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024-05-04 03:18

1. 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比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 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呀,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 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准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 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2008年奥运会中国能拿多少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 数量 、长度等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在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的质量 ;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 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 、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 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显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 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概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  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能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的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一)     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 、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二)     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规律 、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作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不是计算正确。
(三)     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 、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比自行车速度快等。
(四)     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操场大约能站多少名学生……例如,我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概念,就准备了很多的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到底有多少呢?学生乍听到要数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的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的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数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呀?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满满地装上10次倒在一起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算,根据单量估算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 厘米 、克和千克以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单位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单位:黑板长4—— ,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大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以前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 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算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用步子跨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算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砖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的房子在装修时有的地方整块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来以备填补地面接触墙处。
在“五一”黄金周放假前,许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计划,借此契机,我设计了一个“理财小能手”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出行前先估算出这次旅行大概要花费多少钱,比如说,车费多少、餐费多少、景点门票多少、 纪念品费多少等等,合计大约是多少。旅游结束后,与你的估算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既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又增强了他们估算的应用意识。
 四 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果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286+312,有的学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结果约是600;有的学生则把286估成整百数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再次,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篇2     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 
    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通过排队报数,让学生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引导学生观察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等等。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 
    估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缜密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触类旁通,结合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周密、细致的思维,对问题正确地作出判断,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结合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寻找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这种合情合理的估算,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快速发展,实现优化解题。      

3. 如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进行大致的估计。它的本质就是在不要求准确值的情况下,在允许的范围内,迅速找出精确值。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也只需要粗略的数据就能解决问题,这其中充分体现了估算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激发估算的兴趣,形成一些估算的策略,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与实践。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学习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4.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例如:六年级学生去秋游,师生共39人,车票和门票每人104元,应该准备多少钱?教学时我首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应该准备多少钱?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后让学生独立估算“39×104≈”,并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将39估成40,没有异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将104估成100还是110更符合实际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敲。显然,因为估少了钱不够,使多数学生再次达成共识,并确定把104估成110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李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面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能不能买大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要30元,两袋面至少要60元;买牛肉至少要19元;买大鱼至少要25元;总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买大鱼了。这类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从数学上看,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适当缩小。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5.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

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方向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开设了估算课程。的确,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教好估算真不容易!那么,究竟如何适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置生活化的估算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教好估算不容易,其中一个很的原因是学生主动估算意识极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感受估算的魅力,从而增强估算的意识。
如对低年级的小朋友,就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老师和六年级小得多;知道9比10少一些,比7大一些;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1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每条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几条船?每条船要租金20元,50元够不够?等等。
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要多得多,最终从精确计算“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不少教师也许会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的估算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计算、解决问题还是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如一年级的《今天我当家》中“到超市购物,想买香菇、盐、面粉,笑笑的妈妈带了3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会如此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很完美。但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1、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是否正确。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掌握多样化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技能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对学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

6.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1. 培养估算意识,体会估算价值,让学生喜欢上估算 
学生的估算意识淡薄,主要原因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较多地进行精确的口算、笔算练习,形成了学生精算的思维定势。有部分教师在估算教学的定位上出现偏差,将目标定位在只教会往大估,或是看到“大约”就估算,做一些机械的训练,这可能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式,使得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估算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2. 注重方法指导,实现方法多元化,让学生创造性的估算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不是凭空猜想,它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结果也不是唯一的,所以估算方法的运用有两个目的指向:一是计算要简便,很快就可以计算出大概结果;二是估算的结果要尽可能接近实际结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和体验,在比较中理解估算方法的深刻内涵。 
3. 旨在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估算的内在价值。单纯地用算式进行一种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就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时要把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如:“有350位同学要外出旅游,有7辆车,每辆车56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把56看成50,这时7辆车一共可以坐350人,就算把数字估小,350人仍能坐,那么每辆车56座肯定够坐了。第二,把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妈妈带了100元钱,买衣服要48元,袜子12元,够吗?”把48看成50、12看成20,就算把这两个数都估大了,答案才70元,所以100元肯定是够了。第三,让估计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如在超市购物付钱时,就需要把钱尽量估算得与精确值接近些,可采用把一个数估大、一个数估小等方法。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估算教学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估算欲望,才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得估算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显现估算的内在价值。唯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自觉地加以运用。

7.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优越性。 
  小学生每天都接触到数学,但由于受以往数学精确性、严谨性的影响,学生主动估算的意识极为薄弱。要想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估算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景,让学生正确认识并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例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购买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别看成与其接近的整十数,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妈妈带的钱够。再例如: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在此例中适当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带的钱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用估算方法去解决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开展游戏,激发学生估算兴趣。 
  估算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要让估算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创设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游戏。例如: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估重比赛。我挑选了一些物品,水果、鸡蛋、鱼等等。让学生依次掂量这些物品,写下这些物品的重量,最后我和学生一起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看谁估计的重量最接近实际重量,谁就被评为“估重小能手”。经过这次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估算的信心。激发学生对估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结合教学,渗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测,而是一种有根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将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近似估算法。可以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227+382=?的计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先估算,得出两种估算结果:一种是200+400=600;一种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确定和在600-610之间,当学生精算后与估算结果对比,从而判断结果是否正确,提高了正确率。 
  2、联系实际估算法。让学生记住人数,动物的只数、数的棵树、乘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发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过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学生用了错误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导学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吗?菜油会比菜籽更多吗?很快学生就知道是错误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时,如果遇到数过大或过小,难以估算,就先估计单位数,再根据单位数量估算过大或过小的数。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带领学生到学校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出100米的实际长度,并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样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计一颗花生的重量,我们可以先估计100颗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颗花生的重量了。 
  4、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的规律进行估算。 
  四、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合理应用。 
  估算的结果是不唯一的、开放的。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结果,有时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视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 
  例如:六年级学生去秋游,师生共39人,车票和门票每人104元,应该准备多少钱?教学时我首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并达成共识,应该准备多少钱?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后让学生独立估算“39×104≈”,并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将39估成40,没有异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将104估成100还是110更符合实际呢?这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敲。显然,因为估少了钱不够,使多数学生再次达成共识,并确定把104估成110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购物,带了100元,她买了两袋面,每袋30.4元,又买了一块牛肉,用了19.4元,她还想买一条鱼,大一些的每条25.2元,小一些的每条15.8元。李阿姨带的钱够不够买小鱼?能不能买大鱼?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够不够买小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不超过31元,两袋面不超过62元;买牛肉不超过20元;买小鱼不超过16元;总共不超过62+20+16=98(元),李阿姨的钱是够用的。第二问“能不能买大鱼”可以这样估算;买一袋面至少要30元,两袋面至少要60元;买牛肉至少要19元;买大鱼至少要25元;总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经超过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买大鱼了。这类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从数学上看,第一问要判断100元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适当放大;第二问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适当缩小。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常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和创设估算情境,会开发出他们无限的创意和智慧,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与估算能力

8. 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意识31

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方向之一,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开设了估算课程。的确,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教好估算真不容易!那么,究竟如何适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设置生活化的估算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教好估算不容易,其中一个很的原因是学生主动估算意识极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感受估算的魅力,从而增强估算的意识。
如对低年级的小朋友,就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老师和六年级小得多;知道9比10少一些,比7大一些;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1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每条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几条船?每条船要租金20元,50元够不够?等等。
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要多得多,最终从精确计算“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不少教师也许会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的估算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计算、解决问题还是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如一年级的《今天我当家》中“到超市购物,想买香菇、盐、面粉,笑笑的妈妈带了3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会如此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很完美。但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1、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是否正确。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掌握多样化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技能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对学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