如年代,在经过10年增长后,仍基本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各种金融市场的回报也仍十分诱人,其经济持续增长潜力令人瞩目。从当前经济运营看,下述几个主要指标仍然良好:一是经济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到2000年10月,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115个月,未出现周期性波动,而且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消费支出及企业固定资本投资作为内需扩大的主要拉动力。二是通胀率、失业率控制在稳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内。近年来美国的通胀率一般都在2%以下,失业率都在4.5%以下,均接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比起OECD组织内的其他国家来说,确是令人钦羡的局面。三是知识经济的贡献率提高,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大,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具活力的产业,并将可能主导美国进入知识型经济。四是美国经济大规模对外投资,全球化利益分享多多。从90年代开始至今,美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达到了一个空前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1万亿美元。

  但是,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美国经济在继续发展中已经在逐渐积累起阻止、抑制、损害这一增长的各种不利的因素,例如潜在的通货膨胀危险就不可小视,因为这种局面最终取决于劳工市场、工资、劳动生产率、利润、失业率等等要素的相互力量对比,而这些方面都开始在酝酿冲突;又如美国经济中的股市泡沫,如美国在线(AOL)的市盈率高达233倍,总是难免令人抱着疑虑的目光;国际贸易中的巨额逆差(到1999年底,逆差已占美国当年GDP的2.8%左右),其他如各种债务(1999年美国家庭债务已达当年可支配收人的98%)等等,这一切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美元的中心地位很快要受到欧元的直接挑战。不少国家预测最终将出现4:4:2的世界金融货币体系(即美元:欧元:日元),这将会使美国经济上述的各种有利因素大打折扣,却使不利因素可能加剧积累,因此,欧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确是不容忽视的。

  3、欧元对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需要各种动力源泉,其中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9年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可达3.5%,高于上年的3.2%。这里首先是亚洲国家纷纷走出金融危机的重围,并且先后步入迅速复苏的轨道。其中,韩国又出现了9甲。的增长率,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分别在3-5%之间,中国也以7.8%的增长率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么,欧元启动对未来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中的贡献会起什么影响呢?

  首先,欧元作为一种交易货币和储备货币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提供重大的发展机遇。世界各国对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该货币所赖以支持的经济体的相对规模及该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在目前全球经济中,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以上,以美元结算的出口达48%。由于缺乏与美元抗衡的货币,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都不得不主要依靠美元。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欧盟(已剔除欧盟内部贸易)为1.9万亿美元,占34.3%,美国为1.7万亿美元,占18.3%,前者大大高于后者的比例。在欧元启动后,各国央行将进行外汇储备调整,有人预计经过一段时期,欧元储备会大大增加,大约会占40%,世界贸易也将有30%-40%以欧元结算。从这个角度上说,欧元将改变美元垄断全球外汇储备的局面。

  其次,欧元启动使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获得又一个重要的资金簿措市场与投资市场。货币作为一国主权象征之一,对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欧元启动使它们获得又一个重要的资金筹措市场与投资市场,这是十分宝贵的市场与资本资源。据1998年资料,欧盟国家发行的债券、股票和银行资产市值就已超过27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资本市场当时的23万亿美元。随着欧元正式启动,有美国专家估计将有  5000-100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从美元转成欧元,这样,全球以欧元为单位的金融资产将达30%—40%,美元金融资产将降为40%-50%。在证券投资方面,美元所占份额已由1981年的76%降为目前的40%,欧元则同期从13%上升至37%。由此可见,在欧元正式启动后,随着欧元资本市场启动的深度、广度和流动性的增大,世界金融市场的变化会更加鼓舞人心。

  再次,为全球货币体系与世界金融制度改革提供了示范效应,从而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已经逐步认识到单个国家不足以对抗投机资本,因此,可能以区域性金融进行模仿,这也意味着欧元崛起以后可能出现国家货币的区域化强化的趋势。如东盟各国都同意将贸易往来中的美元支付改由成员国货币支付,并考虑建立一个中央清算银行支付彼此欠款,以解决成员国货币转换问题。这就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货币同盟,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区域性货币。

