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里昂西夫之后各类学者对要素禀赋理论其他验证或研究有哪些

2024-05-17 12:48

1. 继里昂西夫之后各类学者对要素禀赋理论其他验证或研究有哪些

在Ricardo模型中,我们用技术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而在第三章的后面,我们证明了即使两国技术完全相同,由于偏好的不同,也可能产生国际贸易.
在这一章,我们将证明:即使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这体现在等产量曲线上),两国偏好也完全相同,仅仅由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也可能产生贸易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的理论模型为,也即两个国家(1和2),两种产品(X和Y),两种要素(K和L).
如果仅有两种禀赋:资本和劳动,甲国资本充裕,而乙国劳动充裕,那么甲国密集使用资本的部门必定更具有竞争力,而乙国密集使用劳动的部门一定更具有竞争力.
4.1 要素充裕度(factor abundance)
要素充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说明:要素充裕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该国绝对要素量无关.
例如,1国资本存量为,劳动存量为,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可以用来衡量.
裕度.
我们从中也可看出,1国相对2国来说,资本更加充裕,劳动更加稀缺,而2国相对1国来说,资本更加稀缺,而劳动则更加充裕.
这说明,我们所说的一国某种要素的稀缺和充裕,只能是相对另一个给定国家来说的.例如,中国相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资本稀缺而劳动充裕的国家;但若相对朝鲜来说,可能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
【问题】如右图所示,哪一国为资本充裕 
答:1国为资本充裕,2国为劳动充裕.
4.2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这个概念时针对产品而言,与国家无关.
要素密集度是指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说明:要素密集度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我们经常说,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无论那种产品,都可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任意组合来生产.生产服装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资本较多的生产方式,而生产汽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劳动较多的生产方式.只要要素是可替代的,这一定可以做到.那么我们是从什么角度认为 "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呢 
其实,我们说"服装相对汽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时候,一个隐含的假定是:在要素价格相同的时候,而生产者又是利润最大化的.
我们称产品X较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当且仅当要素价格相同且生产者最大化利润时,X的要素密集度总是大于Y的要素密集度.这两条等产量曲线是从其系列中任意挑选的,这是因为我们假设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相对价格下,其要素使用比例与生产规模无关.

