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吉利汽车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2024-05-18 01:43

1. 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吉利汽车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企业并购外企是不关是因为盈利,还有获取技术,人才的目的,同时进行海外扩展,走国际路线。
所以,单拿利润来说沃尔沃对吉利的贡献就太片面了。
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已经在吉利车型上使用了,以前那个只是便宜没质量,没安全的吉利形象正在成为过去。
新能源领域近些年火热,而环保也正是沃尔沃一直来所追求的,相信新能源一定是两家公司未来的一个共同努力点。
10年上海车展的那辆天地概念车正是沃尔沃充分的考虑了国人的需求而研发出来的。这说明,沃尔沃已经是中国人的了,值得骄傲。

吉利收购沃尔沃对吉利汽车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2. 吉利和沃尔沃宣布合并,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力?

2021年的2月24日,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召开线上发布会,宣布不合并了,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如纯电架构、自动驾驶、采购、领克海外等方面深入合作。发布会释放的核心内容已经被铺天盖地报道过,这里就不在啰嗦,我就来说一下我比较关心的问题。
现在的吉利和沃尔沃是双赢的,起码现阶段,这还没有达到吉利的预期,就拿去年136万辆和今年的132万辆,吉利汽车的销量大部分还是集中在中国本土市场。
对于吉利品牌来说,还是没有完全成为一家优秀全球性汽车企业,吉利算是较早一批提出全球化思路的民营汽车企业,而吉利的愿景也是成为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所以才有了后面吉利收购沃尔沃、英伦、宝腾、路特斯,国产汽车出口欧洲,工厂、技术研发、产业分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区域。
  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后重新在香港和未来在瑞典上市,不仅能解决吉利目前拥有8大品牌所需的现金,还能为吉利和领克品牌提供更便捷的品牌、技术和广告等输血,让吉利和领克品牌越做越强,而吉利集团能玩转如此多的品牌吗?毕竟不是所有品牌都能赚钱,而沃尔沃目前处于二线品牌弱势地位的情况下,经销商大幅降价拉升销量,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后可能让沃尔沃未来品牌价值进一步削弱,直到未来耗尽完沃尔沃所有的品牌和技术价值,到时候高价卖掉沃尔沃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合并谈判的过程中,吉利汽车宣布了申请科创板上市的计划,紧接着沃尔沃就发布公告称,由于吉利汽车计划在A股科创板挂牌上市,双方的合并计划就已经暂时搁置了。当时沃尔沃方面还特地强调,一旦吉利汽车完成上市相关事宜,双方就会恢复谈判。

3. 沃尔沃与吉利汽车还是要合并?年销量200万的超大车企将产生

2020年还剩下最后一个月,在年初2月的时候,车坛传出消息指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两家汽车品牌,即吉利汽车与Volvo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合并,组建一个更强盛的国际汽车集团,但后来因为新冠状肺炎疫情的爆发,此事沉寂了下来。

再加上数个月前,吉利汽车正在筹备回归A股,以致吉利与沃尔沃双方的合并谈判暂时搁置;直到日前,这件事又有了新的进展,看来双强合并的计划已势在必行。

根据海外媒体报道,沃尔沃首席执行官透露,吉利与沃尔沃将在明年(2021年)第一季就双方合并的计划重新启动谈判。他还说:“此次强强联手,旨在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

?一旦成事后,这一个新的业务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来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并且在下一步考虑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届时,整合后的新集团将继续保持旗下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Polestar、宝腾、领克,以及莲花跑车和Smart小型车等品牌的独特定位。

吉利汽车目前在香港的市值约为160亿美元;沃尔沃在2018年5月曾提出IPO计划,后因贸易紧张和行业下滑以致计划被叫停,而沃尔沃在取消IPO计划前的目标估值据称在160亿至320亿美元之间,但据称投资者只愿支付120亿至180亿美元。

