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前景如何?未来汇率怎样变动?请分析预测并提出理由

2024-05-20 01:16

1. 人民币前景如何?未来汇率怎样变动?请分析预测并提出理由

如果看亚洲货币自1965年以来的走势,我们会发现最近的8年显得格外特别:无论是兑美元的加权平均汇率还是未加权的平均汇率,都几乎是一条平坦的曲线,也就是说这8年里亚洲货币兑美元几乎没有波动,而之前的年份都不是这样的。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亚洲是不是真的打算就这样长期盯住美元?如果不是,未来5到10年亚洲货币将走向何方?这又将对美国金融市场产生多少影响,亚洲会不会“抛弃”美元?

1新布雷顿森林体系?

我们的故事要从亚洲之外开始。

1944年,欧洲的经济体系到了无法运作的阶段,急需一个外部动力启动经济重建。当年7月,45个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讨论战后重建和国际金融体系秩序,并最终达成了布雷顿森林协议。

这个协议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实行固定汇率体系,第二,规定由一系列国际机构推动这个体系,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日后的关贸总协定。

根据这个体系,欧洲将他们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实行固定利率,为了保证对美国的出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汇率被低估,结果是美国消费者不断花钱,并形成了国际收支赤字,而这些赤字由欧洲央行的外汇储备不断流入美国资产来弥补。

这个体系运作良好并维持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淡出了历史舞台,但那时欧洲已经成为一个发达成熟的经济体并成为金融中心,也就是说,欧洲那时已经不再需要美国了。

听上去是否有点似曾相识?过去8年亚洲的经济增长正是这样,亚洲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美国,导致美国经常账目赤字不断增长,而亚洲经常账目盈余不断增长,许多国家干预汇率,亚洲货币汇率也被低估(至少短期来说)。随着亚洲外汇储备快速增长,这些外汇储备又回流到美国资产。

这看上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十分相像:世界进入到一个新的以固定汇率换取增长的时代。

亚洲渴望经济增长,而且需要以比光靠内需获得增长快得多的速度,由于中国、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农村人口,亚洲极需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出口。自然只有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能够成为这些产品的最终市场,而亚洲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低估的币值盯住美元,保持国内工资的低水平,以保证竞争力。

这种状况能维持多久?理论上,只要亚洲愿意这样做,只要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还没有全部被吸收到工业劳动大军中,只要亚洲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工业,这种状况就能一直维持。

这是普遍的解释,但是我们认为,这不是事实。

2应付“萧条经济”的权宜之计

认为亚洲国家盯住美元以获得巨额贸易顺差这种观点是错的。事实上,除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外,在1998年之前的25年,不包括日元的亚洲货币一直在对美元浮动,官方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也很少。更重要的是,在这25年间(除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亚洲一直是贸易逆差,而不是贸易顺差。

情况自1998年后而改变

但1998年开始整个形势发生了变化。亚洲货币对美元几乎没有波动,现在亚洲庞大的贸易顺差以前并没有。

亚洲是否在8年前突然决定采取新的政策?我们不认为如此。

1998年以后的大多数年份,亚洲出口占GDP的份额事实上没有增长。实际上,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是因为亚洲进口比例的缩小,这正是因为亚洲金融风暴后,亚洲的资本支出大幅缩减造成的。


大多数亚洲国家从正常的经济发展轨道中进入了“萧条”经济,投资需求的骤降导致进口支出的下降,从而使贸易顺差不断刷新纪录,这自然带来了巨额外汇流入,引起货币升值的压力,但政策制订者面对的是内需乏力、产能过剩、通货紧缩,而出口成为为数不多的能拉动经济的引擎。如果让货币升值,意味着更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并使出口受损,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内需不足,进口需求不足,更大的贸易顺差,从而导致更大的升值压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认为,亚洲各国的央行在当时没有选择,只能让汇率保持稳定。

如何结束?

