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富豪孙树华:靠收破烂起家,积累14亿身家,他如今怎么样了

2024-05-17 06:21

1. 周口富豪孙树华:靠收破烂起家,积累14亿身家,他如今怎么样了

一个人的成功,肯定是离不开自己努力的。在这世间,从来都没有一个人不靠自己的努力可以成功。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一位富豪,他没有优越的家境给予他支撑,他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往上爬,最终成为了河南首富,我们非常肯定他的努力。不过,当一个人爬得太高,可能就会跌得很惨,即便他已经成为了河南首富,即便他的身价可以达到14亿。可最终,他还是散尽了家财。
从小生活贫苦孙树华,1964年9月,出生在河南周口的一个贫困家庭里面,家里一共有7个孩子,他排行老三,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根本负担不起抚养七个孩子,在孙树华小时候,父母为了节省一些钱养孩子,带着七个孩子从城市回到农村生活。身为哥哥,孙树华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照顾弟弟妹妹,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就非常懂事,在父母忙的时候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在孙树华12岁那年,父母已经供不起他读书了,得知这个事情后,他选择了辍学,然后准备做一些事情贴补家用,就这样,一个12岁的孩子开始了他的创业史。
19岁挣了200万到了19岁,孙树华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便开始做起了收破烂的生意,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的收破烂。收破烂只有没能力的人才会去做,而且还会被人瞧不起,但是孙树华改变了这一现状。棉花的生长需要温度与湿度,需要在种植初期给棉花盖上塑料薄膜以保证棉花生长所需的环境,孙树华看到了此商机,便挨家挨户的收购废旧塑料,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就没有他不要的,也因此让孙树华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破烂王”。再加上孙树华有着想改变贫穷现状的执着与坚韧,仅仅用了半年,孙树华就赚了200万。

有钱之后就飘了后来竞争对手林立之时,孙树华又挤入了锂电池行业,为了扩大生产他大肆扩张生产基地。如果按照这个发展规律不断前进,可能孙树华也会跻身于国内顶尖富豪榜,可是人一旦有钱就飘了。
为了彰显企业的实力和个人的魅力,他不顾现实,开始参与到了一个令他走向深渊的大型项目,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生产聚乙烯管材。按理来说这个项目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孙树华没有没有那么多承包资金,于是他大胆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向银行借贷4.5亿。他在运作这个项目的时候,由于个人贪欲越来越严重,为了能够从中谋取更多利益,他竟然依靠个人名下购买的土地进行骗贷。这种行为,让他拥有了令人惊愕的不当得利,4.5亿贷款有很多都没有投入到项目中,最终在2007年东窗事发。

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被戳穿2007年6月1日深夜,哈尔滨某豪华五星级酒店,一个貌似农民的中年男子正在房间上网。突然进来几名警察,男子脸上掠过一丝慌乱,他知道该来的还是来了,但还是故作镇定地摆出一副惯有的木讷面容。警察蜀黍也不难为他,确认正是自己要找的“大鱼”之后,客客气气地把他带走。
不要小瞧这位长相憨厚、反应稍显迟钝的北方汉子,他曾经开奔驰600,车尾箱随时码着成袋成袋的现金,出入领导办公室像串门,拿大项目拿到手软,银行贷款动辄上亿。2004年胡润来河南选富的时候,也被这位“性格内向貌不惊人,却有着气吞山河企业雄心”的农民惊呆了,他以14亿元的身家理所当然成为当年的河南首富。

在成为河南首富仅仅三个月之后,关于“失联”“出事”的说法开始在坊间流传,现在终于一切尘埃落定。孙树华,这个名字像他的外貌一样朴实无华的前“破烂王”,终于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被戳穿,一丝不挂地现了原形。

