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科研成果

2024-05-17 13:43

1.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科研成果

2001-2006年科研获奖一览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类别  获奖等级  主要完成人  完成时间  大型水电站变顶高尾水洞工作特性的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三等奖  蔡维由  (外院排1)  2001  TDWLT同步发电机微机励磁装置  湖北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程远楚  万国平  江忠旭  邹登海  徐汉柯  王津新  陈光大  2001  蓄能式液控双速闸门及启闭系统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刘光临  王洪运  刘梅清  戴剑荣  张云海  冯为民  2001  热力设备主要部件失效分析专家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二等奖  杨厚君  韩传高  李正刚  肖文凯  2001  锅炉承压部件寿命诊断技术的研究  山东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丁辉  2001  热力设备主要部件失效分析专家系统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三等奖  李正刚  肖文凯  2001  水利水电类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  刘光临  李远华  赵英林  刘景植  周宜红  2001  输电导线破损故障诊断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  三等奖  胡基才  吴功平  戴锦春  胡杰  郭菁  马建国  肖晓晖  2002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理论与应用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刘光临  彭根鹏  陈启卷  谭少化  蒋劲  陈坚  符向前  方建新  诸葛伟林  2003  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管理及分析评定系统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张富巨  2003  110KV电力线路新型无压连接装置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吴庆鸣  吴功平  肖晓晖  戴锦春  2003  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  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刘梅清  (外单位排1)  2004  大型汽轮机组经济性能监测及运行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胡念苏  (外单位排1)  2005  水轮机进水液动双密封蝶阀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刘光临  冯卫民  (外单位排1)  2005  接触网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RAMS)分析与研究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肖晓晖  潘笑  (外单位排1)  2006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科研成果

2.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

 喷射技术及其应用流体机械过渡过程及流体输送新技术火力发电机组设备的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与优化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烧控制新技术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控制新技术强化传热与新型节能技术大型水力发电机组设备的状态检测及诊断技术水利机械流道水力特性与水力发电机组自动控制技术发电机组状态检修及决策支持系统 火电大机组工程控制理论与系统的研究热工过程建模与智能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仪器仪表与测控理论几应用网络控制理论与系统火力控制系统与组态软件的研究智能建筑控制系统 水利电力建设装备水利水电施工机械装备及施工机械化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状态检修多场耦合复杂机械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制造企业产品信息工程微机械与微纳米技术水利电力建设装备 新型结构材料纳米结构材料材料表面改性及强化材料成型技术及工程自动化材料连接技术及装备材料加工质量控制及检测新技术高温金属部件安全性及失效分析金属材料高温氧化与防护 水深度净化技术高纯水的分析检测技术水质工程的过程测控技术研究高温中碱性条件下的腐蚀与防护(包括锅炉水工况、高温成膜停用保护)中碱性介质中缓蚀剂的研究与开发水处理技术与工艺腐蚀电化学水环境中的腐蚀及控制技术发电机内冷水水质控制与防腐循环冷却水水质控制与防腐

3.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科研机构

 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与动力工程装备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射流理论与新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重大工程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无损检测与结构性能评定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能源重化工装备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综合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先进发电技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部)(武大-广东粤电联合中心) 机械工程研究所工程建设装备研究中心机电传动与控制研究所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研究所机器人与复杂机电系统研究所水能动力工程研究所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技术研究所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能源技术研究所热能动力研究所焊接研究所无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定中心结构材料研究所大型设备维修技术研究中心电厂化学研究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发电控制与智能电网研究所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科研机构

4.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荣誉

近5年学院累计承担科研课题和委托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九五攻关基金项目8项,国家南水北调重大装备项目、国防工业项目、省部级科学基金和攻关项目3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每年三大检索收录近20余篇。近5年学院每年获准专利3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2项,其中“220-500kv输电线路导线舞动的实验研究与治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学院学生多人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及省部级大学生优秀科技成果等级奖。特别是近年学院学生代表武汉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创新设计与制造大赛均取得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学院团委曾连续三年获武汉大学“红旗团委”称号,院研究生会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会。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南非及香港、台湾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及有关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与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先后与五大发电集团、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长江电力集团、五矿集团、武钢集团、鞍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院广大师生正奋发图强,为把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院而努力。

