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现在恢复怎么样

2024-05-20 07:28

1. 汶川现在恢复怎么样

恢复的很好,在汶川,兴邦,先兴家园。爱国,先建好汶川。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
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二年之际,四川经济日报记者一行,踏上有着“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美誉的全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的这片土地,感受到的第一印象。
俗话说,苦难兴邦。
在汶川,兴邦,先兴家园。爱国,先建好汶川。
“住上好房子,拥有好身子,过上好日子。”是汶川人民要去实现的“汶川梦”。
从县城到乡村,好房子,随处可见。
曾经,威州镇茅岭村,是高山贫困村。
现在,村里的荒坡,种了李子树;黄土平房,变成二层小洋楼。
红瓦、白墙,云雾之间,隐现出民居墙上的彩绘,好一幅“云中山居图”。
村民马元虎,正在他新修的小二层里收拾行李,他和家人明天要去县城,参加两年一次的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我们已在县医院免费体检过好几次了,一切正常,身体好得很。”
2012年,汶川启动全民健康示范县创建,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全民健康免费体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汶川全民健康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列入国家级试点项目,汶川县成功创建全国慢病防控示范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专业的医疗服务,“一小时医疗服务圈”全面形成。
健康的体魄,让老百姓有更充沛的精力和干劲投入到建“家园”的奋斗中。
汶川县漩口镇,一片热火朝天。在“来料加工首届技能大赛”中经过激烈角逐后,年轻姑娘唐小苗获得了一等奖和5000元的奖金,捧着大红的奖牌,唐小苗对记者说,农忙时,干庄稼活,农闲时,不出门就能当工人,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同一时间的雁门镇过街楼村,村民们正忙着参加各类就业培训,村主任尚忠福正在向全村人发送最新的就业信息。
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百姓。近年来,汶川坚持“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总体思路。按照“南林北果+特色畜牧”的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个一万亩”“汶川三宝”等产业基地和特色水果,让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绿色百亿工业园区”建设,从技改、品牌、共享等角度出发,让绿色工业提档升级;打造美食、美景和美宿知名“目的地”,让康养旅游提速发展。
来源:经营管理者

汶川现在恢复怎么样

2.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汶川地震灾区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针对灾后重建的工程质量问题,穆虹表示,5月4日召开的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总结会的结论表明,截至今年3月,灾后恢复重建没有发现重大违纪违法和重大安全质量问题。

  回应

  甘肃44户“问题房”已整改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甘肃陇南44户有质量问题的重建住房已完成整改重建,其中43户群众已入住新房。

  昨日,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媒体对陇南文县住房质量问题报道后,甘肃省纪委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核实。

  泽巴足表示,甘肃对房子有质量问题的44户居民作了妥善安置,搭建了102间板房,并安排了生活必需品。并制定重建方案,在征求44户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方案,其中43户就地重建,1户加固维修,4月中旬所有的土建完成,有43户已经入住了新房。本报记者 杨华云

  重建故事

  灾民新房设宴款待援建者

  把身前的小酒杯推开,拿来一个饭碗,自己斟了半碗酒,干了下去。“如果你没有见过震后的残垣断壁,你就不能完全体会感恩这个词。”喝完酒后赵方才说。

  赵方才今年60岁,是什邡市蓥华镇竹溪村十六组村民。地震前,除种田外,他还是村里有名的赤脚医生。在当地,他家属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地震时,赵方才一家所住的2层砖瓦房部分倒塌。

  “没有钱,也没有想过,要翻盖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赵方才老伴刘守琼说,没有想到,反倒是因为地震,他们能住进新房子。

  4月底,住了将近3年过渡板房后,赵方才夫妇搬进了由北京援建的安置房。房子位于蓥华镇,75平米的两居室,自己没有掏一分钱。

  昨日,获知援建安置房的北京建设者重返什邡,赵方才一家起个大早,准备了一顿家宴,将援建者左德华等人,请到自己家里做客。在酒桌上,赵方才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

  刘守琼说,现在他们生活无忧,因为老两口每月每人能领到700多元的“退休金”。

3.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昨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汶川地震灾区41130个国家重建项目中近95%已经完工,预计到今年9月底,将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
针对灾后重建的工程质量问题,穆虹表示,5月4日召开的灾后重建监督检查工作总结会的结论表明,截至今年3月,灾后恢复重建没有发现重大违纪违法和重大安全质量问题。

  回应

  甘肃44户“问题房”已整改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甘肃陇南44户有质量问题的重建住房已完成整改重建,其中43户群众已入住新房。

  昨日,甘肃省副省长泽巴足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在媒体对陇南文县住房质量问题报道后,甘肃省纪委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核实。

