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股票还会接着涨吗?今天好像涨了不少啊!国家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出台了会不会对股票市场有推动啊!

2024-05-06 19:44

1. 明天股票还会接着涨吗?今天好像涨了不少啊!国家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出台了会不会对股票市场有推动啊!

国家的利好,虽然刺激了今日股市的大涨,但是股市还谈不上反转,短期内,短线资金的抛售压力,将阻扰指数的进一步攀升

明天股票还会接着涨吗?今天好像涨了不少啊!国家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出台了会不会对股票市场有推动啊!

2. 今天有没有什么消息影响股市拜托了各位 谢谢

大盘靠拉动内需的计划走出了一波连续的反弹,从11月7日以来大盘的反弹势头远远强于前几次靠政策带来的反弹,而反弹再次带来了大小非的减持动作,而基金在前期减仓板块的减仓动作,并没有停止,所以说这次反弹暂时定义为反弹也不为过,现在连不少媒体和股评都在宣传机构借这次反弹继续出货了(这有点一反常态),前几次机构减仓时股评和媒体说是大建仓,而现在媒体又扭转了方向一致"看到了"机构的继续出货,虽然近期一直没更新评价文章,但是仍然在关注股市的发展,关注机构在股市里的动作,从我个人的统计数据来看,这次反弹和前几次反弹有很大的不一样,首先前几次反弹机构明明是纯粹的出货(所以持续性很差),但是股评和媒体一致认为是大建仓(当然是说给散户听的),而这次反弹机构有很明显的提前3个多月的布局建仓次新板块的动作,而且在部分次新股里建仓的规模不小,这是个信号,机构已经在选择性的建仓了,虽然现在还在熊市中但是选择安全系数较大的业绩优良的股分批建仓暂时还在继续,和前几次反弹持续性差比这次之所以持续性远远好于前几次就和机构确实的调仓建仓有关,前期部分机构抛弃的股继续抛弃(当然短线还是借大盘反弹在犯弹,而且有些股在游资的狙击下短时间内涨幅可观,但是垃圾就是垃圾,潮水褪了才知道哪些人在裸泳)!  11月19日大盘再经历了暴跌后出现了涨幅为6%的大涨,虽然这和市场上传出燃油税很快开征、大幅度降息54个基点、年底完成3G牌照发放三个消息有关,但是不管真假,中线主力资金在里面的身影无法遁行,调仓和分批建仓的动作无法掩盖(当然现在媒体和股评又开始帮机构掩盖了),既然机构的确有分批阶段性建仓,那这次反弹为什么和前几次反弹持续性上好这么多就很正常了,前几次反弹机构靠政策快速推高股市暴涨后迅速高位抛售筹码,套牢的个人投资者资金不少,根本不给个人投资者逃跑的机会,一个暴跌后就连续的大跌迅速使套牢者套牢程度加深(这次暴跌后又拉回了),由于很多散户有套了就不管的坏习惯,自然成了机构抛出筹码的坚定的持有者了。而这次大盘确变得有点反常的抗跌了,和不喜欢跟随国外股市走了,这就和机构有关(和前几次反弹比),因为机构确实这次在部分板块上大量投了钱进去了,既然投了钱不是只为了当股东吧,既然不是当股东,那就是有做多赚钱的欲望(在大盘跌了70%的时候),所以这次反弹和前几次纯粹游资参与的反弹性质不一样,因为有主力机构参与,行情的稳定性明显不一样。  机构阶段性建仓并不代表股市反转了,因为导致股市大跌的核心问题大小非还是没解决,而在跌了这么多的情况下  机构做超跌后较大级别反弹的欲望也更强烈(当然是为了挽回前期的损失),而从8月20日后大盘形成的这个上档压力下行轨道,前面已经让两次政策性反弹显出了反弹的真面目(很多人当时认为是反转),而2080和1800之间的这个区域上轨和横轨支撑马上要形成夹角了,一旦大盘的K线(点数)继续被下行的上轨压制下行必然要和横轨支撑位重合,重合后机构就没有选择余地了,是坚决做多还是继续探底就自然见分晓了,而对安全要求高的稳健的投资者可以等待大盘突破这个上轨把上升通道打开后并站稳了再建仓也不晚,因为能够突破这个上轨并站稳,机构就选择了做多,而很多看多的投资者从4000点一直喊到现在的中级反弹,就有可能真的在现在出现,买得早不如买得巧,吃鱼头的人大多数都吃在半山腰,还是吃鱼身就OK了,鱼头让机构去吃!如果大盘后市被上轨压制下行把1800的横轨也破了收不回来,那中线投资者可以暂时把钱捂紧点了,如果机构选择突破上轨2080并稳健的震荡上行,那中线投资者可以逢低轻仓关注这次机构大量建仓的次新板块中的那一部分股票,这类股票介入的一般是中线甚至有长线资金。虽然有很多强庄装得像弱庄不过中线投资者眼睛放亮点,多观察。熊市虽然没结束,但是能够在熊市中抓住一个中级行情也是很多人追求的,顺势而为吧,如果机构选择突破上轨做大的反弹,我们也跟着做多就行了,机构选择破横轨,我们继续观望拿钱保本。 而如果真的发动了中级行情我谈的1500就会暂时延后了,可以阶段性做多,延后不代表不会出现了,大小非这个资金面的核心问题不解决还会在未来再次使资金面出现紧张,紧盯机构的动作吧!机构做多我们就做多,机构做空他们自己做去吧,我们空仓轻仓回避风险。 而拉动内需十项政策除了最后两项能够较快的带来利好效应外,其他的现在都还只是规划,要到起实质性作用也是大半年后的事了,宏观政策的滞后性无法避免,而且这些政策也表明了政府的态度是救实体经济,而没有虚拟经济(投资市场)的份,而股市多头该发泄的发泄完了该怎么走还会怎么走.大趋势无法改变!而导致股市大跌的大小非问题政府一个字没题,这基本上验证了政府的最终态度,之前新华社曾表态,大小非的问题要市场来解决,而不是政府来解决,看来政府是说到做到了. 一、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就只有该政策带来具体的资金利好) 二、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在不良贷款率偏高的情况下,虽然放宽了限制,但是银行体系还是很谨慎,不会盲目的扩大信贷规模,增加经营风险) 而平准基金传出上报国务院,希望组建救市的消息更是把前期机构配合出货的谣言打了个遍地找牙,传了3个月平准基金要马上入市救市,现在终于漏出了原型,根本还没组建的计划. 首先救市就需要钱来救而这最基本的东西做为世界第一富裕的国家美国却出现了很尴尬的事欠的外债数十万亿没法还完的情况下经济又出了问题(次贷危机涉及的负债额超过3万亿美圆,后续陆续有企业破产累加负债值无法避免)美国是除中国以外的唯一一个可以靠强大的内需度过经济危机的国家但是这次正好出问题的是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问题,所以这和上次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不可同一而语如果这次危机在美国捉襟见肘的救市资金下扩大成全球金融危机,那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美国可能经历超过5年的经济衰退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在中国肯定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的冲击只是开始而已,中国扩大内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缓.   客户向证券公司借资金买证券叫融资交易.客户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叫融券.该消息初期对入市资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走上正轨后(可能在3年以上),规模才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而且通过国外市场显示,融资融券发展到相对平衡后有助涨助跌的左右,但不会改变大趋势,如果在牛市中该消息是利好,因为会放大上涨的势头,而在熊市中该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为下跌趋势也可能被放大,该政策是把双仞剑,在不同的趋势中作用正好相反,由于该制度涉及业务担保品、保证金强制规定、强行平仓制度、结算风险基金、信用等级制度等,必须要注意因杠杆投资带来的远超过以前的投资风险。  当然作为想出货的机构,就算是利空,机构、股票和媒体也会忽悠个人投资者一直看多该利好政策,并认为该政策是实质性的利好,当然他们只想让个人投资者这么认为,他们心理很清楚,该政策可能几年内对股市都不会产生什么利好,甚至可能因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厉害,而借所谓的利好出货,个人投资资金接盘的意愿更大,说到底和印花税政策一样的是掩护机构出货的遮羞布。  如果导致这次熊市的大小非问题真的如国家通过新华社评论所暗示的让时间来解决,那解禁高峰期后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调整到位.主力出货的行情没底.底是机构大规模建仓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建议稳健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投资者不介入,持币为主轻仓观望. 导致大跌的大小非问题直接导致了资金面的失衡,空方长期压制多方,而在这个长期趋势中资金面被空方占据,行情自然是长期震荡走低.这就是股票为什么老跌的真正原因.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谨慎采纳朋友

