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

2024-05-17 07:25

1. 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

2. 看完康德的批判哲学

主题:读后感
  
 第一段:看了什么书籍
  
 第二段:有什么感悟?
  
 第三段:对自己生活有什么改变没有?
  
 今天上午,经过几天的奋战,终于把康德的批判哲学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总的印象就是有点难懂。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尤其讲什么先验、后验、理性、感性、经验、审美、道德律令、善恶、至善等名词。目前自己只是了解了一些名词概念,但整本书,还是不太明白到底讲了什么。到了最后几章的时候,自己开始慢慢有点懂了他讲的内容了。不知道是不是之前积累的术语逐渐能够让我理解这里面讲的内容了。不管怎么样,虽然不记得大部分内容,但是一个可喜的成就就是看完了这本书籍。这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
  
 以前自己总是不把看完书籍后的感想记录下来,而是把它看做是应该要做的。这导致自己一直没有阅读的成就感。总觉得这就是在完成任务。如今我掌握了写作习惯,以后看完任何一本书,我都会把一些心得记录下来。这样我的阅读体验感一定很棒。
  
 至于对自己生活有没有改变。这个肯定有的。那就是现在能够静下心来看书。这是一个好现象,不需要自己再一直玩手机了。我认为看书是十分考验耐心的。有时候,看书看烦躁了,就会想着怎样让自己变得轻松,就会想着让自己玩手机。每次都是这样,屡试不爽。如今看完一本书,这是好的开始,那么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样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相信自己,坚持下去,一定可以的。加油。

3. 康德的批判哲学现实意义

康德批判哲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尤其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超前性,至今没有过时。

一,康德提出的认识有限性思想,预见了后现代思想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康德生活在18世纪中,西方后现代思想产生于20世纪后,康德和后现代似乎不搭界。但康德的认识论哲学,提出了人的有限性思想。这种观点和尼采的相对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以及后现代哲学,不谋而合。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非常有限,只能认识现象界,即和时空感觉有关的经验界;至于现象界以外的世界,不是科学认知的范围,这个世界叫物自体。
康德提出的有限性思想,意义重大,直接启发了后来的许多思想家。
比如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人的存在的有限性。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为有死亡的界限;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因每个人都是被抛到世界上,无法预知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海德格尔的生命有限性思想,指明了西方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即人的生活充满偶然性,人根本无法预知生活的目的,因为上帝已经倒下,终极目标无法确定。

尼采的哲学同样包含着生命有限性思想。
在尼采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价值,没有绝对真理,一切都源自人的创造。换言之,世上所有存在的意义,都出于偶然性,出自超人意志的创造力。
超人为自己立法,为别人和社会立法,这种创造激情,并无普遍律令,一切源自生命意志的创造力。
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导向生命、文化的有限性,在尼采眼中,除了永恒的超人意志外,世上其余价值都是相对之物,都可以解构和破坏。
尼采的相对主义价值观,和康德相对主义认识论,如出一辙。它们都否定绝对主义真理观,主张人类知识或文化的相对性,即偶然性。

二,康德提出的时空直观理论,符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具有很强的超前性。
康德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局限于现象界,即局限于时间、空间感知的范围。其中,时间感知的世界和因果、关系等知性范畴有关;空间感知的世界和几何学、量化分析等概念有关。
根据康德观点,人类科学知识的最大外延是时间、空间,超出时空范围的东西,不属于认识对象,不是科学知识。康德的上述看法已被现代相对论所证实,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根据康德的观点,作为知性范畴之一的因果关系和时间感觉有关,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时间条件先行决定了因果关系的本质。
换言之,科学知识探求的因果关系,如物理运动的因果关系、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生命现象的因果关系等,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这件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所有这些因果关系都和时间有关,为特定的时间条件所限制,一旦脱离时间条件,所有因果关系马上失效。

康德的观点已经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证实。根据相对论原理,现代科学知识以时间和光速为前提,在没有超过光速的前提下,先有原因、后有结果的因果关系,才能成立。
一旦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时间马上静止,因果关系失效,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出现。
如果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间倒流,因果关系倒转,即先有结果,后有原因。这种认识逻辑,显然违背人的时间常识,是不可思议的。
事实证明,直至今天,物体的运动速度不会超过光速,所以用因果关系范畴,解释宇宙、自然界秘密,依然有效。这是康德哲学的伟大洞见。
三,康德提出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理论,符合现代量子力学原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根据康德哲学,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是世界影响了人,而是人影响了世界。这就是“自然向人生成”这一哲学命题的启发意义。

