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四万亿政策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为中国带来了多少好处,对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2024-05-03 03:51

1. 这个四万亿政策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为中国带来了多少好处,对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经济总需求=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净出口。在08年紧缩政策和次贷危机影响下,企业投资,净出口大幅下降,导致经济总需求大幅下跌;总需求下降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09年通缩成为焦点问题),同时企业盈利下降,企业开始裁员等等。因此,为了促进总需求,政府推出4万亿的财政政策,同时货币利率和存准率也是下降很大,也就是财政和货币政策一起刺激经济,财政政策提高了政府投资,货币政策提高了企业投资,最终的结果是总需求回升;当然,供给需求平衡的过程中,物价会上涨,就业会增加。
现在的通胀和地方负债,应该是政策的成本,任何的经济政策都是有成本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对宏观政策也是如此。我觉得09年的政策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我们现在没有感受到严重的失业问题;而欧洲,像西班牙,年轻人失业率高达50%以上。

这个四万亿政策在当时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为中国带来了多少好处,对经济有哪些积极影响?

2. 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3.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要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
态,就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需要的新改革等结合起来系统理解。


	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
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
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
系的宏大发展机遇。


	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
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
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
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


	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
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
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
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


	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
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
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
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


	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
“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
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
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


	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
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
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
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
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
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


	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
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


	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
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
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展开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
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
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


	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4. 经济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1. 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

标准作为重复使用的共同文本.主要从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规范企业的生产活动。首先,标准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工艺,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制定和采纳标准,企业可以对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快产品生产的节奏和进度。其次标准具有控制产品质量的功能。标准不仅可以对企业的最终产品提出严格的市场准入要求,而且能够对企业的中间产品进行层层把关。标准不仅可以就产品的成份提出具体要求,还能够通过建立多个指标来限定产品的外观、尺寸等,在保证产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奠定基础。

2. 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创造规模需求,当标准的市场规模增大时,极易形成市场垄断,企业由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相反,缺乏标准或者设计不好的标准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按照一定的业务标准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为国家所有。标准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规范作用被政府充分利用,利用的途径则是将标准以行政意志强制执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独立经营,自主管理,是市场的主体。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均由企业独立完成,产品的质量标准也是由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市场定位自主选择和实施。标准的作用主要通过为企业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得以体现。

二、为科技与产业化搭建桥梁

标准为科技与产业化搭建桥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桥梁和催化剂及技术标准的发展能带动科技进步两个方面。

1. 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催化剂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而科技成果在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标准起着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

首先,技术标准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除需要资金、人力、规模化生产等软件外,技术标准是其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由于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在把新技术转化为产品,以及采用新技术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完成生产的规模化。也无法完成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信息化是新技术的产物,在这一领域*科技更需要与标准紧密结合,新的信息技术往往在产业化之前,一些制式、接口等均须事先约定,也就是标准化需要先行,通过构筑标准化平台,实现互通、互连和资源共享。

其次,技术标准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占领市场的进程。

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意味着在不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市场上的企业均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研发的风险,减少了匿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厂周期,加快了标准拥有者占领市场的步伐.

科研成果可以形成专利,企业可以将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纳入企业标准。通过技术标准这个载体,企业可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并使其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效益。

2. 技术标准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

首先,市场准入所设定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它将引导、促使科技界及相关方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速度。其次,与科技成果紧密结合的技术标准在推广过程中显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反过来又会刺激和激励科技研发的进一步开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

所以说,要想提高标准的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得到科技研发的支持。得到科技研发支持的标准将起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这种作用又能进一步带动科技进步,从而又一次推动标准的发展。

三、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

标准对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 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

标准作为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在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某产业或产业环节对新标准的采纳,能对处于该产业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在高标准企业的影响下,处于产业上游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其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与高标准企业要求相适应,处于下游的产业由于应用高标准的产品,其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新标准的确立,都意味着潜在市场机会的出现和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因此,标准的确立不但牵动着单个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产业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

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标准不仅可以通过政府有意识的推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将相应产业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将标准与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结合.进而调整现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其次,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强化符合标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保证企业依照标准进行生产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优化产业布局的目的。

四、为促进贸易和统一市场创造条件

标准为促进贸易和统一市场服务主要体现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市场的形成两个方面。

1. 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调节。但是,市场经济中存在契约不完整、调节时间过长,代价太高等许多复杂问题,都能导致价格调节机制的失灵。更重要的是,单纯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只能实现供求的总量平衡,无法对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秩序的其他方面形成约束。