3. 为什么亚洲所受到的金融危机冲击小

亚洲的经济发展迅猛,基础良好!有象世界经济发展龙头的中国和印度!亚洲的经济发展潜能大,人口多,内需大,受出口的影响相对小些等因素,所以亚洲手金融危机的冲击小

为什么亚洲所受到的金融危机冲击小

4. 经济危机是不是应该刺激消费?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是不是在刺激国家消费

是,有的是直接措施有的是间接措施、国务院此次决策给当前不明朗的经济形势打了一枚镇定剂。安定金融危机下的恐惧镇。
  大型工程的建设将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钢材水泥运输等整个建筑材料行业发展。这举措将消化一部分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整个建筑产业链就能持续发展。
  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盘活了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减税政策减少了企业的负担。这些措施给企业有了更多的生存活力和空间。中小企业是就业的根本中小企业能健康发展才能稳定地提供就业。只有中小企业健康,员工才能健康进而消费健康经济健,内需的动力基本面就有了。
  对农民的补贴,农业产业的扶持,水利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将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了购买力就提高上去了。消费就促进了内需问题也解决了。

5. 请提供《关于扩大内需的调研》材料素材和构思,谢谢!

关于扩大内需的调研

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许多难题,都与内需不足有关。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要在两方面使劲:一是扩大投资;一是扩大消费。我们现行的税制,是1994年在中央实行“双紧”政策背景下出台的,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税率适当下调,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动内需,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提高中国人的收入,可以刺激消费,是上选之策。政府今后少搞点项目,坚决刹住重复建设,杜绝形式主义,把省下的钱为老百姓增加收入,特别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岂不更好?所以能不能提高收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钱,而在于我们花钱的思路。

 

    企业亏损如是,职工下岗如是。所以扩大内需,近年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朱镕基总理最近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那么如何扩大内需呢?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一、扩大内需要用巧劲

 

    最近几年,我们差不多每年都发行2000亿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回过头来看,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经验是: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对拉动内需、缓解生产过剩,的确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功不可没;而教训,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单打独做,有些力不从心。我们的经济总太大,用2000亿投资基础设施,几乎就是杯水车薪,需求不能完全带动起来。现在事后诸葛亮,如果当初我们每年拿1000亿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为改革创造宽松环境,然后用1000亿为民间资本贴息,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老百姓有7万多个亿存款,财政拿出1000亿贴息,至少可以带动10000亿的社会投资,如此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效果定会大有不同。

 

    第二,政府直接投资项目,通常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以1998年为例,当时我们花2000亿,搞了72个项目,到1999年的5月份,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审计署联合成立一个调查组,做了一次跟踪检查。结果发现,72个项目当中,有20个项目资金被严重挪用,其中有10个项目纯属“三边”工程。西南某省有一个项目,当时申报的时候,预算投资9个亿,到1999年5月,已经投进去10多个亿,调查组问他们的负责人,还需要多少钱,他们回答说不知道,问什么时候竣工投产?也说不知道。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何以如此?说到底这是一个体制问题。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叫“经济人假定”,说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从经济人假定出发,人们花钱办事,一定会有4种类型: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不信我们看看,现在房改了,很多人自己装修房子的时候,是不是既讲节约,又讲效果?!不久前我去深圳某银行讲学,行长告诉我,他们刚分了房子,到下午3点钟,有的办公室就找不到人,都回家装修房子去了。如果你去买装修材料,建材商跟你说,先生,我这个产品是三等品,但给你开一等品的发票,给你好处费,行不行?你肯定不答应。因为是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是第一种类型。

 

    第二种类型,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我注意到一种现象,现在市场上假烟假酒大行其道,明明知道是假的,就有人愿意买,什么道理?假烟假酒屡禁不止,说到底是因为有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给,没有需求,政府不用打假,也没人做假。为什么会对假商品有需求呢?我调研后发现,原来是有人要拿假烟假酒送礼,求领导办事。二锅头档次不高,红塔山也送不出手,需要茅台酒,需要中华烟,可茅台酒、中华烟都太贵,加起来合一个月的工资,不经济。于是人们需要假的,反正烟酒是送人的,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所以假不假他不管,酒有没有毒也不管,把领导喝死了也不管。

 

    第三种类型,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我们经常说,外国人很小气,请你吃饭就点几个菜,弄不好吃不饱。中国人都吃大餐,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大餐?因为大餐都是开票的,可以公款报销,所以就大方。美国人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小气?不尽然。我觉得背后是制度问题,有一次我随中国经济代表团到美国出访,遇到一次吃大餐的机会,这顿饭公司可以报销,我发现美国人也是点很多菜,最后吃完了,还继续点菜,要茅台酒,最后打包走了,他们也很大方。

 

    第四种类型,就是传统的计划体制,花的是政府的钱,办的是政府的事,所以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最典型的是九江防洪大堤,1998年发洪水前,他们向国务院报告,说是固若金汤,可结果洪水一冲就垮了。朱总理很生气,说是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1999年政府拿钱重修后,又说是固若金汤,等第一场洪水下来,又垮了。这些年,媒体上报道了很多垮桥事件,很多高速公路开通不久就坏,看看这些桥和路都是谁修的?基本上都是政府工程。如果让民间资本掏钱修桥,政府不用操心,保证不会垮。如果把30年的收费权给他,30年不会垮;50年的收费权给他,50年也不会垮。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政府要尽量地从直接投资领域退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只需控制三大行业:第一是安全产业,第二是自然垄断行业,第三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公益性事业。说到公共产品,很多人以为基础设施就是公共产品,其实,基础设施的概念很大,其中一部分是公共产品,如生态环境、防洪大堤等;另一些则是一般竞争性的,如高速公路、大桥等。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只需投资公共品,其他非公共品,则完全可以调动民间资本去投资。

 

    二、用减税的办法拉动投资

 

    扩大内需,要在两方面使劲:一是扩大投资;一是扩大消费。如何扩大投资呢?现在就要看政府有什么招数,把民间资本请出来。民间资本投资,肯定是要赚钱的。可是现在经济过剩,利润率低,赚钱不容易。如何让企业赚钱呢?政府有3件事可以做,第一政府采购订货。企业产品卖不出去,政府买啊。第二财政贴息,鼓励民间投资。第三就是减税,把税率降下来,企业盈利就会增加。以上3个办法,第一个办法作用有限,治标不治本;第二个办法,对拉动投资会有积极效果,但力度仍不够,只有配合上第三个办法,才能如虎添翼,真正把投资拉动起来。

 