这也意味着,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合并后将创建出一家价值至少在350亿美元的车企。根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两家公司合并后的年出货量将超过200万辆,与德国BMW的汽车出货量相当,此次合并更能强强联合,不管是核心技术、安全技术还是供应链方面都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沃尔沃与吉利汽车还是要合并?年销量200万的超大车企将产生

4. 吉利沃尔沃寻求合并整合 将跻身全球车企市值TOP10

在收购沃尔沃汽车十年之后,吉利正在寻求与这家来自北欧的豪华品牌寻求更高程度的合并整合——不仅仅是在业务层面,而且在至关重要的资本市场上,双方也要实现高度统一。
2月10日,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双双发布公告,官宣了双方正在推进整合的消息,并刻意强调了“协同”效应。

这种“协同”的主要表现,除了研发生产之外,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双方将会以同一主体的形式,登陆资本市场。
这意味着合并一旦落地,目前在香港挂牌的吉利汽车(目前市值约180亿美元),将会迎来市值飙升,并由此跻身全球车企市值TOP10。
吉利沃尔沃公告整合
按照沃尔沃的官方表述,这是一次“强强联手”的整合,目的是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并特意强调“强强联手”能够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并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以及财务方面实现更加有效的协同效应。
沃尔沃还具体表述称,业务重组将会使得吉利和沃尔沃更充分地实现规模优势,能够集中资源引领行业变革。
另外,这次重组后,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等还将保持各自的品牌定位不变。
在资本市场方面,重组后的新公司将会通过在香港H股挂牌的吉利汽车实现上市,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挂牌。
吉利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中也表示,正和沃尔沃探讨通过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以打造一个“强大的全球集团”,能够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同时也确认了新公司将在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
从纵向的角度观察,再结合此次双方共同发布的公告,表明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十年之后,正在把这项并购推向深入——这一次涉及到的是技术、成本控制、财务和资本市场的深度整合。
十年之后“感情”加深
2010年3月,吉利宣布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
在当时,这是一桩轰动业界的“蛇吞象”式的收购交易。
即便是已经沦落至被收购的境地,但是作为一个来自北欧的豪华品牌,在被收购之前的2009年,沃尔沃汽车依然在全球卖出了33.5万辆汽车,同比跌幅10.6%,是过去十年的最低值。
而作为收购方的吉利汽车,当年销量是33万辆,但是同比增长率是48%。
这种体量和品牌上的大同小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当时收购中的一个细节——吉利保证沃尔沃的“绝对独立运作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两个品牌独立经营,虽然同在吉利旗下,但属于并行关系。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个约定对于打消沃尔沃和福特的疑虑、快速推进收购事宜,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现在十年过去,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沃尔沃在2019年的销量达到了70万辆,翻了一番还要多,而吉利的销量更是超过了136万辆,增幅超过四倍。
业务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十年前那桩收购交易的成功——借助于吉利的收购和资金支持,沃尔沃度过了金融危机带来的破产危机,而且实现了高速发展;同样借助于这次收购,吉利的技术和品牌溢价能力大幅提升,全球化战略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包括领克使用沃尔沃的CMA平台等,都意味着双方在技术上的合作交流,相比收购之初,水平已经大幅提升。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吉利和沃尔沃把合作推向更高层次,也就是此次双方共同提及的业务整合。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从时机的角度来看,双方也表现出了高度默契。
整合时机凸显“默契”
理论上,吉利这次和沃尔沃的业务整合并没有板上钉钉。
吉利在公告中的表述是,这笔交易还没有具体时间表和详细计划,而且还得经过双方董事会和股东、监管机构的批准,同时还要考虑“市场情况”。
沃尔沃汽车官方发布的公告与之类似。
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吉利和沃尔沃能够在一些关键事项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就披露相关信息,意味着在业务和资本市场的“合并整合”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默契。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时机的选择也颇为微妙。
在2018年5月,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吉利控股选择了花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来推进沃尔沃在香港和瑞典上市,估值为160亿-300亿美元。
《金融时报》当时的报道称,吉利希望沃尔沃独立上市的估值能够超过300亿美元。
不巧的是,2018年的资本市场走势不佳,香港恒生指数从2018年1月底超过33000点的阶段高点,最低跌至当年10月份的大约25000点一线,跌幅超过了24%。
这让沃尔沃寻求的多达300亿美元的估值难以实现,后来也就没有了下文。
这还不是全部。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的2016年,沃尔沃就向包括瑞典养老基金在内的三家机构投资者,以可转换优先股的形式筹集资金50亿瑞典克朗,这一动作被普遍解读为沃尔沃将会寻求独立上市。
现在的市况完全不同了。
自从进入2019年以来,港股市场基本围绕27000点左右震荡走稳的趋势较为明显,这在客观上为吉利和沃尔沃的重组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跟2018年的单边下跌走势大不相同。
所以从时机的角度来看,吉利和沃尔沃选择在此时推进合并事宜,相当于选择了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而且即便按照早前报道中160亿美元的保守估计,新集团的估值也将达到340亿美元,超越排名第十和第九位的日产汽车(约200亿美元)和福特汽车市值(320亿美元左右),铁定跻身全球车企市值TOP10。
技术变革“倒逼”整合
在这轮汽车行业100多年来罕见的技术浪潮里,以电动化、自动驾驶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经推动了包括驾驶体验在内的革命性变化,并且成为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趋势。
仅从技术角度去看,这对沃尔沃和吉利的整合是一个利好。
因为自从发明了汽车史上第一条安全带之后,沃尔沃就在有关“安全”方面储备了相当的技术实力,也正是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很早就拥有了包括CitySafety在内、已经具备了初级自动驾驶能力的安全系统。
而在无人驾驶趋势明朗化以后,沃尔沃也开始不断升级自己的相关系统,这意味着其尽管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但在技术创新层面并不是很吃亏。
对于吉利来说,不仅仅因为其在过去的十年间销量翻了四倍多,更在于其背靠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所以沃尔沃的技术叠加了吉利的本土化优势之后,带来的协同红利极具诱惑力。
众所周知的是,虽然无人驾驶已经成为一款车的核心竞争力,但研发无人驾驶系统却并非易事——成本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
所以无论是大众和福特,还是宝马和戴姆勒,都选择了联合研发的路径,以分摊研发成本。
相对于上述公司,吉利和沃尔沃同属吉利控股旗下,在合并重组后,将会在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获得更大优势。
结语:
从当初的收购,到双方在技术上合作,顺利推出领克,再到现在进行合并重组,并打算挂牌香港甚至斯德哥尔摩,都表明吉利和沃尔沃的合作在走向深入,落地实施的话,将诞生一个年度销量超过200万辆、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化车企——这既是吉利的目标,也是沃尔沃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拟议中的合并整合,对于新集团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5. 整合重组,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能撼动现有市场格局吗?