如果国内需求和产能利用恢复正常,就没有理由再沿用盯住美元的汇率,亚洲央行将减少外汇市场上的干预,让汇率更加自由地浮动。

那么实现这个过程可能要多久?这最好先从评估国内投资和贸易平衡状况开始。我们的结论是,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但是进程仍将是缓慢的。

先看投资,投资在GDP中的比重已经开始显现恢复的迹象,更重要的是,实际的建设活动在过去2年中恢复为增长,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表明亚洲供应过剩的时代正在结束。

另一方面,我们仍然在期待亚洲扭转巨额贸易顺差的局面,中国在2005年和2006年的顺差使整个亚洲地区的顺差也急剧上升,但是如果不包括中国,亚洲其他经济体的顺差也没有下降的趋势,只有两个国家在2006年出现了贸易顺差下降:印度和韩国。

这个事实似乎让我们得出一个微妙的观点:如果贸易顺差达到GDP的6%,那么该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就会容忍货币逐步升值,尽管也不一定会让货币弹性大幅增强。

为什么要逐步升值?因为外部要求升值的压力非常大,而且亚洲的央行的确对这些外部压力有所回应。观察亚洲较小经济体(即除了中国和印度)每月外汇储备和货币升值步伐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相关性非常强,当外汇储备超过GDP的3.5%时,汇率也升值了,当外汇储备增长下降时,汇率升值也会暂停。

未来24个月我们相信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发生。

哪些货币将升值?

那区内所有经济体的货币都会很快升值吗?我们的答案是“并非所有”,但我们也不认为某一种亚洲货币对美元高估了。没有一个完美的决定汇率的方法,在实践中方法各式各样,但当我们讨论短期时我们喜欢以国际收支平衡为基础。

从各货币短期升值压力表可以看出,港币、印度卢比和韩元的升值压力并不大,但其他货币看起来升值压力比较大。

中国和印度

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拥有全球最多的农村劳动人口,对出口增长的需求非常大。此外,这两个经济体是区内仅有的两个在亚洲金融风暴后没有出现投资下降趋势的经济体。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并不属于前面所说的“萧条经济”的阵营。中国和印度会不会成为新亚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印度并不属于准盯住美元的体系,出口也不旺盛,在过去8年中印度是唯一有贸易赤字的亚洲经济体。

尽管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中国的战略,但许多投资者忘了中国在1997年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导致的人民币贬值,直到2003年才出现外部顺差,并导致外资流入。如果中国的贸易顺差大幅跃升,并出现进口增长大幅下降,如2005年中的那样,中国政府会允许汇率弹性有所增强。

3亚洲货币中期如何走?

亚洲经济回归正常发展意味着亚洲货币对美元也应该有更大的弹性,但亚洲货币将向哪个方向运行呢?

短期来说这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亚洲贸易顺差如此之高,几乎区内每个经济体的货币都面临升值风险,在如此环境下,我们预测在未来24个月至36个月还将进一步升值。


升值到何种程度?我们并不认为将有特别大幅度的升值,也许亚洲货币在今天看来是有点低估,但这只是个暂时现象,这是因为多数经济体的进口不同寻常地乏力。随着投资比例上升,升值压力也将逐渐缓解,也不需要名义汇率升值20%到40%,我们认为亚洲的央行明白这点。

Balassa-Samuelson效应

当外部顺差减少,储蓄和投资的比例回归正常,亚洲的央行也不会被迫再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防止升值,而是可以增加货币双向浮动的弹性。

理论上,我们认为亚洲货币的长期方向是明确的,对美元、欧元和日元都会上升。

所谓低收入国家,顾名思义就是“低收入”,菲律宾和孟加拉国这样的国家的每小时工资水平远远低于法国或美国,所以在菲律宾和孟加拉国,非贸易服务的价格远远低于法国和美国,而名义汇率主要取决于制造业中的贸易品价格,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以美元计价的GDP远远低于“购买力平价”的GDP。