  泽巴足表示,甘肃对房子有质量问题的44户居民作了妥善安置,搭建了102间板房,并安排了生活必需品。并制定重建方案,在征求44户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方案,其中43户就地重建,1户加固维修,4月中旬所有的土建完成,有43户已经入住了新房。本报记者 杨华云

  重建故事

  灾民新房设宴款待援建者

  把身前的小酒杯推开,拿来一个饭碗,自己斟了半碗酒,干了下去。“如果你没有见过震后的残垣断壁,你就不能完全体会感恩这个词。”喝完酒后赵方才说。

  赵方才今年60岁,是什邡市蓥华镇竹溪村十六组村民。地震前,除种田外,他还是村里有名的赤脚医生。在当地,他家属于较为富裕的家庭。地震时,赵方才一家所住的2层砖瓦房部分倒塌。

  “没有钱,也没有想过,要翻盖住了十几年的老房子。”赵方才老伴刘守琼说,没有想到,反倒是因为地震,他们能住进新房子。

  4月底,住了将近3年过渡板房后,赵方才夫妇搬进了由北京援建的安置房。房子位于蓥华镇,75平米的两居室,自己没有掏一分钱。

  昨日,获知援建安置房的北京建设者重返什邡,赵方才一家起个大早,准备了一顿家宴,将援建者左德华等人,请到自己家里做客。在酒桌上,赵方才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

  刘守琼说,现在他们生活无忧,因为老两口每月每人能领到700多元的“退休金”。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4.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9月14日,来自中央媒体和全国各省(区、市)35家党刊的74位负责人和记者奔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为期3天的采访,见证灾后重建奇迹,感受中国力量,讴歌时代精神。
目睹安县福利院老人的幸福生活
采访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于上午11点到达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这座由辽宁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标准最高的社会福利中心。
走进院里,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福利中心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记者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老人们的幸福瞬间。
“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来自辽宁党刊集团的副总编辑李增福欣喜不已。
见证北川县城的巨大变迁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

5.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水磨镇:羌城成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
距世界文化遗产古迹都江堰市34公里的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受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曾被夷为平地。灾后重建,水磨镇致力于旅游转型,成功实现从工业到旅游业的“腾笼换鸟”。2010年4月,联合国为其颁发了“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金字奖牌。
在广东佛山的强力帮助下,水磨镇的雄姿重新凸显,修葺一新的藏羌寨子与川西民居相依相融,相映成辉。藏羌回汉等各民族同胞携手共建繁荣幸福的新家园;藏羌百姓愉快和睦相处,生活惬意;成功的灾后重建,已经为他们的新生活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水磨镇位于汶川县南部山区,全镇4025户人,户籍总人口11517人,是藏、羌、回、彝汉等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水磨镇一直以农业为主。它依山傍水,曾被周边一带居民称为“小江南”。姚向东所居住的老人村更是充满传奇。这里与外界往来素少,但山水养人,村民大多健康长寿,年过八旬者仍是满头青丝。
重建后的水磨镇依山势地形而建,高低错落,十几条巷道纵横交错其间,单体建筑完美结合了现代化建筑结构和功能设施以及羌族独特建筑文化特征。不仅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而且还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
镇上最雄伟的建筑是临岷江支流寿溪河岸拔地而起的春风阁。阁楼刚刚落成,色彩油润,漆墨散香。
春风阁是有讲究的。阁楼架梁结构是汉民族特色,还多少有点上海世博会“中国红楼”结构的味道。而春风阁的用色、装饰却是藏羌风格。与春风阁并肩联体耸立的,是造型经典的羌族碉楼。这个奇特的建筑群,不仅象征民族团结,显现藏羌汉人民共同的文化与理想,同时,也见证着水磨镇人所走过的艰辛的重建之路。
如今,当人们走进小镇的中心位置——和谐广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水磨镇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广场以东,是有着浓郁的藏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中国羌城,以西是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广场中央,是藏族同胞的吉祥白塔,白塔上圆下方,不断变化。其上方由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浮雕组成,下方有佛珠和观音普渡众生的图案镶嵌。广场上还有禅寿老街牌坊、水磨亭等大型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各民族风情。当地群众把和谐广场称为水磨镇“建筑纽带”、“民族团结之心”。
如今的水磨镇,不仅拥有民族特色鲜明、新颖别致的建筑群,更有日益兴旺起来的商贸和产业。水磨镇党委政府发展产业和商贸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叫整合资源,扬各兄弟民族之长,共谋发展。
水磨镇在产业发展上,着眼各民族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乡镇。以老街羌城为核心,打造古城旅游;以环线旅游带和茶园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休闲农家旅游。生态茶园、猕猴桃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传统种植区和场镇形成一体化、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发展带。
根据水磨羌城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汶川和水磨两级政府和对口支援方经过客观科学的分析研究,确定以旅游观光、文化追踪、休闲度假、避暑纳凉、餐饮娱乐为主题和定位方向,把羌城变为步步是景观、处处是文化、家家是特色的真正意义的不夜城。
穿行在羌城七大业态分布区,人们无不感受到水磨镇民族和谐的魅力。
靠河边的水磨大道,是酒吧、水吧、咖啡吧体验区。羌城桂城街,有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文化工艺品等。餐饮、乡村酒店、浮山特色产品、百货、服装、家电、农副产品纷纷登场。
黄昏时分,水磨场镇上,和谐、万年台、羌秀、羌笛、羊皮鼓等几大广场,华灯初上,汇聚着身着藏、羌、汉等各种民族服装的音乐和舞蹈爱好者,那昂扬的旋律、欢快的舞步,把这个多民族居住的美好家园装扮得更加迷人。
来源:小康