  欧元对于世界金融体系的影响也许还有其他许多方面,但毫无疑问,欧元的问世必将打破原有的国际金融格局,在促使世界金融新秩序的逐步建立的同时,使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追求与斗争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欧元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双重影响

  研究欧元产生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

  1、欧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商机

  探讨欧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各种机遇,应当特别注重从中国企业进入欧盟与欧盟区企业自身对外扩张两方面去把握。一方面,从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区进行经贸、生产、投资活动看,首先是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优势将扩大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由于未来的欧元走向是一个强势货币,在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对欧盟将存在汇率上的相对优势,它使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盟国家具有价格上的竞争力,所以我国对欧盟贸易的盈余将逐步扩大。其次,从长远看,欧元的使用将减少中国与欧盟结算的复杂性,节省成本、降低风险,扩大贸易,使企业长期发展计划变得更加安全、稳定。而且,随着欧盟区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率提高,欧元成员国的市场容量也将随之扩大,这就使中国商品在欧元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极大拓展空间。第三、欧元启动有利于改善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目前我国1547亿美元(1999年12月底数)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约占60%,日元约占13%,以德国马克为主的欧币约占15%,确实对美元的依赖性太高。随着欧元的启动,我国依据货币的稳定程度及实力变化,可适当增加欧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实行储备资产的多元化,从而分散风险,避免损失。第四、欧洲资本市场的统一为我国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欧元启动后,欧元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将全面呈现出金融交易成本低,资本市场容量大和较低利率政策的特点。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和金融界可充分利用这个市场为企业发行欧洲债券和股票,以筹集低成本的资金。

  另一方面,从欧盟自身的各国企业向外扩张来看:随着欧元的实施,欧盟的综合实力与欧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都将得到提高,欧盟有可能在亚太地区更大的范围内,其中包括在中国市场上与其他国家展开角逐和竞争。这是因为欧元的出现,不会立即对欧盟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其高福利、高税收政策和高生产成本也不是欧元能一朝加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欧元也不能改变资本追逐利润的规律。因此,在欧盟当前企业兼并浪潮的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欧盟企业有可能在欧元启动后反而加速将生产线向低税收、低福利和低劳动力成本的地区转移,因此,开拓中国市场的愿望就会进一步增强。即使就中长期而言,与广阔的世界市场相比,欧元区内的投资空间也是有限的,欧元区内的资本对外投资也是必然的。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中西部开发使全国产生了对资金、技术、人才的新的巨大需求,这都会直接影响欧盟的对华投资。可以预见,如果欧元逐渐趋硬,欧盟将获得升值收益,那么,对华的投资及银行贷款就会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的重要时刻,对华投资已成为欧盟对外发展战略重点与战略利益所在,不来中国,就会让别人捷足先登,就失去了自身的战略利益。

  2、欧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欧元毕竟是欧盟的货币,它的启动自然首先是促进欧盟区内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因此,上述正面的效应只有依赖我国企业的直接进入去获取。但是,另一方面,欧元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冲击与间接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目前,这类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的对外贸易、外资利用及金融业发展上。

  首先,由于欧元区各国汇率取消,将使我国对欧出口企业无法实施基于汇率风险基础上的差别价格战略,因而将连带承受欧盟征收反倾销税或削减配额的压力。此外,在欧元过渡期内,出现了欧元借贷和结算上的风险,加上欧元区“对内拆篱,对外筑墙”的保护主义及欧元区东扩的替代效应,将减少大宗基础产品的进口,从而使我国对欧出口的竞争力下降,并增加了市场进入的难度。最后,我国出口企业将承担高额的欧元转换的成本风险,这其中包括各种财务与业务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更新以及对员工培训费用等。所有这些都将对我国拓展与欧洲的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其次,欧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区,但是长期以来,欧盟对外经贸活动中重贸易轻投资倾向十分突出,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中国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份额很少。截至1998年7月底,欧盟共向我国注入了150多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居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位。迄今为止,欧盟对华投资协议资金总额占我国协议利用外资总额也不足6%。在近期内,还应该注意到,欧元在促进欧洲资本市场更为统一中,也将使欧盟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参与其经济发展。同时,欧元区内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体现得更为充分,这又会吸引欧盟的部分对外投资发生回流。第三,对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压力加大:首先由于商业银行在欧元区内货币兑换方面的业务将全部消失,该区兑换收入作为我国银行业收益的重要来源也将不复存在。其次由于在欧元启动后,欧元区国家的所有资产和债务都将按欧元重新计价,引起我国以欧盟国家货币计价的资产和债务潜在汇率风险加大,例如,在转换计价时,就可能带来资产减值或债务增加的损失。最后,由于中国加入WTO,中国将面对欧盟要求全面开放证券、保险、银行、信托等金融市场的压力,加之欧元区内的银行可能均采用集融资、信贷、保险、投资、证券于一体的全能型银行模式,竞争力较强,这对于中国的金融业无疑加大了竞争压力。

