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中,经常说库存,,究竟库存是指哪里的库存??怎样统计啊?

2024-05-13 22:48

1. 期货中,经常说库存,,究竟库存是指哪里的库存??怎样统计啊?

在期货交易软件上看到的库存应该指:每个期货交易所指定的交割仓库,不同品种不同期货交易所指定的交割仓库地点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品种指定的交割仓库不仅只有一家。 而所谓库存量是指已进入交割仓库并注册为仓单的总数量,它是不断在变化的。

期货中,经常说库存,,究竟库存是指哪里的库存??怎样统计啊?

2. 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库存量是怎么形成的?哪里可以查到?

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库存量 只是以仓单的形式存在,没有实际的库存,但交割时可以指定 实物交割或是货币交割,一般都默认是货币交割。你想查仓单,可到新浪网里可查到,每个品种的成交持仓分析,每天都有数据。如RB1401的数据:http://finance.sina.com.cn/futures/quotes/RB1401.shtml

3. 什么是跟单?跟单和原单的区别有那些?

跟单:采用原厂皮料,搭配一批国内辅料(如扣子、拉链、衬里等),采用和正品一样的版型做出原来的款式,这就是"跟单货"。
跟单和原单有材料、质量、价格、库存量的区别:
1、材料
原单的原材料是由品牌方提供,因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损耗和报废,一般会多给%3的原材料,如果瑕疵率控制的好,生产厂家用3%的“计划报废物资”中的材料,加工的成衣。
跟单采用原厂皮料,但是会搭配一批国内辅料(如扣子、拉链、衬里等),采用和正品一样的版型做出原来的款式。
2、质量
原单是原厂制作的,可以保证版型和做工,和专柜货没有太大区别,性价比高。
跟单做工相对马虎,细节比原单货差。
3、价格
原单也是合同额内的一部分,它们经过另一个渠道步入商场各专柜,因为它们品牌款式质量的关系,价值也会跟着上升。
跟单因涉及制作面料成本,设计理念,技术工艺,品牌风格等等方面,价格会和原单有差异。
4、库存量
原单因其制作材料的原因,数量较少。
跟单会全部买国产材料来跟一批订单批量生产,数量较原单多。

扩展资料:
原单的识别方式
1、看针脚
识别方法,真正的外贸服装对于针脚要求很高,每英寸有多少针脚都是有严格要求的,所以直观上看,真正的外贸服装的针脚均匀细密。

2、看辅料
真假外贸服装有时在面料上难于区分,就要从小处着眼看辅料,真正的外贸服装的辅料大多都是客供,做工精致,带有品牌的特征,比如拉链、纽扣、衣服上的小标识等等,有的还带有品牌的标志。

3、看是否水洗
真正的外贸服装很多都经过预先的水洗工序,这样不轻易缩水,手感好,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得以清除,而赝品很多都没有经过这一工序,这一点在面料的手感和观感上都有明显差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单

什么是跟单?跟单和原单的区别有那些?

4. 油漆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油漆的主要成分是:油料、树脂、颜料、稀料、辅料。
成分介绍:
(1)油料:包括干性油和半干性油,是主要成膜物质之一。 
(2)树脂:包括天然树脂和人造树脂,也是主要成膜物质的一部分。 
(3)颜料:包括着色颜料、体质颜料和防锈颜料,具体品种相当繁多,为次要成膜物质。 
(4)稀料:包括溶剂和稀释剂,用来溶解上述物质和调剂稠度,为辅助成膜物质。 
(5)辅料:包括催干剂、固化剂、增塑剂、防潮剂。也属于辅助成膜物质。

拓展资料:油漆中的有害物质:
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英文缩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油漆中不形成漆膜而最终挥发到大气中的有机物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到空气当中之后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臭氧,低空臭氧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TDI(甲苯二异氰酸脂):TDI在装修中主要存在于油漆之中,来源于PU漆固化剂的合成。超出标准的游离TDI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主要是致敏和刺激作用,出现眼睛疼痛、流泪、结膜充血、咳嗽、胸闷、气急、哮喘、红色丘疹、斑丘疹、接触性过敏性等症状。
甲醛: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具有易挥发、毒性高的特点,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甲醛毒性较高。
苯、甲苯及二甲苯:苯属于剧毒物质,甲苯、二甲苯属于低毒性物质,吸入一定量苯、甲苯、二甲苯会引起中毒,甚至会破坏造血系统、神经系统。
参考资料:油漆_百度百科

5. 哪个牌子的家用净水器好?

1.美的净水器
中国多元化模式,行业首选品牌企业,采用FrannyUPVC技术,以OEM取胜,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品牌。品牌的力量促进了美国的销售。


2.汉斯顿净水器
中国家用净水行业,影响力深厚的品牌企业,被联合国授予净水卫士称号,十大名牌产品之一。专业实力延续了汉斯顿蓬勃的生命力。专家预测,2014年邯郸将成为中国市场的强势品牌,成为代理商和加盟商信赖的品牌企业。


3.天使净水器
天使是一个商业神话,告诉很多商业人士,贸易公司也可以品牌化。从饮水机到电子产品再到净水器,安吉尔走过了风风雨雨。



4.海尔净水器
海尔在北方市场的家电企业,先是在净水领域成为施特劳斯的座上宾,然后经过比较后转而与汉斯顿合作,成为汉斯顿比较大的客户,也是OEM多元化发展的企业。
5、Qlife春天
成立于1997年,是净水十大品牌之一,中国净水行业领导者,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消费者满意品牌,全屋净水高端品牌。电影明星刘涛是泉来的代言人。在过去的25年里,全荃只专注于净水领域,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并在深圳设有研发中心。

哪个牌子的家用净水器好?

