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关系

2024-05-18 16:11

1.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关系

油气管道是个复杂的系统,管道的能效水平必须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因此反映油气管道能效水平的也不可能是一两个指标,而应该是多层次、多对象,并且有递进关系的多指标的指标体系。管道能耗指标体系可以按照其物理意义的递进关系分层级构建,并按照分析对象进行分类。
在实际的综合评价活动中,并非是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评价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一般原则应是以尽量少的“主要”评价指标用于实际评价。但在初步建立的评价指标集合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次要”的评价指标,这就需要按某种原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合理组成评价指标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专家调研法(Delphi法)、最小均方差法、极小极大离差法和相关系数法。
1.最小均方差法基本原理
对于n个取定的被评价对象(或系统)S1,S2,…,Sn,每个被评价对象都可以用m个指标的观测值xij(i=1,2,…,n;j=1,2,…,m)表示。容易看出,如果n个被评价对象关于某项评价指标的取值都差不多,那么尽管这个评价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这n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来说,它并不起什么作用。因此,为了减少计算量,就可以删除这个评价指标。这就启发我们建立最小均方差的筛选原则,其内容如下: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其中:j=1,2,…,m。
Si为评价指标xj的按n个评价对象取值构成的样本均方差。其中: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j=1,2,…,m。
xj为评价指标xj按n个被评价对象取值构成的样本均值。
若存在ko(0≤ko≤m),使得: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且 ,则可以删除掉与 相应的评价指标 。
2.极小极大离差法基本原理
采用极差归一化处理方法如下: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j=0,1,2,…,m;k=1,2,…,n。
按照能耗数据在管道能耗管理层级的不同,可考虑将能耗指标体系划分为实物(Object)、强度(Intensity)、效率(Efficiency)、指数(Target)4个不同层级。按照这4个层级搭建指标体系,即“OIET”能效指标体系。
实物层级指标,简称O级指标,是指与能效相关的最基础的实物量数据。例如:输量、压头、周转量、耗电量、耗气量、耗油量、耗能总量(折算为一次能源)、压比、管存等。实物层级指标反映管道客观的能源消耗及相关基础数据。
强度层级指标,简称I级指标,是指与能效相关的反映某一单位量下的强度的指标。例如:气单耗、电单耗、油单耗、生产单耗、综合单耗、耗气输量比、耗油输量比、耗电输量比、耗能输量比、单位有用功耗能、单位周转量消耗有用功、单位周转量电费、单位周转量燃气费、单位周转量燃油费、单位周转量生产费用、单位有用功能耗费用等。强度层级指标主要反映管道的耗能水平。
效率层级指标,简称E级指标,是指与能效相关的反映效率及利用率、损失率的指标。例如:泵效、加热炉热效率、燃烧器效率、压缩机效率、电动机效率、燃气轮机效率、泵机组效率、压缩机组效率、加热炉运行效率、管道利用率、节流损失率、站场电能利用率、管道电能利用率、站场热能利用率、管道热能利用率、站场能源利用率、管道能源利用率等。效率层级指标主要反映管道能耗方面的各种效率。
指数层级指标,简称T级指标,是指为反映管道宏观能效情况,在实物层级指标、强度层级指标、效率层级指标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并按照一定算法形成的综合指数性能效指标。指数层级指标主要反映管道能效方面的优化程度。
按照分析对象进行分类,宏观上可考虑按照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将能效指标分为三大类。微观上可以将强度层级指标和效率层级指标按照不同分析对象再进行分类。例如,强度层级指标可分为费用类、单位周转量能耗类、单位输量能耗类等,效率层级指标可分为电能利用率类、热能利用率类、能源综合利用率类等。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关系

2. 指标体系的分类是怎样的?