  总之,欧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影响应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长期地看,欧盟的强大将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直接面临着美国、日本以外的又一个极其强大的竞争对手,应加强对这一方面影响的长期追踪与研究。

3. 欧盟对西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1.可以是西欧各国团结起来,在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提高!
2便于小国与小国之间的往来,不用那么麻烦的办理签证。
3促进贸易往来

因为西欧国家大多数面积小,资源与市场都有限,与大国相比都是劣势,所以要联盟!

 或者是
1货物流通方便,人们可以在任何国家买到欧盟的产品
2人们能够在欧盟的任何国家工作、学习和退休
3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4人们可以到欧盟的任何国家购买或出售房屋
5在欧盟旅游时,人们在任何国家都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

欧盟对西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4. 欧盟经济发展特点

欧盟所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全球化
直白点说就是未来的国际社会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较量,小国只有抱团,只有联合才可以和美国,中国,俄罗斯这种大国较量。比如一些大工程,大项目,小国就很难做到,而大国凭借其资源和实力,就垄断了这些东西,导致小国很被动,成为一盘散沙.
所以你看欧盟其实是不断扩大的.这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

5. 欧盟对西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1.可以是西欧各国团结起来,在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提高!
2便于小国与小国之间的往来,不用那么麻烦的办理签证。
3促进贸易往来
因为西欧国家大多数面积小,资源与市场都有限,与大国相比都是劣势,所以要联盟!
或者是
1货物流通方便,人们可以在任何国家买到欧盟的产品
2人们能够在欧盟的任何国家工作、学习和退休
3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
4人们可以到欧盟的任何国家购买或出售房屋
5在欧盟旅游时,人们在任何国家都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

欧盟对西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6. 欧盟的发展

分类:  商业/理财 >> 贸易 
   解析: 
  
 自1975 年中欧建立外交关系以来 , 欧盟对华政策的演变总体上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是越来越有利的。 1978 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 , 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 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 , 并于 1985 年 5 月在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 , 双方同意在工业、农业、科技、能源、交通运输、环保、发展援助等领域开展合作 , 对合作生产、合资经营、合作开发、技术转让、金融合作、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与交流等各种合作提供便利和促进。欧盟随后所有的对华经贸政策都是在 1985 年文件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的 ,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 
 
  1989 年之后的几年 , 欧共体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高层往来、军事合作、 *** 贷款和合作项目 , 使得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 , 但自 1992 年起 , 由于中欧政治关系大体恢复 , 中欧经贸关系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1995 年 7月 , 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 , 强调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 , 明确表示欧盟与中国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自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这是欧盟有史以来制定的第一个对华关系长期发展战略 , 它不仅是对 1985 年协定的深化 , 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欧盟对华战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 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6 年 11 月 , 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 , 将欧盟对华长期政策进一步具体化 , 再次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 , 表示要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经贸、科技、发展援助等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1998 年3月25日 , 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 , 要求把中欧双边政治经济关系提高到欧美、欧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等 , 并于 2000 年 9 月发表了关于执行 1998 年文件的报告。 
 