周口富豪孙树华:靠收破烂起家,积累14亿身家,他如今怎么样了

2. “破烂王”沉浮史:孙树华曾为河南首富,坐拥14亿身家却一夜陨落

  “ 你可以怀疑孙树华的未来,但你无法怀疑他的过去。 ” 
    这句话是河南某个位高权重的人说的,彼时的孙树华,还是河南首富,名下的华林集团号称有40多亿的资产。 
    这是千禧年初的传奇,孙树华的经历更是被神话,从破烂王到身家14亿的河南首富,从“死而复活”到拥有周口第一辆奔驰 汽车 。 
       盛名之下,孙树华在台前得到了很多掌声,到了台后,他却不得不为巨债发愁,愁来愁去,干脆把13.6亿揣进自己的腰包了。 
    孙树华的传奇故事还未达到10周年,他之前布局的项目一个个宣布破产,而他也面临着牢狱之灾。 
    孙树华,前河南首富,他究竟做了什么? 
    一、 
    孙树华是周口睢阳人,当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厚道人,心肠好,只会埋头做事。 
    他在赢得这番评价之前,却过得很心酸。孙家本来在城里住得好好的,却在孙树华12岁那年,孙父把家搬到了农村。 
    另外,孙家的子女众多,有7个孩子,孙树华排行老三。孩子多又缺少劳动力,孙树华只得年纪轻轻就出来赚钱。 
    在没有找到门路之前,孙树华啥都干过,在路上支摊炸油条,也卖过烧饼,倒腾点小买卖,挣不到大钱,至少也饿不死自己。 
    穷则思变,孙树华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在农村待过一段时间,知道田里种的棉花需要用到农地膜,就是一种塑料,用完既扔。 
       不过也有一些农户,会把农地膜收集起来,当做破烂卖出。孙树华天天在大街上炸油条,卖烧饼,迎来送往间他探听到这门生意好做,就是前期要有一些投入。 
    有投资的收入更加丰厚,暂时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孙树华,把几年存的钱都投入到收破烂生意中,专门收购塑料地膜。 
    1990年左右的天南海北,正如火如荼地搞生产,各种各样的原材料都很急需,而废品这类二次加工的“原材料”有很好的前景。 
    也就是说,孙树华恰恰以“最不光彩的身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面前。 
    不到一年的时间,孙树华的“塑料破烂”就销往山东、上海等地,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随着孙树华的收购生意越做越大,他被当地称之为“破烂王”,还与人合资建厂,主要产品就是农地膜。 
       在有产品就有市场的年代,孙树华坐拥万贯财富,他真正扬眉吐气了一回,在城里买了房子,接来孙父孙母,让父母重新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虽然孙树华头上顶着“破烂王”的光环,可他也得一家家地去谈业务。在1994年,他乘车前往郑州,路途虽不远,可只要在路上,祸从天降,想挡都挡不住。 
    二、 
    在孙树华前往郑州的路上,他发生了车祸,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经过抢救,孙树华成了“植物人”,呼吸脉搏微弱。好在孙树华先前挣下了百万家产,这些钱可以预防任何危机。 
    老板生死未卜,他的工厂也因此停工,工人们如鸟兽散,孙树华的未来刚刚启程,就中途夭折,可能真的应验了那句老话“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 
       没错!等着孙树华的,就是福之将至。顽强的他与死神经过了8个月的斗争,突然神奇康复了,这个消息传出去后,昔日的工人朋友一一聚拢,孙树华聚集了人气,他的生意路重新启航。 
    从贫寒到富裕,还有“死而复生”这一神奇的经历,让孙树华成为当地的传奇人物。 
    传奇是最免费、最有效的广告,孙树华有这些经历作为背书,他的农地膜也很热销,到了1997年,他的工厂一年产值1200万,而孙树华本人,更是买了一辆奔驰车,彼时这是周口的第一台。 
    也是在这一年,孙树华继续在塑料行业发力,组建了沪光塑料厂,后面还成立了篷布厂。孙树华的每次出击都有点生逢其时的味道。 
    1998年,我们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后重建,急需各行业的产品,孙树华恰好抓到了这次机会。 