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门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它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3. 指标体系的概述

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指标体系(IndicationSystem-IS)的建立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1.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如何,除了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所谓的定量分析就是要寻找或建立一个度量标尺,通过这一度量标尺去测量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进而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水平与发展态势如何?在国际上与其它国家进行比较这个国家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增强或提升这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途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度量或评价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度量或评价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的连续过程。分析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涉及到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很多方面,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不足以分析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问题,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去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2.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作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以比较简明的方式,比较全面地向人们提供被评价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变化过程,其主要作用有六个方面。(1)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制定,首先需要对被评价国家进行系统分析和辨识,进而确定被评价国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所要判断或度量的问题正是被评价国家的主要方面,指标体系通过其总体效应来刻划被评价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总体状况。(2)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使决策者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相关的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同时也使决策者掌握这些问题的状态和进展情况。(3)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引导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在制定各项政策和决策时,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或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办事,使各项政策相互协调,保证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4)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简化和改进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了解,促进社会各界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相关计划和行动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较一致的积极态度和行动。(5)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可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使人们可以随时掌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进程。这些信息的反馈使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及时地评估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对政策加以改进或调整。(6)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是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调控工具或预警手段之一。通过指标体系序列,决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预测和掌握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调控或系统结构的调整。(二)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为了建立一个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设计原则,之后依据这一设计原则合理地设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框架构结和指标内容,最后根据这一框架结构和指标内容确定具体的指标计算方法和数据的获取方式。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不是一些指标的简单堆积和随意组合,而是根据某些原则而建立起来并能反映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状况的指标集合。设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经济、科技、社会、军事、外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应该得到体现,而且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2)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当充分反映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去系统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实质。(3)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当相对地比较完备,即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当能够基本反映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主要方面或主要特征。(4)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比较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应尽可能地压缩,以易于操作为限。指标数目过大将会使人们难以把握和采用。(5)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应具有独立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当互不相关、彼此独立。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指标体系保持比较清晰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得到压缩。(6)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另外,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明确,不要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比较可靠。(7)对于一些难于量化的指标采用专家问卷等调查方式。鉴于专家调查方式存在一些困难及可能产生的随意性,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减少难于量化或定性指标的数量。(8)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发展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当然,绝对不变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指标体系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今后这些方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人们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地得到一个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我们只能在完善性和社会需求性之间做一定的折中或妥协,即我们只能为了实践的需求,尽快建立一个比较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之后在实践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使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指标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指标体系的概述

4.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什么?

统计指标体系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各个统计指标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的范围或条件下是相互联系的,单个指标反映总体现象的一个侧面,了解和研究总体现象要使用一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社会现象本身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反映这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体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针对某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根据其内容的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基础指标是反映总体基本状况的指标,由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构成。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 例如,全国人口总体的基本状况和性别分布特征可用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男女性别比例,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等指标来描述。拓展资料: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部分。如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0亿元等。指标名称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指标数值是根据指标名称的内容所计算的统计数字,同一名称的指标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指标数值。统计指标体系的六个要素包括: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5. 指标体系构成