6. 铜期货的变动因素

 精炼铜的供求情况是影响铜价变动的最直接、最根本因素。一般来说,若供过于求,则铜价下跌,反之,若供不应求,则铜价上涨。通常,我们可根据库存增减、现货升水变化及权威研究机构(如 ICSG、安泰科)发布的供需预测来判断精炼铜的供求情况。供应方面,国家统计局每月发布的产量数据及海关每月中旬公布的进口数据为衡量供 给情况的主要指标。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有:铜精矿供需情况、冶炼厂产能及开工率、进口情况、副产品收入、行业生产成本、铜企罢工等。其中,全球最大产铜国智利的铜企罢工事件较多,对期价影响较大。需求方面,铜作为最基本的工业原料之一,宏观经济的景气程度基本决定了铜市需求的大小。通常,海关每月发布的出口数据及按(产量+净进口量)计算的表观消费数据为衡量需求情况的主要指标。此外,我们可根据 GDP 增长率、制造业指数、订单指数等宏观指标粗略判断需求强弱,根据终端消费领域,如电线电缆、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情况衡量实际需求的大小。由于我国铜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一,且 70%以上的铜资源依赖进口,故“中国需求”成了国际资金炒作的重要题材。体现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库存。铜的库存分报告库存和非报告库存。报告库存又称“显性库存”,是指交易所库存,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进行铜期货交易的有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COMEX 分支和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三个交易所均定期公布指定仓库库存。非报告库存,又称“隐性库存”,指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手中持有的库存。由于这些库存不会定期对外公布,因此难以统计,故一般都以交易所库存来衡量。用铜行业发展趋势的变化:消费是影响铜价的直接因素,而用铜行业的发展则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例如,20 世纪90 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建筑行业中管道用铜增幅巨大,建筑业成为铜消费最大的行业,从而促进了90 年代中期国际铜价的上升,美国的住房开工率也成了影响铜价的因素之一。2003 年以来,中国房地产、电力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铜消费的增长,从而成为支撑铜价的因素之一。在汽车行业,制造商正在倡导用铝代替铜以降低车重从而减少该行业的用铜量。铜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是衡量商品价格水平的基础。铜的生产成本包括冶炼成本和精练成本。不同矿山测算铜生产成本有所不同,最普遍的经济学分析是采用“现金流量保本成本”,该成本随副产品价值的提高而降低。目前国际上火法炼铜平均综合现金成本约为62 美分/磅,湿法炼平均成本约40 美分/磅。湿法炼铜的产量目前约占总产量的20%。国内生产成本计算与国际上有所不同。 铜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需求量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时,铜需求增加从而带动铜价上升,经济萧条时,铜需求萎缩从而促使铜价下跌。在分析宏观经济时,有两个指标是很重要的,一是经济增长率,或者说是GDP 增长率,另一个是工业生产增长率。 基金业的历史虽然很长,但直到20 世纪90 年代才得到蓬勃的发展,与此同时,基金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的程度也大幅度提高。从最近十年的铜市场演变来看,基金在诸多的大行情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基金有大有小,操作手法也相差很大。一般而言,基金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基金(Macro fund),如套利基金,它们的规模较大,少则几十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主要进行战略性长线投资。另一类是短线基金,这是由CTA(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s)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小,一般在几千万美元左右,靠技术分析进行短线操作,所以又称技术性基金。尽管由于基金的参与,铜价的涨跌可能出现过度,但价格的总体趋势不会违背基本面,从COMEX 的铜价与非商业性头寸(普遍被认为是基金的投机头寸)变化来看,铜价的涨跌与基金的头寸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而且由于基金对宏观基本面的理解更为深刻并具有“先知先觉”,所以了解基金的动向也是把握行情的关键。 原油和铜都是国际性的重要工业原材料,它们需求的旺盛与否最能反映经济的好坏,所以从长期看,油 价和铜价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快慢有较好的相关性。正因为原油和铜都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就出现了铜价与油价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性。但这只是趋势上的一 致,短期看,原油价格与铜价的正相关性并不十分突出。伦敦铜LMELME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期货交易市场,成立于1876年,交易品种有铜、铝、铅、锌、镍和铝合金。铜的期货交易始于1877年,进行交易的铜有两种:阴级铜:A级铜铜棒:规格标准为重量在110-125公斤之间的A级铜其中阴级铜的交易最为活跃。所有交割的铜必须有伦敦交易所核准认可的A级铜的牌号,符合英国BS6017-1981标准分类规格。A级电解铜的合约规则为:合约数量单位:25吨报价:美元/吨价格波动最低幅度:0.5美元/吨交割日期:三个月内为任何一个交易日、三个月以上至十五个月为每个月第三个星期三交易时间:12:00—12:05;12:30—12:35(正式牌价);15:30—15:35;16:15—16:20LME无涨跌停板限制

7. 这两天的期货行情怎么样?

  2009年前3个季度,国内外铜价持续大幅上涨,到8月份,铜价已经回到去年十一长假前的价位附近,此后位于高位震荡。其中LME三个月铜最高达到6545美元,较去年年底的收盘价3080美元上涨了1.13倍。国内沪铜指数最高达到51339美元,较去年年底的收盘价23914元上涨1.15倍。

  去年十一后的三个月里国内外铜价暴跌50%以上,今年铜价又快速收回所有损失,铜价这种“V”型的暴涨暴跌是历史上少见的,用“百年不遇”来描述也不为过。分析来看,去年年底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采取积极的救市政策是导致今年铜价出现“V”型反转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在救市政策下出现的基本面变化也对铜价的上涨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