  为了使欧盟更加卓有成效地执行 1998 年确定的对华政策和追求欧盟与中国关系长远目标的实现 , 欧盟委员会在 2000 年报告的基础上又于 2001 年 5 月提交了《欧盟对华战略 :1998 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 , 制订了具体务实的中短期目标 : 在国际社会中与中国进一步接触 , 其中关于政治和全球性问题的对话格外重要 ; 支持中国在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转变为开放的社会 , 这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使中国融入世界经济 , 这对中国继续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 , 也是全面深化欧盟与中国的关系的关键;更好地利用欧洲现有资源支持与中国的交往;正确利用现代技术 , 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力。 2002 年 3 月 , 欧盟发表《国家战略报告 : 中国》 , 继续强调 1998 年和 2001 年欧盟对华文件所确定的对华政策目标 , 并进一步明确了对华合作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 , 通过机构强化与能力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构建稳健的商业法规框架以及促进私人部门的知识诀窍与技术的转移来确保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进程的可持续性;第二 , 通过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 协助中国谋求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更好的平衡;第三 , 鼓励良好治理 , 促进法治、民主与经济、社会、政治与公民权利的履行以及强化构成市民社会网络的结构与进程。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 , 此外 , 欧盟 1995 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 , 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 , 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 1985 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 , 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 ,1984 年 - 2000 年间 , 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 12 倍。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1 年 , 中欧贸易额达 766 亿美元 , 比 2000 年增长 11%, 其中欧盟进口 409 亿 美元 , 同比增长 7.1%, 欧盟对华出口 357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15.8%。按照中方统计 ,2001 年 , 中欧占我外贸总值 15%, 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 1985 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 , 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 , 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 2001 年 , 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 1217 个 , 实际投入 40 亿美元。到 2001 年底 , 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 12583 个 , 实际投入 303 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1986年 - 2000年期间 ,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 29.0% 、 25.9% 和 25.9%, 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 地区的对华投资 ,2000 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 800 万美元 , 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 280 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 , 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 2000 年 - 2001 年 , 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 2317 项 与 1050 项 , 合同总金额为 130 亿 美元。截至 2001 年底 , 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 13495 项 ,合同总金额约 672 亿美元 , 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 , 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 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 , 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 , 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2001 年 , 中国 GDP 位列世界第 6 位 , 而欧盟 2001 年文件认为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 , 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 ,仅次于美国。而且 , 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 , 到 2005 年 , 中国还将拥有 3 亿互联网用户 , 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 2亿。 2001 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 5000 亿美元 , 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 , 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 , 已连续 9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 与消费者预期谨慎 , 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 , 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 1961年 - 1970 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 4.9%,1971年 ? 1980 年降为 3.0%,1981年 -1990 年再降为2.4%,1991 年 - 2000 年更降至 2.0%, 同期美国则分别为 4.2% 、3.2% 、3.2% 和 3.4%; 而且 , 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 , 欧洲的外贸依存度更高。与此同时 , 我国对欧盟出口仅占其自盟外进口总额的 5% 左右 , 欧盟对华投资占其对盟外投资的比重还不到 2%, 双方合作潜力依然巨大。加速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将为欧盟获得廉价优质的资源与商品 ( 服务 ) 、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出口市场以及稳定与高回报的投资场所 , 有利于促进欧盟的经济增长。因此 , 为中欧经贸关系提供政策保障显然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 
 