按照全面性、渐进性、独立性、实用性的原则,构建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3个一级指标,即地质资料服务条件、地质资料服务数量、地质资料服务质量;
14个二级指标,包括管理机制制度、经费保证、资料数量质量、人员数量素质、馆舍建设、现代技术设备、窗口服务、复制服务、网站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顾客满意度、宣传培训;
38个三级指标(评估项),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日常经费、项目经费、纸质资料年入藏比例、资料的数字化率、资料的专业完整性、公开资料比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数/职工人员总数、高级职称人数/职工人员总数、中级职称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地质及相关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档案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计算机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其他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35岁以下人数/职工人员总数、35~50岁人数/职工人员总数、50岁以上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库房面积(达标率%)、对外服务用房(达标率%)、技术业务用房(达标率%)、办公及附属用房(达标率%)、办公用设备(台套)、服务用设备(台套)、网络带宽、每周开放时间(小时)、年窗口服务人次(人次/年)、年窗口借阅份次(份次/年)、年窗口借阅件次(件次/年)、报告/图纸年复制量、网站点击数(次)、网络资料下载数(MB)、年检索数量(项)、电话邮件回复网上客服数量(次/年)、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提供服务数量(件次)、顾客满意度、讲座报告会(个)、展览活动、社会教育与顾客培训。并根据专家建议和近几年评估的经验总结,对每个级别的评估项给予了赋值。
(一)地质资料服务条件
服务条件包括管理机制制度、经费保证、资料数量质量、人员数量素质、馆舍建设、现代技术设备6个二级指标。
服务条件是服务提供者为顾客提供服务所具备的软、硬件基础,硬件如馆舍建设、资料的数量与质量等,软件如管理制度、经费渠道等。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现阶段,这类服务组织具有目标的多样性,服务层次的多重性,而多项目标的交替实施与重要性的不确定,使得评估其社会化服务必须考虑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及肩负的职责,这样才能客观反映该机构的服务程度。该类指标涉及内容较多,制度机制是保障,资料的数量、质量是服务的根本,评估的内容主要是馆藏机构的基础设施、资料数量质量等硬件建设和服务政策等软件建设。
(二)地质资料服务程度
包括窗口服务、复制服务、网站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6个二级指标。地质资料服务数量是纵向、横向均可比较的数量变化指标,是一项可以量化的指标。一般性服务内容包括窗口服务、复制服务、网站服务、检索服务,属于常态化的服务内容;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则是对地质资料的深度加工,有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为政府管理决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情况。这些指标均是客观的、可以测度的数据,通过年度间和地区间的比较可以大致反映出服务数量的变化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三)地质资料服务质量
地质资料服务质量包括顾客满意度和宣传培训引起的社会认知程度。感知是顾客对其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评价和感受,它是在馆藏机构服务的过程中或服务结束后获得或形成的,它检验着馆藏机构的服务,影响着馆藏机构的服务。感知价值是顾客对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得信息、知识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一种反映、一种评估。作为公益性组织的馆藏机构必须以顾客的感知价值为依据,调整对顾客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不同顾客对馆藏机构服务的感知需求。
顾客感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来讲主要是总体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知晓程度;微观来讲包括顾客对地质资料的了解程度、服务与被服务者的信息沟通情况以及具体服务的感受。这是外界全面评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主要方面,考虑到地质资料服务的顾客是社会的特定人群,而且属于公益性组织,所定权重不易过高,随着馆藏机构服务群体的不断扩大,该部分的权重可能增加。该项指标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各类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形象感知、宣传培训和服务感受。
展望未来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馆藏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甚至以咨询服务为主业的服务组织将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不同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就商业化服务来讲,深度服务是将“产品挪到后台,将服务推到前台”,要求更了解消费者,更能想消费者所想,更能从“宏营销”走向“微营销”,从“广撒网”走向“深播种”,更强调“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深度信息服务模式,使深度信息服务更贴近顾客的需求,并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服务。地质资料的深度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方向是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产品,是根据顾客需要整合资料和特色、个性化、科普化信息的开发。
由于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具有较强的定制性,因此提供创新性的社会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与顾客主动互动,了解顾客之所需、事先预见顾客可能之需是关键。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深度服务包括地质资料的深度挖掘,如通过地质资料找矿就是在对原有资料的再整理、新理论指导下、新技术支持下的再分析的活动;服务开发主要是针对性、预见性、科普化的资料开发服务,结合部门或者单位需要提供特色的定制化服务;深度服务的另外的表现是追踪服务,即了解服务的效果,更深入顾客了解新的需要,以便主动开展相关服务。

