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是什么?

2024-05-18 08:52

1.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是什么?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是: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区位、政策和‘一国两制’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若能统筹协调,实现区内城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哪些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8年末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从地区上看,港澳因素以及粤港澳的合作对于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意义。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它是撬动广东开放和改革的一个杠杆,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今天,它可以成为推进广东改革开放的一个支点,促进广东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意义是什么?

2. 深江铁路开工,广州南沙五天内三大交通项目成广深合作桥头堡

大湾区又一交通大动脉有最新进展,今日上午,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在广州南沙正式开工。

深江铁路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中沿海通道重要组成部分,沿线经过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江门五城,设7座车站。全程116km,总投资达513亿元。今日在南沙动工的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先行段工程珠江口隧道,起于东莞滨海湾站,止于南沙万顷沙。
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航线首航、南中高速开建、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开工,5天内大湾区迎来三大交通项目,最大的焦点毫无疑问,当属南沙。这三大项目,也让广深合作海陆并进,迈上新台阶。

项目平面示意图。
地理几何中心,加速迈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新建深圳至江门铁路正线从深圳枢纽西丽站(规划)引出,经深圳市、东莞、广州南沙区,中山、江门,引入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江门站(在建)。

项目新建正线全长116.12公里,项目共设西丽(不含)、深圳机场、滨海湾、南沙、中山北、横栏、江门等7个车站,其中西丽、深圳机场为地下站,滨海湾、南沙、中山北、横栏为高架站,江门站为地面站。项目铁路等级为高速铁路,双线,牵引种类为电力。正线西丽至南沙段及深圳北至深圳机场联络线200公里/小时,正线南沙至江门段250公里/小时。
据披露,深茂铁路南沙站至深圳机场站的距离近40公里,若按20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且不停站计算,行车时间仅需10多分钟。
动工早已筹谋许久。今年3月28日,随着最后一个锚稳稳砸入海床,新建深茂铁路越珠江口工程主航道钻探正式拉开序幕。历时一个月,深茂铁路越珠江口建设项目工程川鼻水道主航道段水上钻探施工作业4月28日顺利完工。在完成扫测、移航标、布航标等工作后,广州海事局正式关闭川鼻临时航道,于4月30日12时恢复广州港出海航道川鼻段的正常通航。
当天开工活动所在地南沙,几天前还迎来了这些大活动。
6月28日,广州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航线首航;同一天,投资逾200亿元的广州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下简称“南中高速”)正式开工。它的建成,将让南沙借助万顷沙支线,快速接驳上深中通道。深中通道也借这条支线,成为一条连接中山、广州南沙和深圳的“Y”字型跨江通道。
“这将帮助南沙一改过去交通末梢的困境,提升其作为整个珠三角交通枢纽的地位,成为湾区各城市交通对接的结合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认为,这是南沙乃至广州积极走向珠江口的标志。
只有从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迈向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南沙大桥建成通车,深中通道、广中江高速(广州段)等项目加快建设,南沙港铁路龙穴南水道特大桥合龙,庆盛高铁站、南沙客运港班次加密,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
五天内三大交通项目,南沙成广深合作桥头堡
作为南沙首条直航深圳的水上高速客运航线,广州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航线该航线,仅用35分钟就顺利抵达深圳机场码头。开通大大缩短了珠江东西两岸城市间的距离,有助于打造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推动湾区互联互通。
同一天,投资逾200亿元的广州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下简称“南中高速”)正式开工。南中高速全长32.4公里,由南中高速主线与万顷沙支线组成。这个2020年广东省投资额最大的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计划2024年与深中通道同步建成,实现与深中通道的无缝对接。
深江铁路的建成,则将使南沙进一步拉近与深圳的时空距离。
去年9月,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市学习考察,两地签署《广州市 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称《合作协议》)。实际上,这是继2013年以后,广深时隔六年再次牵手合作签订框架协议。
此次签署的框架协议中,第二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就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有写道: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而有关广深“交通枢纽”的规划,也是涉及到“海陆空”三方面的,包括: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等等。
在这一设想下,广深两地今年以来都在“海陆空”的交通建设下有了全新进展。
过去,南沙曾是广州对外向海的重要窗口。步入湾区时代,对南沙的交通功能定位也提出了新要求,由原先依靠港口进行海洋交流,向依靠轨道打通湾区互联转变。“南沙正成为广州与湾区其他城市的连接点。”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就曾表示,“它将成为广深合作的重要阵地。”
今年1月,南沙区委三届九次全会就明确2020年南沙将把握大湾区建设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广深“双核联动”的重大机遇,将携手前海共同打造粤港澳合作核心发展平台,谋划建设广深产业合作园;在“双区驱动、双核联动”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南沙正谋划与深圳四方面加强合作:重点加强制度创新联动,联合争取中央赋予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谋划建设广深产业合作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共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推进公共服务互通共享,合力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大湾区对接自贸港,铁路打开区域合作新想象
对广东来说,深茂铁路至关重要。作为粤西大地首条高铁,包含深茂铁路江茂段的江湛铁路开通已改写了粤西出行版图。
意义不止于广东。地理位置和径路特点,决定了深茂铁路是深港及珠西等地联系粤西海南及西南等地的便捷客运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项目建设将显着拉近大湾区与广东西部广大片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提升深港、珠澳发展极对外辐射带动能力。即使是北部湾地区和海南,也将成为这条铁路的辐射范围。
铁路打开区域合作的新想象,不止这一例。6月30日,广州至湛江高速铁路全线开工动员会在湛江市坡头区湛江湾海底隧道始发井位置举行,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高速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湛高铁正线全长约401公里,是广东省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高铁项目。
目前,海南岛通过粤海铁路与大陆铁路网相连,需要通过“两线一渡”的运输模式,利用轮渡将火车运输过海。而广湛高铁、湛海高铁、深茂铁路等项目,将有效打破海南岛对外交通瓶颈,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红利,加快北部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大湾区加速对接自贸港,对于南沙的同样是利好。自贸区与自贸港的携手,让人期待无限。位于南沙的企业早已“蠢蠢欲动”。日前,广东卓志供应链集团建议南沙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在制度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三个方面联动发展;广州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提出对跨境资金自由便利和外籍高端人才进出便利的优惠政策的期待,对南沙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联动发展充满信心。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符正平告诉记者,南沙在社会治理、全球资源配置方面的制度创新可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设计理念相互对接,如在港口建设、国内外贸易、物流发展、人才要素流动等方面共同联动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是什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前言”中有一句话:“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意义所在。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围绕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组成的城市群,包括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七个地级市,以及香港与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达7,000万,是中国人均GDP最高,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于2015年首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属下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文件“一带一路”中提出,2017年被国务院总理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9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扩展资料:
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发展蓝图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目标为“到2022年,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实现高水平互联互通”。
定位
定位有五个:“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其核心部分在于发挥各城市优势,进一步深化粤港澳三地合作,促成区域内的深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将大湾区建设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是什么?