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迎来复工、复产的首日,吉利汽车释放了2020年开年以来汽车圈内的第一大重磅消息。

2月10日晚间,吉利汽车(HK.00175)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与沃尔沃汽车AB公司(沃尔沃汽车)管理层初步讨论,以探讨通过两家公司的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据悉,重组后,沃尔沃的资产将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未来还考虑在瑞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公告显示,截至目前,合并的具体时间表和详细计划尚未制定。受此消息影响,今日吉利汽车港股高开8.61%,报价14.88港元。截至收盘,吉利汽车涨5.69%,每股报价14.48港元,市值1332.7亿港元。
自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后,十年时间,沃尔沃汽车从瑞典起家,华丽转身为全球化的豪华汽车品牌,吉利汽车也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屡创新高的市场占有率,并逐渐向世界舞台迈进。如今,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吉利汽车控股与沃尔沃集团的谋划重组,将为双方的发展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是否会撼动现有的市场格局?值得关注。
新集团规模优势更加突出
吉利汽车的公告发布后,瞬间在资本圈和汽车圈引发热议。随后,一封吉利控股集团致员工的内部沟通信也随之流出。
这封内部信透露道,未来吉利汽车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更高占有率,加速全球化发展;沃尔沃汽车要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亚洲及其他市场开发力度,持续改善成本结构。因此两家公司的重组,将使得双方共同受益。
吉利汽车的公告显示,组建全球集团后,将可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同时还将保持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和极星的品牌个性。对此,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表示:“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更加强大,更具竞争力。”
沃尔沃方面则认为,此次整合旨在促进双方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
据了解,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就重组事宜形成方案,并向双方董事会汇报。沃尔沃汽车集团现任总裁、CEO汉肯·萨缪尔森将协调双方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合并交易进行评估。
前十年融合打下坚持基础
2020年,是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汽车的十周年,站在新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吉利汽车与沃尔沃集团谋划合并事宜,并不出乎人的意料。在此前的十年融合中,两家公司已充分展现了各自的优势,并在不断的碰撞中,激发了彼此更大的潜力。