指标体系构成

6. 指标体系关系

油气管道是个复杂的系统,管道的能效水平必须从系统分析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因此反映油气管道能效水平的也不可能是一两个指标,而应该是多层次、多对象,并且有递进关系的多指标的指标体系。管道能耗指标体系可以按照其物理意义的递进关系分层级构建,并按照分析对象进行分类。
在实际的综合评价活动中,并非是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评价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一般原则应是以尽量少的“主要”评价指标用于实际评价。但在初步建立的评价指标集合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次要”的评价指标,这就需要按某种原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合理组成评价指标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专家调研法(Delphi法)、最小均方差法、极小极大离差法和相关系数法。
1.最小均方差法基本原理
对于n个取定的被评价对象(或系统)S1,S2,…,Sn,每个被评价对象都可以用m个指标的观测值xij(i=1,2,…,n;j=1,2,…,m)表示。容易看出,如果n个被评价对象关于某项评价指标的取值都差不多,那么尽管这个评价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这n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来说,它并不起什么作用。因此,为了减少计算量,就可以删除这个评价指标。这就启发我们建立最小均方差的筛选原则,其内容如下: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其中:j=1,2,…,m。
Si为评价指标xj的按n个评价对象取值构成的样本均方差。其中: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j=1,2,…,m。
xj为评价指标xj按n个被评价对象取值构成的样本均值。
若存在ko(0≤ko≤m),使得: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且 ,则可以删除掉与 相应的评价指标 。
2.极小极大离差法基本原理
采用极差归一化处理方法如下:

油气管道能效管理

j=0,1,2,…,m;k=1,2,…,n。
按照能耗数据在管道能耗管理层级的不同,可考虑将能耗指标体系划分为实物(Object)、强度(Intensity)、效率(Efficiency)、指数(Target)4个不同层级。按照这4个层级搭建指标体系,即“OIET”能效指标体系。
实物层级指标,简称O级指标,是指与能效相关的最基础的实物量数据。例如:输量、压头、周转量、耗电量、耗气量、耗油量、耗能总量(折算为一次能源)、压比、管存等。实物层级指标反映管道客观的能源消耗及相关基础数据。
强度层级指标,简称I级指标,是指与能效相关的反映某一单位量下的强度的指标。例如:气单耗、电单耗、油单耗、生产单耗、综合单耗、耗气输量比、耗油输量比、耗电输量比、耗能输量比、单位有用功耗能、单位周转量消耗有用功、单位周转量电费、单位周转量燃气费、单位周转量燃油费、单位周转量生产费用、单位有用功能耗费用等。强度层级指标主要反映管道的耗能水平。
效率层级指标,简称E级指标,是指与能效相关的反映效率及利用率、损失率的指标。例如:泵效、加热炉热效率、燃烧器效率、压缩机效率、电动机效率、燃气轮机效率、泵机组效率、压缩机组效率、加热炉运行效率、管道利用率、节流损失率、站场电能利用率、管道电能利用率、站场热能利用率、管道热能利用率、站场能源利用率、管道能源利用率等。效率层级指标主要反映管道能耗方面的各种效率。
指数层级指标,简称T级指标,是指为反映管道宏观能效情况,在实物层级指标、强度层级指标、效率层级指标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相关因素并按照一定算法形成的综合指数性能效指标。指数层级指标主要反映管道能效方面的优化程度。
按照分析对象进行分类,宏观上可考虑按照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将能效指标分为三大类。微观上可以将强度层级指标和效率层级指标按照不同分析对象再进行分类。例如,强度层级指标可分为费用类、单位周转量能耗类、单位输量能耗类等,效率层级指标可分为电能利用率类、热能利用率类、能源综合利用率类等。

7. 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

一、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二、展示图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化,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2.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3.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4.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5.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6.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间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评价指标体系是什么?

8.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

统计指标体系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一个整体。各个统计指标不是孤立的,在一定的范围或条件下是相互联系的,单个指标反映总体现象的一个侧面,了解和研究总体现象要使用一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社会现象本身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反映这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体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针对某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而制定的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能够全面反映统计对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互相联系的一套指标。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根据其内容的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基础指标是反映总体基本状况的指标,由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构成。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 例如,全国人口总体的基本状况和性别分布特征可用总人口数,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男女性别比例,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等指标来描述。
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