  1. 各国救市政策和经济摆脱底部是铜价上涨主因

  2009年前8个月铜价持续上行,这与各国采取积极的财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

  从中国来看,在去年年底发生经济危机时,国家紧急追加1000亿投资,同时推出了2009-2010年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并且在今年2月份推出十大产业政策,中国汽车、房地产受到减税和贷款打折及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支持,在3月份后开始出现回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新增贷款巨幅增长,在前6个月中,中国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平均每月为1.2万亿,而在过去一个月在3000-4000亿就是高的了,去年中国全年的新增贷款只有5万亿。大量的新增贷款使国内货币供应宽裕,今年前7个月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幅为28.42%,过高于去年同期的16.35%,在今年中国GDP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货币供应超出市场实际需求,从而引发了国内市场对通胀的担忧,吸引了大量投资需求进入铜市,成为铜价上涨的主因。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在纷纷出台救市政策,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开始实施定量式货币政策拉开了投资者进入商品市场的序幕。美联储在3月18日会议声明后宣布维持利率不变,同时为给抵押贷款市场和房市提供更大支持,委员会决定通过以下方式扩大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另行购入多达75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令今年的此类证券购买总量达到1.25万亿美元;还将今年的机构债购买量至多增加1000亿美元,至2000亿美元。此外,为了改善私人信贷市场状况,委员会决定在未来六个月内购买多达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此声明表明美国开始实行定量式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是向社会和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现金,给金融市场和流通领域强行注入流动性。不仅是美国,其它国家也在纷纷采取定量式货币政策,如3月11日英格兰银行正式宣布1250亿英镑的资产购买计划;5月7日欧洲央行宣布计划购买总额达600亿欧元的资产担保债券,6月24日将通过一项规模达到4422亿欧元的一年期再融资操作,为有史以来注资规模最大的一次。在各国央行纷纷印钞票的背景下,全球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其中美国M2增幅超过8%,而其正常时的增幅在6%以下,日本货币供应量增幅也达到6%以上,而过去其M2是为负值。在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却在增加,市场担心在恢复时货币乘数增加将会引发通货膨胀,在这种预期下,投资资金纷纷进入金融和商品市场,给铜价的持续上行提供了动力。

  除了美国实行定量式宽松货币政策给美元压力外,全球经济出现触底的迹象也引发投资风险偏好增加,资金从美元资产转向商品市场给铜价支持。从3月份以后的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最差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各国对经济最为敏感的制造业指数今年出现调头向上的局面,去年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后各国PMI数据大幅下跌,但今年2月份后,各国PMI数据普遍调头上行,而且中国PMI回到50以上进入扩张,PMI的走好表明制造业最差时期已过,这给铜消费以支持。不仅如此,欧洲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开始调头回升,美国房地产也出现到底迹象,种种数据显示全球最差时期已过,投资的风险偏好开始增加,资金从美元资产转向商品市场,给铜价以支持。


  中国新增贷款当月值


  主要国家货币供应量


  品种叠加美元


  全球主要国家PMI

  2.中国铜进口创纪录是铜价上涨主因之二

  2009年前6个月精铜市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中国铜进口量上。从历史上看,近十年来中国精铜年均进口量在100万吨左右,每月进口量多在10万以下,20万吨的进口量只在2007年3月份见到过一次。但在2009年中国精铜月度进口量连续上破历史纪录。1月份因为春节原因进口量为18万吨,2月份为27万吨,3月份为29.7万吨,4月份为32万吨,5月份进口增幅为33.7万吨,6月份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37.89万吨,前6个月中国精铜进口量达到178.24万吨,同比增长1.6倍。中国2008年精铜的消费量为466万吨,进口量为105万吨,单从前6个月的进口增长量计算,中国精铜的消费就会增长40%。从表观消费量上看,前6个月中国精铜消费增长达到52.69%。中国精铜消费占了全球的1/4,即如果中国精铜消费增长40%,那么全球精铜消费增长就会在到10%,如此强劲的消费口引发了市场对中国经济好转的预期,支持铜价大幅上涨。

  今年3月份以来,受中国政策带动,经济开始好转,铜加工行业开工率也开始回升,但以年国内经济增长和行业情况来看,中国铜的消费是难令人信服的,分析来看,中国铜进口增加主要原因在是中国废铜供应量大减,精铜消费代替废铜消费,另外国储收铜也加大了中国铜的进口,当然投资需求也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我们从2009年的情况来看,铜矿产量和进口量保持小幅增长,但废铜进口量却出现了巨大变化。今年前7个月中国废铜进口量为218.64万吨,同比减少36.14%,如果以废铜为30%计算,则减少金属量为37万吨。废铜供应减少导致精铜原材料和下游企业对废铜的消费转向精铜。除了废铜进口量减半令国内铜供应紧张外,国储收铜也是中国铜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后来国储表示收储23.5万吨铜。

  在供应紧张的局面下,中国铜价开始上涨,但国际市场却因金融危机难有好的表现,这使得国内外铜比值上升,进口利润大增,在4月份时,现货进口利润一度达到6000元,三个月铜进口利润也达到2000元。比值有利吸引了大量贸易买盘,这更加大了中国铜的进口,从而使全球铜过剩的局面发生转变,这一点从LME铜库存的变化中体现的很明显。今年前两个月LME铜库存持续增加,至2月25日,LME铜库存已经从去年年底的33.7万吨上升到54.8万吨,但此后快速回落,至6月24日,库存已经降至27.5万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初LME库存的减少主要发生亚洲的库存,釜山的库存年初为5万吨,但从2月底开始下降,到6月份只剩1000吨,新加坡、光阳年初的库存从2万吨降到只有125和500吨。在亚洲铜库存消化完后,LME在欧美的库存开始下降。由于中国进口强劲,在此期间,中国铜贸易升水一度达到250-300美元,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的,较正常水平翻了两倍还要多。中国精铜进口强劲导致LME铜库存大幅下降,从而使国际铜价追随国内铜价上涨。