数据显示,2019年,吉利汽车共销售136.2万辆新车,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销售冠军,在国内汽车市场整体遇冷的情况下,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沃尔沃汽车方面,2019年全年销量突破70万辆,营业额达2741亿瑞典克朗,较2018年增长8.5%。
吉利与沃尔沃的销量之所以能够双双逆势攀升,与彼此的几大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就一直坚持着充分授权、探索发展、深度协调的发展原则,尊重沃尔沃原有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全球运营,同时也在联合采购、联合开发、资金、物流、基础设施及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协同,逐步从财务、生产制造到技术实现全方位融合。
其中,在技术、组织和文化上的融合最为突出。2012年3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双方宣布将联合开发小排量、高性能、绿色环保系列发动机和环保型的小型车平台,以及电动车、插入式混合动力车等新能源汽车总成系统技术。自此,双方在技术方面的融合持续发挥作用,为两大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
组织融合方面,领克品牌的诞生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个在吉利与沃尔沃合资下产生的高端汽车品牌,充分融合了彼此的优势,形成了互补。
文化融合方面,吉利汽车以国际视野进行全球布局,通过建设敏捷型组织,建立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的机制,实现了与沃尔沃的互相认同,实践证明,文化上的融合也是促进双方彼此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剑指全球化发展
应该说,前十年的融合发展,为吉利汽车与沃尔沃集团的合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此举也将促进又一大全球集团的诞生。事实上,对于年销量连续破百万,国内市占率持续扩大的吉利汽车而言,国内市场并不是其最终的阵地,早在十年前,吉利汽车就将目光着眼于全球舞台。
在体系能力上,吉利汽车建有全球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和五大造型设计中心体系,以支撑旗下各品牌发展。同时,近十年内,公司研发总投入累计近1000亿元,以技术立品牌。
战略上,吉利控股集团一直践行“全球型企业文化”建设,并立足“本土化生产、本土化供应链、本土化管理、本土化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全球化战略,持续增强对外合作。
截至目前,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领克汽车、几何汽车、极星汽车、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各个品牌已形成了相对独立、协同发展的态势,各个品牌围绕各自的用户,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辐射到全球各地。
之所以此次展开与沃尔沃集团的合并讨论,也是基于吉利汽车在面对汽车行业前所未有的变革过程中,在全球的市场竞争中,探索到了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和可能性。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资本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整合重组,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能撼动现有市场格局吗?

6. 快评吉利沃尔沃合并:打造市值3000亿元的中国汽车一哥

2020年2月10日,晚间,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双方正在讨论两家公司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

公告指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借此将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汽车集团,可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此举将保留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星、几何每个品牌的独特性。
“拟将合并后的业务于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以使其能进入资本市场。”公告中的这一句话阐述了这一合并的本质,相当于吉利集团整体上市。
需要厘清的是,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0175.HK)”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其控股方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吉利”包括了三个汽车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吉利和戴姆勒奔驰、宝腾汽车、路特斯等等都是有由利控股集团来参与。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还包括吉利科技集团(太力飞行汽车、曹操出行)、铭泰集团等广泛业务。

