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2024-05-09 09:38

1. 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由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或无差异曲线(偏好特征)的特性造成的。在商品集合为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无差异曲线严重斜向一个坐标轴,即其斜率的绝对值达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理论上的吉芬商品。而当年吉芬发现的现象并不是纯粹的吉芬商品现象。
现实中纯粹的吉芬商品现象当然是非常稀少。第一,在极端灾荒年份,在当时给定收入条件下,会出现吉芬商品。
第二,对于极高档商品和特殊新产品,会出现吉芬现象,如一种新产品,大多数消费者都不了解,这时如果以较低价格作为普通替代商品(如自动铅笔替代普通铅笔)则需求有限,但是如果以较高价格作为一种高档品出现,则会有更多需求,人们购买它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所以,同一种商品,对一部分人是吉芬商品,对另一部分可能是普通商品。这说明,分析经济问题,对变量的变化要清楚明确考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扩展资料
吉芬商品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该商品一旦价格上涨无其他替代品。
第二,购买者收入有限,对于该商品价格上涨十分敏感。
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这就是吉芬商品需求曲线上升的原因。
因此,吉芬最初给吉芬商品的定义就是指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的条件下纷纷加入到吉芬商品的行列。
比如,前几年,全世界掀起了“兰花”热,一颗优良的野生兰花甚至高达数百万人民币。不少人纷纷加入到买卖兰花的行列,结果不但兰花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而且价格也疯狂上涨。
兰花成了炙手可热的东西。类似的还有“非典时期”的板蓝根,最近几年的股票和房地产以及甲型H1N1病毒流行时期的白醋、大蒜等,也成为吉芬商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2. 当价格下降时,总效应为正,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 是什么商品》

根据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用的关系,可以将产品分为正常品、劣等品和基芬品。而正常品又包括奢侈品和必需品

我感觉住房 食物都属于必需品,歌剧票属于奢侈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收入效应下降,替代效应下降。
盐属于低档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收入效应上升,替代效应下降。

解释
如果商品X是正常品,当价格上升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反向变化,其总效应为负,即价格上升,需求减少。说明正常品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如果商品X是低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向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化,即替代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为正,其总效应的正负便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如果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那么价格变化对需求的总效应为负,即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如果商品X是吉芬商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向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化,替代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为正,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正,即价格上升,需求上升。


补充:
在经济学中物品分为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效用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即总效应等于收入效应加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由实际收入水平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例如一些产品降价会影响到其相关产品.

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与价格均呈反方向变化,即某一物品的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着相关产品价格的降低而增加,例如面包.而对于低档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向变化,收入效应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化,即某一物品的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随相关产品的价格降低而增加,例如烧饼,并且往往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

吉芬物品是特殊的低档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例如土豆.吉芬物品也可以定义为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3.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4. 关于经济学中需求的问题

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的价格的上升而减少
这个是多正常商品而言的
但是有种商品叫吉芬商品
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