  2009年中国废铜和精铜情况


  3、4月铜现货和三月期铜利润图


  中国的大量进口导致LME铜库存减少


  LME亚洲库存情况


  中国现货升水和贸易升水

  二. 第四季度铜市场预测

  2009年9月份国内外铜价以高位震荡为主,市场规避两大政策性风险。其一是各国收缩流动性的时间,其二是美国CFTC听证会讨论限制投机资金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的规模。在9月4-5日,这两大问题纷纷得到解决。其中关于流动性的问题,在20国财长会议上,大家达成共识,目前继续实施经济刺激 但需考虑退出时机。另外CFTC听证会也有了结论,即开始实施细化后的投资者持仓报告,但就其内容看,只是将商业持仓分成为了两类,一类是生产商/加工商/贸易商/消费商,另一类是掉期交易商,对于掉期交易商仍不进行限仓,因为掉期交易商多是大型银行的套保,其实只是增加了报告的透明度,未取得实质的进步。我们看到,在这两个政策性风险释放后,铜市和原油市在9月8日都有良好的表现,但令人失望的是,在此后的几天中铜市和原油并未能继续上行,相反在美元汇率大跌的情况下,铜市却出人意料地开始回落,今年铜市运行中的规律在此全部失效,这令所有的投资者大跌眼镜。


  对美元下跌铜反应疲软

  1.铜市压力显现,基本面过剩和流动性退出提上议程是主因

  分析来看,铜市表现疲软与今年前三个季度铜价上涨的主因在发生改变有很大关系。

  从基本面看,铜基本面过剩和需求疲软的担心开始显现。

  今年铜价的上涨与中国铜进口有很大关系,但从目前来看,中国铜进口正在持续减少,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铜进口量已经降至21.97万吨,虽然同比仍增长152%,但环比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大幅下降,较7月份的29.22万吨下降了7万余吨。不仅如此,中国保税库的铜正在回流到LME,9月份LME铜库存已经达到32.77万吨,较7月中旬的低点25.72万吨增加了7万吨。不仅如此,在中国铜进口减少的同时,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却在大幅增加,至9月中旬,上海铜库存已经超过10万吨,达到10.4万吨,这不得不令人怀疑中国的隐性库存正在转为显性库存。根据今年前8个月的进口量以及安泰科的推算,今年中国的库存量可能超过100万吨。从中国政府不断提出保增长调结构,以及中国铝、锌、钢材、化工产品全部过剩的情况来看,铜过剩的框架越来越明显,这无疑给市场形成压力。据CRU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全球经济过剩量会在82.8万吨。

  从流动性上看,各国央行将退出流动性提上议程给市场施加了压力。


  全球铜基本面严重过剩


  中国精铜增长放缓


  上海铜库存上涨


  中国进口减少导致LME库存增加

  今年铜价上涨的主因在于各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通胀的担忧吸引了大量投资需求。但从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市场开始对今年的非常规措施将会引发通胀的担忧越来越强烈,并且从8月份以来一直为各国政府、央行和国际金融组织所讨论,虽然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退出流动性仍为时过早,但退出流动性的议程已经被推上了日程。今年全球经济得以快速摆脱百年不遇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各国政策和央行超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从目前来看,各国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投资和救市政策,在消费和民间投资启动前,如果提前退出流动性,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这在29年大萧条时期是曾经出现过的,因此后续各国政策和央行退出流动性成为市场最大的不定因素。在这种背景下,无疑投机的风险正在加大。从而对最近的投资需求带来压力。

  2. 经济复苏趋势未变,铜市仍有支撑

  对于铜的大势,市场分歧巨大,但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仍是今年年底的大背景,这又给铜价以支持。

  这次经济危机主要爆发在美国,欧洲因为购买次贷产品和对美出口信赖性过大,也深陷衰退。从第一季度来看,美国GDP下降6.4%,欧洲下降4.55%,日本下降15.2%,跌幅均为20年来之最。但从第二季度来看,这些发达国家经济也有触底的迹象,尤其是美国,最新的数据显示,其第二季度GDP只下降了1%,好于市场预期的-1.5%,表明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的降幅已经大大放缓。美联储 (Fed)在8月底发布的褐皮书报告指出,在12大地区联邦储备银行中,有11家回报7、8月份的经济情况稳定或改善,显示70年来最严重的美国经济衰退业已结束。美联储官员预计,在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的帮助下,美国经济活动将在今年稍晚恢复增长,且该势头将延续至明年。9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2009年和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世界经济2009年全年将下降1.3%,2010年则将实现2.9%的增长。今年4月,IMF曾预计全球经济今年将收缩1.4%,2010年增长2.5%。从历史上看,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时铜价会持稳,并且在经济进入增长时快速上涨,鉴于全球经济在第四季度进入复苏,我们认为铜价整体走势仍会有支持。

  从行业来看,9月份公布的数据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已经好转。制造业与铜价相关性最强,历史上看,二者的相关性在65%以上。我们看到,去年10月份经济危机爆发时,各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线暴跌,其中欧、美、日的PMI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最低时达到32.4、33.6、29.6,远低于增长和衰退分界线50,可见这些发达国家制造业衰退程度之重。但从今年来看,经过第一季度的低位震荡后,第二季度开始这些国家PMI开始调头向上,在8月份,美国回到52.9,欧洲回到48.2,中国为54,这些数据显示各国的制造业已经回到去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甚至已经增长或接近增长,全球PMI回到50,整个制造业已经进入复苏。不仅如此,最新的数据显示,美国房地产也出现触底的迹象。其中美国新房销售在7月份达到43.3万套,已经为连续第4个月环比上升,同比降幅也缩小到13.4%。同时美国新房开工率在7月份稳定在58.1万套。汽车销量更是达到126万吨,同比增长1%。

