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依法治理法律知识考试的试题

2024-05-02 08:49

1. 普法依法治理法律知识考试的试题

      普法知识,是人们树立正确三观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弘扬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普法依法治理法律知识试卷,希望对你有用!
         普法依法治理法律知识试卷选择题         1、在我国,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是( A )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各部、委、局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这体现的是法律的( C )
         a.概括性特征 b.普遍性特征
         c.规范性特征 d.严谨性特征
         3、法律按照不同的标准或角度有着不同分类,按照制定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D)
         A、一般法和特别法
         B、国内法和国际法
         C、根本法和普通法
         D、成文法和习惯法
         4、.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 A )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中央军事委员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下列选项中不是表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为 ( A )
         A、公开投票的原则
         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D、从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6、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义务。宪法不允许任何公民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现象存在,也不允许任何公民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现象发生,这体现了(A)
         A、公民权利和义务平等性
         B、公民权利和义务广泛性
         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此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中的( D )
         a.委托性法律规范 b.命令性法律规范
         c.禁止性法律规范 d.授权性法律规范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是( A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学理解释
         9、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情况是( D )
         a.法律权利 b.法律义务
         c.法律后果 d.法律事实
         10、在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中,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律监督是( C )
         a.社会性的监督 b.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c.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d.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11、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是( A )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行政法
         1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由( D )
         a.各省、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
         b.各省、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c.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
         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
         13、决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国家机关是( C ) a.国务院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4、下列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不设立常务委员会的是( B ) a.省人民代表大会 b.乡人民代表大会
         c.县人民代表大会 d.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15、我国宪法规定,公布法律的权力属于( B )
         a.国务院 b.国家主席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6、流转税是指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所征收的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是指( D )
         a.对销售不动产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b.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c.海关依照关税法律规定对进出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d.以商品生产和劳务的各个环节的增值因素为征收对象的一种流转税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 B )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2年
         18、下列有关代理行为的法律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代理人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活动
         b.代理人必须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活动
         c.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d.代理人在被代理人授权范围内独立作出意思表示
         19、下列法律关系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调整的是( A ) a.租凭法律关系 b.婚姻法律关系
         c.收养法律关系 d.监护法律关系
         20、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则诉讼时效( B )
         a.终结 b.中止
         c.中断 d.延长
         21、被告人甲实施盗窃时,因被他人查觉而未得逞,仓皇逃跑。甲的行为( B )
         a.是犯罪预备 b.是犯罪未遂
         c.是犯罪中止 d.不构成犯罪
         22、下列关于刑罚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刑罚必须由刑法明文规定
         b.刑罚可适用于一切犯罪嫌疑人
         c.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措施
         d.刑罚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
         23、在不同种类的处罚中,属于治安管理处罚的是 ( B )
         A、管制
         B、罚款
         C、拘役
         D、没收非法所得
         24、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之分,属于一般行政法的是(A)
         A、行政组织法
         B、民政行政法
         C、科技进政法
         D、卫生行政法
         25、有关行政法律关系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C )
         A、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有一个是国家行政机关
         B、行政法律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
         C、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D、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规定的
         26、以生产经营为其活动内容,实行独立经营核算,自负盈亏,向国家纳税的单位称为( A )
         A、企业法人
         B、非企业法人
         C、事业单位法人
         D、社会团体法人
         27、一日,某职员要求与公司马上解除劳动合同,该职员所提的理由中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是 ( C )
         A、试用期已满
         B、另有公司高薪聘请
         C、公司未按约定支付工资
         D、工作比别人辛苦,业绩比别人好,却未得晋升
         28、甲委托乙代理自己经营商店,下列事件中可导致此委托代理终止的是 ( B )
         A、甲因病死亡
         B、乙因病死亡
         C、甲患了精神病
         D、乙因小腿骨折住院治疗
         29、在民事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权利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 ( B )
         A、中断
         B、中止
         C、延长
         D、终止
         30、王某拾到李某丢失钱包,当李某向王某讨还时,王某拒不归还。二人由此形成的债权关系是 ( B )
         A、合同之债
         B、不当得利之债
         C、无因管理之债
         D、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之债
           >>>下一页更多精彩“普法依法治理法律知识试卷的题目”               

