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东方红一号”带动了我国航天工业的兴起?

2024-05-11 02:22

1. 为什么说“东方红一号”带动了我国航天工业的兴起?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显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和压力,勇于自力更生,发奋进取的拼搏精神;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并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也带动了我国航天工业的兴起。

为什么说“东方红一号”带动了我国航天工业的兴起?

2. 中国航天从东方红到天空一号中间的所有发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7号飞船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
回答者: 723709800 - 门吏 二级  10-4 13:38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50% (1) 
相关内容
•  中国航天大事记的资料 
•  中国航天大事记 
•  中国航天为主题的文摘 
•  神七的发射时间是多少? 
•  神七什么时候发射 
查看同主题问题:中国航天 大事记  
其他回答    共 2 条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航天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5年是我国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30周年,截至9月,我国已经成功发射22颗返回式卫星。利用返回式卫星开展的科学试验成果,已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广泛运用。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0年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我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我国先后4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至四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1个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飞行试验。 
回答者: 石阪友好条约 - 试用期 一级   10-4 13:24
曙光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你是育英二外的六五的林婧吗 我是james

3. 东方红一号是什么航天器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重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公里 
远地点:2384公里 


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


  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很多年。

东方红一号是什么航天器

4. 你知道吗?开启中国航天新纪元的‘东方红一号’至今仍在太空运行


5.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哪一年发射升空?

发射时间: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卫星简况:属于技术试验卫星。它采用自旋稳定方式,质量为173千克。 有效载荷:《东方红》乐音装置、宇宙强度计、太阳短波辐射计和高空磁强计等,其中科学探测仪器设备的任务是探测空间电离层和地球大气密度,然后通过遥测系统把有关数据发送回地面。 轨道参数: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轨道周期114分钟。  工作寿命:设计寿命为14天,实际寿命为20天,即1970年5月14日卫星停止发送信号。

求采纳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哪一年发射升空?

6. 东方红一号还在太空吗?

“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运行轨道为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在轨运行一周114分钟。卫星直径约1米、质量173公斤,设计用途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以及一些大气物理探测,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并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数百年。  
也就是说,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太空,但因电源问题,早已不再唱《东方红》乐曲。

7. 东方红一号还在太空中吗?

还在天上呢!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发射升空成功,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21时50分传回了《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439km、远地点高度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绕地球一圈114min、卫星质量173kg,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电子乐音发生器是全星的核心部分,它用20.009MHz的频率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的前八小节,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中国有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人造卫星的寿命很不一样,有的只有十几天,有的可以活到一百岁。这主要是由它们运行轨道的特点决定的。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都是椭圆形的,但是这些椭圆形并不一样。“东方红一号”椭圆形的轨道又大又扁又长。它在离地面很远的高空运行,那儿,空气非常稀薄,卫星运行的时候,遇不到什么阻力,因此寿命就长。有的卫星轨道椭圆形小,离地球比较近,卫星运行的时候,不断和空气摩擦,速度越来越慢,圈子越转越小,最后就会在大气层里像流星一样烧毁。 
“东方红”1号现在还在太空邀游

东方红一号还在太空中吗?

8. 东方红一号还在太空吗?

一直都在,而且轨道的变化也不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