  从历史上看,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铜价以震荡回升为主,在今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铜价仍会遇到支持。


  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GDP放缓


  全球主要国家PMI


  美国房地产


  全球汽车销售

  3. 第四季度预测:政策市仍在继续,铜市关键支持位将指引方向

  其实今年铜市与整个商品市场甚至金融市场走势有很强的一致性,从系统性因素来讲,就是各国的政策在起作用,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政策市,因此未来各国政策取向仍将决定铜市甚至整个商品和金融市场的方向。去年百年不遇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积极救市,虽然成功地避免了全球衰退的厄运,但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同“保增长和调结构”一样,二者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其实这不仅是中国政府提出的口号,其实也是全球经济正在寻求的一种平衡。9月底G20国峰会将对全球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如同保增长和调结构一样,这是很难在短期内同时得以解决的问题。各国政府退出流动性的方法将直接决定未来的全球经济,也将决定金融和商品市场的运行方向。
  http://ometal.com/bin/new/searchkey.asp
  一方面是全球经济进入复苏,另一方面却是基本面过剩和退出流动性的风险正在加大,投资基金越来越难以找到明确的方向,这也是十一前市场高位震荡缺少明确方向的主因。由于铜价已经回到去年十一前的价格,周边市场又表现疲软,原油无力,农产品大幅回落,这些都给铜市形成了压力,铜价在十一前明显偏弱。“信心比黄金还贵”,这句话用在此时的铜市上再恰当不过,我们关注十一前LME铜市在6000美元支持位的有效性!6000美元是否有效将决定第四季度铜价的主要走势。如果支持有效,铜市仍会回到今年的主基调上,在经济复苏的带动下继续刷新高点。但是如果6000美元失守,那么今年铜价的高点在8月份就已经出现,铜价将在震荡回落的氛围中等待流动性退出的钟声。

这两天的期货行情怎么样?

8. GDP的实质应该是在现实中有所体现,数据在高没有现实的东西在,意义在哪呢,为啥要这样呢

GDP(价值总量)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虽然与真真正正的产出无关,但只要它不增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要瘫痪。

实际GDP,根本就不存在!价值量怎么能代表生产涵数?

全世界的GDP核算都是假的,像生产涵数一样的GDP压根就不存在,它真正的名称应该称作“被买卖流通的劳动总和”或者称作“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汇率代表的实际上是两国劳动力交换比例,而非真正的生产能力对比)

自1929年现代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开始应用和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际GDP成为经济学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和统计指标。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教给学生的就是这里有一个衡量实物产出的指标——实际GDP。当然,同时还有一个价格指数表示物价总水平,实际GDP是用名义GDP减去物价指数。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了这个概念并被所有的人所认同,随后这个概念就成为教条而加以应用了。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个实际GDP作为实物统计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在GDP的统计时,首先得到的是名义GDP,但是在所有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表中(如《中国统计年鉴》),竟然没有名义GDP的增长率这一指标,而是告诉你实际GDP的增长率和物价指数,要想得到名义GDP增长率指标,你自己去加吧,之所以没有名义GDP增长率这一指标,因为经济学家认为GDP就是为了衡量实物产出的,名义GDP的增长率没有用。
  但是,实际GDP这个指标很不好用。例如,在实际GDP的统计中,美国1820年时人均GDP是1600美圆,中国现在的人均GDP不到1300美圆,更要命的是中国宋朝时的GDP相当于2000美元的水平,是不是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比美国1820年或中国宋代的时候还要差呢?这显然有些荒唐,你只要把美国或者中国宋代当时有的那些产品的人均产量和现在中国的人均产量作个对比就可以了,更不用说我们现在消费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当时美国或宋代没有的。如人们经常说的,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包括汽车和民用飞机的拥有量都居世界前列,而且每年向美国出口大量的消费品,怎么可能比美国1820年的生活水平还要低呢?
  
在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有一个应用实际GDP的例子,作者在讲到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时写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努力工作和技术进步,使实际GDP的增长率连续三、四十年保持在7%左右,这段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接下来又说,这种7%的增长率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从战后到9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日本的人均GDP从战后的130美圆增加到30000美圆,韩国从50美圆增加到12000美圆,台湾地区从80美圆增加到16000美圆等等。当我们把上下两段话放在一起就出笑话了,因为GDP每年增长7.2%,10年会增长1倍,这些国家和地区怎么可能按7%的增长率在40年的时间里增长这么多呢?上面的数字当然是名义GDP,要解释这些数字当然也要用名义GDP,比如日本在高增长时期名义GDP的增长率超过15%,同时日圆对美圆的汇率提高了3倍,而韩国在高增长时期名义GDP的增长率接近30%,而在目前采用实际GDP来说明实际产出的增长,同时分离出物价水平的变动和汇率的变动是经济学家做不到的,这里可以肯定的说,这在将来也做不到,那么这样使用“实际GDP”的统计指标就有些希奇古怪了。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使用实际GDP比较实物给经济学家带来的尴尬。比如要说明中国的GDP究竟是多少美圆就必须先解决人民币对美圆的汇率问题,经济学家试图用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怎么样呢?从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主张人民币贬值时的低估到现在主张人民币升值的高估,经济学家从2美圆到14美圆之间竟然给出了十多种计算结果,这种误差可能达到7倍的计算是不是还能应用呢?
    1930年,凯恩斯在《货币论》一书中针对这种国民收入的统计含义提出疑问,GDP统计中的各种产品是异质的,怎么可以加总在一起表示实物产出呢?实际上,这种加总和指数问题在理论上是有确定的结论的,即只能是单一产品或稳定状态增长(即所有的产品按同样的比例增长),比如说有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8%,显然不如说去年生产的是21寸电视而今年生产了29寸的电视更清楚。

