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2024-05-17 16:32

1.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中国教育史
  
 黄炎培(1878-1965)
  
 职业教育之父
  
 ☞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开创和推动了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对于职业教育,他是这样认为的:
  
 1、职业教育作用
  
 ①理论价值:个性发展、谋生准备、服务社会准备、提升生产力准备
  
 ②影响:提高国民职业素养,确立社会国家的基础
  
 ③作用:解决中国人民生计问题
  
 2、职业教育的地位
  
 ①一贯的:初级→高级
  
 ②整个的:各类教育体系要与职业教育相联系
  
 ③正统的:升学的普通教育和就业的职业教育,在地位上是等同的
  
 3、职业教育的目的
  
 无业→有业→乐业
  
 4、方针
  
 ①社会化: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办学组织、办学方式社会化
  
 ②科学化:研究过程科学化,管理科学化
  
 5、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6、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
  
 ------------------
  
 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2.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是中华职教社发起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有一套系统的理论,紧扣了中国的实际,实践证明既行之有效,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当时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后,值得我们去研究。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有5点:
一、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出“手脑 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职业教育的目的,他将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五、职业道德教育,“爱国爱民”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大众,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3.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是中华职教社发起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有一套系统的理论,紧扣了中国的实际,实践证明既行之有效,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当时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后,值得我们去研究。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有5点:
一、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出职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职业教育的目的,他将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五、职业道德教育,“爱国爱民”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实质就是: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大众,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目的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劳动者。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4. 黄炎培谈职业教育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摘录了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部分论述: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称职业教育。
  
  
 ——吾所认识的“职业”一名词,包含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实是一物两面。故职业教育,于整个的人生修养上乃至于国家观念、民族意义之培养上,不但毫无抵触,而且有很大的贡献。
  