  (2)出于欧盟国际政治利益需求 
 
  2000 年欧盟葡萄牙首脑会议所确定的未来五年战略性目标明示了欧盟不仅要在欧洲成为领袖 , 而且要在世界上树立领袖风范。这种愿望是由欧盟的经济实力所激发 , 也将由经济实力来保证。按人口、 GDP 、资本输出以及对外贸易等指标 ( 根据 OECD 统计 ) 来衡量 , 欧盟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而随着欧盟的扩大 ,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加强 , 尤其重要的是 , 欧盟不仅因为新加入国家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而拥有更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容量 , 而且欧盟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国 , 再加上欧盟相对宽容的对外技术交流与发展合作政策 , 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欧盟是经济 “巨人”, 但欧盟并不甘心仅仅如此 , 因而 , 欧盟正在谋求并且正在逐步成为与美国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欧洲的目标不仅是要制定世界贸易规则 , 为了保证外部经济对欧洲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 欧洲也将要求参与乃至直接制定国际货币规则 , 欧元是谋求这个权力 的起点。欧洲将会凭借强大的统一货币来参与国际货币体系规则的制定 , 遏制美元霸权 , 伸张欧洲货币利益。由于经济实力的支持和欧洲各国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决定了欧元的崛起和强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欧盟的国际权力需求采取了完全不同于美国单边主义的“温和模式”??欧盟尤其重视在国与国之间通过接触、对话与合作来扩大共识和解决分歧 , 不搞硬性对抗;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十分重视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 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和遵守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等。这必将为更多的国家所接受 , 同时也将为诸多的国际组织所欢迎。“9.11”事件不仅更加强化了欧盟的信念 , 而且也更加强化了国际社会对欧盟模式的认同。在欧盟看来 ,“9.11 ”事件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 它使得在国际社会中一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 , 在全球化的时代 , 局部的不稳定必然会带来全球性的后果 , 为此 , 欧盟强调在多边体系之中、通过有效的国际性的法律手段来对抗恐怖主义;欧盟希望“ 9.11” 事件之后的国际秩序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 加强与包括 *** 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关系 , 通过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对话 , 通过更大程度地向这些国家开放市场来促进它们的发展 , 促进它们与欧洲各国的联系 , 进而稳定这些国家内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对外贸易方面 , 欧盟委员会主管贸易的委员巴斯卡尔?拉米 9 月 17 日在欧洲议会演讲时表示 , 未来贸易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谋求稳定与安全 , 向第三世界国家更多地开放市场 , 通过 WTO 等多边贸易体系 , 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 ,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 , 这符合欧洲的利益。因此 , 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地位 , 不难理解 , 发展中欧经贸关系自然就成为欧盟谋求国际政治利益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 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涵义。对外政策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 信号性政策、试探性政策、条件性政策、分离性政策与实施性政策。信号性政策只是一种外交辞令、姿态与信号 , 既不存在责任问题 , 也不存在执行问题;试探性政策是谋求一种回应与反馈 , 可能成为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基础;条件性政策是取决于一定条件才得以执行的政策;分离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话语与行动存在背离现象 , 或至少利用话语的不完整性 , 最典型的例子是欧盟将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上删除 , 但在实践中 , 主要还是按照非市场国家的标准来处理的;实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术性很强的政策 , 如关税政策、技术标准等。可以说 , 欧盟对华政策文件中这些涵义都得到了体现。对外政策含义的多重性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以及谋求中国对欧盟的支持方面准备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欧盟对华经贸政策更为关注制度趋同 
 
  中欧双方在很多政治领域还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 如人权、 *** 、台湾等 , 中欧关系已经因此而遭遇过挫折。正如欧盟 2001 年发布的《欧盟对华战略 :1998 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未来步骤》文件所表明的 ,“跟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欧盟与之保持密切联系的其他大多数主要国家 , 欧盟对人权等问题的关注间或导致双方关系紧张”。 2001 年文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最新立场和行动要点 , 它既表明了欧盟通过长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续的中欧经贸关系 , 也同时表明了欧盟的担忧 , 这种担忧既来自理解中国问题的困难 , 也来自中国对欧长期政策的不明朗与非法律化 , 还来自欧洲人认为的中国政治的不确定性。 在 2002 年《国家战略报告 : 中国》对中国的形势分析中 , 欧盟的担忧再次得到体现。实际上 ,1995 年之后 , 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不仅强调经贸关系的发展 , 而且更为关注经贸关系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谋求融入国际社会 , 谋求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 , 这在欧盟的“发展合作”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盟的对华发展合作已开始转向“外部性”很强的领域 , 如经济与社会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治理与法治等 , 这与欧盟试图将中国完全纳入国际社会的政治意愿是一 致的 , 同时也是为了降低欧中交往的政治成本。特别重要的是 , 由于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巨大差异 , 政治关系的变化往往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 因而 , 从欧盟来看 , 制度趋同会使发展政治关系拥有共同基础 , 从而有利于降低中欧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 , 促进中欧关系的良性发展。 
 