 对于物价指数的统计也是如此,这种统计只能在单一产品和稳定状态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苹果和梨的价格都增长了10%,可以确定的说物价上涨了10%;但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了15%和梨的价格上涨了5%,或者价格同时上升而苹果和梨的产量比例变化了,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物价指数的。前面所举的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人民币的汇率出现的尴尬结果就是一个例子。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也说,物价指数的统计可能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变化,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物价指数的统计考虑产品的质量变化,由于产品的质量变化太快(比如电视机),那将使物价指数的统计失去意义,因为只要质量变化了就要把它视为一种新产品而不能与原来的产品构成时间序列的指数。联系到国民收入核算的实际,现实中物价指数统计的困难远超出前面的例子,不仅产品的质量经常在变动,而且新产品层出不穷。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目前我国物价指数的计算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而如今在市场上几乎难以找到与1990年完全相同的产品,更不用说占消费支出很大比重的新产品。显然,这种物价指数的计算与实物量的统计相差甚远。
    就人们通常所说的物价指数是指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这种消费者价格指数经常被作为计算实际国民收入的依据。然而,这种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然不是全部产品和劳务的统计,比如资本品的价格变动被排除了,资本品的价格变动是用单独的指数来表示的,由于资本品在我国GDP统计的全部产品中要占到30%左右,所以GDP并不能表示实物量的变动是显而易见的。就消费品而言,消费者物价指数所包含的产品也不是全部消费支出的构成,比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家用电器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只是在2000年时才考虑将其加入到物价指数的计算中。显然,用这种物价指数的方法来计算实际GDP是大有疑问的。
    从上述分析可见,这种实际GDP作为表示实物的统计变量是主流经济学创造的一个神话,之所以把它叫做神话,是因为这种异质实物产品的加总和统计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在实际应用上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实际GDP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主流经济学却使它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并被用于所有的经济学应用领域。
    当然,这种假的实际GDP和物价指数的统计在现实中并不是毫无用处的,正如这种实际GDP和物价指数一直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指标,但只要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分析有所了解的话就很容易发现,经济学家实际上是把实际GDP和物价指数的变动加在一起考虑宏观经济波动,但二者加在一起就是名义GDP,那为什么不直接使用名义GDP呢?名义GDP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最重要的指标,但这种名义GDP绝对不是实物产出的数量和它的货币价格单位,而是与实物或技术完全无关的。 什么是GDP
    我们现在来讨论名义GDP。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名义GDP是一定时期中(如1年)新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这一定义中的关键是价值,这里的价值概念即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从而是可以加总的,但这样加总的名义GDP已经不表示任何实物,而是一个货币交易增加值的概念。如计算国民收入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值法,即把各个企业新增加的价值加在一起,由此构成企业的总收入,这种收入必等于人们的总支出,因为收入和支出是货币交易的卖和买,二者必然相等。这样,从总支出的角度看,人们花1美圆一定有1美圆的GDP。由于GDP所统计的是货币交易值,凡不是货币交易的产出(包括劳务)将不会被计入GDP。比如,足球明星的高额报酬被计入了GDP,而农民自己生产和消费的农产品只要不通过市场交易,就不会计入GDP。
    由于GDP是一个经济中全部货币交易量的增加值,我们可以用货币的交易方程式来表示:MV=PT,即货币数量(M)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V)相乘等于全部货币交易值PT(T表示交易的实物量,P表示价格),而名义GDP的计算则只是所有的交易量的增加值,或从企业会计帐户上考虑的增加值。因此,当假设全部交易值与企业的增加值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即GDP在PT中的比例是稳定的,再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货币交易的增加值或名义GDP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将保持稳定的比例,即。
    上述对名义GDP的说明似乎是多余的,因为这些定义在教科书中都可以找到,但我们这里重述这些定义是为了说明与教科书完全不同的含义,即这些定义可以清楚地表明,GDP根本就不是实物的统计,而是一个货币值。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这个货币值是没有意义的,从而要用实际GDP和物价水平把这个货币值抛弃掉,然后用生产函数去说明实际变量。但正如前面所表明的,这在逻辑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而主流经济学所抛弃的货币和名义变量则正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最本质的东西,即这些名义变量所表示的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在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竞争,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时无刻都感觉到的。在竞争中人们想要得到的和为之奋斗的是什么呢?不是任何实物,而是金钱或货币这种纯粹的价值符号,普通人为了生活和发财的梦想整天忙碌着,企业家和资本家在残酷的商战中沉浮,甚至一些政府官员为了金钱而丧失良心和道德,他们所考虑和追求并不是实际变量而是名义变量,即货币本身。在这样一种比谁挣钱多的游戏中,出现了GDP或名义GDP,这个名义GDP包含着一组由货币量值构成的名义变量,其中有工资、利息、利润、资本、折旧和储蓄、消费、投资等名义变量,由这些名义变量构成了企业为获取利润而产生的财务帐户,即货币量值的成本收益计算。这种成本收益计算完全是以货币价值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的,而根本不涉及任何实物的考虑。正是这一点,使名义GDP成为重要的统计变量,如果假设企业的成本不变,则名义GDP的增加意味着企业赢利的增加,而企业赢利的增加则是企业经营的目的。