4. 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预留汕头至饶平沿海高速通道

近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对《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年-203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下文简称《规划》)进行第二次公示。

《规划》到2035年,建成布局科学、覆盖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高速公路网络,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交通发展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更加协调,有效支撑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的实施。
具体发展目标为:形成覆盖全省辐射泛珠的高速公路网;实现珠三角核心区通往粤东、粤西各有5条公路高速公路通道、通往粤北有8条高速公路通道,广东与各陆路相邻省(区)之间拥有6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 
实现主要综合交通枢纽和重点景区全覆盖;实现全省重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15分钟左右进入高速公路,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30分钟左右进入高速公路,90%以上的乡镇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 
《规划》提到,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总体布局以“十二纵八横两环十六射”为主骨架,七十条加密线和联络线为补充,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沿海城市、港口、机场和铁路枢纽为重点,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发展、引领东西两翼及沿海经济带发展、快捷通达周边省区的高速公路网络。到规划期末(2035年),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约15000公里。 
根据公示的高速公路网规划路线,其中,十二条纵线(3327公里)包括:
一纵:梅州大埔至潮州饶平,长约128公里。二纵:梅州蕉岭至汕头龙湖,长约219公里。二纵并行线:揭阳揭东至惠来,长约91公里。三纵:梅州平远至汕尾红海湾,长约254公里。四纵:河源龙川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长约193公里。五纵:河源和平至深圳龙岗,长约263公里。六纵:韶关仁化至深圳盐田港,长约371公里。七纵:韶关乐昌至深圳福田,长约442公里。七纵并行线:广州黄埔至珠海斗门,长约114公里。八纵:清远清新至珠海金湾,长约264公里。九纵:清远连州至江门台山,长约413公里。十纵:肇庆怀集至阳江海陵岛,长约326公里。十一纵:茂名信宜至电白,长约127公里。十二纵:湛江廉江至东海岛,长约122公里。 
八条横线(4610公里)包括:
一横:韶关南雄至清远连山,长约308公里。二横:梅州大埔至肇庆怀集,长约573公里。三横:汕头濠江至湛江廉江,长约862公里。四横:惠州惠城至肇庆封开,长约306公里。五横:惠州惠东至云浮郁南,长约441公里。六横:潮州饶平至云浮罗定,长约710公里。七横:潮州饶平至茂名信宜,长约777公里。八横:深汕合作区至湛江徐闻,长约653公里。 
十六条放射线(3301公里)包括:
一射:广州天河至清远连州(粤湘界),长约277公里。二射:广州白云至韶关乐昌(粤湘界),长约305公里。三射:广州黄埔至河源连平(粤赣界),长约256公里。四射:广州天河至惠州博罗,长约146公里。五射:广州南沙至河源龙川,长约353公里。六射:广州黄埔至深圳南山,长约97公里。七射:广州海珠至南沙港,长约65公里。八射:广州荔湾至珠海横琴,长约120公里。九射:佛山顺德至珠海香洲,长约107公里。十射:广州白云至阳江江城,长约181公里。十一射:广州番禺至珠海横琴,长约229公里。十二射:广州番禺至佛山高明,长约119公里。十三射:广州荔湾至茂名高州(粤桂界),长约294公里。十四射:广州黄埔至肇庆封开(粤桂界),长约254公里。十五射:广州荔湾至肇庆怀集(粤桂界),长约208公里。十六射:广州白云至清远连州(粤湘界),长约290公里。 
两条环线(645公里)包括: 
一环:广州绕城高速,全长约198公里;二环:珠三角地区环线高速。连接深圳、东莞、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珠海、港珠澳大桥,全长约447公里。 
加密联络线(3451公里)包括:
为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通达性和覆盖度,规划设置了加密线和联络线共70条。 
远景展望线: 
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发展目标,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规划预留深圳-茂名-广西南宁、茂名信宜至玉林北流、深圳至深汕合作区第三高速、平远-蕉岭-大埔、梅县至福建永定、汕头至饶平沿海高速、广宁至德庆、东雷高速西延线、雷州半岛西线高速、韶关至江西全南等20条(1130公里)远景展望线。远景展望线应控制好通道走廊,列入国土空间、生态环保等相关规划,预留实施条件,择机启动实施。 
公示中还提到,为深化“双区驱动效应”,推动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齐飞”,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引擎,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规划对重点城市、重点发展区域高速公路网进行了加密和完善。
据了解,《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年-2035年)》确定的“十二纵八横两环十六射”及71条加密联络线,涵盖了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所有重点推进项目,二者有很好的对接和协调。《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9年-2035年)》对《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总体上与该规划是协调的。目前正处于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过渡期,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就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与省自然资源厅开展了多次沟通,协调土地资源利用,本次路网规划将纳入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当中,多规合一之后,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与省内其他同位规划将达成协调一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深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深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显示器件等3个集群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但是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深圳实际,紧密围绕服务制造强国、制造强省建设,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对于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加强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自立自强、创新引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构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深刻认识现代产业发展规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促进生产端、消费端有机衔接,以点带面锻长板、补短板,实现产业梯次发展和整体跃升。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比较优势,统筹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土空间布局,“一群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优质龙头企业,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打造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业园区和世界级“灯塔工厂”,形成一批引领型新兴产业集群,网络与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海洋产业等增加值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工业母机等产业短板加快补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合成生物、区块链等未来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新增长点。