  (4)对华总体政策与具体政策措施相分离 
 
  虽然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 , 但是 , 在指导对华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上 , 欧盟却日趋苛刻 , 最为典型的领域是安全技术标准、 欧盟对华反倾销与 WTO 的特保机制等。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尽管绝大多数并不是可以针对中国的 , 但对中国也是极为不利的。欧盟的安全技术标准主要涉及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业产品的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和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等。近年来 ,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 , 欧盟安全技术标准日益严格 , 所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这些技术法规对欧盟以外的国家 , 尤其是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 无疑是技术壁垒。尽管欧盟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公开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 , 但客观上形成了体系越来越完善、效果越来越明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经济发展水平高 , 其质量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高于我国相关标准 , 甚至高于国际标准 , 这使得我国的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欧盟 2002 年将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 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目前 , 欧方坚持对我输欧禽肉产品实行逐批检验;我国酱油、花生、茶叶等产品多次遭到欧盟快速预警通报机制的通报。此外 , 欧盟还敦促中国尊重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大会上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劳工标准以及强化产品的环境标准。欧盟的技术标准具有普适性与刚性特点 , 即根据欧盟自身利益的需要适用于所有输欧产 品与服务 , 而不是针对具体国家;欧盟技术标准只会越来越多 , 要求越来越高 , 而不会降低。当然 , 由于中国某些商品在欧盟市场占有率很高而引起的该类商品标准的制定 , 实际上是欧盟充分应用技术标准普适性的名义来遏制中国商品的大量出口 , 保护了欧盟的同类商品制造商 , 是实际上的贸易歧视 , 打火机的 CR 标准便是典型的例子。 
 
  欧盟对华反倾销也是顺利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技术性障碍。欧盟最早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 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立案也为最多 , 立案高达 93 起。尽管欧盟已经从 1998 年起不再把中国列入其反倾销政策中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 , 但是附加了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条标准和分别税率的八项条件 ( 现简化为四项条件 ) 。 
 
  目前 , 中国仅有 7 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仍具有较大的歧视性 , 中国企业 ( 尤其是国有企业 ) 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仍面临极大的困难 , 这无疑会增加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中国加入 WTO 后 , 欧盟在对华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领域并不会因为中国的入世而变得宽松或至少“一视同仁”, 相反 , 由于过去针对中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因为中国的入世而日渐消失或减弱 , 欧盟将会更加强化对这些为 WTO 规则所允许的合法贸易政策 工具的运用 , 以保护欧盟的产业。就中国方面来说 , 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 我国出口商品因为劳动力成本因素或企业价格竞争而价格低廉 , 我国出口商品由于我国总体的经济技术水平不高而在技术标准、环境标准乃至劳工标准上与欧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 我国企业对欧盟的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了解甚少 , 因此 , 欧盟的保护行动不断成功 , 这也更进一步强化了欧盟的“反中国出口商品偏好”。此外 , 随着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签署 , 欧盟又获得一个新的直接针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工具??“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 16 条, 而且期限长达 12 年。 2002 年 6 月 , 欧盟已就中国的特保条款立法 , 要求根据特保机制对中国产品实施数量监督。 
 
  二、未来走向 
 
  可以肯定的是 , 欧盟对华政策主流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是积极的 , 这不仅是由于欧洲的经济增长需要中国的贡献 , 也由于欧盟谋求国际权力需要中国的支持 , 还由于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中国的合作与参与。欧盟经济的低速增长速度与中国稳定的高经济增长使欧盟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利益所得;欧盟作为一个独立的国际政治实体正在极力谋求获得国际规则能力与国际行动能力 , 这包括多边体系、欧元与欧洲货币权力、世界贸易规则以及欧美日冲突制衡机制等。欧盟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需求要求有实力强大的国家支持 , 这就使欧盟不能忽视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发展良好持续的经济关系 ,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 , 正如欧盟 2001 年文件所表明的 ,“从全球化角度来看 ,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既是一切国际性和区域性重大问题的症结所在 , 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所谓接触 , 就是要建立全面的联系 , 以便在一切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 协助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性和区域性问题”。但是 , 欧盟始终是“自我利益导向”的 , 这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在不同程度上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 , 对这种不同影响的分析和预测有助于我国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展对欧经贸关系 , 支持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安全。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对欧洲以及中欧经贸关系的研究 , 制定我国对欧经贸关系长期政策。 
 