    我们现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加总问题,即在国民收入的统计中那些球星和歌星超过千万的高额收入怎么会和面包加在一起构成GDP。为什么面包工人的微少工资可以和球星、影星的收入加在一起构成GDP总量呢?原因只是在于他们都是资本家雇用的,假如利润率是10%,资本家付给面包工人100美圆的工资,就要把面包卖110美圆而得到10美圆的利润,而付给影星的1000万美圆的工资就要从出售电影中收回100万美圆的利润,正是这种性质才使不同质的产品和劳务得以加总。自20世纪30年代人们使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以来,并没有从理论上考虑它的性质和意义。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定义似乎可以作为GDP等国民收入统计的理论依据,在批评了斯密把物质产品的生产作为生产劳动的定义后,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只有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或雇佣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这里只要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用货币计量即可联系到GDP及它的这种增长。需要指出的是,劳动价值论所指的价值并非具体的财富,而是一种被买卖流通的劳动,只有使用价值才是财富具体内容的,价值不是,而是被货币奴役的一种劳动。在真正的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里,价值就是一种劳动,社会经济是是交换关系,而不是供求关系,而交换的原子就是“劳动”(价值),产生“价值”非但不是一种功劳而是一种罪过,正如汽车行驶耗油量越高罪过一大一样。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例证来看。如:一套100米的住房,它的使用价值是在一定条件下客观存在,只要房子不损毁,其使用价值是不变的。但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以前要花5年的工资来够买,而现在要花二十三十年的工资。有人只注意到了物价上涨,其实是被拜货币教和拜物教思维欺骗了,价值量增长带来的是大量劳动者的劳动量被吞噬而变成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时间增加了,他们为了获取与原来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值,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而更多的劳动不是变成可吞噬更多劳动的资本,就是在生产结构上指向了富人的奢侈品生产,而具体的使用价值确与价值量的增加无关。这就是资本主义所谓的经济增长,显然资本主义的这种GDP并非什么生产涵数一样的东西,而是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如前面所表述的,当采用货币交易时,假设所有的企业都是资本主义企业和所有的工人都被资本家所雇用,则马克思的生产性劳动的定义是与国民收入的统计相一致的,即所有的产品都是经过货币的买和卖两个过程,以使货币增殖,而根本不涉及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的具体形式。
    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来讲,重要的是名义GDP,而不是反映实物产出的“实际GDP”,而且这种“实际GDP”根本就不存在。
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
    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前面所列出的国民收入核算的那些统计变量(工资、利息、利润、资本、折旧、储蓄、消费、投资)都被作为实际变量来使用,被联系到生产函数和人们消费的时间偏好,可是这些统计变量都只是名义的货币值。但主流经济学有办法处理,即参照名义GDP和实际GDP的解决方法,把货币工资除以价格水平就成为实际工资,名义利率除以价格水平就成为实际利率,而厂商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条件下只是考虑实际变量,这样就可以把这些变量套用在生产函数上了。如前所述,当这些变量根本就不表示实物,那么主流经济学的这种滥用一定是漏洞百出的。
    先来看折旧,折旧这个概念在实物或技术上是表示固定资产磨损的,但这里却是个价值概念,即由政府规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按几大类每年摊入企业成本的比例。显然,各种不同的机器设备在技术或实物上的磨损是不同的,而且是政府不可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政府要严格规定统一的折旧比率呢,道理很简单,如果政府不这样严格规定,那么企业一定会逃税,这种折旧与固定资产的物质磨损以及精神磨损没有一点关系,美国政府曾采用过的“加速折旧”政策只是减税。实际上,企业在做投资时,即使完全从价值上考虑也不把折旧率作为成本计算的依据,而是采用毛利和投资回收期的方法进行计算。
    对于工资和利息这两种构成企业成本的因素,企业在进行成本收益计算时显然只是采用名义量值,最简单的道理是物价指数只是政府在事后计算和公布的,企业不可能根据政府公布的物价指数向工人和银行修改以前签定的契约,而对产品价格的预测也只能是名义的货币值,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实际变量和价格水平进行“理性预期”,只要对企业实际的成本收益计算稍有了解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但遗憾的是,在主流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根本就没有这种真正的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更没有货币利润的概念。
    这里最使人困惑的一个概念就是资本了。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资本被作为实物的机器设备纳入到生产函数中,即Y=F(K,L),以表明其对实物产出的生产力。但在国民收入统计中,资本只是一个价值概念,它来自于以前用货币计量的投资。奇怪的是,主流经济学在采用生产函数分析时把资本的产出—GDP用物价指数方法分出实际GDP,同时把资本的收益—利率除以价格水平而变成实际利率,但从来没有把生产函数中的资本以及投资去除以价格水平而变成实际资本及实际投资,这种生产函数的计算显然存在着逻辑错误,即把名义值和实际值搅在一起了。同样,在生产函数中,劳动的计量采用的是实际值,而资本却是没有被价格水平除过的名义值,这又怎么能够计算它们各自的边际产出呢?把名义值和实际值的资本劳动比率(K/L)放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呢?这种逻辑上的混乱引起实际经济分析中更为严重的思维混乱。例如,在实际中,所有的资本劳动比率很低的发展中国家都在采用那些资本劳动比率很高的技术,而在美国则出现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列昂惕夫悖论”,可以说,只要使用这种生产函数来分析实际问题,就会导致这种悖论。
    价值的留存量最终多会形成资本,而资本是不是主流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机器呢?对此在统计资料中是不难找到说明的。按照统计资料,美国的总资本中65%左右是地产,而且这个比例在长期中一直保持稳定,由于美国的投资率在长期是稳定的,那么就意味着,由投资所转化的资本增加或资本积累只是地产的增值或地价上升,而根本不是机器的增加。这样,资本就只是那块儿地,资本积累只是人们用更高的价钱(投资)去买那块儿地。当然,除去地以外还有35%的资本,它们是不是机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资本中,绝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构成的,机器的价值只是占总资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书中总是使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美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是中国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机器是由劳动生产的中间产品,美国现在所使用的机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产出来的,以前的机器都报废了,美国的产业工人只有几百万人,而中国却存在几个亿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资本是机器的话,中国完全可以用这些人在1年中生产出美国的这些机器(当然要知道这些机器的生产技术),实际上,中国现在也正在按照这个速度生产机器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在资本的价值上赶上美国的可能性却很小,因为这意味着中国的投资和货币供应量要以比现在高出几十倍的比率增加,当然这里排除了人民币汇率成倍升值的可能性。