这几年,为了扩大内需,我们确实增加了政府采购,但对减税,却始终犹豫不决。1998年,税收不减反增,下半年还追收了1000亿。税负过重,不利于发展。前面讲过,政府投资,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所以政府花钱,肯定不如企业花钱有效率。把企业的钱收到政府手里,也不利于扩大内需。为了交税,企业把流动资金都垫上了,怎么会不影响生产呢?所以扩大内需,必须适度减税。不久前我去华北调研,我感到现在的地方财政,已差不多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老百姓编了一个顺口溜:“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勉勉强强,县乡财政哭爹喊娘”。中央财政每年增加2000亿,而有些县乡,开工资都很困难。这个状况不改变,时间长了势必会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在有一个流行的提法,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个提法,值得斟酌。比如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据说理由是我们的比重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可是要知道,我们的数字,与别国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财政收入是干货,是没有水分的,收多少是多少;可作为分母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分却大得。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产值是随便报的,要多少有多少。分母被夸大了,所以我们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显得偏低。如果用这样的数字与国外比较,自然会误导我们的决策。至于提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似乎也缺乏依据。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不仅要统揽全国扩大再生产,而且要负责简单再生产,还要搞重点建设,这样把钱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是必然的。可是我们现在要搞市场经济,许多过去由中央政府办的事,现在已下放给了地方,按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中央应把一部分财权交给地方才对,可为何中央财政的比重还要提高呢?看来,这个问题确有再研究的必要。

 

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明显好转,什么原因?研究一下他们的经济政策,减税是一个重要法门。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恢复,靠的也是减税。美国经济走出滞胀,也有减税的功劳。现在有人担心,减税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对此,假如我们去读一读供给学派的理论,我想人们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供给学派的掌门人,是南加里福尼亚大学的教授阿瑟·拉弗,该学派的理论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减税。据说在1974年的某一次午餐会上,拉弗教授为了向一位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随手在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曲线,根据这条曲线,拉弗指出,政府课税的税率,客观上存在一定的临界点,过了税率的临界点,税收就进入了税率的“禁区”。在“禁区”内,提高税率,反而会使税收降低;只有降低税率,才能增加税收。何以如此呢?拉弗教授的解释是:过高的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从事生产活动的动力。因为税率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会下降,投资利润下降,必然导致投资萎缩,投资萎缩,又会导致生产增长缓慢、国民收入减少,所以,政府的税收也会减少;可如果降低税率,结果就不同,税率降低,会给企业和个人以新的刺激,投资会增加,经济增长会加快,税源就会扩大,这样,随着税源的不断扩大,反而会使税收增加。

 

    关于减税对经济的好处,我可以举两个例证:一个是肯尼迪的“减税计划”;一个是里根的“经济复兴税法”。肯尼迪1961年上台的时候,正好赶上一次新的经济衰退,因此他提出要在3年内,使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与最低税率,分别从91%和20%,下降为65%和14%;企业所得税,则从52%与30%,分别下降为47%和23%。财政部原来估计,由于减税,政府在5年中可能会减少890亿美元的税收,但事后政府的税收却反而增加了540亿美元。而里根政府1981年推行全面减税,结果,不仅遏止了经济衰退,而且给美国创造了从1982年底开始,连续25个月高速增长的奇迹,到1984年经过调整后,经济增长率还高达6.8%,仍是二战以来美国最有力的增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减税的经验,自然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不过,中国目前该不该减税,大家分歧很大。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低税率的国家,因为税收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1%左右,而一般发展中国家,这个比率却达15%,所以据此认为,我们不应该减税。这里我们且不说GDP中的水分,我手头有一份资料,说如果考虑到计算口径的差异,比如把企业亏损补贴、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加上,我们的税收比重,至少在14.5%以上。我虽无法确认这个数字的可靠性,但我感到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人们重视:一是近10年来,国有企业产值的比重,已经下降为34%,而提供的税收,却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1%,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为国有企业减负?二是目前政府正在鼓励投资,可税收方面却在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减征或停征该项税种,把重复建设的问题,交给行政法规或有关法律去控制;三是政府要拉动消费,可现行对酒精、轮胎、汽车等的征税,税率却很高,那么我们可否考虑,调整消费税目,减征或停征某些消费税。

 

    总之,我们现行的税制,是1994年在中央实行“双紧”政策背景下出的,现在已经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对税率适当下调,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动内需,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用增收的办法拉动消费

 

    咱们中国人,历来有节俭的传统。因为长期贫穷,经济短缺,不节俭不行。可是现在不同了,市场经济没干几年,产品就过剩了。20年以前,商品供应不足,买啥都要凭计划,即便买盒火柴,也要火柴票。你看现在,只要有钱,啥都能买到。这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不同,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也就是说,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思想准备,准备与生产过剩长期作战。市场经济,永远都会内需不足,所以扩大内需,绝不是三、五年,七、八年的事,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几百年了,至今还是内需不足,过剩问题总也解决不了。美国与欧盟、日本等国的贸易摩擦,说到底就是争夺市场,向对方转移过剩。既是如此,市场经济要导致过剩,那么我们的消费观念就得变一变,不变的话,问题会很麻烦。比如说我们的纺织业,2000年,我们压锭1000万,企业扭亏为盈了。假如从明天开始,我们又像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那样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穿9年,我们的纺织工业岂不全要关门?所以时代不同了,消费观念要跟着变,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消费就得消费。

 