普法依法治理法律知识考试的试题

2. 2017普法考试试卷的判断题都有哪些

      在生活中,关于七五普法的知识经常能够听到。那么,关于七五普法考试的判断题,都有哪些呢?面是我为你整理的2017普法考试试卷的判断题,希望对你有用!
         2017普法考试试卷判断题一         1.全国性的法律一律不适用于特别行政区。 (× )
         2.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都是自治机关。 (× )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议会,是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
         4.《共同纲领》是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一部宪法性文件。 (√ )
         5.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侵入、搜查、查封公民的住宅。 ( ×)
         6.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 )
         7.劳动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 )
         8.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免。 (× )
         9.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 )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
         11.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
         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
         12. 我国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迄今并没有规定公民的迁徙自由。(√ )
         13.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拥有中国国籍的全体公民。(× )
         14.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机关负责。(× )
         15. 在我国,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专职化有利于人大工作的开展。(√ )
         1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 ) 17.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宪法规定。(× )
         18.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 ) 19.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
         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
         20.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zd规相抵触
         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且不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
         21.全国人大可以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事项的基本法律。(√ )
         22.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对属于专属立法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zd规。(√ )
         23.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
         24.行zd规与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
         25.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
         26.自治条例可以变通民族区域自治法。(× )
         27.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当在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 )
         28.全国人大通过法律案,应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赞同表决才能通过。(× )
         29.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对属于专属立法权范围内的事项制定行zd规。(√ )
         3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
         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
         2017普法考试试卷判断题二         31.法律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
         部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
         32.法律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情
         况,可以决定将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 )
         33.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起草工作,或者委托有关专家、教学科研单位、社会组织起草。(√ )
         34.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zd规的,应当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请立项。(× )
         35.法律被废止的,除由其他法律规定废止该法律的以外,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
         36.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 )
         37.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
         38.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zd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
         39.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
         4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 )
         41. 要积极探索建立对听取和采纳意见情况的广告制度。行zd规、规章和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经讨论通过后,应当在政府公报和政府网站上公布,不应在普遍发行的报刊上公布,政府公报应当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 )
         42. 行政机关作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不利的行政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并给予其陈述和申辩的机会;作出行政决定后,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 )
         43.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有关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但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可以不立卷归档。(× )
         44. 要完善信访制度,及时办理信访事项,对可以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程序解决的信访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告知信访人、举报人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权利,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涂径解决。(√ )
         45.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依法向有关人大常委会备案行zd规、规章;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
         46. 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zd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效率。(× )
         47. 行政执法要适当上移行政执法重心,减少行政执法层次。(× )
         48.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行政执法环节、步骤进行具体规范,切实做到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 )
         49.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一律不能停止执行。(× )
         5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愿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
         51.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案件办案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
         52.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或聘期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人员的岗位。(√ )
         53.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终止其与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 )
         54.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只需明确岗位名称和制度。(× )
         55. 在复核、申诉、再申诉处理决定作出之前,申请人可以以口头形式提出撤回复核、申诉、再申诉的申请。(× )
         56. 司法公正可以分为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两个维度。(√ )
         57. 当庭作证,能够进一步审查证据是不是真实,做出的判决才具有公信力、具有权威性,判决才能更加准确的认定事实。(√ )
         58.冤案最后要法院来把关,但是源头上预防要从检察开始。(× )
         59.司法公正的首要保障就是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特别是依法行使审判权。( √ )
         60.疑罪从轻既有利于打击犯罪,又有利于保证人权。(× )
         2017普法考试试卷判断题三         61.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
         62. 法律方面的裁判只能由司法机关作出。(√) )
         63. 审判活动是司法活动中的核心内容。(√) )
         64.实体公正强调裁判所认定的事实达到客观真实的程度,以裁判结果的正当与否作为衡量正义的标准。(√))
         65.对媒体的司法监督应当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
         66.只要能够查明真相,采用非法的手段获得证据是可以接受的。( ×)
         67. 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有助于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给司法带来的阻碍。(√ )
         67.庭审实质化意味着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
         69.所有案件都应当要求全过程是公开透明的。( ×)
         70.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重点监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立案、羁押、扣押冻结财物、起诉等环节的执法活动。(√ ) 71全民守法是否实现的根本和唯一标准就全体公民在行动上服从国家法律。(× ) 72全民守法就是让全体公民学习法律,规避法律制裁。(× )
         73全民守法是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 )
         74全民守法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
         75党和政府带头守法是实现全民守法的条件。(√ )
         76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也应当纳入全民守法的范畴。(√ )
         77全民守法就是要让老百姓遵守法律,公职人员与老百姓不同,是全民守法的监督者和执行者。(× )
         78全民守法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
         79积极诉讼、经常去法院打官司是全民守法意识淡薄的表现。(× )
         8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
         81.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82.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83.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无须向社会公告。(× )
         84.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 )
         8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
         86.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可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87.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
         88.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设计负责。(√ )
         89.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少量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

