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理创伤

2024-05-09 02:56

1. 有心理创伤

您好亲,心理创伤是指一个个体内心里面在体验外界的一个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无助这样的一种体验。当然它是有一个背景,这个环境里面真的发生了一个巨大的事件,我们说这是很明显的,但是其实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会发现,看起来好像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心理创伤还是会发生。目前比较关注的留守儿童,比方留守儿童因为没有满16岁之前他是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那其实他持续的没有人照顾,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恐惧这样的一种氛围,对个体来说一样的可以造成心理的创伤。而不是只有车祸、地震等等这些大的社会事件,才会导致我们的心理创伤的。【摘要】
有心理创伤【提问】
您好亲,心理创伤是指一个个体内心里面在体验外界的一个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无助这样的一种体验。当然它是有一个背景,这个环境里面真的发生了一个巨大的事件,我们说这是很明显的,但是其实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会发现,看起来好像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心理创伤还是会发生。目前比较关注的留守儿童,比方留守儿童因为没有满16岁之前他是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那其实他持续的没有人照顾,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恐惧这样的一种氛围,对个体来说一样的可以造成心理的创伤。而不是只有车祸、地震等等这些大的社会事件,才会导致我们的心理创伤的。【回答】

有心理创伤

2. 求问心理创伤有哪些类型?

第一种类型心理创伤: 诱发因素大多是急性重大危险事件,形成创伤的时间是短暂的,或者是一过性,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阶段,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在三个月以内,可自然愈合,第一种类型创伤涉及的临床诊断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第二种类型心理创伤: 诱发因素往往是生活经历中的慢性应激事件,如童年遭受的虐待与创伤、家庭暴力形成的创伤,长期屈从某种危险关系不能摆脱等。这一类型的特点是:心理创伤形成时间长久,对个体身心影响广泛;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阶段;一般不会自然愈合;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涉及的临床诊断包括: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抑郁症、神经症

3. 心理创伤的概念

 泰尔(1989)将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它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等。这个概念以时段性来分类创伤,我觉得这个概念的时段性可以考虑适用在童年时期,凡是一次发生的创伤事件,不管是幼年还是成年,可以拟定诊断为I型心理创伤,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创伤可能并不发展成为II型心理创伤。关于这方面研究资料我知道不多。是否在童年形成的创伤(有症状表现或被诊断过)会延续成II型心理创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依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环境中存在的与引发创伤相关的元素,会导致大约1/4(交通事故)甚至半数(性暴力)受害人长期陷入受到创伤引发的负性情感的侵袭之中。用外科术语讲,(心理的)创伤不会自然愈合,常常会遗留很多并发症。在临床研究中,人们也逐渐发现同样的创伤患者,但由于创伤事件的性质,尤其是经历创伤的年龄的不同,在随后的症状有很大的区别。随着创伤影像学和治疗学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因此,现在多采用泰尔分类法(Terr,1989):将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而将略微复杂一点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反复发生的、开始童年期)称为II型创伤,即复合型创伤。在II型心理创伤中,现在的创伤事件只是一个“扳机点”。现在在研究表明,两者在症状学、影像学、治疗和预后上都有很大差别。比如在急性期后,II型创伤出现分离症状的频率高,且更多地表现为以内疚、羞愧为主的症状群,常与抑郁紧密相关,可导致缺乏自信和自责,表现出麻木退缩或行为轻率,持续的羞愧也可导致易激惹、愤怒发作和暴力行为。在影像学上,II型创伤具备广泛的功能及病理形态方面改变。治疗上,比如在创伤的稳定化上两者有根本性区别。预后上,一般I型心理创伤好于II型心理创伤。随着时间的推延,创伤状态会渗透进那些没有自行消化创伤经历受害人的主观解释、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等方方面面。这种创伤状态可以逐渐形成一种皮亚杰总结的“创伤模式”(Fischer & Riedesser,1998)。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一创伤模式是一种脱节的模式,很多时候是陷入抗争/逃避的矛盾之中。它既有被其他(认知)结构同化的倾向,也完全有可能被卷进一种慢性的疾病的过程。在精神创伤发生时,它也可以延伸到所谓(创伤过程)之中,比如一位性暴力侵害的受害人有强迫性清洗自己的身体或者其他物件的现象,就是因为性暴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玷污)一词,在精神分析中,这是症状原发性获益的来源,也可以用“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来加以理解。费弗尔等(Fischer & Riedesser,1998)指出:“创伤模式”包括:①精神创伤发生以后有组织的感知觉和行为;②实质为一种抗争/逃避脱节的行为结构;③可以引起大量的感知觉和认知上的歪曲;④有扩散(泛化)到其他精神范畴中的倾向(比如泛化的焦虑)。与这一创伤模式相对,受害人会从主观上发展出一种“创伤代偿模式”与之抗衡。其行为方式既可以发生积极的变化,也可以朝消极的、有问题的方向转化。提出这一模式的主要用途在于分析创伤后的种种异常状态,并寻找平衡和应对的资源。(施琪嘉主编.创伤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22-26)另外还有情绪忽视和情绪虐待也是儿童形成创伤的主要方面,它们常常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类特殊的儿童虐待养育方式会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后果,如出现依恋障碍和非器质性成长障碍。我们可以理解成与文化相关的创伤[1.2],比如文化中存在的某些信念会影响一个以后体验生活的方式,特别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很大。在我的临床经验中,有的人在成年早期经历过恋爱或者其他事件,也会形成影响久远的心理创伤。II型心理创伤的概念,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心理创伤形成时间长久,对个体身心影响广泛。二、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的阶段。三、 一般不会自然愈合。四、 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五、 I 型心理创伤演变成II型心理创伤II型心理创伤定义描述,可以拟定包括范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适应障碍、躯体化障碍、严重的应激障碍未定型(DESNOS)等。