康德认为,绝对客观的世界是不存在的,绝对客观的认识也是不存在的;换言之,世界和认识都和人有关,和人的感觉或思想有关。
比如,我们不可能独立、客观地看世界,不可能隔着透明玻璃看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千世界,已经经过了人的感官过滤(时空直观),经过了人为加工。现象界是二手世界,不是本色的一手世界。
很多人批评康德,指责康德是唯心主义者。不错,康德从不嫌弃别人称他为唯心主义者,恰恰相反,在西方哲学史上,绝大多数著名思想家都是唯心主义者,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黑格尔、胡塞尔等等。

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不是客观真理,而是感觉材料和知性范畴的结合;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不是来自外部世界,不是与客观世界的符合,而是来自人的主体性,来自先天知性范畴的普遍必然性。
康德提出的主观认识论哲学和现代量子力学遥相呼应,已经得到量子力学的科学证明。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人们不可能独立、客观地认识世界,只要观察、研究世界,就已经对世界产生了某种干扰或影响;换言之,绝对客观、中立的认识是不存在的。
再者,量子效应原理已经证明,量子状态的坍塌,有待于观察者的介入,离开认识的观察者,事物的确切状态无法确定。
举个例子,一朋友到家中做客,家里有两个房间,一个客厅,一个卧室。如果不亲自到房间看一下,就无法确定朋友到底在哪个房间,这叫不确定性的量子状态。只有看到朋友,量子状态坍塌,才能确切知道朋友的位置。这就是观察者的作用。
总之,康德哲学包含许多重要的科学启示,这些哲学洞见已经得到现代自然科学的证明,这足以说明康德哲学具有当代意义,值得人们继续深入研究。

康德的批判哲学现实意义

4. 德国哲学家康德论述了,不管宇宙在时间上是否具有开端,都是不正确的。难道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吗?

康德的思维有一点进入时间与时间之外的临界点了。时间不只有一个,通常同时存在多重时间。A时间还没有结束,B、C、D、E……等等时间已经开始了。一般人的大脑不可能超越时间,也就是对于康德来说人的大脑(特指康德的大脑)无法认识时间以外的‘’东西‘’,不管时间有没开端,人脑(特指康德的大脑)不可能认知时间的开端(有开端的话),人脑也不可能认知那个“无开端”(如果时间没有开端的话)。
所以这个“都是不正确的”,当理解为“人脑都是不正确的”,也就是“人脑都是无法去(对时间的开端)认知的”。
康德没有弄懂时间是什么,连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都没有弄懂时间的真实内涵。所以他们对时间的表达描述都是片面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得自己弄懂时间的真正内涵,才能明白,或者找已经真正弄懂时间内涵的人学习。

5. 康德的四个悖论 求其证明经过

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
  (一)正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二)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的;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可分的.
  (三)正题:世界上存在有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四)正题:存在着世界的最初原因;反题:没有世界的最初原因

康德的四个悖论 求其证明经过

6.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阐述的时空观念有没有前人提过?

没有,绝对没有,要不康德就不是康德了。
把人类认识能力区分为感性和知性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也就是认为时空是完全不同于知性概念的直观(确切的说,是先天的直观形式),是康德最主要的哲学贡献之一。不过最初做出这种区分并不是在《纯批》而是10年前也就是1770年就职论文《论可感世界与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原则》(见李秋零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第二卷,这篇论文对时空本性的阐述要比《纯批》详细不少,似乎要难嚼很多)。很多学者认为,正是这篇论文标志着康德从前批判阶哲学段转向批判哲学阶段的标志。随后整整十年内,康德几乎不吃不喝弄出了个至今还在折磨着世人神经系统的《纯粹理性批判》来。

7.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作者简介

杨祖陶,1927年1月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研究专家,尤精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晓芒,1948年4月生,1982年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研究领域广泛,尤精于康德哲学研究。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作者简介

8. 康德三大批判精粹的介绍

康德“三大批判”原著深奥难懂。本书编选者力求通过认真比较、借鉴和独立取舍的选文,以不太大的篇幅反映出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的精神原则、论证方法及至其全部体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