3. 法学基础理论考试的试题和答案(2)

 
         21.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为( )。
         A.以宪法为依据 B.从实际出发
         c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D.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
         E.保持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宪法的效力高于法律
         B.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
         c.国务院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D.自治条例可以同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
         23.决定一个国家立法体制形成的因素是这个国家的( )。
         A.国体 B.政体
         c.文化传统 D.阶级力量对比
         24.按照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划分,可以分为( )。
         A.一级立法体制 B.两级立法体制
         c.三级立法体制 D.四级立法体制
         25.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必须有( )。
         A.法律规范的规定 B.权利主体的存在
         c.法律事实的出现 D.合法行为的产生
         26.法律效力是指( )。
         A.对人的效力 B.对物的效力
         c.对行为的效力 D.空间上的效力
         E.时间上的效力
         27.权利能力( )。
         A.以权利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B.以行为能力为前提
         c.以相应法律规定为前提 D.是权利主体构成的条件
         28.按照法是否规定根本制度和是否具有最高效力,法可以分为( )。
         A.根本法 B.普通法
         C.公法 D.私法
         29.社会主义法对党的政策的作用有( )。
         A.法是实现政策的重要形式
         B.法是定型化、规范化、条文化的党的政策
         C.党的政策在制定为法律的过程中将日益完善
         D.法对党的政策有制约作用
         E.法对党的政策有指导规范作用
         30.依责任的性质,法律责任可以划分为(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 行政责任 D.违宪责任
         31.依制裁的性质,法律制裁可以划分为( )。
         A.民事制裁 B.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32.法的渊源主要有( )。
         A.宪法 B.部门法
         c.地方性法规 D.国际条约
         E.实体法
         33.法的制定是指一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 )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
         件的一种专门活动。
         A.制定 B.审查
         C.修改 D.编纂
         E.废止
         34.法律效力可以分为( )。
         A.对人的效力 B.对事的效力
         c. 空间效力 D.时间效力
         35.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的特点是( )。
         A.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B.享有广泛的权利
         c.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是一致的 D.主体与客体是一体的
         36.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 )的客观情况。
         A.发生 B.终止
         c.恢复 D.变更
         E.消灭
         37.立法的准备阶段包括( )。
         A.立法的预测 B.立法的规划的制定
         c.立法议案的形成和拟订 D.法律草案的拟订和论证
         38.法治与法制的区别是( )。
         A.法治是指法律制度,而法制则不是
         B.任何国家中都有法制,只有在民主国家中才有法治
         c.法治不必蕴含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
         D.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但有法治必有法制
         39.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人民
         B.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c.社会组织
         D.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任命的国家机构
         40.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为( )。
         A.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依据
         c.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D.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E.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
         4l.法所体现的意志的内容由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这意味着( )。
         A.法具有客观性 B.立法应注意现实的经济条件
         c.法应随经济条件而发展 D.法不是以意志为基础的
         42.技术规范在法律上被确认后,就成为( )。
         A.法律规范 B.法律原则
         c.技术法规 D.习惯规范
         43.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主要有( )。
         A.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
         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D.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E.确认国家的政治制度
         44.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 )。
         A.政治决定法的产生
         B.政治体制改革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C.政治体制决定法的体系
         D.政治活动内容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E.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 '
         45.在法的效力等级体系中,下位法制定的依据是:( )。
         A.同级法律 B.党的政策
         C.宪法 D.上位法
         46.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 )。
         A.成文法 B.不成文法
         c.习惯 D.判例法
         47.我国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是( )。
         A.责任法定原则 B.因果联系原则
         c.责任相当原则 D.责任自负原则
         48.根据法定解释的主体或性质的不同,法定解释包括(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宪法解释
         49.立法程序分为( )。
         A.法律议案的提出 B.法律草案的审查
