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形成机制是

2024-05-08 23:04

1. 心室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形成机制是

正确答案:D
解析:平台期L型钙通道开放,钙内流,与外流的钾电流方向相反,膜电位下降变缓
。

心室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形成机制是

2.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可分为哪五期?

0期,1期,2期,3期和4期。
1、去极化0期:主要由Na+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为内正外负的状态,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1期(快速复极初期):主要是Na+通道关闭,Na+停止内流;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造成膜内电位迅速下降。
3、2期(平台期):此期复极缓慢,膜电位接近于零电位水平,形成平台状,主要:是Ca2+内流和K+外流形成。2期平台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与神经纤维及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4、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此期与神经纤维的复极化过程相似,是由于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造成膜电位较快下降,直到降至静息时的-90mV水平。
5、4期(静息期):3期复极化完毕后,心室肌细胞膜电位虽然恢复,但在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由于Na+、Ca2+的内流和K+的外流,使原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有所改变。此时离子泵加速运转,将Na+、Ca2+迅速泵出,K+迅速摄入,恢复膜内外静息状态时的离子浓度。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心室肌细胞形成的离子基础是: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引起,而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形成主要是钙离子,心肌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也主要是钙离子,但是四级能自动去极化。
而神经纤维是不能自动去极化的,要刺激才能去极化,这点上是与自律细胞是不一样的,从波形上讲心室肌细胞属快反应细胞,上升与下降都较快,而神经纤维细胞上升与下降相对较慢。心肌自律细胞上升与下降也较慢,波形上与神经纤维相比主要是四期能自动去级,而且后两者平台期不明显,而心室肌细胞平台期相对较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3.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几期?其产生机制如何?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五期,由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的。
1、0期(心室除极期),膜电位由原来的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机制是: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引起快钠通道的开放,造成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
2、1期(快速复极初期):心肌细胞膜电位在除极达到顶峰后,由原来的+30mV迅速下降至0mV,与0期除极构成了锋电位。机制是:心肌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加上快钠通道关闭,钠离子停止内流。同时膜内钾离子快速外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差,与0期构成锋电位。
3、2期(平台期):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故成为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特有的时期。机制是:平台期后,钙离子通道失活,钙离子停止内流,此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恢复并增高,钾离子迅速外流,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完成复极化过程。
4、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逐渐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机制是:心室各细胞在此期,复极化过程不一样,造成复极化区和未复极化区的电位差,也促进了未复极化区进行复极过程,所以3期复极化发展十分迅速。
5、4期(静息期):此期是膜复极化完毕后和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的时期。机制是:通过钠-钾泵和钙--钠离子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扩展资料:

心室肌细胞的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 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Na+:K+ =3:2)的转运)。
心室肌细胞的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几期?其产生机制如何?

4.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几期?其产生机制如何?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五期,由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的。
1、0期(心室除极期),膜电位由原来的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机制是: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引起快钠通道的开放,造成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
2、1期(快速复极初期):心肌细胞膜电位在除极达到顶峰后,由原来的+30mV迅速下降至0mV,与0期除极构成了锋电位。机制是:心肌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下降,加上快钠通道关闭,钠离子停止内流。同时膜内钾离子快速外流,造成膜内外电位差,与0期构成锋电位。
3、2期(平台期):膜电位复极缓慢,电位接近于0mV水平,故成为平台期。平台期是心肌特有的时期。机制是:平台期后,钙离子通道失活,钙离子停止内流,此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恢复并增高,钾离子迅速外流,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完成复极化过程。
4、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逐渐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机制是:心室各细胞在此期,复极化过程不一样,造成复极化区和未复极化区的电位差,也促进了未复极化区进行复极过程,所以3期复极化发展十分迅速。
5、4期(静息期):此期是膜复极化完毕后和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的时期。机制是:通过钠-钾泵和钙--钠离子交换作用,将内流的钠离子和钙离子排出膜外,将外流的钾离子转运入膜内,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从而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的兴奋性。

扩展资料:

心室肌细胞的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钠-钾泵(每3个Na+流出细胞,就有2个K+流入细胞内。即:Na+:K+=3:2)的转运)。
心室肌细胞的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钾离子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钠离子通透。

5.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可分为哪五期?