5.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现任领导

郭新立(院党委书记):与院长共同领导学院工作,全面负责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干部、稳定、保密工作。刘胜(院长):与院党委书记共同领导学院工作,全面负责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其它行政管理工作,分管人事、安全工作。李琦(院党委副书记):协助院党委书记分管宣传、纪检、统战工作,协助院长分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和日常管理工作;完成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安排的其它工作。汪思明(院党委副书记):协助院党委书记分管组织、党校、共青团工作;负责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和日常管理工作,完成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安排的其它工作。叶巧玲(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财务、安全、校友工作,负责学院日常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协助院党委书记分管工会工作、离退休职工工作,完成院长和院党委书记安排的其它工作。陈启卷(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完成院长和院党委书记安排的其它工作。石端伟(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本科招生、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管理工作,完成院长和院党委书记安排的其它工作。胡雪蛟(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人才引进、科学研究与平台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负责青年教师协会工作,完成院长和院党委书记安排的其它工作。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现任领导

6.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有多少学院?

动力与机械学院是我国能源动力、机械工业等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4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授权点;并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为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入选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系统工程与仿真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建设。学院拥有现代电力生产过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先进发电技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机械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7.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历史沿革

1933年 武汉大学工学院设立机械工程系。1952年 武汉大学成立水利学院。1953年 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离,组建华中工学院。1954年12月 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离,成立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12月 武汉水利学院更名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59年8月 经原水利电力部和教育部批准,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设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隶属新成立的电力工程系。1960年 原水利电力部正式批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设化学专业,学生培养从1959级起开始。1962年7月该专业改名为电厂化学专业,划归电力工程系管理。1964年7月 电力系改名为第三系。12月北京电力学院的电厂化学专业调整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设在三系,与原有的电厂化学专业合并。1974年6月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三系增设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1975年4月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组建了电厂热自和电厂化学系、水电站动力设备系。1976年6月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和电厂化学系增设电厂金属专业1977年6月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创建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1978年4月 电厂热自和电厂化学系与水电站动力设备系合并为动力系1980年8月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原有机械师资班、工程机械专业、电厂金属专业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工程系。1981年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水利系增设机电排灌专业。1982年6月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机械系增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1986年 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增设电厂热能工程专业,动力系分成热能动力工程系和水能动力工程系。1987年1月 经国家教委批准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隶属机械工程系。1993年2月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6年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在热能动力工程系、水能动力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1998年12月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进行学科和院系调整,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原机电排灌专业)转入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新的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下设动力工程系、机械与材料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并以系为运作实体。各专业按照国家新的学科目录进行调整、合并、更名。2000年8月 新武汉大学成立,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机械学科合并组建成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新的学院下设动力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材料工程系。2003年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在原电厂化学专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试办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成立水质工程系。2008年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增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2013年 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名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历史沿革

8.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成果有哪些?

学院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人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职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00人(其中教授61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69人) ,管理人员16人,教辅人员12人。教师中大多数有在国外与境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5%以上。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3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等共计190余项,教育部重点项目、博士点基金30余项,国防重点与预研10余项,科研到账总经费近2.5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1800余篇,其中Nature1篇、Nature Phys. 2篇、Nat.Commun. 4篇、PRL 10篇、Nano Lett & ACS Nano 12篇,Adv Mater & Adv Funct Mater 15篇;出版科技专著20余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每年主办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


今天的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百年武大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着力构建团结务实、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正在向着“夯实基础、汇聚人才、交叉融合、凝练方向,再创辉煌”的总体目标坚实迈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心。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