根据世界银行进行的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GDP之间的比较,欧盟和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以及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这样较成熟的经济体,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GDP之间的差距很小,因为这些经济体的工资水平和美国相差不大。而发展中国家这两者的差距就非常大,像印度和越南,名义GDP只有购买力平价GDP的五分之一。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会发生什么?如果发展速度快于美国或欧洲,那么其工资水平和收入也将快于美国和欧洲。由于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要快于非贸易的服务业,这意味着国内通胀要超过名义汇率的变化,也就是说真实汇率升值。也就是说名义GDP和购买力平价GDP之间的差距应该缩小,货币也将升值,这就是所谓的“Balassa-Samuelson效应”。

三大因素

上世纪70年代,日元对美元汇率从360上升到270,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升到140,韩元也在上世纪80年代大幅升值。

亚洲(除了日本)的汇率在上世纪60年代确实升值了一点,但此后30年却贬值了许多。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而且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使我们不敢判断亚洲货币的汇率未来数十年的走势:

第一,通胀。亚洲经济的通胀率一直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即使真实汇率在升值,名义汇率仍然有可能贬值。而1999年以来的低通胀正是亚洲货币能维持对美元稳定的一个原因。

第二,庞大的封闭式的经济。以加权平均汇率来看,自1965年之后,真实有效汇率大幅度贬值,但是如果我们剔除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我们发现汇率是在升值,而中国和印度在过去40年中货币则大幅贬

值。这是因为印度和中国曾经都是封闭型的经济,“Balassa-Samuelson效应”并不适用。而且中国和印度过去都对汇率进行了严格管制。

现在这样的时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中国和印度现在的汇率制度比以前灵活多了,出口占GDP的比例也大幅上升,两国货币上升的可能性也增强了,但是对于最终要靠内需来拉动的大规模经济体来说,并不能保证汇率将朝哪个方向波动。


第三,长期是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生产率的长期趋势要很多年才能实现,我们认为亚洲货币的汇率从长期来说会升值,但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亚洲汇率在未来10年或15年就一定会持续上升。

4抛弃美元?

至少在未来的两年内,亚洲国家持续强劲的经常项目盈余,持续的外汇储备积累和亚洲货币的逐步升值都不会改变。亚洲某天或许会跟美元分道扬镳,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我们在上文讨论的是亚洲货币未来的走势,以及汇率政策的主要驱动因素。我猜一些投资者可能已经开始抱怨,为什么遗漏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亚洲央行会在官方外汇储备持有方面继续支持美元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包括日本在内,目前亚洲国家官方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短期内该地区的央行共同组成了全球外汇和固定收益市场最大的参与者。理所当然,亚洲央行的投资组合是所有经济学家和投资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亚洲有多少美元?

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额度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是多少呢?大概是三分之二。实际上公布自己官方外汇储备构成比例的国家非常少,但是我们有两个信息来源,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MF将全球大多数国家外汇储备的季度信息汇总后在官方网站上公开。

IMF的数据不包括中国,而中国目前又是官方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也是外汇资产最大的购买者。尽管如此,IMF的数据仍然能为我们提供各国外汇储备持有和策略的大致印象。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央行都倾向持有美元。IMF的数据显示,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6%,其中的61%被发展中国家持有。相比之下,欧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比例只有25%~30%,日元和英镑各自只占3%~4%。

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这个比例相当稳定。2001年至2003年,各国央行将手中的美元转换为欧元。但从那之后,尽管外汇储备大量增长,美元和欧元构成比例上却没有明显的变化。

另外一个数据来源也支撑了上述发现,那就是美国财政部的国际资本系统(TIC)。幸运的是,TIC数据提供的情况与IMF非常吻合。TIC的数据显示2003年间美元资产明显抛售,从那之后就比较稳定。亚洲国家持有了70%的美元资产,除日本以外的话是60%。

亚洲国家何时卖出美元?

