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为何从不笑?

2024-05-05 05:55

1. 包青天为何从不笑?

作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包青天有许多让人传颂的品质和故事。
其中,包拯不会笑,流传颇广,有一个歇后语:包拯笑,黄河清。意思是,见到包拯笑就像见到黄河的水清一样少见。
包拯为何不笑,是性格使然,还是天生面瘫,是真实如此,还是牵强附会。在此不做定论,只提出自己部分观点,供大家讨论。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28岁的包拯中进士。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逝世。
包拯为大众所知的就是电视剧《包青天》,他为开封府尹,用三把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钻恶棍。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多次论劾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翻遍宋史,包拯相关记载非常少,留下的只有他的奏对。这和当时与他齐名的宋臣是不同的,比如文彦博、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都留下了众多的记载,既有自己的著述,也有他人对他们的文字。
这愈发使得包拯更加神秘,同时也为后世了解包拯增加了难度。
包拯为什么不笑,也就无法从史学上得到严谨的推断。
最近几天在看《少年包青天》,此剧虽为虚构,八假二真,宝庆故事会(pinpaihulianwang)却从中看到包拯为何不笑一二原由,说出来,供遗笑大方。
到目前为止,《少年包青天》我已观看到第24集,发生了四个案件,分别是高丽太子案、血祭坛、隐逸村、殿前扬名科举案。
每个案件的侦破,都十分精彩。扑朔迷离,让人欲罢不能。观众为包拯拥有过人的智慧、缜密的破案手法而高兴,但是几个故事看下来,却让人莫名的有一股忧伤。
高丽太子一案中,最终发现作案者是沈良。按说他死有余辜,然而,他却是身不由已,因为他是辽国从小派来潜伏在大宋的间谍,他的责任和使命就是破坏大宋关系。他在宋国潜伏20年,和包拯,包拯他娘,感情深厚。他10岁来到庐州,与包拯是从小长大的伙伴。然而,包拯成名的第一个案件,是踏着他小时伙伴沈良大哥(辽国姓耶律)的尸体成名的。
血祭坛这个案例中,蒙放是包拯人生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指路人,两人年龄也相差不多,二者互为知己,饮酒作诗,名为师生,实为挚友。然而,血祭坛一案慢慢抽丝剥茧,作案者竟然是这个旷达的蒙放老师。然而呢,他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原来蒙放是一个叫侉亿族的人,但是17年前,他才四五岁时,这个小部族却被现在的院长、大学士、木都统、瞎子侠客,因为一个传说中的宝藏,把整个部族用麻药放倒,拷打,最后丢进茅草屋,活活烧死。四五岁的蒙放和妹妹,因为母亲在大火中提前醒来,用尽全力,把两人推了出去,自己也葬身火海。兄妹两人,背负着血海深仇,此灭族之仇,焉能不报。然而,即使他们杀人的手段设计的再巧妙,还是被包拯一层层剥去假象,找到他们的杀人罪行。然而,包拯虽然破了案,但是,死在自己怀里的案犯却是自己的知音蒙放、视如妹妹的常雨。
隐逸村一案,楚楚父辈七人,原本是结拜兄弟,但因为意见分歧,六兄弟反目,把老二的一家人活活烧死在砖窑里,烧成了干尸,卓云做为被害人的儿子,一方面亲生母亲灌输报仇的观念,另一方面,养母吃斋念佛,让他学会宽恕,他左右为难,如何是处?他为何最后拿起了凶器,因为如果他真的吃斋念佛,熄灭了报仇的念头,那他真不是宽容大量,而是懦弱无能。包拯同样,揭开谜底破了案,卓云是楚楚指定的未婚夫,包拯的情敌。然而卓云不能报仇吗?
殿前扬名一案中,崔明冲就是包拯最完美的政治理想的楷模,也是他的理想和抱负,即不阿附权臣的太师一党,太师一党权倾一方,而且是他岳父,但他也不卑不亢,保持中立。也不阿附皇亲国戚的八贤王一党,八贤王有贤王之名,貌似很值得投靠,但是有皇上在,你一个王爷贤明比皇帝还高,算什么。所以,崔明冲在党政之外,团结一些真正有能干的人,成为一个为国做事的中间派。然而,即使他的能力和品德再好,两个小小的应试书生,和一个店小二的威胁,就毁灭了他。这正是正直能干之人的悲哀。正面的人,哪怕做的千好万好,只要一个污点,就死无葬身之地。而坏人呢,千坏万坏,只要一个优点,就马上能增色很多,比如庞太师,可谓是上遮皇帝,下踏黎民,无恶不作,然而,只要他对自己的女儿好,很多观众就觉得庞太师还是很有人情味的。是的,包拯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的偶像,也在他抽丝剥茧中死了。
是的,包拯破案了,出名了,立功了,然而,他的少年同伴死了,他的青年知音死了,他的情敌死了,他的政治偶像也死了。这些死的人,何尝不一一映射着包拯自己的喜好,他和沈良一样的善良,站在辽国人的立场,包拯也会做同样的事。他和蒙放一样的旷达,但是,如果包拯自己背负了一个部族的仇恨,他也一样会选择复仇。如果他们卓云一样的境况,自己的母亲毁容、自己的外公,外婆、姨妈,一家活活烧死,而作恶的人,你还要天天喊着伯父、叔叔,如何能忍。如果包拯自己是崔明冲,他的理想和抱负,岂能为两个妄想靠要挟上位的书生,以及一个想不劳而获的店小二所要挟一辈子的。如果,换位,是包拯自己处于的立场,自己也会一样,宝庆故事会(pinpaihulianwang)认为,包拯发现,自己虽然拥有破案的天赋,却没有破开受害人遭遇的能力,漠然心死。人生如此,如何开笑,不如黑脸一默吧。
然而,反观那些原始犯罪的人,高丽太子,奸污了高丽郡主,奸污小夭。扼杀了一个部族的四人,一个成了书院院长、一个成了大学士、一个成了都统、一个成了侠客。隐逸村的六兄弟,活活烧死老二一家人。还有要挟崔明冲的两个自诩能高中的才子书生,以及弱势者存在的店小二,一旦有一点点机会,就握之把柄,要挟飞黄腾达。这些真正意义上的坏人,除了以死的,还活着的人中,竟然没有要求制裁的,而是说,他们因此愧疚了二十年,这就是最大的惩罚。可笑不可笑?
面对这样一个世道,包拯无法去改变,这肮脏的吃人世道,那只能,以“不笑”面对。
这大概就是包拯不笑的原因吧,何其悲哀是吧,然而这就是社会的本质。



包青天为何从不笑?

2. 包青天为何总是不笑呢?

包拯不会笑,流传颇广,有一个歇后语:包拯笑,黄河清。意思是,见到包拯笑就像见到黄河的水清一样少见。

包拯为何不笑,是性格使然,还是天生面瘫,是真实如此,还是牵强附会。在此不做定论,只提出自己部分观点,供大家讨论。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28岁的包拯中进士。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逝世。

包拯为大众所知的就是电视剧《包青天》,他为开封府尹,用三把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钻恶棍。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多次论劾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翻遍宋史,包拯相关记载非常少,留下的只有他的奏对。这和当时与他齐名的宋臣是不同的,比如文彦博、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都留下了众多的记载,既有自己的著述,也有他人对他们的文字。

这愈发使得包拯更加神秘,同时也为后世了解包拯增加了难度。
包拯为什么不笑,也就无法从史学上得到严谨的推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