    可人们的消费观念,想变就变得了吗?哲学中讲,存在决定意识。收入就是一种“存在”,收入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高收入高消费,中收入低消费,低收入低消费。我们要提倡适度消费,就得让人们有相对高的收入。1999年,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行投资和消费的双向拉动。为此,银行出台了信贷消费政策,鼓励人们贷款买房买车。结果呢?人们却并不领情,贷款买房买车的很少。什么原因?因为中国人的收入普遍偏低。有钱的人早就买了房、买了车,没钱的人又怕贷了款还不起,你养一个车要10000多块,养了车还养不养孩子?所以信贷消费,要以较高的收入为基础。有人说,现在消费品积压,是因为中国人太喜欢存钱。的确,存钱太多,会造成消费品积压,可中国人收入如此低,不存钱行吗?比如说你现在每月工资800元,要是不存钱,指不定哪天下岗了,政府给你200多元的救济金,你能养家胡口吗?现在医疗制度改革了,看病不能全报销,倘若哪天生了病,不存钱用什么看病?再有,你儿子想考好一点的中学,结果就差两分,你不拿点钱进得了吗?所以现在老百姓,有100个理由要存钱。收入越低,社会保障水平越低,人们越要存钱。要人们少存钱,惟一的办法,就是提高收入。

 

    中国人要提高收入,现在是最好的时机。过去我们不敢涨工资,是因为商品短缺,担心抢购,哄抬物价。现在生产过剩了,大量商品积压在那里,物价持续走低,我们欢迎抢购,欢迎哄抬物价。物价涨一点,只要不超过7%,绝无风险。去年底我们加入了WTO,WTO给了我们机遇,也给了我们压力。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人才。有了人才,什么都好办。可我们的工资水平这么低,要留住人才很难。现在机关里的处长,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外企用1000美金挖走政府一个处长,那是毛毛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人才,都跑到外企里去了,帮助人家与我们竞争,会是什么结果?所以,提高收入,留住人才,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的胜负。

 

    去年夏天,辽宁电视台记者采访我,让我从经济的角度,说说中华民族怎样才算实现伟大复兴?当时我讲了4条,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有些道理,第一,中国人出国后,要感到有钱花。现在我们出国,由于钱少,囊中羞涩,总觉得底气不足,自己都缺乏自信,外人怎么看得起。俗话说,财大才能气粗。没有钱,凭什么趾高气扬啊?等将来有一天,中国人出国不再为钱犯愁,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实现伟大复兴了。第二,在欧美市场,到处都卖中国的高科技产品。现在我们出去看,到处都是中国产的鞋子、袜子、帽子、玩具,而汽车、电脑等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却很少看到。假如将来中国造的高科技产品能行销欧美,并且有相对高的市场占有率,中华民族就伟大复兴了。第三,中国人出国,可以讲中文。现在我们去美国,要讲英文;美国人到中国来,我们还得陪着讲英文。为什么?

 

    因为美国人有钱,牛气。你想跟美国人做贸易,你就得讲英文,不然就不懂,买卖就谈不成。若将来有一天,中国人手里有钱了,中文成为国际语言的时候,他们也得学中文。第四,中国不怕和平演变。美国为什么不怕我们去演变他们呀,因为人家经济发达。假如有一天,我们也不怕西化,不怕和平演变,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实现伟大复兴了。

 

    要做到这4条,最根本的当然是发展经济,但近期看,提高中国人的收入,是上选之策。提高收入,不仅可以刺激消费,解眼前之急,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争取主动。人家和我们打交道,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13亿人口,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如果老百姓没钱,需求只是水中之月,我们手里握着的筹码,不就少了很多份量吗?所以提高收入,是一个战略大计。可是有人讲了,现在政府资金短缺,怎么提高收入?怎么会没有资金呢?资金是什么,物资和货币(现金)的简称。我们现在到底缺什么?是缺资还是缺金?大量产品积压了,物资肯定不缺;如果只缺钞票,这有何难?印钞厂加加班不就行了。再有,政府今后少搞点项目,坚决刹住重复建设,杜绝形式主义,把省下的钱为老百姓增加收入,特别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岂不更好?所以能不能提高收入,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钱,而在于我们花钱的思路。

 

    朱镕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扩大与培育内需的重要举措。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如果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能按照国务院的部署,真抓实干,关注民生,则百姓幸哉!中国幸哉!(

请提供《关于扩大内需的调研》材料素材和构思,谢谢!