房价上升,受买张不买跌心里的影响,以及投资需求增加的作用下,房价上升,需求却在上升。
当然房价上升超过预期或者说存在很大泡沫时,需求会下降

5. 城市的变化

  北京市城镇住房建设的发展与变化
  北京市城镇住房建设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由传统的政府直接调控的住房福利分配制度,逐步转化为以政府间接调控的住房多层次供应体系,其演化历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实物福利分配阶段
  本阶段,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了完全福利化的住房政策,住房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其特征表现为:(1)住房由国家统一供应;(2)需求主体为企事业单位;(3)住房无偿分配,采取低租金政策。住房作为福利以实物形式分配给职工。这种住房建设与分配体制,在相当一段时期对迅速改善广大城镇职工的住房条件、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这一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显现。由于国家需投资兴建的住房越来越多;低房租、高补贴导致住房建设资金无法回收。与此同时,国家每年还需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这些公房的维修管理。因此,住房建设无法进行良性循环。受国家财力制约,单一的住房行政供给制越来越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居住条件改善进展缓慢,住房短缺现象日益严重。
  据统计,这一阶段北京市建设住宅的总投资为374亿元,建成住宅面积5.3亿平方米,用于维修管理的资金总额高达500亿元。至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户,占全市总户数的30%。
  第二阶段(1979-1987):改革开放以后的住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邓小平提出了“出售公房、调整租金、个人买房建房”的住房制度改革的整体构想,明确了住房商品化的道路。我国在低租金、实物分配住房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开始在一些城市进行公房商品化政策的尝试,并逐渐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和数量。据此,1984年北京市也开始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尽管这一阶段的改革只是特殊性的未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但它从理论上、认识上打破了传统住房制度的束缚,为住房商品化、分配货币化做了必要的前提准备和舆论宣传。
  至1987年底,北京市住宅建筑总面积为1.26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9.75平方米。
  第三阶段(1988-1997):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住房制度改革推进阶段
  1988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1号文件),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房改的法规性文件。该文充分肯定了试点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确定了房改的目标、步骤和配套政策,对全国房改工作进行了部署,标志着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试点阶段。
  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继续积极委托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30号文件)下发,为进一步推动11号文的执行对房改提出了11条要求及部分产权理论,要求实行新房新制度,强调了国家统一政策的严肃性,至此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进。
  1994年7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下发,确定了房改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同时要求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以经济推进租金改革,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加快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在这一阶段,北京市选择了11个单位开始了优惠售房的试点工作。1992年北京市形成《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7个配套办法,实行“五位一体”的房改实施方案,即建立政府、单位住房基金;建立住房公积金;出售公有住房;逐步提高房租;集资合作建房等,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在这个阶段,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出售公有住房、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公有住房租金改革、实施康居工程(多数属于单位自建、联建、合建住宅)等。此阶段原住房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住房仍然以实物分配为主;商品住房建设的比例较低,且供应对象主要是单位和少数高收入者;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仅体现在安居工程上。
  至1997年底,北京市住宅建筑总面积为770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为14.36平方米。
  第四阶段(1998-2004):房改全面实施并逐步形成新的住房供应体系阶段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3号文件),它是我国新旧住宅体制转换的重要标志。23号文件提出的目标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23号文件还明确指出:“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至此,我国的住房供应体系明确分为两部分:(1)带有政府保障性质的住房,即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2)市场化的商品住房。23号文件强调该供应体系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并提出:“采取扶持政策,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200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它是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18号文针对住房供应政策提出:“各地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同时,根据当地情况,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对象的具体收入线标准和范围,并做好其住房供应保障工作”。
  这一阶段,北京住房货币化改革在“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的原则下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实现了住房分配货币化和工资化改革;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住房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住房管理机制得到转换,实现了社会化和专业化;住房金融和保险得到发展,建立了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
  房改之后的北京市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居民的居住水平、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建设与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第五阶段(2005-):住房市场化改革深化和政府宏观调控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房地产投资过大的势头,同时市场需求偏大(部分地区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大量增加、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开发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渠道有限、加之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等系列问题,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国家连续出台调控措施,试图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以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8号文)出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该文肯定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要求各地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1)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2)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3)大力调整和改善住房供应结构;(4)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5)正确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预期;(6)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7)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应的各项政策措施;(8)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监督检查。该文后被称为“国八条”。
  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7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强调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明确了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1)强化规划调控,改善住房供应结构;(2)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严格土地管理;(3)调整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政策,严格税收征管;(4)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防范金融风险;(5)明确享受优惠政策普通住房标准,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6)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完善廉租住房制度;(7)切实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销售行为;(8)加强市场监控测,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此文后被称为“新国八条”。
  随着两个“国八条”出台,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推进,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也在采取多项措施进行市场调控,包括供地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市场监管等打出调控组合拳。对于商品住房建设明确了北京市享受优惠政策的普通商品房标准,即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40平方米以下、实际成交价格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成交价格1.2倍以下的住房。
  但在2005年底至2006年初,北京市的商品房市场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也出现了一批新的商品房领涨城市,住房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有增无减。而且住房供应的整体结构明显出现偏差,大户型、超大户型、高档房等建设比重偏高。
  北京的住房建设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阶段,但针对“国六条”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住宅建筑面积达3.6亿平方米,其中已经建成使用的有2.89亿平方米,另外有约7000万平方米在建未竣工住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19.4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5.9平方米。
  至于近10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变化,利用北京1992年、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信息,根据净输出判断城市基本部门,采用主成分一因子分析等方法辨识产业群,借此分析了北京近10年间的经济功能变化.电子和信息产业群、医药产业群是北京第三功能优势和科技优势与第二产业的结合而发展的基本部门群.造纸及文教用品、家具制造业与高级服务业也形成了一个关联较密切的产业群.资源环境条件对北京的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但钢铁和机械工业群与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群中核心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后者利用已有基础和相对有利的微观区位获得了明显的发展。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城市的变化