再来看投资概念,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投资意味着固定资产或机器的形成。但现实中的投资却只是一个货币额的支出,它可以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和劳务(比如股票和球星),与消费不同的是,投资的目的是要形成价值上的资本存量以获取利润。举一个例子,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如果按照教科书的定义就是把美国的机器运到中国来,但实际上摩托罗拉公司投资的绝大部分并不是把机器运到中国,而是在中国购买土地和雇用工人盖厂房,并雇用我国的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生产,所带来的“机器”只是一个芯片,摩托罗拉公司的投资显然只是使用美国的银行印发的美圆而不是机器。
    采用简化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投资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分成三类,即雇用工人、购买机器设备和直接购买原有的资本存量;对这三类还可以简化为雇用工人和资本存量两类,因为机器只是生产机器的厂家雇用工人和购买原有的资本存量生产出来的,从而可以把机器“还原”掉;再进行简化,使用前述的地产在总资本中占有绝大的比重,我们可以把资本存量理解为就是一块儿数量固定的土地。上述简化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投资的含义,投资作为一种增加的货币额的支出,当它用于雇用工人时将增加工人的工资和同时增加企业的成本,当被用于购买原有的资本存量或土地时将引起资本存量的价格或地价上升,这种资本存量的升值就成为企业的利润,利润就来自于新增的投资购买原有的土地而引起的地价上涨的部分。因此,从实物角度看,投资还可能生产机器,但从价值的角度看,投资与机器是完全无关的,只是与作为价值量的工资和利润相联系。按劳动价值论,价值是一种劳动,社会经济交换的是劳动,而利润或者说剩余价值就是以货币的形式得以兑现的交换中的剩余劳动,而不是具体的剩余“财富”(使用价值)。从系统整体上说亏损或者利润本质上没有什么并别,都是一种劳动消耗或者说剩余,由于企业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卡尔.马克思也把企业当成阶级斗争的产物。在这里资本主义里所谓的价值就是货币,与不是普通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的这种货币关系,即价值量(钱)兑现的是一种“劳动”,而不是具体的“使用价值”(普通人潜意识默认的价值定义)。
    最后来看储蓄和消费。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储蓄和消费的比例取决于人们消费的时间偏好,比如有一种产品——绿豆芽,你今天不吃它明天就会长一节儿,长的长度就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和原来的豆芽相比就是利率,那么,人们什么时候把豆芽吃掉取决于人们的时间偏好,即豆芽的生长速度和人们的忍耐性。按照这种理论,经济学家创立了各种消费函数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的变动,如生命周期假说和世代交叠模型。然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和消费只是一笔货币额,或者说是人们在一定时期获得的金钱支出掉和没有支出的比例,还可以说人们是把钱花掉还是存起来或用于投资去挣更多的钱,而根本就不是按照时间偏好去消费某种实物产品。凯恩斯在《货币论》和《通论》中提出了节俭的悖论和建立在富人有更高储蓄率的消费函数和收入决定理论,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被主流经济学完全曲解了,并被用于对现实经济的解释。举我国现实中的例子,自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增加的经济衰退,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费的大幅度下降。国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消费函数理论来对此进行解释,即消费的下降是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变革引起的人们消费倾向的改变,比如要存钱支付养老、医疗、购买住房和子女的教育费用等,但这种似乎有道理而又看似符合实际的说法却是大有问题的。我们把复杂一些的理论分析留到后面,这里只是指出一个重要的经验事实,即在美国的长期国民收入统计中消费倾向是相当稳定的,是不是美国在一百多年中社会福利制度没有发生变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仅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技术(如新技术革命)和人们的文化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老一代的美国人拼命的攒钱而现在年轻人却大量的负债消费,但奇怪的是,统计上的消费倾向竟然没有变化。确实,上述这些技术上的因素会影响人们消费的时间偏好或时间选择,但它们只能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期货价格),而不能影响国民收入核算统计中货币的消费和储蓄变量,因为这些变量只是表示人们社会关系的货币量值,而与技术或时间偏好完全无关。
    消费和储蓄既然是货币量值,我们可以从货币的角度来解释上述问题,如果假设人们的储蓄是作为银行存款保持的(这在货币供给的统计上即是),那么人们能不能把作为储蓄的银行存款多取出10%用于消费呢?显然不可能,这必然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同样,人们也不能多储蓄10%作为银行增加的存款而没有相应的投资贷款,这也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当人们试图这样做时,必然会使商业银行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而阻止人们改变货币量值消费与储蓄比例的企图,或通过经济波动来加以调节,这即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和节俭的悖论。对于我国1997年以来的消费下降,其重要原因是从1991年以来收入分配发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或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消费倾向的改变则是次要的。
    以上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统计变量的分析表明,这些以货币量值表示的统计变量与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实物、生产函数、时间偏好等技术关系是完全无关的,而是表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用于表示这种特殊的比谁挣钱多的竞争游戏。
    因此对于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来说这种GDP增长是重要的,只要它不增长资本主义就得瘫痪,但是所谓的像生产涵数一样的生产总值是压根就不存在的,它实际上的名称应该叫做“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或者称作“被买卖流通的劳动总和”。一极端的例子,完全军管的社会其价值(依据劳动价值论的价值定义)量将为零,作为价值总量的GDP也将为零,这是把它当成生产涵数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