6. 列举20内中国发生的大事件对股市的影响

  1、1990年台湾股灾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

  2、中国式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3、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4、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   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浑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吃柿子挑软的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5、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系统正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始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癣疥之疾,如今酿成了全球性的深重危机。
  1.危机愈演愈烈 全球联手应对
  2008年10月8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外的街头交谈。全球主要央行同步实行降息以防止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但此举未能缓解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忧虑情绪,当日纽约股市波动剧烈,收盘时三大股指连续第六天下跌。   西方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8日采取联合行动同时降低利率,努力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恢复市场信心。当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的央行均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   随着危机向南美地区蔓延,8日墨西哥和巴西采取措施干预外汇市场,防止本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跌。墨西哥央行宣布,从该国外汇储备中拿出25亿美元进行拍卖,以阻止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持续下跌。当天,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一度跌至14比1,创历史最低纪录。在墨西哥央行宣布采取上述措施后,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回升至12比1。   墨西哥央行行长吉列尔莫·奥尔蒂斯说,墨西哥外汇市场6日出现自1995年该国银行业危机以来的最剧烈动荡。但他同时强调,墨西哥的银行机构仍比较稳固。   墨西哥央行还宣布,如果今后单一交易日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下跌幅度超过2%,墨西哥央行还将在该交易日再拍卖4亿美元。墨西哥外汇储备总额目前约为840亿美元。   此外,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还建议,出台一个总额达530亿比索(约合43亿美元)的紧急计划,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墨西哥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2008年10月8日,巴西央行为了遏制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快速贬值的势头,开始在现货市场上抛售美元。这是巴西央行最近5年来首次采取这种做法。7日,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比价下跌5.09%,跌至2.31比1,为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点。8日,在巴西央行的干预下,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比价略为上涨,为2.29比1。   巴西央行没有公布所拍卖美元的具体数额,但外界估计至少超过10亿美元。巴西央行行长梅雷莱斯日前曾表示,巴西拥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要市场有需要,央行肯定将介入救市。   在欧洲方面,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2008年10月8日在巴黎呼吁,在市场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投资者应“保持镇定”,过度悲观不可取。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8日召开紧急内阁会议,讨论金融危机对意大利经济的不利影响。他随后宣布,意大利政府准备购买陷入困境的银行的股份。意大利政府官员表示,受援助银行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充实资本,或者用来购买其他处于困境的银行。   俄罗斯莫斯科股市2008年10月8日开盘后不到一小时即大幅下挫,相关部门随即停止了股市交易。为避免股市暴跌,俄罗斯股市9日休市一天。过去几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莫斯科股市剧烈动荡,交易多次被暂停。   在亚洲方面,日本央行2008年10月9日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短期金(203,5.85,2.97%,吧)融市场投放2万亿日元资金。至此,日本央行在连续17个工作日内共向短期金融市场投放30.6万亿日元资金。   当天,在日本短期金融市场,外资银行间筹资难的状况还在持续,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在0.55%到0.6%之间浮动,略高于日本央行0.5%的政策利率水平。因此,日本央行认为有必要继续向短期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外资银行面临的困境和稳定市场。   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行长李成太9日宣布,将银行基准利率从原来的5.25%下调到5%,以稳定韩国金融市场,防止经济出现严重萎缩。这是韩国央行自2004年11月以来,首次下调银行基准利率。   李成太在当天举行的韩国金融货币委员会会议后说,未来影响韩国金融货币政策最大的因素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韩国央行将不断对其金融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他表示,韩国央行今后有可能继续降息。   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金融动荡影响到韩国经济,2008年9月末以来韩元汇率和首尔股市综合指数一路暴跌。8日,韩元对美元比价为1395比1,创下10年来新低,首尔股市综合指数也跌破1300点大关。9日首尔外汇市场开盘后,韩元对美元比价一度暴跌至1480比1,后在韩国政府入市干预后有所回升。   为遏制韩元汇率和股市连日暴跌的势头,韩国金融监督院8日下午曾表示,韩国政府正密切关注汇市和股市变化,并计划采取“非常措施”稳定外汇市场。   2008年10月8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股市主要股指开盘后一度大跌10.4%,随后相关部门宣布暂停股市交易。为避免股市进一步动荡,2008年10月9日印尼股市继续暂停交易。
  2.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
  虽然中国并非主要受冲击的国家,但它至少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感受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   首先,美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使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动摇,在失去伸展性的同时,也面临更大风险。由于中国官方所持有的主要是美国国债,而在证券资产中,国债的风险性又是最低的,因此,中国外汇储备受到的影响会较有限。   与中国官方的投资方向不同,中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大部分是美国公司债券或股票。以目前投资美国雷曼公司金额最多的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持有的雷曼公司相关债券共计1.914亿美元(其中次级债券仅0.5亿美元),约占2008年6月30日建行总资产的0.019%。由此不难看出,雷曼等美国金融机构的倒塌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有限,更难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形成较大冲击。   第二,在所有的金融市场上,对公司的资本估值已经缩水,而这会产生连带效应。不仅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不过,比起以上两点,消费需求的萎缩,将是中国在本次金融风暴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其经济衰退所导致的民众信心不足,及购买力的萎缩,会使中国的出口面临需求下降的局面。中国海关总署在9月22日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今年1到7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403.9亿美元,增长9.9%,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尽管消费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显露,但它迟早会到来。因此,中国公司最好根据两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调整对美国出口的预测。此外,由于美国市场的表现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全世界的消费开支都可能随之下降,并对中国公司产生额外的压力。   总的说来,有人预计金融风暴的影响将持续三至五年,由于与发达国家市场的联系较小,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及一些东南亚或非洲国家)所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也将更小。尤其是中国,根据我对她这么多年的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金融政策是十分稳健、安全的,因此,此次由华尔街而始的金融风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将是有限的。当务之急,中国公司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投以更多的关注,以努力弥补因美国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6、创业板上市

  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推出

  8、2010年债务危机阴云笼罩欧洲

  9、中国股市七次牛市熊市盘点

  1 特点:波动极大

  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

  上交所正式开业以后,历时两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高位。

  熊市: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

  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

  2 特点:上涨极快

  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涨更爽,半年的跌幅,3个月就全部涨回来。386点到1558点,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

  熊市:1993年2月16日~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涨完成后,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股指回到325点。

  3 特点:出台利好救市

  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

  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1.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2.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3.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一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达200%,最高达1052点。

  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

  4 特点:牛市极短

  牛市:1995年5月18日~1995年5月22日

  这次牛市只有三个交易日。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熊市:1995年5月22日~1996年1月19日