标准能弥补价格机制的不足,引导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因为1)标准作为市场准入制度的补充,可以将那些不符和标准的、危害人们安全健康的产品排除在市场之外,保证商品流通环节的安全。2)在商品的交易过程中,标准成为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的信息,让消费者以此为依据,决定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引导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3)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有机结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标准和技术法规所包含的有关条款.可以成为解决市场纠纷和进行贸易仲裁的参照文本。

2. 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标准是人类社会交流和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准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和延伸的需求而产生发展,并且为促进贸易和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急剧增加,新兴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广泛传播,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标准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利用,标准对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要求适应了建立国际统一市场的需求。

五、为国际竞争提供手段

标准为国际竞争提供手段,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1. 标准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在WTO/TBT协议中规定,各国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应以已有的国际标准为基础。2002年,ISO、IEC两大国际标准化机构根据WTO/TBT委员会的重大决策,描绘了确保全球经济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宏伟的标准化战略蓝图——“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接受”。另外,在国际贸易中,除了国际标准,产品所要销售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标准成为双边贸易的重要规则。

2.标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竞争的手段。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就容许国际标准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标准间的差异是同时存在的。WTO/TBT协议也指出;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以保护国家安全等为目的,办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构成歧视或对国际贸易的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构成岐视或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总框架内,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市场的占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标准战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积极运作的一种微妙的外资调节方式,成为后发达国家自我保护的工具。

六、为实践以人为本提供支持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最佳秩序和共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标准所包含的巨大经济利益,同时还要关注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标准的重要作用。通过标准战略的推行来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人的健康与安全,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1. 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提供的这种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1)在标准中规定生产和操作的流程以及最终产品应符号的安全指标,使工人的生产和大众的消费得到基本的安全保证。2)在标准中规定产品标志、标签、说明书等需要明示的内容,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证。3)在标准中建立比较高的性能指标,带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得到较高层次的生活享受。4)通过对标准包含的各指标加以细分,对标准本身进行模块化和内部组合,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 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带来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代际延续的良性循环。这种保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体现:1)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增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标准的各项指标,可以对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层层把关,防止超量排放污染物。2)技术标准可以规范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在资源的开采、能耗限定、产品节能等方面可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规范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标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关系到国际大市场的开拓和国际利益的争夺,而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标准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失去这些前提条件,标准不仅不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可能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为此,我们在认真了解和贯彻现行标准的同时,更要对现行标准的结构、内容和支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标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5. 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育新,国民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发展开局良好。”17日,国家统计局发言人邢志宏用“稳、新、优、好”概括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特点。
稳与新:各月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就业充分活力足
——运行稳。“一季度经济增长平稳、就业扩大、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运行格局良好。”邢志宏说。

经济增长平稳。一季度经济增长6.8%,与去年四季度持平,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稳定在6.7%—6.9%区间。
就业稳步扩大。1—3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0%、5.0%和5.1%,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2、0.4和0.1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4.9%、4.8%和4.9%,分别比上年同月下降0.1、0.2和0.1个百分点。
“一季度,各月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特别是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继续保持在5%以下。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上年同期增加188万人,就业比较充分是经济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标志。”邢志宏说。
物价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继续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商品供应充足、供需基本平衡。同时,工业生产价格涨势在放缓,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进口增速继续高于出口增速,顺差有所收窄,进出口更趋平衡,外汇储备保持基本稳定。
——动能新。“一季度创新驱动效应非常明显,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邢志宏介绍,今年以来,新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据统计,一季度新登记企业132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1.47万户,增量可观。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6%,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同时,网上零售额增长35.4%,快递业务量增长30%以上,增速继续加快。“‘互联网+’深度融入各行业各领域,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邢志宏说。
优与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7.8%,民间投资增长8.9%
——结构优。一季度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协调性持续提高。
看产业结构,服务业主导作用继续增强。一季度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达到56.6%,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1.6%,高于二产25.5个百分点。工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在规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比重达到12.7%,装备制造业比重达32.2%。
看需求结构,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在继续增强。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46.5个百分点。“在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正在向品质消费转变,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都是消费领域新变化。”邢志宏说。
看投资结构,在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过程中,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农业、社会领域投资增长均超20%,高技术产业投资在产业投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最重要的是,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60%以上,一季度增长8.9%,增幅比去年全年加快2.9个百分点。
看外贸结构,从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占比在提升;从贸易主体来看,民营企业出口占比进一步提高;从区域来看,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明显快于全国。
——效益好。一季度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绿色发展积极推进,成为经济运行亮点。
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5%,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1—2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6.1%,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4.5%。“在去年很高的基数上继续保持增长,非常不容易、非常难得,反映了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邢志宏说。
全国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依然快于人均GDP增长,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2%,清洁能源比例上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韧与足:中美贸易摩擦难不倒中国经济,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何种影响,成为关注焦点。对此,邢志宏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中国经济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中美贸易摩擦难不倒中国经济,更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国经济韧性好,调整适应能力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投资和消费一起拉动,中国从出口大国转向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大国。
“过去几年,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内需为主的经济结构。”邢志宏透露,2008年到2017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105.7%,中国通过内需对冲了外需减弱影响。“最终消费支出连续5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和出口、投资相比,消费波动性明显小一些,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潜力足。中国每天新增企业上万家,去年研发投入占GDP比例2.12%,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研发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根据世界相关组织排名,去年中国创新指数排名第二十二位。
“创业创新使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是了不起的潜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邢志宏说,经济活力、动力、潜力不断释放,使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
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大。作为发展中大国,无论是从发展空间、产业体系,还是宏观调控空间看,中国经济都有很大回旋余地。
“中国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即使有些行业受到影响,另外一些行业可能还在加快发展,能弥补、促进、支持遇到困难的行业。”邢志宏说,中国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政策调控工具多、空间大。所以,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风险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态势。