汶川现在重建到什么程度?

6. 汶川重建到现在有什么变化?

9月14日,来自中央媒体和全国各省(区、市)35家党刊的74位负责人和记者奔赴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为期3天的采访,见证灾后重建奇迹,感受中国力量,讴歌时代精神。
目睹安县福利院老人的幸福生活
采访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于上午11点到达安县社会福利中心。这座由辽宁省援建的社会福利中心,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标准最高的社会福利中心。
走进院里,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在阅览室读书。福利中心餐厅、娱乐室、医务室等一应俱全。记者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老人们的幸福瞬间。
“看到老人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我很欣慰,回去后我要将灾后重建中所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体现在我们的党刊上。”来自辽宁党刊集团的副总编辑李增福欣喜不已。
见证北川县城的巨大变迁
在崛起的新北川,映入记者们眼帘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民房、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没想到,真的没想到重建得这样又快又好!”记者们感叹重建创造的奇迹。
记者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震撼”。《今日新疆》记者谢中说,第一个震撼是被巨大的地震灾难所震撼,惨烈的地震废墟给我很大震动,让我的心情沉重;第二个震撼是被重建速度和重建成果所震撼,这样短的时间就兴建起这么美的一座新城,速度之快、成果之大,真是奇迹。
把恢复重建的奇迹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从东汽新基地到映秀新镇、水磨新镇,从北川新县城到都江堰、彭州记者们边看、边问、边记,见证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镜头、笔头记录下了灾区人民幸福的生活、灿烂的笑脸。
地震灾后重建的巨大变化,让记者们惊叹不已。新疆《兵团建设》记者刘云月说:“灾区不仅实现了住房的重建,也实现了产业的重建。我要把四川灾后重建和创新的思想带回新疆去。”青海《党的生活》记者韩军表示,要将这次采访的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发表在党刊上,把四川灾后重建奇迹传播给青海人民。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说,这次采访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有不少的收获,也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做媒体的有责任把四川灾区人民在恢复重建中表现出来的战天斗地的事迹,以及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告诉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7. 汶川现在怎样了?

已经重建好了,卧龙镇是重灾区,汶川特大地震中,卧龙镇距离震中只有8公里,因此遭受了极大损失,所有农户全部受灾,98%以上的房屋严重受损或倒塌,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元。
程跃红,汶川县卧龙镇熊猫基地的科研工作者,早上7点,已经背起行囊,前往人迹罕至、陡峭险峻的深山,开始一天的工作。他的任务是回收红外相机、进行巡护监测取样,每次要经历8个小时以上才能回到研究基地。
2008年5月12日,那是程跃红刻骨铭心的一天。长时间的剧烈震动,一时间山崩地裂、尘土滚滚,交通水电中断,大熊猫研究中心内的设施严重受损,有着“熊猫故乡”美誉的卧龙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特别是卧龙人视如珍宝的生态环境,往日秀美的绿色仙境成为满目疮痍的凌乱伤口。“当时到处是散落的石块,大熊猫被吓得目光呆滞;周边的平武、北川等地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卧龙本地长势良好的箭竹大多位于悬崖峭壁,地震后山体破碎,无法采伐,大熊猫食物陷入枯竭。”
熊猫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困境。所幸,在广东以及全国人民的援建下,经过十年的恢复,卧龙镇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卧龙,启动了生态恢复工程,人工植苗和点撒造林,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在广东援建及香港特区政府的援建下,援助项目达23个,援助资金约14.22亿元,实现了全域重建。“先后建设了卧龙镇中心小学、卧龙社会福利院,再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这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饲养、繁育及大熊猫野外培训基地。而大熊猫的数量也由原来100只左右上升到150只。“不仅如此,因为生态的恢复,如今在卧龙还发现了雪豹等濒危珍稀物种。”大熊猫研究基地负责人对记者说。
为了确保重建后受灾农户生活稳定和卧龙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决定支持卧龙开展可持续发展项目25个,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经济发展、人才培训等。“现在省道303线通车了,游客进出也方便得多。”卧龙特区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卧龙将整合区内乡土文化资源、藏羌文化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以及独特的大熊猫文化,在数字化管理、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推动生态旅游。
说到自然环境保护,往往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冲突。为此,卧龙镇通过打造缓解动物与人冲突项目,作为保护熊猫的另一重要举措,如今的卧龙人,与科研人员一起守望着绿色天堂。通过聘用和培训当地村民,引入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把人与自然的和_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一位村民成为大熊猫的守护者,谱写出一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歌。
来源:小康

汶川现在怎样了?