  短暂的牛市过后,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轮行情条件具备。

  5 特点:绩优股带头

  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

  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在深发展等股票的带领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点。从1996年4月1日算起,至12月12日,上证综指涨幅达124%,深成指涨幅达346%,涨幅达5倍以上的股票超过百种。两只领头羊深发展从6元到20.50元,四川长虹(5.21,0.07,1.36%,吧)从7元至27.45元。

  熊市:1997年5月12日~1999年5月18日

  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最知名的当属《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文章发表当天,配合涨跌停板制度的出台,市场暴跌。

  6 特点:一度历史最高

  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

  这次的牛市俗称“5·19”行情,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将上证指数推高到了2245点的历史最高点。“5·19”行情直接的爆发点是上海证券报记者李威的《网络股能否成为领头羊——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进军网络产业的思考》,一开市领头的是东方明珠(10.59,-0.27,-2.49%,吧)、广电股份、深桑达等网络股。
  这一次,《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申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坚定信心。就是在这轮行情中亿安科技破了百元大关,但最终成为一桩丑闻。

  熊市: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过后,市场最关注的就是股权分置问题。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四年时间股指下跌超过50%。

  7 特点:调整时间历史最长

  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

  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这一轮牛熊市目前波澜起伏,从998点到6124点的新高,让无数新股民做了一场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而梦醒时分,却在三千点的沼泽地里痛苦挣扎。这一次牛熊市我们经历了上半场,下半场的走势又将会如何呢?

  2009牛市   今年是我国经济复苏阶段,人们对股市充满希望

  2010

7. 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是如何应用这一政策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如下: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
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6、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7、增加国债发行量。2009 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 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2、促进对外贸易。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3、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
4、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 “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5、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 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扩展资料:2008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7月,美联储和财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
9月,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由此,国际金融危机达到白热化阶段,并席卷全球。许多企业纷纷宣布破产,我国也不例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并于2008年1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是如何应用这一政策