    可孙树华四周也危机四伏。人们看着孙树华赚钱,眼红啊,很多类似的企业平地起高楼,纷纷冒出。先前的供需关系被打破,到了2001年,孙树华面临事业的两种选择,是萎缩还是转型。 
    其实孙树华是可以去打通其他地域的销售渠道,但是农地膜和塑料篷布这类产品都有很强的区域性,把产品销往外地,中间有个运输成本,高昂,孙树华不想支付这方面的成本。 
       早在2000年,孙树华就以塑料厂为母厂,组建了华林集团。盘子一下子变大了,盈利方向只有农地膜在支撑着,有点配不上“集团”这么高大上的词。 
    所以他只有一个选择,那便是转型。孙树华四处寻找项目,找来找去,最后发现了锂电池。2002年,孙树华向外界宣布,要建中原最大的“锂电池基地”,顺势在商水拿到了1270亩地,几天时间工程队就进场施工。 
    也是在这一年,华林集团还联合安彩集团拿下了一个项目,总投资20亿的聚乙烯项目。 
    安彩集团是上市公司,又是重点项目,华林集团还是周口的明星企业,在多方照顾之下,孙树华轻轻松松借来了钱,却不是在安安心心搞生产。 
    三、 
    孙树华的大举扩张之路是在2003年,这一年华林集团的收购、并购眼花缭乱,让人看得眼迷离。 
    他先是花2.4亿收购了一家酒厂,在这个过程中,他还顺手兼并了一家濒临倒闭的化肥厂,在大家惊叹之余,华林集团再次传出好消息,要花3亿进军棉纺纱行业。 
    从酒业、化工行业、再到纺织业,孙树华的跨界玩得挺溜,但不止如此,没过多久华林集团再传出好消息,要砸72亿重金建水电站,还要捐2亿建华林鲲鹏中学。 
       孙树华的扩张让人不理解,每每传出一个好消息,大部分跟华林集团的主业不相关,而且这些这些项目要启动,孙树华至少要有200亿的资金储备,才能一一展开。 
    从2004年孙树华坐上河南首富的位置会发现,他根本就没有200亿,公开透露的信息表示,华林集团的资产只在43亿左右。 
    这就让人很怀疑,孙树华哪来的那么大能量,撬动这么大的盘子?有且只有一个可能,那便是借!刚刚坐上河南首富位置的孙树华,在2004年的下半年,还给了债权人5.7亿。 
    开花结果需要时间,一个项目从孵化到失败也需要时间。2004年对孙树华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的名气蒸蒸日上,忧的是华林集团的项目一个个宣告夭折。 
    2004年6月,华林集团的锂电池项目停工,那些原本用来建厂的土地,反而种上了麦子和果树。 
    另一边,因为聚乙烯项目孙树华根本就无心经营,这只是他借钱的一个借口。所以跟安彩集团的合作,往往是安彩先出资,华林补上,可华林的出资未到位,安彩只能终止合作,并且还将华林集团告上法庭,索要赔偿。 
       孙树华此时此刻感到危险接近,可他却丝毫不担心,每天都有人来关心他,他也放下狠话:“只要给我时间,我定能‘点石成金’!” 
    时间给了,安慰也给了,但还是掩盖不了华林集团在2005年7月负债19亿的事实。随后不久,各大债权人纷纷上门逼债,几大金融机构互相串门,这才发现,原来孙树华根本就拿不出钱,这就把雷扔出去,彻底爆了。 
    不禁令人发问,钱都去哪儿了?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先得问问,孙树华凭什么能借到钱? 
    回到2002年,那一年是孙树华跨行业发展的起点,他的锂电池项目拿到了1270亩地。孙树华转手就把这些地块抵押,顺利套得现金。 
    虽然表面风风火火的建厂,但实际是,孙树华继续扩张,继续拿钱去收购、并购、兼并,地块越滚越大,使华林集团囤积了5375亩地。 
       孙树华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反复操作,粘贴复制式的套现。 
    雷爆之后,经过审查,发现有 13.6亿 装进了孙树华的私人腰包! 
    换句话说,孙树华贪墨了。彼时还有传言,孙树华把钱转向了海外,可他还没有脱身,就被相关人员控制住了,等待他的将是吃不完的牢狱饭。 
    孙树华,何至于此? 
    贪吧,此字不足以概括孙树华的人生。他从贫寒中出来,最后却走上了倾覆的结局。在他屡次创造河南的商业神话时,他的故事也在千家万户中常常提起,更是成为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榜样,“长大后要成为孙树华”。 
    如今,这句鼓励式的话语成为了一句空话,华林的5375亩土地,早已没有了孙树华的烙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