6. 价格上升对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影响?

  这个是反比关系
  根据商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用的关系,可以将产品分为正常品、劣等品和基芬品。而正常品又包括奢侈品和必需品

  我感觉住房 食物都属于必需品,歌剧票属于奢侈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收入效应下降,替代效应下降。
  盐属于低档品,价格上涨会导致收入效应上升,替代效应下降。

  解释
  如果商品X是正常品,当价格上升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反向变化,其总效应为负,即价格上升,需求减少。说明正常品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如果商品X是低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向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化,即替代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为正,其总效应的正负便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如果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那么价格变化对需求的总效应为负,即价格上升,需求下降。

  如果商品X是吉芬商品,收入效应与价格同向变化、替代效应与价格反向变化,替代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为正,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正,即价格上升,需求上升。


  补充:
  在经济学中物品分为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效用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即总效应等于收入效应加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是指由实际收入水平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替代效应是指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例如一些产品降价会影响到其相关产品.

  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与价格均呈反方向变化,即某一物品的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着相关产品价格的降低而增加,例如面包.而对于低档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向变化,收入效应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化,即某一物品的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随相关产品的价格降低而增加,例如烧饼,并且往往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

  吉芬物品是特殊的低档物品,其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甚至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例如土豆.吉芬物品也可以定义为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7. 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是指收入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引起两种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导致的对该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一种商品为低档商品时,其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使得消费者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收入效应却使得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大小不确定。
如果一种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超过了其替代效应,从而导致该低档商品价格下降时,其需求量相应减少,那么,这种低档商品就是吉芬商品。
收入效应是指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那么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相对于该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言在减少,购买能力在下降,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是它的特殊性,是吉芬在19世纪因为1845年得爱尔兰灾荒土豆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时发现的,是著名的“吉芬难题”这个是事实说明的,研究数据说明的,你可以当成定理。

扩展资料:
下面分析“需求定律之争”。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说法百分百成立(鉴于各种教科书论证得很详尽了,此不赘述)。但是,将该定律应用在实践中,则需要考虑“其他条件”了。
一种解释
(1)其他条件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铁律;
(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则价格上涨时,需求发生变化,反映在图表上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的例子就是铁证。
同理,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消费者收入较低,买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说,消费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采用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他们预期价格还会涨,于是就去抢购了。其实,在中国短缺经济时代,就存在商品价格上涨、百姓抢购的事实。
在抢购商品的这些事例中,也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在变化的因素。从以上事例看,如果剔除“其他条件”,则这些产品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但考虑“其他条件”后,整条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了,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了。
而因为这个移动,需求量也就增加了,但这个增加并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请注意,就每一条需求曲线而言,还是向右下倾斜的,但这同现实中出现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现象在实质上并不矛盾)。当然,考虑了“其他条件”,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8. 薯仔效应是啥?