         c.法律草案的讨论 D.法律的通过
         E.法律的公布
         50.法律责任的分类,以责任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 )。
         A.过错责任 B.无过错责任
         c.有限责任 D.无限责任
         法学基础理论考试试卷简答题         1.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法的规范作用有哪几点?
         3.法有哪些社会作用?
         4.当代中国立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5.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怎样?
         6.当代中国法律适用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7
         7.如何理解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8.如何理解法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9.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0.法律监督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法学基础理论考试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A 3.C 4.A 5.C 6.C 7.B 8.A
         9.C 10.C 11. D 12.A 13.A 14.A 15.C 16.B
         17.C 18.B 19.B 20.B 21.B 22.C 23.C 24.B
         25.C 26.C 27.D 28.D 29.B 30.D 31. B 32.D
         33.D 34.C 35.A 36.C 37.C 38.C 39.B 4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 4.CD 5.ABCD
         6.ABCD 7.ACD 8.ABCD 9.ABCD 10.ABDE
         11. ABD 12.ACE 13.BCD 14.BCDE 15.ABD
         16.BCD 17.AB 18.ABD 19.BD 20.BC
         2l. ABDE 22.AD 23.ABC 24.AB 25.BC
         26.ADE 27.AD 28.AB 29.ABC 30.ABCD
         31. ABCD 32.ACD 33.ACE 34.ABCD 35.ABC
         36.ADE 37.ABCD 38.BD 39.ABD 40.BCDE
         41.ABC 42.AC 43.BCD 44.BD 45.CD
         46.AB 47.ABCD 48.ABC 49.ACDE 50.CD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法的基本特征包括:①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③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④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2.【答案要点l法具有下列规范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预测作用。④教育作用。⑤强制作用。
         3.【答案要点】法的社会作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①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力系统和法律规则把阶级压迫合法化、制度化,把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保持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存在所允许的范围内,即建立起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
         ②执行社会公共事务。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b.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C.组织社会化大生产;d.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利益;e.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4.【答案要点】当代中国立法应该遵循下列原则:①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②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③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④吸收、借鉴历史的和外国的经验,⑤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⑥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⑦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5.【答案要点】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体现在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和法与生产力的关系两个方面:①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②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6.【答案要点】当代中国法律适用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③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④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7.【答案要点】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当代中国法律适用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项原则有如下三层意思:①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各级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无权行使此项权力;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③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正确适用法律。
         8.【答案要点】法与政治的关系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1)法受政治制约,这体现在:①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②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I③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变化。
         (2)法服务于政治,这表现在:①在阶级对立社会,法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及其与同盟者的关系,从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②打击制裁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和其他严重犯罪活动,③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在发挥政治职能的同时发挥社会职能。
         9.【答囊要点】法律关系有下列基本特征;①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②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③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④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定在人们之间形成的特殊社会关系。

