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介绍

2024-05-17 10:02

1.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介绍

园艺学院创建于1940年,现有园艺、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园艺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园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果树学、茶学、蔬菜学、花卉与景观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2个省重点建设学科(果树学和茶学学科),1个省级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园艺学),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个省级科研平台。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介绍

2.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的科研成果

“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农业部产业体系、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高校产学研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多项,获科研资助经费3000多万元,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等9项,研发选育(引)的新品种审(认)定13个,主编、参编教材5部、专著12部。学院重视学生培养的质量和素质,已形成具特色的园艺文化、茶文化。强化学生素质的培养,园艺专业的优秀学生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留学;国艺、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的优秀学生可申请赴台交流。同时完善学生资助机制,对困难学生和优秀学生还设有完善的奖、助学金。

3.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1人,全国青年志愿者金奖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2人,福建省优秀专家4人,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教授(研究员)15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包括其他副高人员)3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9人,具有硕士学位3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2人。博、硕士学位占72.41 %,教授、副教授占57.47 %。博士生导师:陈如凯 林文雄 陈 辉 林彦铨 潘大仁 张木清 何水林 朱朝枝 陈家豪 许莉萍 邓祖湖 郑金贵 吴为人 梁康迳 祁建民 庄伟建 周元昌硕士生导师:陈永正 王松良 林克显 黄锦文 林光美 庄宝华 袁照年 郭玉春 张 华 陈平华 陈选阳 江 敏 罗 俊 徐景升 高三基 陈冬梅 王峰吉 阙友雄 刘飞翔 范水生 周以飞 王乃元 张书标 黄荣华 宁书菊 方平平 陈志伟 林荔辉 段远霖 黄碧光 章清杞 季彪俊 兰 涛 李 毓 陶爱芬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师资队伍

4.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的学院设系

学院现设有2个系:农学系、农村区域发展系;1个实验中心(下设10个功能实验室):作物遗传学实验室、作物育种和种子实验室、生物信息数据处理实验室、油料作物实验室、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作物生物学实验室、农业气象学实验室、薯类作物实验室、农村区域发展实验室、生态学实验室;6个研究所:甘蔗综合利用研究所、作物遗传改良研究所、农产品品质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生态研究所;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应用遗传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开放)实验室、福建省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财政部海峡两岸农产品品质基础实验室;4个部级研究开发基地:全国甘蔗引种检疫站、农业部甘蔗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糖料作物改良中心福州甘蔗分中心、农业部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成分检测中心;1个省级创新平台:福建省特种稻创新平台;3个研究中心:作物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植物研究中心、台湾农科教研究中心;4个国家、省级学术机构的挂靠单位:全国甘蔗品种鉴定委员会、全国糖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遗传学会。这些机构的设立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5. 福建农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教授和一批后起之秀。名誉院长李来荣在获得美国博士学位后在暂居新西兰期间,为该国解决了大面积油桐不结果等难题,被英国皇家学会聘为正式会员。他在学院执教期间,针对中国南方山地多耕地少特点,发表《南方果树上山》和《关于红壤丘陵山地的利用》等论著,提出三项果树上山重要措施,为发展我国南方果树生产作出重大贡献。赵修复教授先后发现昆虫新种80多种。并在《茧蜂科分类的研究》中对中国茧蜂作了系统的整理分类,为国际柄腹茧蜂分类填补了空白,为中国利用这一类群寄生蜂开展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作出重大贡献。他的《中国棍腹蜻蜓分类的研究》,时过30多年,仍被各国同行认为是研究亚洲蜻蜓的“金钥匙”。由于他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周可涌教授从事甘蔗等作物栽培育种的教学、科研40多年,先后提出甘蔗栽培育种等技术措施20多项,育成一批优良蔗种,发表《甘蔗栽培学》等专著。他30多年坚持在仙游蔗区指导生产进行研究,50年代,研究推广“甘蔗三角条播密植”;60年代,推广“宿根蔗丰产栽培技术”;70年代,推广“甘蔗育苗移栽”;80年代,推广“蔗区光能利用”等先进技术;使仙游县保持甘蔗单产全国首位,为中国甘蔗生产作出重要贡献。卢浩然教授40多年从事黄麻育种研究,他引进推广黄麻良种,评选地方良种,先后选育“梅峰4号”、“闽麻5号”和“黄麻179”等全国优良品种,在长江流域大面积推广,对中国麻作事业作出贡献。应振举教授从事中国野生牧草的驯化研究,育出一些优良草种,其中牛鞭草已被列为世界牧草良种。陈振光副教授第一次成功地培养出柑桔花粉单倍体植株,取得木本果树花粉植株诱导的重大突破,为果树单倍体育种和遗传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龚一飞副教授对养蜂学有较深研究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在他指导下,首次获得中华蜜蜂人工授精成功。他编写的《养蜂学》等论著,反映了国内养蜂的先进水平,广受读者欢迎。该院近年来,先后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专家、教授到院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同时也派出教授、讲师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菲律宾、泰国等地考察、交流。全院有800人次参加全国和省的各种学术会议,提出了100多篇质量较好的学术论文。该院不断挖掘潜力,在校内外举办各种类型技术短训班。为各省培训农科技人员和领导骨干。1982年,试办农民自费上大学的进修班。1983年,试招学制1年的果茶专业农民自费生。该院长期坚持在校外农村办基点,实行教学、科研、推广(生产)三结合。1953年,与福州市郊郑依姆合作社签订技术合同,建立第一个农村基点。以后相继建立了仙游龙华、漳州林下、莆田漏头、南靖南坑、晋江古厝、三明荆东、建阳黄坝洲等7个固定基点和30多个临时单项的基点。仙游基点30多年来,开展科研与推广,使仙游县获得大面积蔗粮双丰收,实现万亩吨糖吨粮。莆田基点20多年来,师生与群众结合,培育推广了黄麻及水稻优良品种。该院编辑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福建农学院学报》,1985年起,由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该院还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的《国外农学——甘蔗》、《国外农学——土壤肥料》两种全国性科技情报刊物;并受省科委委托主编《武夷科学》。此外,还定期编印《科学实验简报》、《译丛》、《年报》、《科技资料汇编》等内部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福建农学院共为国家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1万多人,他们的足迹遍及海南岛和西藏高原,大都成为各地农业生产、教育、科研部门的骨干。

福建农学院的师资力量

6.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共有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职称21人,中级职称2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3人,其中博士21人,硕士26人。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福建省级优秀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人,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人选1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福建省优秀教师2人,福建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30人,有20多位教师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国内外学术机构担任理事、委员以上职务的有17人,在国内二级以上学术机构担任理事以上职务的有11人,教师队伍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学院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际协作项目、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0多项,科研经费累计达3000多万元。通过部省级鉴定的科研成果200多项,有106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87项。这些科研成果大多已转化为生产力,有利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院科研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承担的比较重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环保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人员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省重大专项前期研究项目、世界银行红壤贷款科研项目、省农业跨越计划项目、省环保局重点项目、省水利厅、省国土厅、省烟草局、省农业厅、省地调院等单位的科研项目,同时参加加拿大国际合作暑(CIDA)的项目。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院科研

8.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的学院概况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历史悠久。1940年6月在福建省立农学院农业生物系创建植物病虫害组,同年9月成立植物病虫害系;1958年更名为植物保护学系;2001年建立植物保护学院,现已发展成集本科、研究生(博士、硕士)培养与植物病虫害研究为一体的学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