薯仔效应又称----土豆效应,又称“土豆悖律”,是指在大萧条时期,消费者舍弃高端奢侈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推高低成本产品的价格和销售。无论经济处于什么状态,人总得吃饭,有钱吃好的、贵的,缺钱可以吃差些、便宜些的食品。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用于食品消费的钱会压缩,但食品总消费量不可能减少。土豆在食品中属于低档、便宜的食品,当人们收入减少后,就会去购买价格便宜的土豆,进而在整体上导致对土豆需求的旺盛,从而推进土豆价格的上涨。简介   也可以把“土豆”看作广义的便宜低端食品的代名词。即经济危机时,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也上涨。“土豆效应”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中得到验证。 简单地说,就是危机面前,人的需求滑向马洛斯需求层次的较低层。同样,经济危机面前,吃比萨饼的人必然减少,作为替代,大饼需求量必然增加。 解释   土豆效应,把“土豆”看作广义的便宜低端食品的代名词。即经济危机时,低端便宜食品的需求上升,价格也上涨。“土豆效应”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中得到验证。简单地说,就是危机面前,人的需求滑向马洛斯需求层次的较低层。同样,经济危机面前,吃比萨饼的人必然减少,作为替代,大饼需求量必然增加。 源起   根据需求法则,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数量一般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需求将减少。   吉芬商品指的是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最早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1980)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在分析中提及罗伯特·吉芬的看法,从而使得“吉芬商品” 这一名词流传下来。发生灾荒的爱尔兰,土豆是一种非常强的低档商品。当土豆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变穷了。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想少买肉并多买土豆。同时,由于土豆相对于肉变得更为昂贵,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如此之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结果消费者对土豆的反应是少买肉,多买土豆。这样就可以解释 “吉芬难题”了,也称“土豆效应” 经济危机   当大萧条来临时,人们首先削减的,是奢侈品和高档产品的需求;而廉价且能填饱肚子的土豆的需求,反倒上涨。这就是危机所带来的机会。 经济危机越严重,“土豆效应”越明显   在英国,不少中高收入家庭资产大幅缩水,他们的股票跌得伤筋断骨,他们的股票期权化为泡影,他们没有了奖金分红,他们甚至会主动降低自己的基本工资,以免老板破产、公司倒闭、使他们加入到失业大军中去。 2008年,沃尔玛宣称其10月份零售增长占到全美除汽车和餐饮业外零售增长的一半,正是“土豆效应”在发挥作用。除了经济型酒店意外走强的出租率印证了“土豆效应”外,一些大众化的平价小餐饮也意外受到市场的热捧,再次论证了“土豆效应”的存在。不少中高收入家庭资产大幅缩水,即使外出用餐,都尽量避免到高级餐厅消费。如今高级餐厅生意大不如前,麦当劳反倒人丁兴旺。对此,英国麦当劳快餐店发言人表示:“汉堡包繁荣的时代重新来临了。”在美国,据万事达卡统计,2008年10月全美高端消费品(指1000美元以上商品)销售出现明显萎缩,奢侈品销量更下滑20.1%,几乎任何一种商品,只要售价超过1000美元,全都面临巨大销售压力。   在国际经济危机面前,民生成为第一要义,相对高端产品来说,中低端产品却大行其道,不仅没有受到影响,部分产品还出现了销售上升趋势。今年临近春节,北京等地大众时装的热卖、改衣店走俏、杭州等地重新开设并广受欢迎的“年货市场”,都是“土豆现象”的例证。专家同时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土豆现象”并不代表高端产品在国内的需求将大幅降低。“因为中国的需求不同于发达国家,如汽车住房等,中国面临的是‘从无到有’,是较刚性的需求。” 于是,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账单。下馆子也变成一种奢侈,即使光顾,也不去高级餐厅。对此,英国“麦当劳”快餐店发言人喜形于色地说:“汉堡包繁荣的时代重临了。” 廉价消费品成了最大赢家   一些廉价超市,如来自德国的Aldi和Lidl两家连锁超市、英国本土的Costcutter等,都是削减消费支出情况下的赢家。 Aldi的平均售价,比大型连锁超市如Tesco等便宜1/4 ,该店每日从大型超市手上抢走约100万英镑的生意。Aldi预计今年营业额,高达15亿英镑,比去年上升近2成,并准备在未来5年,投资10亿英镑开设新分店。不少行业受惠于金融海啸。油价高企令自行车销量大增,银行收紧信贷,当铺成为人们“融资”的好去处,典当商H&T在上半年的盈利,大增4成至 460万英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