法学基础理论考试的试题和答案(2)

4. 司法考试法治理论热点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特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二、深刻认识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领导的客观必然性 
  (一)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逐步形成的历史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把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实际推行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世界各国实践表明,在任何社会条件下实行法治,都必须依赖于该社会的主导性政治力量。 
  (三)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各项事业,必须加强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对法治事业的领导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 
三、准确把握党在社会主义法治事业中的定位 
  (一)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积极倡导者。 
  (二)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主要推动者。 
  (三)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坚定维护者。党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特别是注重维护司法的权威,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努力为法律的实施、特别是为司法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党对法治事业领导的集中体现 
  (一)思想领导。这是保持我国法治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二)政治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与其他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党对社会全面领导的重要保证。法治工作的一切环节要“三个效果统一”。 
  (三)组织领导。这是实现党的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必要方式和手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组织构造的重要特色。

5. 2019法考模拟题【理论法】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定义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马克思主义在定义法时,不割裂法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而把两者同等重视
    B.非马克思主义有关法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营养
    C.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在内容上根本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的看法反映了法的社会性特点
    D.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通过法定程序来保证实现,具有普遍性、特殊性的行为规范
     参考答案 
     1.【考点】法的定义
    【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取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法律现象而形成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是工人阶级世界观的法律表现,有丰富的内容,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关于法和法律的观念、主张,都属于其列,其最基本的部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理。一是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现象的法、法律,二是法、法律的内在矛盾,三是法、法律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A项中,不能同等重视法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A项错误,当选。B、C、D三项正确,不当选。故本题选A。
    【思路点拨】了解法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更多  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2019法考模拟题【理论法】单项选择题

6. 2017年法律知识的考试题

      法律知识,是弘扬和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人们树立正确三观的影响因素之一。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法律知识考试试卷,希望对你有用!
         法律知识考试试卷选择题         1、法律文书适用范围作出正确表述的一项是 ( )
         A、诉讼案件 B、非诉讼案件
         C、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 D、纪检案件和监察案件
         2、法律文书的特征是( )
         A、具有法律效力 B、具有法律意义
         C、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 D、具有执行意义
         3、法律文书的主旨是指指制作法律文书的根本目的和中心意思,制作时,应该考虑与注意的是( )
         A、多多益善 B、宁缺勿滥 C、各取所需 D、明确单一
         4、法律文书最基本的叙事方法是(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述
         5、法律文书选用材料的原则是( )
         A、有闻必录 B、有利
         C、客观真实 D、简洁
         6、民事起诉书中的案情部分,主要内容写( )
         A、当事人身份事项。 B、争执的焦点和具体内容。
         C、证据的名称、来源、证明力 D、分析论证纠纷的性质、危害、结果。
         7、民事诉状中“附:证据××份”属于民事起诉状结构中三大部分的( )
         A、首部 B、正文
         C、尾部 D、附项
         8、合议庭评议笔录,其尾部须签名的有( )
         A、审判长。 B、书记员。
         C、合议庭成员。 D、审判长、书记员。
         9、第一审行政判决书的判决理由。即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有关法律规定以及行政诉讼的特点,就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合理,进行( )
         A、说明。B、分析。C、分析论证。D、叙述。
         10、民事、行政起诉状中的诉讼请求,必须( )
         A、清楚明了 B、简明扼要
         C、正确 D、明确具体
         11、第一审民事调解书,在诉讼费用负担之后,另一行写:“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本院( )
         A、予以认可。B、予以认定。C、予以确认。D、予以承认。
         12、第二审民事判决书的判决结果,维持原判的写( )
         A、“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B、“维持原判,驳回上诉”
         C、“维持原判” D、“驳回上诉”
         13、法律文书形式的程式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固定化;二是( )
         A、用语法律化 B、用语标准化
         C、用语书面化 D、用语成文化
         14、刑事判决书的理由部分,针对犯罪的( )根据法律规定,运用犯罪构成理论,对被告人的行为作出法律上的评断。
         A、事实和证据 B、情节、后果
         C、性质、特点 D、事实、性质、情节。