0期,1期,2期,3期和4期。
1、去极化0期:主要由Na+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迅速上升,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为内正外负的状态,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2、1期(快速复极初期):主要是Na+通道关闭,Na+停止内流;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造成膜内电位迅速下降。
3、2期(平台期):此期复极缓慢,膜电位接近于零电位水平,形成平台状,主要:是Ca2+内流和K+外流形成。2期平台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与神经纤维及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
4、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此期与神经纤维的复极化过程相似,是由于Ca2+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造成膜电位较快下降,直到降至静息时的-90mV水平。
5、4期(静息期):3期复极化完毕后,心室肌细胞膜电位虽然恢复,但在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由于Na+、Ca2+的内流和K+的外流,使原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有所改变。此时离子泵加速运转,将Na+、Ca2+迅速泵出,K+迅速摄入,恢复膜内外静息状态时的离子浓度。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心室肌细胞形成的离子基础是: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钠离子内流引起,而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形成主要是钙离子,心肌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成也主要是钙离子,但是四级能自动去极化。
而神经纤维是不能自动去极化的,要刺激才能去极化,这点上是与自律细胞是不一样的,从波形上讲心室肌细胞属快反应细胞,上升与下降都较快,而神经纤维细胞上升与下降相对较慢。心肌自律细胞上升与下降也较慢,波形上与神经纤维相比主要是四期能自动去级,而且后两者平台期不明显,而心室肌细胞平台期相对较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可分为哪五期?

6.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过程?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五期,由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的,其机制简单的归纳如下:

1:0期(除极过程)——心室除极过程,膜电位由原来的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20mV~+30mV。膜两侧由原来的极化状态转变为 反极化状态,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此期又称为0期。历时仅1~2ms。

机制是:心室肌细胞受刺激兴奋后引起快钠通道的开放,造成钠离子的内流。钠离子顺电-化学梯度由膜外快速进入膜内,进一步使膜去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急剧上升到+30mV。此期的影响因素是快钠通道,快钠通道激活迅速、开放速度快,失活也迅速

7.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什么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是心室肌细胞兴奋的标志,是指一个阈上刺激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上特定离子通道的开放及带电离子的跨膜运动,从而引起膜电位的波动。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全过程包括除极过程的0期和复极过程的1、2、3、4等四个时期。
0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90mV上升到+30mV左右,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称为除极过程(0期)。它主要由Na+内流形成。
1期:在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主要由K+外流形成。
2期:1期复极到0mV左右,此时的膜电位下降非常缓慢它主要由Ca2+内流和K+外流共同形成。
3期:此期心室肌细胞膜复极速度加快,膜电位由0mV左右快速下降到-90mV,历时约100~150ms。主要由K+的外向离子流(Ik1和Ik、Ik也称Ix)形成。
4期:4期是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心肌细胞已处于静息状态,故又称静息期。Na+、Ca2+、K+的转运主要与Na+--K+泵和Ca2+泵活动有关。关于Ca2+的主动转运形式,当前,多数学者认为:Ca2+的逆浓度梯度的外运与Na+顺浓度的内流相耦合进行的,形成Na+-Ca2+交换。

扩展资料:
心肌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取决于离子的跨膜电-化学梯度和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记录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可以用来研究心肌细胞电生理特征及活动规律,以及各种内外环境变化及药物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不同的心肌细胞具有不同种类和特性的离子通道,所以不同部位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开关及电生理特征不尽相同。

1、窦房结P细胞跨膜电位及产生机理
P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4期膜电位不稳定,可发生自动除极,这是自律细胞动作电位最显著的特点。此外:
除极0期的锋值较小,除极速度较慢,约为10V/s,0期除极只到0mV左右。
复极由3期完成,基本没有1期和2期。
复极3期完毕后进入4期,这时可达到的最大膜电位值,称为最大舒张电位(或称最大复极电位),约为-70mV。
2、P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及离子流的活动
0期除极的形成:0期除极的内向电流主要是由钙离子负载的。
3期复极的形成:0期除极后,慢钙离子通道逐渐失活。3期是由钙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当前研究与三种离子流有关。
A:钾离子外流的进行性衰减;
B:钠离子内流的进行性增强;
C:生电性Na+--Ca2+离子交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什么

8.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哪些特点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点在于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很长,动作电位的降支和升支不对称。
详细如下述:
复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1)1期(快速复极初期):心室肌细胞膜电位在去极化达顶峰后,即快速下降到OmV左右,至此形成复极化l期。此期是由于钠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而膜对K+通透性增强,K+顺浓度梯度外流而形成。
(2)2期(平台期):此期膜电位OmV左右,且下降缓慢,动作电位图形比较平坦,称为平台期。内向电流(Ca2+内流)与外向电流(K+外流)两者处于平衡状态,膜电位水平变化不大。
(3)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对K+的通透性进一步增高,K+迅速外流,而钙通道已逐渐失活,恢复极化状态。
(4)4期(静息期):通过Na+-K+泵和Na+-Ca2+交换体的活动,使细胞排出Na+和Ca2+,摄入K+,恢复静息时细胞内外的Na+、K+的分布;经3Na+-Ca2+交换体Na+顺浓度梯度入胞,Ca2+逆浓度梯度外排。
另外,心室肌细胞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在动作电位上差别最大的是2期平台,心室肌细胞的2期平台期特别长。
其意义应该说就是防止发生强直收缩,心室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也是最长,这有利于心室的有序泵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