三、发展重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细分领域
1.网络与通信产业集群。推动固网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协同发展,加强网络通信芯片、关键元器件与模组等技术攻关,建设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创新载体,启动前沿技术储备,加强行业标准研制,支持南山、宝安、龙岗、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球网络与通信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双千兆”、全光网标杆城市。
2.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EDA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12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
3.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推动新型显示器件、面板生产、终端制造和应用等领域协同发展,着力突破4K/8K视频采集器件与设备、显示面板工艺与技术、核心基础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依托南山、宝安、龙岗、光明等区打造全链条产业创新区和全场景“AI 5G 8K”应用示范先行区,努力建设全球领先的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
4.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围绕智能手机、个人电脑、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车机、智能家电等智能终端产品,打造从关键核心元器件到高端整机品牌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应用软件、核心器件等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智能终端产业向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集聚发展,打造全球手机及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高地。
5.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聚焦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环节,加快新型传感器材料、CMOS-MEMS集成技术、先进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攻关,建设MEMS中试线、MEMS传感器产业基地,丰富智能传感器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支持南山、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要素完备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6.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低代码开发平台等关键性基础软件和CAD、CAE、BIM、CIM等工具软件实现源头创新,加大基础共性标准、应用示范标准研制及推广力度,实施开源生态孵化工程,推进软件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软件名城。
7.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装备、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细分产业,塑造一批优质数字内容原创作品和IP,高标准建成一批数字创意孵化和服务平台,加快数字创意与文化旅游产品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融合融通,支持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宝安、龙岗等区建设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一廊、多中心”的数字创意产业布局,打造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标杆。
8.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推动服装、家具、黄金珠宝、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时尚化、品牌化升级,加强服装功能面料、家具智能芯片、钟表机心等技术攻关,建设时尚产业互联网平台和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培育若干国际知名展会,支持罗湖、福田、南山、宝安、龙华等区,以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新兴时尚产业高地、国际时尚消费中心城市、国际会展之都。
9.工业母机产业集群。聚焦数控机床、锂电池制造装备、半导体制造装备、显示面板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主轴、丝杠导轨等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加强装备数字化技术攻关,建设新型显示技术智能装备总部基地、集成电路检测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等区建设集聚区,增强工业母机对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支撑能力。
10.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无人机(船)等领域,突破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扩展智能机器人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应用场景,依托福田、南山、宝安、深汕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高端制造、集成应用示范区。
11.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功率超快激光器与装备、增材制造装备与系统等行业,提高特种光纤、高功率光栅、高功率激光芯片、高性能激光器等上游材料和器件国产化率,开展专用特色装备技术攻关,建设光电光纤激光总部及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支持宝安、龙华、坪山等区及前海建设集聚区,巩固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竞争优势。
12.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围绕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领域,提高探测器、传感器、高端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关键零部件和产品创新能力,建设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先进测试与高端仪器研究平台等重大创新载体,支持南山、宝安、龙华、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提高精密仪器制造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水平。
13.新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氢能、海上风电等细分产业,加强高效燃气轮机、高能量密度储能、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虚拟电厂落地,加快综合能源补给设施建设,依托龙华、龙岗等区推进数字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低碳城和求雨岭氢能产业园等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创新的现代能源体系。