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长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6. 旅游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什么?

作用于影响
旅游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摆脱地区贫困,因其投入一般较低,因此对贫困地区的帮助是巨大的。
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
合理和优化了产业结构部门,作为非生产性行业,带动了其它的相关产业。
.跨国旅游的飞速发展对本国的外汇收入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旅游业详解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的组成要素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
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
旅游服务:是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
旅游种类
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
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总结
其实旅游业不仅仅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带来推动作用,更多的能够促进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成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相互认同才能使得全球合作的沟通更流畅和有效果。

7. 竞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竞争为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竞争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8. 国民经济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肩负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在新的时期,我们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标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

    标准是在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中,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从无序状态经过升华提炼,协商一致,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所有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我国的标准,按级别日前分成四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种类可以分成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试验标准、过程标准、服务标准和接口标准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标准的外延不断扩展,各标准主体之间的利益互动更加频繁,标准的作用和地位经历着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标准不仅可以规范局部市场的产品生产和业务流程,还可以越出地域和国别的界限,成为人类社会所广泛遵守的规则。从有形商品到服务贸易,从技术规范到社会责任都被纳入标准范畴。所以标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现就标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分六方面作个简要介绍:

    一、为生产活动提供规范

    标准为生产活动提供规范,主要体现在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及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两个方面。

    1. 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

    标准作为重复使用的共同文本.主要从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规范企业的生产活动。首先,标准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工艺,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通过制定和采纳标准,企业可以对复杂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快产品生产的节奏和进度。其次标准具有控制产品质量的功能。标准不仅可以对企业的最终产品提出严格的市场准入要求,而且能够对企业的中间产品进行层层把关。标准不仅可以就产品的成份提出具体要求,还能够通过建立多个指标来限定产品的外观、尺寸等,在保证产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奠定基础。

    2. 降低运行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创造规模需求,当标准的市场规模增大时,极易形成市场垄断,企业由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相反,缺乏标准或者设计不好的标准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按照一定的业务标准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为国家所有。标准对企业生产活动的规范作用被政府充分利用,利用的途径则是将标准以行政意志强制执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独立经营,自主管理,是市场的主体。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均由企业独立完成,产品的质量标准也是由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市场定位自主选择和实施。标准的作用主要通过为企业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得以体现。

    二、为科技与产业化搭建桥梁

    标准为科技与产业化搭建桥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桥梁和催化剂及技术标准的发展能带动科技进步两个方面。

    1. 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催化剂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而科技成果在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标准起着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

    首先,技术标准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新产品进而形成产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除需要资金、人力、规模化生产等软件外,技术标准是其非常重要的支持条件、由于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在把新技术转化为产品,以及采用新技术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完成生产的规模化。也无法完成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信息化是新技术的产物,在这一领域*科技更需要与标准紧密结合,新的信息技术往往在产业化之前,一些制式、接口等均须事先约定,也就是标准化需要先行,通过构筑标准化平台,实现互通、互连和资源共享。

    其次,技术标准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占领市场的进程。

    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意味着在不同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约定。市场上的企业均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研发的风险,减少了匿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生产和市场推厂周期,加快了标准拥有者占领市场的步伐.