 在发展对欧长期经贸关系中要实现四个层次的平衡 , 即对外与对内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 
 
  首先 , 要做到对外与对内的平衡。考虑到全球化、中国与国际经济的密切关系以及我国在经济起飞阶段所需要的外部支持 , 大力发展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一切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 但考虑到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与巨大资源规模 , 我国在大力发展对欧经济关系的同时 , 应更多地关注国内经济的发展 , 从而既保证获得对外经济交往的收益 , 也能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随着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日益改进 , 市场结构也在逐步成熟 , 而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在逐渐现代化 , 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 因此 ,“眼睛向内”的发展模式已经具备条件。 
 
 其次 , 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他地区的平衡。大力推进各种形式、渠道的东亚合作 , 积极促进东亚真正形成一支区域性力量 , 我国过去重美日而轻欧洲的对外经济政策必须适时调整 , 建立起相对平衡的中美、中日与中欧经贸关系政策框架 , 既有利于我国继续与世界三大经济力量的经济交往 , 同时也避免受制于美日的被动局面。 
 
  再次 , 要做到对欧盟的政治与经济的平衡。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政治关系 , 而且政治关系发展的不顺往往对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性 , 因此 , 我国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中长期政策的核心在于经济与政治双管齐下。在大力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同时 , 加强双边政治对话与合作 , 发展良好的政治关系 , 形成经贸推动政治 , 政治促进经贸的良性循环。 
 
  最后 , 要做到对欧盟与对其成员国的平衡。为避免因为欧洲一体化内部事务的二元体制而导致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巨 *** 动 , 中国的对欧长期政策必须是“两手抓”的政策 , 一手抓欧盟 , 一手抓成员国。马约之后欧盟的经济决策权日益集中 , 因此 , 为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必须加强与欧盟层面的接触与合作。我国在抓欧盟的同时不能忘记各成员国是执行中欧经贸关系的真正主体 , 民族国家的行为模式仍是主流 , 并且欧盟的对华经济政策也是成员国共同决策 , 因此 , 我国对欧长期政策中国别政策是其重要内容 , 与各成员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是极为迫切的 , 特别是与欧盟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7. 欧盟为什么反对中国经济

相关政府携手抓住“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个“救命稻草”,给各自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四是利用贸易规制“塑造”中国,欧美日等主要成员方以“难以判断中国企业出口是否得到政府补贴”和“中国富裕产能驱动的对外贸易干扰对方市场为由”,拒绝履行WTO国际义务,刻意延缓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这里面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事实上,科技拉动效应衰微,市场扩张疲软,经济增长态势脆弱,国民消费疲软。
“塑造”中国的新手段
一是构建堵防中国商品领先对方市场的壁垒市场经济地位(简称MES)是用以表示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学概念,从机制上“改造”中国。世纪之交,进而以我“富余产能驱动的对外贸易可能扰乱市场”为借口,拒绝如期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以期继续使用“替代国”条款,打造制约我相关商品进入对方市场的“法律工具”。
二是维护发达成员方既得商业利益,“市场经济地位”成为相关合围中国的重要“经济工具”,相关国家几无例外实施了“经济爱国主义”政策,美欧日等政府纷纷站到前台,置其一再标榜的“契约精神”于不顾,发达成员方曾试图以“复关”和“入世”作为“敲门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为保护国内市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部竞争压力。上世纪70年代。鉴于我国企业在成熟技术。军事上,迫使我加快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从金融产业这个命脉产业着手,影响我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将规制建设作为影响我发展方向的新工具,作为“塑造”中国的新手段。当下,“市场经济地位”正构成相关国家“群狼”围攻中国的最新手段,进而使之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政治工具。依据中国同世贸组织签署的“入世”议定书,关于我市场经济地位的限制性条款于2016年到期。
然而。冷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未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中国,构建围堵中国的“立体攻势”,以莫须有的政府“补贴”为由,掩盖其拒绝履行议定书第15条的国际义务的实质,以期沿用“替代国”这个政治工具,迫使中方进一步做出单方面的经济让步。
三是为解决国内问题寻找政治借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经济发展失速,消费增长乏力,美国等少数国家将国内法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用于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以期在相关限制性条款到期后同中国博弈预留“窗口”。
五是给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设置隐形路障。冷战结束以来,发达成员方同行企业原先享有的绝对优势趋于衰微。于是,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为有效抑制中国商品涌入本方市场,为保护本国相对弱势产业群体,部分成员方故伎重演,刻意混淆“市场经济国家”与履行议定书第15条义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刻意加强对我军事部署,迫使我进行军备竞赛;文化上,构建价值观联盟,抹黑我国际形象;经济上,以“下一代贸易与投资规则”载体,迫使我在超越国力许可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主流经济接轨,最终将我吸纳到以前者为主导的规制和体系中去。显然,发达成员方早在同意我“入世”之际,就在议定书中故意留下“后门”,也未能通过和平演变改造中国,就业压力加剧。鉴此。发达成员方受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领域进步迅猛,发达成员方再度联手
展开