如上图所示,两条曲线分别表示X和Y的
两条任意的等产量曲线.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红线(更陡)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A,B两点,那么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当要素的相对价格为蓝线(更平)所表示时,那么厂商最优化产量分别在C,D两点,显然X的要素(资本)密集度较Y为高.
或者可以说,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4.3 生产可能性曲线
我们现在由要素禀赋差异推导出生产可能性曲线.在这里,我们假设两国生产技术完全相同.也即:对于X产品,两国等产量曲线完全相同;对于Y产品,两国等产量曲线也完全相同.
如上面左图,1国的要素禀赋束在,而2国的要素禀赋束在.红色的(更陡)等产量曲线代表了X产品的生产技术,而蓝色的(更平)等产量曲线代表了Y产品的生产技术.如果两国都使用所有要素进行有效率的生产某一种产品,那么,1国将比2国能够生产更多X,而2国将比1国能够生产更多的Y.
这反映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就是上面右图所表示的一种情况.其中,较陡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了Y产品的生产优势,这显然是2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较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了X产品的生产优势,这显然是1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4.4 封闭经济均衡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设这两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完全对称,且在封闭经济中它们达到了同一个效用水平(记住:它们的无差异曲线是相同的).
两国恰好与同一无差异曲线相切,得到了它们的自给自足点.
对于1国来说,它的生产优势在X产品上,因此1国的相对价格线较平缓(或者说X更便宜),而2国的生产优势在Y产品上,因此2国的相对价格线比较陡峭(或者说X更贵).
4.5 开放经济均衡
如果两国互相开放,则相对价格平均化,假设这个价格使得两国预算线恰好重合,那么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4.6 对H-O定理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悖论
对H-O理论的第一次实证检验是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Leontief根据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的数据,对H-O理论进行了验证.按照一般认为,美国应该是一个资本充裕而劳动稀缺的国家,因此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证结果却是: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史称"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The Leontief Paradox)
有人宣称1947年为欧洲重建之特殊年份,此年数据不足以论.于是Leontief于1956年又根据美国1947—195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仍然得出同样的结果.后人对此有以下几种解释:
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一个隐含的假设为:对于任何一种要素相对价格,X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如果在某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一些要素相对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要素密度逆转.我们用右图来表示.
由于美国作为最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的要素相对价格存在较大差别,有可能出现在美国为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在其他国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农业).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其他国家生产时的要素密度,因此可能会发生一些误会.
需求逆转(Demand Reversal)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设了两国偏好完全相同或近似.但偏好在决定贸易的模式中,也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一国对于某一商品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偏好该商品,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贸易模式发生改变,这就是需求逆转.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即使它生产辣椒是最具有优势的,它还是要从外省进口辣椒.
我们用图来正式说明.较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1国,而较陡的无差异曲线表示2国,那么根据H-O定理,1国应该出口X,而2国出口Y.但由于偏好(无差异)曲线的显著差异,1国的X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2国的Y的相对价格不低反高.那么国际相对价格则将其平均化.这使得1国进口X,2国进口Y.
基于需求逆转,里昂惕夫之谜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据了绝大部
比重,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然而,用需求因素来解释各国居民的消费偏好的差异可能是有问题的.巴西人喜欢咖啡是因为巴西生产咖啡的结果;法国人喜欢葡萄酒是因为法国地中海沿岸生产葡萄.这似乎又证明,供给创造了需求.
贸易保护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但是,这个解释不能够满足一般均衡的条件:假如美国实行贸易保护农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时,与美国发生贸易的国家都只能以本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去与美国贸易,这似乎很难说得通.或许,仍然可以用贸易保护本国弱势产业的理由去解释.
人力资本密集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自然资源
有人指出,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大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如果考虑到自然资源,里昂惕夫之谜也许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也即:美国看似是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实是在进口自然资源.
4.7 国际贸易对一国要素价格的影响
一国要素价格决定
定义:等产量曲线指产量相等的各要素组合的轨迹,那么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指这个产量使得该产品价值为1的要素组合轨迹.那么,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完全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和商品价格.
等成本曲线指成本相等的各要素组合的轨迹,那么单位等成本曲线指这个成本恰好为1的要素组合轨迹.
由于竞争性假设,我们认为与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相切的应该恰是单位等成本曲线,由于在一国之中,要素相对价格相等,所以单位等成本曲线是同一条,它应该与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同时相切.
所以,当我们画出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再作与它们同时相切的曲线,这个曲线的斜率就决定了该国要素的相对价格.
产品价格的变化
当某种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其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向原点移动,因此可以确定该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另一种要素相对价格下降.
当一国由封闭转为开放
当一国由封闭转为开放,由H-O定理,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而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再由我们上面的结论——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这一结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olfgang Stolper和Paul Samuelson论证的,因此称为"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4.8 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
上一节我们研究了国际贸易对本国要素收益影响的同时,我们现在来探讨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收入差距的影响.
按照4.7中的分析框架,由于两国生产技术完全相同,而面对的世界价格也完全相同,那么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也完全相同,则可推出另一国单位等成本线必定相同,要素的相对价格也相同.
我们认识到,本国和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同时也是间接的生产要素的交换.本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实也是在出口本国充裕的劳动,外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其实也是在出口外国充裕的资本,这将使得劳动和资本的价格最后在两国趋于相等.
以上的分析表明,自由贸易不仅使得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至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模式如何.这个结论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Samuelson在1948年证明的,又称"Heckscher-Ohlin-Samuelson"定理.
4.9 要素增长与国际贸易
至此,我们对贸易原因和结果的分析都是静态的.但事实上,世界每天都在变:技术不断进步,资本不断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生产可能性不断外移.
为了下面分析的方便,我们根据对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程度将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分为"大国"和"小国".
所谓小国,是指那些在国际市场上份额很小,其进出口变动不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对于小国来说,国际市场价格是给定不变的.
所谓大国,是指那些会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很大,其进出口的变动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升跌.
所谓大国小国并非完全由领土面积和人口多少来决定,也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实力,而主要看该国在该商品贸易中的地位.例如,印度是一个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是个小国,而中国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土地面积不大,但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很可能被称为大国.另外,古巴是个小国,国际贸易中也谈不上举足轻重,但在国际食糖市场上,古巴却是个出口大国.
我们在Edgeworth盒的框架下,来考查某一要素的增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可以看出,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要素变动之后,如果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两国生产技术也不变,那么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也不变,等成本线也不变,所以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根据规模报酬不变,那么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因此均衡点从转移到点.
我们可以看出,当某种要素增加之后,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而另一种产品产量减少.
这表明在世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当某要素增加后,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产品产量减少.这就是Rybczynski Theorem.
我们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示这个问题.很明显,当资本增加时,该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产量将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产量将减少.其中,线我们称之为Rybczynski Line.