 ——以为一个国族的复兴,须有人从最高层用力,还须无数人从中层、下层用力。而彼此所用之力,须相应的。我呢?很愿意在中下层用力。

5. 黄质夫的教育思想

黄质夫建立的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系统的教育方略和富于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特别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起到过积极的倡导、示范作用。这位具有深刻系统的教育思想的乡教先驱,曾因诸多原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其教育思想也未能受到特别的重视,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大缺失。黄质夫教育思想所闪耀的现实光芒之重大、所折射的应用价值之广泛,于今尚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一、倡导实践,教育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人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忧国忧民、治国强民、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的建设者。黄质夫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在创办乡师时,将实践放在第一位。早在1924年创办界首师范时,就极具远见地提出了师范是“乡村文化的中心”,竭尽全力开辟实验场所,借助于桑园菜地、鱼池藕塘来引导师生有意识的把教、学、做统一起来。之后,在栖霞乡师期间,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将生产劳动、教育教学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完善了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直到创办贵州师范学校,其思想彻底成熟,且在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耕读一堂,树乡村文化新风”的理想得以初步实现——贵州师范是当时教育界的成功典范。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教育观,不仅一改教育限于课堂、限于校内的狭隘之风,更强化了教育作用于社会并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黄质夫曾说:“中国几千年教育的失败,就在于士大夫阶层不从事生产劳动,读书人只会吃,不会做。”这种痼疾对教育的影响颇大,直到今天许多教师仍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他的身体力行、垂范于众的精神,实践着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论。黄质夫的这一主张,对现今教育界的不良倾向的扭转同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比如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动手、重试题轻生活等等。如果能将这些统一起来,教学活动便会是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的景象了。二、师生互动,教育要在教师、学生、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形成良好的和谐协调氛围学校教育是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式的教育网络。黄质夫对教学法的归总,并不拘囿于科目与课程的,它超越了课堂(教室)、学校的范畴,而面向广阔的社会,面向客观实际的需求。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业,并且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大教育观和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极大扭转了长期以来的只读圣贤书的固陋现象,开创了教育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的新风。也正是这样的教学理念,方可塑造出教育者的大家风范,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全能品格。因此,之后的任中敏、鲍勤士、汪静之等成为中国著名学者诗人,培养出向零、张民、梅宗乔等大批有成就的学生。三、率先垂范,教育者要有过硬的本领,是德、才、识、艺全新的典范从事教育工作者,不仅能传授知识、技能,也不仅能传播先进文化,还要在德、能、勤、识诸方面起到表率作用。中国民众极其推崇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接受教育者对施教者的期望,更说明了教育者自身全方面素质要求的巨大影响力。黄质夫教育思想中的率先垂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最广泛的影响力。他不仅竭力提倡施教者躬身实践,做学生的楷模,更能身体力行,处处为人师表。作为校长,他永葆劳动人民本色,不脱离生产劳动、不离开学生,与广大师生一道参加校园建设,与一线教师一起担任教学任务,竭尽全力实践他的教育主张。黄质夫如是热爱乡教事业,如此钟情于开创教育新局面的精神,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终其一生学习的榜样。他的艰苦创业、模范遵守教育者高尚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师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四、终身学习,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全面素质,就得确立终身学习的远大志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指导引导学生的领袖,因此,教师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积极主动地接受最新的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借鉴最新教育教学成果,做到常教常新。黄质夫在创办学校时,强化幸免本课程建设,编拟民族教育课本,试用民族语言教学,做到了符合当时当地实际的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灼见,具有深远的意义。黄质夫教育实践观中有一重要内容,即:“做不完、学不厌、教不倦。”这简单的九个字概括了教学原则、教学方略,更重要的是隐含教师在从教过程中的不可固守、不得自满,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孜孜以求,完美自我。创办乡师,目的是要培养出“教师、导师、领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教师担当着改造乡村、建设理想新村的重任。就必须确立终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志趣。五、目标超前,绘织教育宏伟蓝图,以期改革社会,负荷民族大计黄质夫的教育观远大,目标明确且极具超前意识。中国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因此,教育的重心是在农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民族精神,乡村教育是最径直的途径。借助乡村教育体系,使每一所乡村师范成为乡村文化的中心。对广大师生而言,他们“必须具有科学的头脑”,能联系实际,关心国家,明耻教战。因此,乡教师生具有高尚的爱国思想,具有坚定的人生信条,富有民族意识和尚公精神。缘于此,黄质夫教育思想更具魄力也更具精神魅力。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文武兼备、德养兼一的高标准,实质上是教育的根本。对教育发展史而言,无疑是重大的贡献,对于当今科教兴国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六、构建体系,与实际相结合的因地制宜的教课 培养人才的复杂工程教育事业是关乎国家民族民命之大事,是对“人”的工作,其特点决定了教育一定是时、地、人紧密结合的,没有严密而细致的教育体系,就难以保证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黄质夫的教育思想中这种观念是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的。黄质夫亲手创办的乡村师范,均有系统的教育纲领、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教育机制。对于中国乡村教育来说,黄质夫的贡献不仅限于他办教兴教的具体学校的成功,更主要的还是创立了有章可循、有方可依的乡村教育体系。诸如课程概要、招生简章、训育概扩展计划等,均具有完善的体系,甚至像劳动生产训练这样的具体内容也都能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细则和实施办法,这种求实精神和细微谋划,均能见出他寄托于乡教事业的宏观理念。也正是有此得以遵循的教育体系,他创办的界首乡师、栖霞乡师、贵州师范等均成为当时教育界名校的典范。黄质夫的教育体系、实用且具有影响力,还只能是部分,正如黄质夫所言,乡教事业任重而道远,“不是一蹴即成,也不是少数人定一个计划,做了两篇文章,就可成功的。”因此,教育体系也超出了校园,融入了社会性,所办的是“大教育”,并且寄希望于全国有志之士能甘于此业,共同振兴乡村教育事业,广纳贤才,壮大队伍,正如《中华乡村教育社筹备处征求社员启事》中所言:“以期集中全国人才,整齐步伐,共谋乡运之开展。”突破地域局限,但又各具地方特色,兴办大教育,却又各有校本精神,这正是黄质夫教育思想颇有远见的内核。综上所述,黄质夫教育理论是他从事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开创了中国乡村教育先河的经验集萃。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对于廓清教育界迷雾、改变现在教育中的某些谬误、指导教育发展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乡村教育

黄质夫的教育思想

6.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扩展资料: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炎培

7.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扩展资料: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炎培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8.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自此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断发展、成熟。
  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和改革普通教育的需要,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0年代起,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即既强调个人谋生,也重视服务社会;既强调职业技能训练,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既强调一技之长,也重视全面发展。
  更多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内部的规律问题。
  
  扩展资料:  20年代中后期,黄炎培总结近十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
  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