一直以来,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其实是大吉利下面的两个不同实体,而两家公司也一直以合资的方式进行合作,包括领克汽车、极星汽车,以及在发动机项目、制造工厂上的合作项目。
其实此前就有消息传出,吉利打算和沃尔沃合并动力总成业务,将旗下的动力总成研发和生产制造进行统一。而这次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希望进行业务合并,就意味着两家公司在业务层面将全面合二为一,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汽车集团”,类似于戴姆勒奔驰、FCA-PSA,或者大众汽车集团、通用汽车这样的拥有200万辆以上规模的全球汽车集团。
2019年,吉利汽车销售了136.2万辆汽车,预计营收在千亿人民币左右,保持了中国品牌冠军的位置。沃尔沃汽车则是突破了70万辆,营业额达到2741亿瑞典克朗,约合1987.5亿人民币。两者合并以后,新集团公司销售规模将轻松突破200万辆,营业额超过3000亿人民币,约合430亿美元的营收规模。

或许,触发李书福对两家公司合并决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正如他在公开信中提到,“当前汽车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商业模式如浪潮一样袭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这句话背后暗藏的是汽车行业在2019年所迎面的艰难时光。
大众在去年宣布裁员4000人,奥迪则是计划裁员9500人,最近奔驰也宣布大概会裁员10000人,至于FCA、日产、三菱、PSA、雷诺等车企更是各有各困扰。
更大的冲击则是来自于特斯拉的冲击。在短短一个月,特斯拉市值超过千亿,接近全球最赚钱的汽车集团——丰田汽车。资本市场对于特斯拉的追捧也让传统造车势力们感受到了“刺骨寒冷”:如此高的市值让埃隆·马斯克近乎有无尽的资金可以加码自己的“电动车帝国”,例如仅需套现100万股就可以获得超过7亿美元的运营资金;又或者特斯拉决定在中国建厂后就轻松获得28亿美元的贷款和授信。

事实上,特斯拉只是桌面上的“敌人”,背后的科技公司对汽车行业虎视眈眈,包括亚马逊和福特投资的Rivian、谷歌投资的Waymo,还有苹果公司一直秘而不宣的“泰坦计划”,另外还有Argo、Cruise等无人驾驶公司等等。
可以说,传统汽车公司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路线选择问题,而是必须在电动化、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化每一条路径都进行投资。在这样的寒冬环境下,无论是吉利汽车还是沃尔沃汽车,甚至包括丰田、宝马、戴姆勒、大众、福特这些巨头都无力单独承担,抱团合并、技术联盟也是必然选项。
从吉利和沃尔沃过去十年的合作来看,双方在技术共享和平台开发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给双方业务合并奠定了足够坚实的基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CMA架构的开发,在这一架构上,吉利给予了百亿资金的投入,得到了动力总成、车型平台、电气化等多方面的回报。
对比早先吉利集团方面曾打算让沃尔沃汽车单独在斯德哥尔摩进行IPO的计划,此次吉利和沃尔沃合并成新集团进行整体上市显然更有潜力。
一方面,两者合并有了更大的估值想象空间。市场对沃尔沃汽车之前单独IPO仅仅给出了120-180亿美元的估值,大大低于吉利希望的160亿-300亿美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沃尔沃作为老牌欧洲豪华车企缺乏在新能源领域的想象空间。现在沃尔沃加上吉利汽车,给到海外投资者的是整个中国市场的估值参考,同时又让原本吉利汽车的投资者看到了豪华品牌带来的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以后,双方可以解决更多的成本问题和产品规划的局限。吉利主导的PMA电动架构可以让沃尔沃在电动化领域得到更多机会;SPA 2.0架构可以推动领克未来五年的向上布局;CMA架构的全面深化能够让旗下子品牌走得更远……与此同时,沃尔沃在安全辅助驾驶上的优势也可以得以继续保持,这是沃尔沃的立身之本,也是新公司重新冲刺“自动驾驶第一阵营”的快速通道。