    科研成果可以形成专利,企业可以将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纳入企业标准。通过技术标准这个载体,企业可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新产品,并使其生产标准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效益。

    2. 技术标准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

    首先,市场准入所设定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它将引导、促使科技界及相关方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加快生产技术的更新速度,缩短产品更新周期,加速产品换代的速度。其次,与科技成果紧密结合的技术标准在推广过程中显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反过来又会刺激和激励科技研发的进一步开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进步。

    所以说,要想提高标准的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得到科技研发的支持。得到科技研发支持的标准将起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催化剂的作用,这种作用又能进一步带动科技进步,从而又一次推动标准的发展。

    三、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

    标准对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的作用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 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

    标准作为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在促进产业的延伸和市场的拓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某产业或产业环节对新标准的采纳,能对处于该产业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在高标准企业的影响下,处于产业上游的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其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与高标准企业要求相适应,处于下游的产业由于应用高标准的产品,其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新标准的确立,都意味着潜在市场机会的出现和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因此,标准的确立不但牵动着单个企业的命运,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产业乃至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表现为群体突破的态势。

    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标准不仅可以通过政府有意识的推动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而且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将相应产业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将标准与产业政策进行有效结合.进而调整现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其次,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强化符合标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型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保证企业依照标准进行生产的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优化产业布局的目的。

    四、为促进贸易和统一市场创造条件

    标准为促进贸易和统一市场服务主要体现在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市场的形成两个方面。

    1. 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市场经济的运行主要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调节。但是,市场经济中存在契约不完整、调节时间过长,代价太高等许多复杂问题,都能导致价格调节机制的失灵。更重要的是,单纯依靠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只能实现供求的总量平衡,无法对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秩序的其他方面形成约束。

    标准能弥补价格机制的不足,引导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因为1)标准作为市场准入制度的补充,可以将那些不符和标准的、危害人们安全健康的产品排除在市场之外,保证商品流通环节的安全。2)在商品的交易过程中,标准成为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的信息,让消费者以此为依据,决定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引导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3)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有机结合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标准和技术法规所包含的有关条款.可以成为解决市场纠纷和进行贸易仲裁的参照文本。

    2. 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

    标准是人类社会交流和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准要适应市场不断发展和延伸的需求而产生发展,并且为促进贸易和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急剧增加,新兴技术在国与国之间的广泛传播,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标准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利用,标准对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要求适应了建立国际统一市场的需求。

    五、为国际竞争提供手段

    标准为国际竞争提供手段,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1. 标准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在WTO/TBT协议中规定,各国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应以已有的国际标准为基础。2002年,ISO、IEC两大国际标准化机构根据WTO/TBT委员会的重大决策,描绘了确保全球经济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宏伟的标准化战略蓝图——“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接受”。另外,在国际贸易中,除了国际标准,产品所要销售国家或地区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标准成为双边贸易的重要规则。

    2.标准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竞争的手段。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就容许国际标准的普遍约束力和国家标准间的差异是同时存在的。WTO/TBT协议也指出;任何国家都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以保护国家安全等为目的,办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构成歧视或对国际贸易的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构成岐视或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

    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总框架内,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市场的占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标准战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积极运作的一种微妙的外资调节方式,成为后发达国家自我保护的工具。
 
    六、为实践以人为本提供支持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最佳秩序和共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不仅看到标准所包含的巨大经济利益,同时还要关注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标准的重要作用。通过标准战略的推行来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人的健康与安全,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1. 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

    标准提供的这种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1)在标准中规定生产和操作的流程以及最终产品应符号的安全指标,使工人的生产和大众的消费得到基本的安全保证。2)在标准中规定产品标志、标签、说明书等需要明示的内容,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证。3)在标准中建立比较高的性能指标,带动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得到较高层次的生活享受。4)通过对标准包含的各指标加以细分,对标准本身进行模块化和内部组合,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2. 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带来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代际延续的良性循环。这种保障可以从如下两方面体现:1)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增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标准的各项指标,可以对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层层把关,防止超量排放污染物。2)技术标准可以规范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标准在资源的开采、能耗限定、产品节能等方面可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规定,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规范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标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关系到国际大市场的开拓和国际利益的争夺,而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标准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失去这些前提条件,标准不仅不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且可能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为此,我们在认真了解和贯彻现行标准的同时,更要对现行标准的结构、内容和支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标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