14.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提升监测预警技术装备、应急处置救援技术装备、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先进环保装备等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安全节能环保服务业,健全安全应急物资生产保供体系和绿色生产消费体系,支持罗湖、宝安、龙岗、龙华、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为建设韧性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15.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感知系统、车载计算平台、车用无线通信、云服务终端、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快速充电设施等细分领域,突破感知设备、线控底盘、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示范平台、深汕汽车工业园等重点项目,依托南山、坪山、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16.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前沿新材料等,推进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超高模量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工程化项目建设,支持罗湖、宝安、龙岗、光明、深汕等区建设集聚区,建成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中心。
17.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新型医学影像、生命监测与生命支持、高端植介入产品等细分领域,突破高端影像系统、手术机器人、新型体外诊断设备、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充分发挥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用,支持南山、龙华、坪山、光明等区建设集聚区,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1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化学创新药、全新剂型及高端制剂、现代中药、先进制药设备以及数字化医疗等领域发展,推动新型基因治疗载体研发、工程细胞构建、抗体工程优化、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瓶颈技术突破,加快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坪山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园区等项目建设,支持坪山、南山、福田、龙岗、光明和大鹏等区创建产业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产业发展新亮点。
19.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准医疗、康复养老、现代农产品、医疗美容、化妆品等行业,扩大健康产品高质量供给,加强再生医美材料、康复器具、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精准药物开发等技术攻关,建设精准营养研发与应用平台、健康设备计量测试平台等创新平台,支持罗湖、盐田、宝安、坪山、大鹏等区建设集聚区,促进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
20.海洋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能源与矿产业、海洋渔业等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进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深圳西部海岸—东部海岸—深汕合作区为主轴,构建“一轴贯通、多区联动”海洋产业区域协同格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1.合成生物。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加快突破人工噬菌体、人工肿瘤治疗等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合成生物学研发基地与产业创新中心。
2.区块链。重点发展底层平台技术、区块链 金融、区块链 智能制造、区块链 供应链等领域,推动在技术框架、测评体系、应用规范、跨链互操作等领域形成一批技术标准和规范,打造区块链创新引领区。
3.细胞与基因。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完善细胞和基因药品审批机制、监管体系、临床试验激励机制、应用推广机制,加快建设细胞与基因产业先导区。
4.空天技术。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动航空航天材料及部件、无人机、卫星等技术创新,规划建设国内领先的空天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基地。
5.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等领域,开展类脑算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抢占脑科学领域发展制高点。
6.深地深海。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等领域,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深地深海科技创新高地。
7.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技术、光计算技术等领域,推动建立可见光通信标准化体系,布局一批高价值专利,促进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光计算技术的应用示范,培育可见光通信技术与应用创新产业集群。
8.量子信息。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领域,建设一流研发平台、开源平台和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在量子操作系统、量子云计算、含噪声中等规模量子处理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完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坚持一个产业集群对应一份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清单、一份招商引资清单、一份重点投资项目清单、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个政策工具包、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逐步实现“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一团队”,做到专员负责、挂图作战,精准高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二)完善产业空间保障体系。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先进制造,在宝安、光明、龙华、龙岗、坪山、深汕等区,规划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左右的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形成“启动区、拓展区、储备区”空间梯度体系,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三)健全市场主体培育体系。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培育“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隐形冠军”企业、创新领军企业、未来新兴企业。
(四)创新财政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优化存量资金结构,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提升基金管理团队专业化水平,实现“一产业集群、一专项基金”,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中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
(五)强化创新支撑体系。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前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六)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加强对产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原则,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市、区联动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健全统计监测体系,每半年滚动更新反映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推进成效的产业报告,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
来源:深圳发布