8. 股票市场的股价和中央出台的政策有什么必然联系如题 谢谢了

这对资金的流向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作用.政策支持的行业和政策,一般都会得到资金的参与涨得更好. 大盘这波反弹经过20多个交易日的震荡走高终于放量突破了熊市以来从来没突破过的60日线(也是每次突破失败的压力上轨),量能配合还是很不错,虽然一大堆利好传了这么久都没兑现,但是市场超跌后做多的气氛还是吸引了资金的参与,反弹前期是游资的赌政策,现在连主力资金也被吸引进来了,主力轨迹线周线自从08年2月失守以来今天第一次收复并上穿趋势线,这是个信号,熊市以来第一次上穿趋势线,而且量能上也比较充分,而我一个月前提到的机构布局部分板块的动作也得到了行情的反映(特别是次新等重点布局的板块),这一轮反弹前期是主力机构的趁反弹减仓了部分板块近200亿,主要是游资在做,而现在这第二波反弹主力机构一反前期常态出现了加仓到目前为止加仓了200亿把前期出的买了回来,虽然是买了回来,但是机构还是以调仓为主,如果后市传的政策能够逐渐兑现,行情的反弹空间还有希望, 就不会成为前几次那种短命行情,而那些看多者从4500点一直喊到现在的中级行情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是不是中级行情维持适当的谨慎,短线注意2110点的新压制区域,大盘只有突破站稳了该区域才有看高2300点的机会,如果后市主流机构翻空做多,跟随就行了,顺应趋势,确实大盘和个股该有个缓解的时候了,不过现实中的压力并没有改变,最后一个月是今年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高达1920亿,作为导致大跌的核心问题,还是对行情的发展起着负面作用,大盘的后市仍然存在变数,反弹能否继续深入也得看大小非解禁的步伐,控制仓位也是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而短期2020点的支撑区域是很重要的只要后市大盘能够在量能配合的情况下稳在该点位上,仍然有看高的希望.   而融资融券可以申请后到现在没有一家券商申请,处于观望状态,这和之前的积极态度有这鲜明的差别,这主要和政府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纯粹是个概念性的允许申请,在政府有明确的细节出台前,券商也不敢擅自乱动,融资融券问题要真正的兑现还有待时日(虽然今天券商股再次有上攻动作,但是仍然谨慎参与).   今天盘面主要是地产股比较活跃,这和昨天经济会议中提到的对地产业的利好有关, “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上述观点,并强调“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这只是个短期炒作,因为这暂时只是个口号而已,而且对于现在降价压力巨大的商品房市场而言意义不是太大,因为精神中也强调扶持的重点是保障性住房,不是商品房,要区别对待,商品房市场的价格下跌趋势仍然无法避免.所以对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股票而言只是超短线利好.参与者注意控制仓位.   由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大非的政策都是明确的。目前市场传闻未来有多种利好,其中之一就是大非将被重新规定暂停流通。在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期间,媒体向尚福林主席问询,大非是否被关注,尚福林主席表示,关于大非的政策都是已经明确的,不会变动。而这和4个月前新华社发表的不会解决大小非让股市自己消化大小非,让时间来解决大小非的政府意图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市面上很多机构不停传出有内幕消息政府要解决大小非问题的谣言就不具备可信性了,政府已经反复对投资者表态大小非会让时间来解决而不是政府来解决,政府都说的这么直白了,投资者还视而不见那就是自己给自己安心了,虽然4万亿的救市资金救经济是实在的,但是效果产生滞后期还有大半年,现在这个利好已经兑现在股市运行中了,虽然又来了个预期创业板有可能随时兑现,但是这句话在7月份时就说过,也是说随时兑现,都兑了近4月了都没出来,把股指从近3000点兑到现在的点位.   而平准基金传出上报国务院,希望组建救市的消息更是把前期机构配合出货的谣言打了个遍地找牙,传了3个月平准基金要马上入市救市,现在终于漏出了原型,根本还没组建的计划.   首先救市就需要钱来救而这最基本的东西做为世界第一富裕的国家美国却出现了很尴尬的事欠的外债数十万亿没法还完的情况下经济又出了问题(次贷危机涉及的负债额超过3万亿美圆,后续陆续有企业破产累加负债值无法避免)美国是除中国以外的唯一一个可以靠强大的内需度过经济危机的国家但是这次正好出问题的是内部问题而不是外部问题,所以这和上次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不可同一而语如果这次危机在美国捉襟见肘的救市资金下扩大成全球金融危机,那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美国可能经历超过5年的经济衰退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在中国肯定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的冲击只是开始而已,中国扩大内需的策略也是刻不容缓.   