8. 四川汶川已经建设成什么样了?

已经根据每个地方的特色建设的很好了,汶川水磨镇禅寿老街上游客如织,独具羌族特色的碉楼、绿水青山环绕的环境吸引了附近不少自驾游客;自此向北,在县城附近的高半山上,漫山的樱桃己挂满枝头,再过不久,这一当地百姓的“致富果”,将通过各类电商平台从汶川发往全国各地
在巨灾中挺立,在毁灭中新生。从地震后的百废待兴,到如今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背后,是一座城市十年来的涅_重生。
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
“我们每天要炸40多斤酥肉,卖上百碗豆花”。临近午饭点,是博爱新村饭店老板杨云刚和妻子最忙碌的时候。今年,他家多聘请了一名厨师,装修了两个包问,扩大了经营规模。“来映秀的人多了,做饭店生意自然能成。”杨云刚说。
如今的日子,是杨云刚从来没想到过的。地震时,杨云刚家里的房屋垮了,所幸家人平安无事。援建的新房竣工后,一家人搬回了映秀镇,随后,夫妇俩用一楼门面开起了饭店,杨云刚说,饭店取名博爱,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大家的恩情。
在映秀,迈入新生活的,不只是杨云刚一家人。在镇上的东莞大道两旁,分布着大量的餐馆、旅社、商铺,如今“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已成为小镇特色。
映秀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地,地震把昔日秀美繁华的小镇几乎夷为平地。重建完成后,映秀转向发展旅游,不少居民用援建房屋做起了旅游经营,镇上陆续开起了几十家民宿、餐馆,当地居民不再像从前一样外出务工挣钱,大多留在本地做起了小生意。
十年间,在汶川的各个地方,“重生”故事不计其数。在映秀镇西南方向,从前烟囱耸立、空气污浊的工业重镇水磨如今山清水秀、游人如织;在海拔1970米的雁门乡萝卜寨,自驾游车辆如长龙般地来回穿梭在山谷间
近年来,依托交通、生态环境等优势,汶川县深入实施全域旅游,以“康养游”为代表的旅游业逐渐兴起。据介绍,2017年,汶川县全年接待游客600.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7.0254亿元,老百姓更是借助重建发展的时机,唱响了旅游致富经。
“大家看中的是水磨的环境,这里依山傍水,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地方。”水磨镇彭家沟农庄的负责人殷建说。地震前,他在镇上经营一家采砂场,从2010年开始,看着镇上人气越来越旺,殷建开始瞄准了旅游业。
2015年,殷建和几个合伙人投资建设了农庄,农庄除了普通住房,还有几间山间木屋,每到节假日基本是爆满。今年,殷建盘算着对农庄继续扩建,推出更高端的山顶木屋、户外拓展培训、露营等项目。殷建说,和他一样,大家都看好水磨的旅游发展,好多人都把自家房屋改成了农家客栈。
截至目前,汶川先后打造了包括映秀地震遗址、三江生态风景旅游区、水磨古镇在内的lJ"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包括绵_、威州、龙溪在内的4个4A级旅游区和包括克枯、雁门等10余个集休闲、餐饮、观赏为一体的旅游村庄,农家休闲屋、旅游精品线路也得到大规模开发。
要让老百姓看到希望
从地震后的百废待兴到如今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背后是一个城市十年来的艰难转型和重生。
在地震中,汶川全县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624亿元。
“这里离震中只有2.3公里,办公楼基本都没有了,生产也中断了。”阿坝铝厂副厂长王庆_说,阿坝铝厂是汶川乃至阿坝州工业中最大的制造企业,在地震中损失惨重。
和阿坝铝厂一样,汶川一共有276家工矿企业在地震中受灾。地震前,汶川的工业产值占整个阿坝州70%以上,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工业强县,地震使汶川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达139.1亿元。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安排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很快,广东援建工作组进驻汶川,进行对口支援,经过75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科学重建为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打下坚实基础,重建完成后,后续如何发展振兴,实现产业“造血”,是当时汶川面临的艰巨任务。很快,这一难题就摆在了时任汶川县委副书记的张通荣面前。
“地震造成县域内基本农田、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原有的产业体系受到致命打击,产业发展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张通荣说,在重建之时,汶川多地已不适合再发展原有产业,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来源: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