深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6. 什么是广东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平台载体,要加快建设进度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广东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平台载体,要加快建设进度,做好区域协 同创新文章,打造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7. 为什么要提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有了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给三地带来哪些变化?

因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给三地带来的变化:
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便利三地居民生活。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已通车,未来随着三地基础设施和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三地居民工作生活的空间距离将不断拉近,“半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
二、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大湾区将聚焦引才育才机制和人才市场统一化,将带来更多更高端的就业岗位,为粤港澳居民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工作机会、更好的居住条件;
三、治理创新提供更优质生活圈。湾区内社会治理协防共治,资源整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随着大湾区影响力的提升,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  

扩展资料
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意义
1、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2、有利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
3、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4、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区域双向开放,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港澳大湾区
参考资料来源:共产党员网--从现实影响解读粤港澳大湾区对三地居民的利好

为什么要提出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有了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给三地带来哪些变化?

8. 江苏gdp不敢超广东原因是什么?

江苏gdp不敢超广东原因是确实超不过去。
两省之间半年总量差距为2511.28亿,确实较2019年有所收窄。2019年,两省的年度总量差距在8100亿左右,半年总量差距在4000亿左右。
于是,有人惊呼江苏将赶超广东。然而,我们透视产业结构、人口流动、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的数据全面剖析,会发现江苏很优秀,但是短期内赶超广东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而且,江苏还要防止被广东越拉越远。

gdp分析

因为广东已经在实质上形成了“双区驱动效应”,而且非常注意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有强大的经济总量,一般而言,一个省有一个一线城市就已经足以傲视群雄,而广东有两个。广东佛山去年已经过了万亿,东莞接近万亿。仅仅这四个城市加在一起的经济总量,一年已经在7万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