此外,整体上市之后,吉利集团也将完全理顺旗下品牌的级别和差异化定位问题。从上到下将拥有沃尔沃、领克、吉利等不同价位的品牌,而新能源方面又可以涵盖极星、沃尔沃EV、几何和吉利EV等不同区隔的产品。这在营销成本上也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各自形成更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
不过现在吉利和沃尔沃还在对此项合并业务进行评估,并未形成详细计划。双方表示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就重组事宜形成方案,向双方董事会汇报,而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CEO汉肯·萨缪尔森协调工作小组评估此次重组机会。
由于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都是吉利集团下属子公司,双方的合并不会有太多障碍,沃尔沃方面的发言人预计新公司在今年年底就可以投入运营。
以当前市场给予吉利汽车市销率1倍左右的估值来测算,沃尔沃和吉利合并后3000亿人民币的营收大概会取得3000亿左右的同等估值。这意味着吉利-沃尔沃汽车集团将超过2500亿市值的上汽集团,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值最大的汽车集团。无论对吉利集团,还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双方将以怎样的方式完成此次业务合并。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合并时完成一次百亿美元级别的融资,以充实新集团后续发展的资金要求。有业内人士表示,合并方式可能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由香港资本市场上的吉利汽车增发股票或者换股的方式完成整体上市。不过无论如何,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都将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交易。
在此项信息公布之后的第二天,吉利汽车(0175.HK)在盘中股价最高上涨到15.28港元,涨幅超过11%。

文|JackieLXX
图|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7. 吉利收购沃尔沃对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带来什么变化,有什么意义?