心理创伤的概念

4. 心理创伤的基本概述

提到心理创伤,我们就会想到战争,洪水,地震、火灾及空难等等,其实心理创伤远远不只是这些强大的事件。还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长期经历到的忽视、情绪虐待、躯体虐待或者暴力,都会促进心理创伤的形成。心理创伤引起学者和有关人士的关注,是从越南战争回国后退伍的老兵,虽然他们的生活已经恢复了平静,可是他们的体验好象每天总是在战场上一样,不断地会闪现战争的画面,死去战友,杀戮的场面,枪声喊声等等。睡眠紊乱,情绪非常不稳定,对生活没有快乐感,每天生活在过去的回忆中,而且是片段性,零碎的。后来对这些退伍的老兵进行心理干预,并提出一个诊断名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心理创伤的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就像阿姆斯沃思和霍拉迪在他们系统地回顾了关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文献后指出的那样,现行的PTSD的概念和诊断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治疗者应该认识和理解那些为数众多的,虽然不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但可能对诊断儿童与青少年PTSD具有指导价值的临床症状[3]。

5. 心理创伤的定义

心理创伤也叫精神创伤。心理创伤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损伤”,其原来的意思为“伤”。既可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对于心理创伤的含义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
  
  
 弗洛伊德对创伤的概念曾有过一个经典定义,他当时是在论述个体的自我处理途径时提到这一定义的:我们所称的一种“创伤性”经历,是指某事件作为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和增加的一种刺激,其强度达到使人无法用一般/普遍的解决和处理的方法释怀,并由此对内驱力产生持久的干扰。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模型。
  
 荣格认为,对创伤经历的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从受伤的场景中退缩,如果退缩是不可能的,那么自我的一部分就必然退缩。因此人格的很多部分若整合进自我,必须分离。分离是抵制潜在的心理损害经常采用的防御机制。个体通过分离,把不能忍受的经历分配到身心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身心的“无意识”方面。这意味着意识的诸多元素如知觉、感觉、意象不能被整合,经历本身就变成非连续性体。这样,牺牲了的内在世界以某种意象形式聚集为一种“情结”。对于曾经历过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心理创伤个体,分离的心理防御允许外在的生活继续前进,但却以牺牲内在世界为代价。外在的创伤虽然结束了,它的影响似乎也被个体“遗忘”了,但创伤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后遗症却继续存在,并对内在世界不断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创伤定义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潜在的无意识幻想的创伤性作用。他们发现来访者:常与无意识幻想交流,来访者:很难区分现实和幻想,这使得创伤变得更具伤害性。他们认为幻想和外在心理创伤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外在创伤结束后,内在创伤却走得更远(弗洛伊德后来称为“重复性冲动”)
  
 Herman (1992) 认为个体处于危机会遭遇心理创伤,而心理创伤是一种无力感(powerless) 的折磨,是因为个体面对着一个具湮没力量的事件,导致其感到无助和无力,这样的事件也摧毁了个体对感觉和意义的联结。
  
 Fischer和Riedesser (1998) 认为心理创伤是身处的威胁性环境因素与个体防御功能之间失衡(diskrepanz) 的经历,伴随着无助和无法防备地付出代价的感受,持久地对个体自身及其周围世界的理解产生动摇作用。
  
 Everly和Mitchell (1999) 认为心理创伤代表一种剧烈灾难引起心理上的失衡,这种失衡是个体无法以平常使用的应对技巧来面对心理创伤所导致。
  
 Giller (2003) 指出不同的学者专家对心理创伤的定义有不同的方式,并认为心理创伤是种个体主观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决定了一件事是否为创伤的。因此,心理创伤是个体对某一事件或持续的状况之个人特殊经验,这种特殊经验导致个体失去整合其情绪经验的能力而遭湮没(overwhelmed) ,以及个体主观经验到生命、身体完整性、神智健全的威胁。所以,当个体遭受到湮没时,创伤事件或情境将会产生心理创伤,让个体感受到害怕死亡、消灭、毁坏或精神异常等。最近,国外学者对创伤的定义有:范德科尔克和麦克法兰(2007) 指出创伤是由于对某一个特定的记忆,影响其他所有方面的体验,破坏了对现有生活的感激。詹姆斯(2008) 对创伤的定义是个体经历难以忍受的困难,超越目前的资源和应对机制。范德科尔克(2013)简洁明了指出,创伤就是不能够容忍你所知、所见、所感。
  
 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创伤是一种复杂的、强烈的内在负性情绪反应,不一定会被个体所意识到或直接表达出来,这样的情绪反应会使个体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阻碍个体应对环境的功能。
  
 总之,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它是指那些由于生活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害事件所引起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可能比较轻微,经过一段时间(通常在三个月之内)的自我调整就可以自动痊愈。但是也有一些心理创伤的影响会延续较长的时间,甚至常常是终身的。对于较为严重的精神创伤,在心理学和精神科的分类中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创伤的定义

6. 心理创伤指的是什么?


7. 你知道什么叫心理创伤呢?


你知道什么叫心理创伤呢?

8. 心理创伤的特点

I型心理创伤的概念,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一、 形成创伤的时间是短暂的,或者是一次性。二、 可以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的阶段。三、并且形成创伤后持续时间不长,一般在三个月以内。四、有的自然愈合,有的经过治疗获益,有的可以转化成II型心理创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