         15、制作起诉书,写被告人住址时,对被告人的户籍所在地与经常住地不一致的,写( )
         A、户籍所在地 B、暂住地
         C、经常住地 D、除写明户籍所在地外还应写明常住地
         16、制作法律文书,首先必须符合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同时还必须明确,凡涉及案件实体内容的,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 )
         A、实体法的规定 B、法律的规定 C、文书制作规范 D、法律、行政法规。
         17、下列几项,属于公安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的是( )
         A、起诉意见书 B、立案决定书
         C、不立案通知书 D、批准逮捕决定书
         18、下列关于抗诉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人民检察院制作的 B、民事抗诉是对民事生效裁判抗诉
         C、行政抗诉是对未生效裁判的抗诉 D、它是法院重新审判的法定依据
         19、人民法院需用栽定处理的问题是( )
         A、判定甲乙之间的婚姻纠纷 B、判定甲乙所签合同的效力
         C、对申请撤回上诉的处理 D、确认某甲有无继承权
         20、辩护人用于( )
         A、刑事诉讼中 B、民事诉讼中
         C、行政诉讼中 D、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
         21、代理词发表的时间是( )
         A、为委托人写诉状时 B、法庭审理前的准备阶段
         C、法庭调查阶段 D、法庭辩论阶段
         22、下列关于反诉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反诉状的原告是原诉的被告 B、反诉与原诉并非必须有联系
         C、反诉的被告可以不是原诉的原告 D、原诉撤诉反诉不能独立存在
         23、民事案件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时间必须是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的( )
         A、一年之内 B、二年之内 C、三年之内 D、半年之内
         24、将行政复议机关列为被告的行政起诉状,其理由部分进行剖析的重点应该是( )
         A、原告的所作所为 B、原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C、复议机关的变更决定 D、群众的议论
         25、当事人提出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时,必须在提交申请书时或在申请书中提供( )
         A、担保 B、保证 C、保险 D、承诺
         26、立案判定书中对被“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依法立案侦查”的人的称谓是( )
         A、人犯 B、罪犯 C、犯罪嫌疑人 D、被告人
         27、人民检察院审查提请逮捕案件时,发现应当逮捕而公安机关未提请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时,应当( )
         A、建议公安机关对其提请批准逮捕 B、检察院将其补进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 C、要求公安机关令其取保侯审
         D、要求公安机关对其监视居住
         28、法律文书大都有固定的结构,包括( )三部分。
         A、首部、正文、尾部 B、标题、正文、尾部
         C、首部、事实、尾部 D、 编号、理由、尾部
         29、起诉意见书送达单位是( )
         A、上级公安机关 B、同级人民法院
         C、上级人民法院 D、同级人民检察院
         30、裁判文书案号(即编号)由( )等五要素组成。
         A、立案年度、法院简称、案件性质、审判程序和案件顺序号
         B、立案年度、部门简称、文书简称、审判程序和案件顺序号
         C、立案年度、案件性质、法院级别、审判组织和案件顺序号
         D、立案年度、法院简称、部门简称、文书简称和案件顺序号
         法律知识考试试卷多选题         1、法律文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a,b,c,d )
         A、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 B、生动宣传法律的现实教材 C、记录法律活动的文字载体 D、考核法律人才的重要内容
         2、在刑事搜查中,应当在搜查笔录上签名的人有( ABD )
         A、侦查人员 B、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 C、证人 D、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
         3、再审民事裁定书适用范围包括( CD )
         A、中止诉讼和终结诉讼 B、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C、补正判决书中的失误 D、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
         4、下列选项中由当事人制作的文书有( BCD )
         A、起诉状 B、上诉状 C、答辩状 D、民事再审申请书
         5.下列选项中由律师或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文书有( ABCD )
         A、 合同审查意见书 B、法律咨询书 C、民事起诉状 D、遗嘱
         法律知识考试试卷名词解释         1、司法文书
         2、起诉意见书
         3、通缉令
         4、起诉状
         法律知识考试试卷简答题         1、简述法律文书制作的基本要求

7. 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试题答案

【下图中(第二张图)第二大题第1小题(四中全会对于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作了哪些制度设计)可能不准确,可以参考以下七条:】
1.审判权检察权独立,两院人财物需独立出来。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2.干预司法追责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3.审判权执行权分离。建立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4.司法人员保护机制。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5.设立巡回法庭。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6.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7.完善职业准入制度



法治中国新常态下的大国法治试题答案

8. 关于“法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关于“法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法治思想早在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中就有所体现 B.只要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完备的法律制度,便具备了法治的雏形 C.法治一词的含义在西方也是变动不居的,西方古代对于法与权力关系的讨论奠定了法治观念的基础 D.法治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统称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它仍然是“人治”的一种曲折反映,并没有体现现代法治。选项B错误。实质性的法治,不仅包括法治的形式性要素,还包括了经济体制、政治论理, *** 形式乃至人权概念等内容,并不是只要具备了完备的法律制度,就具备了法治的雏形。选项D错误。法治作为一个概念和现象,“它意味着所有权力、立法、执法、司法等权力,都服从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通常被视为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征,如:正义的基本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正常程序的概念。它意味着尊重个人的最高价值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