欧盟为什么反对中国经济

8. 欧盟为什么反对中国经济

相关政府携手抓住“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个“救命稻草”,给各自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披上“合法”外衣。
四是利用贸易规制“塑造”中国,欧美日等主要成员方以“难以判断中国企业出口是否得到政府补贴”和“中国富裕产能驱动的对外贸易干扰对方市场为由”,拒绝履行WTO国际义务,刻意延缓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这里面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事实上,科技拉动效应衰微,市场扩张疲软,经济增长态势脆弱,国民消费疲软。
“塑造”中国的新手段
一是构建堵防中国商品领先对方市场的壁垒市场经济地位(简称MES)是用以表示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学概念,从机制上“改造”中国。世纪之交,进而以我“富余产能驱动的对外贸易可能扰乱市场”为借口,拒绝如期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以期继续使用“替代国”条款,打造制约我相关商品进入对方市场的“法律工具”。
二是维护发达成员方既得商业利益,“市场经济地位”成为相关合围中国的重要“经济工具”,相关国家几无例外实施了“经济爱国主义”政策,美欧日等政府纷纷站到前台,置其一再标榜的“契约精神”于不顾,发达成员方曾试图以“复关”和“入世”作为“敲门砖”,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回潮。为保护国内市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部竞争压力。上世纪70年代。鉴于我国企业在成熟技术。军事上,迫使我加快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从金融产业这个命脉产业着手,影响我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进而将规制建设作为影响我发展方向的新工具,作为“塑造”中国的新手段。当下,“市场经济地位”正构成相关国家“群狼”围攻中国的最新手段,进而使之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政治工具。依据中国同世贸组织签署的“入世”议定书,关于我市场经济地位的限制性条款于2016年到期。
然而。冷战结束以来,发达国家未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中国,构建围堵中国的“立体攻势”,以莫须有的政府“补贴”为由,掩盖其拒绝履行议定书第15条的国际义务的实质,以期沿用“替代国”这个政治工具,迫使中方进一步做出单方面的经济让步。
三是为解决国内问题寻找政治借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经济发展失速,消费增长乏力,美国等少数国家将国内法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用于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以期在相关限制性条款到期后同中国博弈预留“窗口”。
五是给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设置隐形路障。冷战结束以来,发达成员方同行企业原先享有的绝对优势趋于衰微。于是,新技术与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为有效抑制中国商品涌入本方市场,为保护本国相对弱势产业群体,部分成员方故伎重演,刻意混淆“市场经济国家”与履行议定书第15条义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刻意加强对我军事部署,迫使我进行军备竞赛;文化上,构建价值观联盟,抹黑我国际形象;经济上,以“下一代贸易与投资规则”载体,迫使我在超越国力许可的情况下与发达国家主流经济接轨,最终将我吸纳到以前者为主导的规制和体系中去。显然,发达成员方早在同意我“入世”之际,就在议定书中故意留下“后门”,也未能通过和平演变改造中国,就业压力加剧。鉴此。发达成员方受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冲击、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领域进步迅猛,发达成员方再度联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