我们必须注意,上面定理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商品相对价格不变,这其实是一个小国假定.
当我们考虑的是一个大国的时候,则如果该国某一要素增加,那么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进一步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我们称之为出口扩张型增长),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我们称之为进口替代型增长),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
4.10 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福利
我们现在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考虑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区分经济增长的类型:进口替代型和出口扩张型.进口替代型增长为
一般的,对于进口替代型增长,贸易条件效应使得该国福利改善;对于出口扩张型增长,贸易条件效应使得该国福利恶化.我们用图来表示后者.
有时候,贸易条件效应甚至可能超过增长效应,使得增长后该国福利状况比增长前更差.
这种情况称之为"福利恶化型增长"或者"悲惨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它是由美籍印度经济学家Jagdish Bhagwati提出的.
对于出口扩张型增长,还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荷兰病".上个世纪60年代,荷兰发现巨量的天然气资源,但是天然气开采生产的越多,生产出口产业的制造业就越萧条.另外,英国,挪威,墨西哥也出现了同样的经济病状,这是由于新兴部门从传统的工业部门吸引走了资源使其萎缩.
解决办法:对新资源产业出口征税.
国际经济学讲义 web.cenet.org.cn/web/siguoya
对于右图来说,,分别代表1国和2国要素总量束.那么,1国要素充裕度为
2国的要素充裕度为
也即,要素束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决定了该国要素充
哪一国为劳动充裕 
通过专业化生产,两国消费点都在E.这使得两国的效用较封闭状态更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国进口了Y,出口X;2国进口了X,出口了Y.
或者,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个定理最早由瑞典经济学家Heckscher和Ohlin师生俩提出.因此又称H-O定理.
如图,曲率更高的蓝线表示X产品的等产量曲线,而曲率更低的红线表示Y产品的等产量曲线,它们有两个交点,这是与以前不同的地方.
那么,当要素相对价格较高时(较陡),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当要素相对价格较低(较平),Y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这就发生了要素密度逆转.

继里昂西夫之后各类学者对要素禀赋理论其他验证或研究有哪些

2. 1.+联系比较优势理论谈谈你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解。你赞同里昂惕夫之谜的哪种

事实上,在里昂惕夫之后的这些研究一方面保留了“谜”但在另一方面也解开了这个谜。这个谜之所以能继续存在,是因为人们用的是和里昂惕夫相同的方法。只要我们计算的是简单的资本劳动比率,美国就会继续看来像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国,“谜”就会存在。但如果我们对美国的这个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或用美国以外的数据进行检验,就可发现里昂惕夫之谜并没有真正推翻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贸易经济学家在里昂惕夫取得的结果的推动下,已提出看来能说明这些实证检验结果的一系列重要的因素。同时,他们也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原有简单解释作了许多改进。按照重要性的次序,从最不重要的到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对这个谜有以下五种主要解释:

a.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b.需求逆转

c.贸易壁垒;

d.技能和人力资本;

e.自然资源。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对要素密集型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按生产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某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比另一商品高,那么,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这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都比另一商品高。换句话说,如果在中国的相对工资下,玩具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那么,在美国的相对工资下,玩具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尽管美国的相对工资会比中国的高。但是,事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假定在美国由于资本充裕而劳动相对稀缺,资本便宜和劳动力昂贵,美国可能在玩具生产中使用更多的资本而非劳动。这样的话,玩具在美国变成了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在世界其余国家,由于资本较贵和劳动力比较便宜,玩具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就是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其结果可能是:美国出口商品A,它在别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美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同时,美国进口商品B,它在外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