吉利一步步走来并发展壮大实属不易,这次与沃尔沃联姻不是天作之合,但却是英明之作。将这个具有深厚技术积淀的国际著名品牌的收购,彻底改变中国自主品牌在海外 “模仿”“山寨”的形象。之于中国汽车产业本身来说自主车企已经沐浴中国政策东风,承接国际市场转移,谋篇布局汽车产业新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走向良性循环,运作多品牌战略,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本身的一小步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大步,远大意义已经超越了这宗交易本身。 吉利收购沃尔沃完成了对中国汽车尊严的救赎。多少年来中国汽车让人诟病,一味追求价廉而忽视质优,缺乏长期的技术规划,技术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化的项目,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非核心技术领域。很多耗时间、费资金,但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如材料、燃烧等技术无人问津。汽车电子技术及其应用、新环保材料、新能源等支撑企业自主创新“脊梁”的基础研究能力非常薄弱,在创新技术层面中国制造汽车是没有尊严的。而当年福特买下沃尔沃花费64.5亿美元,其后又投入数十亿美元,加之此前积累,沃尔沃以100多亿美元形成了丰厚的技术积淀,吉利的这次收购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核心技术的沿袭、创新、突破、应用与开发,打破“模仿”的形象,中国汽车自主企业获得了一个现成批量生产的高端产品,中国汽车就拥有了一个高端品牌。大大缩短了打造高端品牌的时间,一定意义上和跨国公司平起平坐了。更重要的是,得到沃尔沃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对中国汽车技术的提升和企业管理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汽车企业造出了体面的车,然后让消费者感到坐自主品牌车是一件体面的事,在车子面前平等,同质同价,不歧视自主品牌。可以说吉利收购沃尔沃完成了对中国汽车尊严的一次救赎。吉利收购沃尔沃使中国汽车企业走向多品牌战略运作进入实质阶段。曾几何时我们的奇瑞、吉利就开中国自主品牌先河建立自己的产品平台,逐步解决用不同车型攻占不同细分市场,但随着平台的增多,同质化的竞争也是不可避免。吉利的这次收购完成了实施多品牌战略的原始积累。从原来的以产品为主的网络营销形式向分品牌营销转变,向多品牌战略布局,形成新的合力。在同一公司内部,不同品牌之间也可以共享一些技术平台,就像帕萨特(图库 论坛)和奥迪A6(图库 论坛)的共用零件比例相当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一样,吉利用沃尔沃的平台提升产品质量,沃尔沃吸取吉利的成本控制经验,实现优势互补,然后在各个细分市场推出战略车型,完成多品牌运作的战略布局,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世界影响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自主品牌积极采取多品牌战略,表明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广泛进入到多品牌营销的战略时代。而吉利收购沃尔沃之于本身的现实意义就是使将拥有5个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40余款车型分布在全球鹰、帝豪和英伦三个品牌的计划更早实现。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对中国汽车产业“3+X”布局的挑战,三大集团或许会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带动下,将开展一次新的产业集聚的竞赛。而其他汽车集团势必将被卷入新一轮并购潮中,吉利这样的第二军团完全可以完成第二次并购成为大集团之一,中国这几年将彻底解决国内汽车行业目前的散、乱局面,将比预期提前完成冲过汽车产业的规模重组,中国汽车谁将是第一个跻身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列是谜,但跻身“十大”的时间肯定会缩短。吉利收购沃尔沃完成一次自主品牌的脱胎换骨,使中国汽车产业由产品竞争拉向品牌竞争。自主品牌的载体,与其说是汽车产品,倒不如说是汽车的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对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建立自主品牌是提高我国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必要条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汽车业走了一条‘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在市场被外国汽车品牌瓜分殆尽的同时,换来的技术始终拿不上台面。我们只分享到了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小杯羹。这次联姻按照双方的谈判,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品牌,收购包括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2000多个全球网络、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这对于吉利品牌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提升,不仅是产品线的延伸、平台的更新、渠道的拓展更关键的是其高素质的人才,是沿袭专利技术知识,保持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适应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潮流之关键。吉利收购沃尔沃开辟中国汽车安全的一个新时代。多年来汽车的中国制造面临着在国际碰撞安全汽车安全的星级评定与汽车大国形象不匹配的尴尬,星级评定的结果也直接影响自主品牌车辆的销售打不开局面。而沃尔沃汽车以质量和性能优异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特别是安全系统方面,每一年, 沃尔沃 都要投入大量的费用进行安全方面的产品研究和开发,并不断地对已有成就进行批判。40年代的安全车厢,60年代的三点式安全带,90年代的防侧撞保护系统。近年来 沃尔沃 屡获大奖,如麦克王子道路安全奖、欧洲碰撞四颗星奖、英国房车赛总冠军等。美国公路损失资料研究所曾评比过十种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荣登榜首。荣誉背后支撑它的是不俗的质量和出众的安全性能,这次收购使吉利可以继承他在安全领域独领风骚的技术,生产世界上最安全的“中国制造”,不仅一改中国汽车的形象,也将开辟中国汽车安全的新时代,对内地汽车安全的提升意义同样重大。随着国家政策主导的加强,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大趋势,时下“洋品牌”的实力还没有全部发挥,自主品牌发展机遇很多,未来几年自主品牌进入深入调整期,五十年的中国汽车之路伴随合资的崛起、车市井喷走过了摸索、回调和冷却,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改中国自主的“悲情”角色,预示着中国自主品牌开始寻找着自己最佳的发展模式,并慢慢走向成熟。这次联姻之于其本身是一小步,之于中国汽车产业是一大步。

吉利收购沃尔沃对中国的汽车产业会带来什么变化,有什么意义?

8. 吉利为何要并购沃尔沃

因为吉利,一直想走向中高端,而做高端不是想做就能做的,需要很长时间对技术上的突破,同时建立一个高端品牌,需要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文化,目前国内车企没有任何谈得上。
比如奇瑞,华晨,整那些十几万的车,根本上就没有人买帐。这是因为高端不是技术的拼凑。金融危机时,沃尔沃情况不好,销量不好,亏损比较大,加上福特需要现金,所以考虑低价把沃尔沃卖了,而这个时候,对于沃尔沃来说,面临生死存亡,但却只有中国市场可以救它。按理说,想买沃尔沃的中国车企也轮不到吉利,但是吉利请来了一些外国的咨询机构,专门负责跨国收购的。
所以最后成功了。
你问的原因,就是吉利想做高端,并认为自己运营得了沃尔沃。而福特愿意低价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