客户向证券公司借资金买证券叫融资交易.客户向证券公司借入证券卖出叫融券.该消息初期对入市资有限,在很长一段时间后走上正轨后(可能在3年以上),规模才可能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而且通过国外市场显示,融资融券发展到相对平衡后有助涨助跌的左右,但不会改变大趋势,如果在牛市中该消息是利好,因为会放大上涨的势头,而在熊市中该消息一定程度上是很大的利空,因为下跌趋势也可能被放大,该政策是把双仞剑,在不同的趋势中作用正好相反,由于该制度涉及业务担保品、保证金强制规定、强行平仓制度、结算风险基金、信用等级制度等,必须要注意因杠杆投资带来的远超过以前的投资风险。   当然作为想出货的机构,就算是利空,机构、股票和媒体也会忽悠个人投资者一直看多该利好政策,并认为该政策是实质性的利好,当然他们只想让个人投资者这么认为,他们心理很清楚,该政策可能几年内对股市都不会产生什么利好,甚至可能因为熊市中的助跌作用是股市跌得更厉害,而借所谓的利好出货,个人投资资金接盘的意愿更大,说到底和印花税政策一样的是掩护机构出货的遮羞布。   如果导致这次熊市的大小非问题真的如国家通过新华社评论所暗示的让时间来解决,那解禁高峰期后的2011年才有希望,走出底部调整到位.主力出货的行情没底.底是机构大规模建仓抄出来的不是散户建议稳健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投资者不介入,持币为主轻仓观望. 导致大跌的大小非问题直接导致了资金面的失衡,空方长期压制多方,而在这个长期趋势中资金面被空方占据,行情自然是长期震荡走低.这就是股票为什么老跌的真正原因.   股市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的是什么因素都可能导致股市变化,但是简单的是资金面的长期多空趋势就决定了,大盘的长期涨跌趋势,但是股市不可能只跌不涨,肯定会在下跌途中出现反弹,但是反弹的规模应该视政策面的利好消息的情况来判断,如果还是这些非实质性的利好消息来托大盘,那每次反弹都是减仓的机会,只有针对大小非实质性的限制措施出来后,大盘才有可能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带来一波中级反弹甚至反转,只要这个导致大跌的核心问题不解决,投资者就要以反弹看待,逢高减仓,而连续超跌投资者信心的积弱使得抄底资金非常谨慎,虽然抄底资金试图该变这种运行颓势,但是情况却并不是太乐观,现在的股市并不是政府说的缺乏信心不缺乏资金,个人觉得在大小非的阴影下现在这两样都缺.今年是大小非最轻的一年,只有3万亿的解禁资金(足够消灭主力了),虽然政府来了个基金也要讲政治的说法不过看来实质作用不大,机构继续反弹出货的动作没有停止不得不选择边打边撤退的策略来降低损失,政府再出所谓的利好来阻止股市的继续下跌,但是只要不是针对大小非的实质性的解决措施,只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政策的话,那在资金的多空平衡已经打破的现在的这种行情下,投资者仍然不要太过于乐观,因为实质问题没解决,资金面就会继续紧张.如果出现政策带来的反弹时逢高降低才是明智之举.不要去相信股评不考虑实际的大行情.由于2009年的大小非解禁资金是近7万亿,2010年的解禁资金是近10万亿,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今年的3万亿,所以,在这个导致这次大跌的核心问题解决前,资金面的压力是不可能解决的,任何边缘性的利好政策带来的都只是反弹而不会是反转,股市虽然很复杂但是其实也很简单,股市的规律就是卖的多余买的就跌,买的多于卖的就涨,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资金面已经体现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有些人却不愿意去面对.别去相信大小非也有要长线投资的,在大小非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情况下一解禁上市就利润高达400%以上,甚至高达1000%以上时,这种成本带来的暴利,在一个弱势行情下,你认为大小非持有者是会落袋为安还是会继续看着自己的利润缩水(大小非也是投资者,利润第一同样是他们的理念,当长期股东这种想法只有被机构教育出来的散户会去干)而一个长期趋势中因为某种原因卖的力量都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时去谈牛市什么时候回来就是在自欺欺人.非实质性政策带来的就是反弹不是反转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请谨慎采纳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