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2022国际商务硕士_国际贸易理论_要素禀赋理论(2)
图1.8 要素密集度逆转

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存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误会。【摘要】
1.+联系比较优势理论谈谈你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理解。你赞同里昂惕夫之谜的哪种【提问】
事实上,在里昂惕夫之后的这些研究一方面保留了“谜”但在另一方面也解开了这个谜。这个谜之所以能继续存在,是因为人们用的是和里昂惕夫相同的方法。只要我们计算的是简单的资本劳动比率,美国就会继续看来像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国,“谜”就会存在。但如果我们对美国的这个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或用美国以外的数据进行检验,就可发现里昂惕夫之谜并没有真正推翻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贸易经济学家在里昂惕夫取得的结果的推动下,已提出看来能说明这些实证检验结果的一系列重要的因素。同时,他们也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原有简单解释作了许多改进。按照重要性的次序,从最不重要的到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对这个谜有以下五种主要解释:

a.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b.需求逆转

c.贸易壁垒;

d.技能和人力资本;

e.自然资源。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对要素密集型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按生产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某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比另一商品高,那么,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这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都比另一商品高。换句话说,如果在中国的相对工资下,玩具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那么,在美国的相对工资下,玩具也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商品,尽管美国的相对工资会比中国的高。但是,事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假定在美国由于资本充裕而劳动相对稀缺,资本便宜和劳动力昂贵,美国可能在玩具生产中使用更多的资本而非劳动。这样的话,玩具在美国变成了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在世界其余国家,由于资本较贵和劳动力比较便宜,玩具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这就是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其结果可能是:美国出口商品A,它在别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美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同时,美国进口商品B,它在外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

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

2022国际商务硕士_国际贸易理论_要素禀赋理论(2)
图1.8 要素密集度逆转

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存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误会。【回答】

3. 里昂惕夫主要观点

里昂惕夫反论,是  济学家里昂惕夫在二战后的1953年根据自己的调查提出的一种于当时占主导的经济论点不同的观点即美国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个论点就是里昂惕夫反论,而后来的经济学家也根据这个论点延伸出了很多相关理论,使得该反论成了一个相关学说。但从全面的角度看该反论也存在着不足需要人们去弥补。 
   1953年里昂惕夫在费城的美国哲学协会上宣读了题为《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重新检验》的论文。论文根据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材料,归纳为50个部门(其中38个部门的产品是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定了“投入-产出表”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其中的一个结论性统计表如图. 
  在表中,美国出口品所需的资本比进口替代品约少16%,出口品所需劳动比进口替代品约多7~8%。对此,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平均每百万美元的出口与国内生产等量的进口替代品相比较,在出口中包含较少的资本和略多的劳动,故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为基础。即美国进行对外贸易目的在于节约其资本而处理过剩的劳动。他指出,过去广泛流行的美国经济的特征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是资本相对有余而劳动相对短缺的看法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里昂惕夫的这个结论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完全相反。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认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一国必然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其丰饶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一时轰动西方学术界,称之为“要素稀少性定理中的里昂惕夫反论”。 
  后来,里昂惕夫根据1951年的材料,对1947年的计算结果进行复核和修正,在1956年提出了第二个研究报告,题为《生产要素比例与美国贸易结构的进一步理论和经验分析》,结果仍发现美国进口替代品所占有的资本高于美国出口品约6%,如把投入-产出系数中的资本替代也考虑在内,则高出17.57%。里昂惕夫反论依然成立

里昂惕夫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