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的彼得·林奇

2024-05-18 22:56

1. 20世纪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的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Peter Lynch)彼得·林奇是当今美国乃至全球最高薪的受聘投资组合经理人,是麦哲伦100万共同基金的创始人,是杰出的职业股票投资人、华尔街股票市场的聚财巨头。彼得·林奇在其数十年的职业股票投资生涯中,特别是他于1977年接管并扩展麦哲伦基金 (Magellan Fund)以来,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不仅使表哲伦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共同基金,使其痪产由2000万美元,增长到84亿美元,而且使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林奇也因此而收获甚丰。惊人的成就,使用权林奇蜚专用金融界。美国最有名的《时代》周刊称他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则称誉是股票领域一位超级投资巨星。并在1988年被晨星公司(Morningstars Co.)选为年度最佳基金经理人,且获得全美13所大学颁赠荣誉博士学位,1990年宣布退休时,据说个人总资产达4500万美元,闲暇之余喜爱打高尔夫球、航海及听歌剧。彼得·林奇从事的投资经营中,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凡,并以股票天使自居。彼得·林奇和约翰·罗斯柴(John Rothchild)合着三本着名畅销书:《One Up on Wallstreet》 ,《Beating the Street》及《Learn to Earn》。

20世纪全球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的彼得·林奇

2. 彼得·林奇的选股策略

先可以肯定的告诉您,中国确定有这样的人,只是大家低调不公开而已,想跟庄做看加我 
首先是超出常人的勤奋。他每天6点15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点15回家。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过两个长假,其中的一个: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去英国,用3天时间调查。

  林奇不是技术分析的理论派,而是靠调查研究的实践派。他每天都会在午餐见一家公司,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走访五六百家公司,阅读近千份年报。另外,林奇还是最早调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经理,比如他发现Volvo时,连瑞典的分析师都没去过它的工厂,后来林奇仅在这只股票上就赚了7900万美元。

  其二是超出常人的投资理解和悟性。他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公司业绩的成长性三方面都很关注

3. 彼得•林奇:基金经理常是狂妄自大患者

我对彼得·林奇近乎—无所知知,但显然他是—位伟大的投资者,而他最近的退休声明更展现出其超凡的谦逊特质。依据我的经验,狂妄自大是成功人士的通病,而且也几无例外地让这—群体深受其害。
 
 狂妄自大的英文‘hubriS“源于希腊语hybris依照词典的解释,是指”源于过度自傲的骄横“,此外,这个词还含有对道德法则的放肆与蔑视之意。希腊人认为狂妄是一项不可饶恕的罪名,他们说:”上帝欲要其灭亡,必先令其骄横“《圣经》上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土耳其有句谚语,叫作”上帝憎恨傲慢的人。狂妄自大还包含有淡淡的一丝自恋。惠特曼就在《自我之歌》中写道:“我发现只有贴在我自己筋骨上的脂肪最为香甜。”
 
 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重复,但是它自然成韵”,许多权倾一时者以为自己总能例外,但最终仍成了狂妄自大的牺牲品。未能适可而止的拿破仑就是狂妄自大的一个明显受害者。维克多·雨果说,临近最后,“上帝都厌烦了他”。相反,拳王阿里在清醒之时倒是深知狂妄自大的危害所在,他说:“我是说过我是最伟大的,但我从来没有如此想过。”
 
 彼得·林奇让我敬佩的一点是,他没有被媒体的炒作冲昏头脑,以至于相信自己真的是一个无须勤奋工作就可以成为超级明星的投资天才。显然他知道,若狂妄自大,他自己也难逃魔咒。事实上,根据媒体的报道,林奇要退休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工作的时间太长,工作强度太大了。当年在富达开始投资生涯之时,他几乎从不在周六日工作,后来他需要每周六都去办公室,再后来连周日也要去办公室,再后来,他发现需要回家加班了。
 
 成功会催生狂妄自大,因此出现各种类型的事业上的狂妄也就不足为奇。我曾见到许多非常有能力的首席执行官后来都变得过于自信甚至自恋,他们以为少待在办公室,多出去打打高尔夫或什么的,公司照样可以有效运作,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等到形势恶化,他们还不知道原因何在。还有一种是智力上的狂妄。当一个领导者开始相信自己的决策永远正确,自己的眼光无比独到之时,他就只会听进去那些符合他自己想法的意见而仇视挑战他质询他的下属。开会时只有领导滔滔不绝而下属却沉默不语,就是这种狂妄的指示信号。
 
 另外,当极度平易近人以及拥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开始以为可以依靠魅力,而不是对下属严格与忠实的评估来管理企业时,狂妄的害处也再次显现出来。我就知道这样的一家公司,它的高层管理圈在私下抱怨说,该公司主席总是会“想尽一切甜言蜜语让你面带微笑走出他的办公室”。但问题是现在他们已经看穿了这一点,微笑无法长久,但是不信任却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投资圈处处可见狂妄自大者,尤以年轻人群体为甚。老一些的投资者也会夸夸其谈,但是毕竟市场给他们打上了深深的谦卑的烙印。在做对了几次市场判断之后,一个投资经理人会开始相信自己真如丘吉尔所说,拥有“全能之眼”,即“那种可以穿透话语和事物表面的深入而独特的本能—它虽然隐约可见,却能够准确穿透砖墙,也能让人先于大众发现猎物的踪迹。与这种能力相比,专业知识、学问、学位、名声、清晰的头脑以及十足的勇气都不值一提”。
 
 我认识的很多投资经理人都曾—度以为自己有“全能之眼”,而视“勤勉”与“有序的思维”为无物。有些人成了酗酒之徒,有些人抛弃妻子热衷于寻花问柳,有些人沉醉于别人的歌颂,还有一些人就堕落了。然而投资的竞赛如此残酷,业绩数字是如此无情,他们事业上的脚步都陷入了停滞。
 
 还有一种群体性的狂妄自大。《圣经·创世纪》就记载了人类第一次狂妄的经历。在示拿地,傲慢的人们想要“传扬我们的名”,于是开始造一座城和一座可以“通天”的神塔,他们把这座塔称为“巴别塔”。上帝走在这座城的街上为这个种族的狂妄自大而震怒。他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得人们互相难以理解。这样做效果明显,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果然舍弃了建造的城市与神塔,四散至世界各地。
 
 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公司,甚至一个田径队都会成为群体性狂妄自大患者。成功孕育自满、过度自信以及傲慢这一致命组合。本世纪初,大英帝国就为狂妄自大所拖累,而《曲终人散》就是对此最后的诠释。多年前当一切顺风顺水时,纽黑文铁路、通用汽车、IBM、施乐等公司也充斥着狂妄的情绪,而如今,旧金山49人队和乔·蒙大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摩根士丹利也要小心不要被狂妄自大所伤。我在这里要向披得·林奇脱帽致敬,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意味伟大的投资者,更是因为他没有患上狂妄自大这样的通病。

彼得•林奇:基金经理常是狂妄自大患者

4.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作者简介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乔丹对篮球的贡献,其共同之处在于把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彼得·林奇出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MBA学位;1969年进入富达管理公司研究公司成为研究员,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 在1977-1990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人职务的13年间,该基金的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投资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富达的旗舰基金,并且是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也名列第一。13年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他是富达公司的副主席,还是富达基金托管人董事会成员之一。现居住在波士顿。 1990年,彼得·林奇退休,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轰动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