上文将我们带到下一个问题,亚洲国家对美元的稳定偏好,与亚洲货币兑美元汇率稳定的偏好之间有联系吗?随着亚洲央行逐渐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他们会卖出手中的美元吗?美国金融市场有风险吗?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大致的回答是“不”。在我们看来,潜在的外汇储备抛售或者明显的央行引起的市场波动性被夸大其词,原因如下:

首先,央行不是对冲基金。这个简单的道理最容易被投资者遗忘。央行不会为了收益最大化而去持有外汇储备,他们持有的目的是流动性最大化,这才是他们的宗旨。因此他们常常会忽略投资收益,或者作为第二目标。

第二,亚洲国家没必要过度储备美元。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过去亚洲国家为了调节本币兑美元汇率,不得不持有高比例的美元。但目前亚洲国家正放弃盯住美元汇率,因此央行也必须卖出美元来使投资组合重新平衡。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很有难度。过去七年内,除日元外的亚洲货币与美元汇率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主要货币。由此推算出亚洲货币(除日本)盯住的一揽子货币中,美元的比重应该在80%以上。因此目前亚洲国家(除日本)美元60%的持有比例已经显得不足了。换句话说,他们没必要为增加汇率弹性而进一步卖出美元。


需要补充的是,亚洲国家会出手干预汇率来维持本国币值稳定,但亚洲央行并没有必要按照一揽子货币中的比例来调整外汇储备。

第三,投资组合多元化是指资产类别,而不是币种。目前各国央行已经增加了企业债券,抵押证券甚至股票的投资,向收益率和风险更高的资产转移。但他们总资产的货币构成比例基本维持不变,至少G3国家的货币比例是稳定的。

第四,外汇储备的积累没有清晰的临界点。目前虽然在讨论官方外汇储备的投资配置,但对于亚洲国家外汇储备是否很快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并不能很快得出结论。

第五,资本流动的历史不可能迅速改写。目前很多人认为,美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来自亚洲的新资金枯竭。随着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扩大,任何亚洲新钱流入的大量减少,都能轻易地打击全球外汇和固定收益市场。

这里需要重申的是,对于当前的情况,我们没有预见到任何迅速的改变。我们整体的分析是,至少在未来的两年内,亚洲国家持续强劲的经常项目盈余,持续的外汇储备积累和亚洲货币的逐步升值都不会改变。亚洲某天或许会跟美元分道扬镳,但是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不过我们的预测框架也存在三个主要的风险,首先是亚洲地区的经常项目盈余下降的速度可能超过预期。第二是亚洲经济可能受大量资本急剧流出的冲击,使外汇储备增长下降。第三是各国央行可能使本国货币更快升值。但这些只是理论上存在的风险,实际在我们看来,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太可能发生。

5日元

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日本货币市场发展得更加成熟开放,私人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更加强烈。虽然日本官方也曾为避免过大的波动性而出手干预外汇市场,但这些干预是零星的。除了2003年末到2004年对美元的大量购买,日本财务省和日本央行在过去的6年基本上没有涉足市场。

但这些并不代表接下来的几年,日元会脱离亚洲货币兑美元升值的队伍。恰恰相反,我们的全球经济团队预期,日元将在2007年和2008年快速升值。与其他亚洲货币的主要区别是,日元升值是基于市场力量推动,如相关收益率的变化等,而不是政策干预的结果。

人民币前景如何?未来汇率怎样变动?请分析预测并提出理由

2. 如何预测人民币汇率走势


3. 欧洲的货币政策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析
  上传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彭芸  来源:《上海金融》2006年第8期


  摘要:欧洲中央银行的“两支柱”货币政策策略,保证了货币政策决策方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仅有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而且有助于建立公众对欧洲中央银行的信任。


  关键词: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策略;货币政策透明度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


  1.确立首要目标,着眼中期,求稳求变。


  《马约》虽然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但该条约并未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界定。为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ECB管理理事会(又称ECB货币政策委员会)于1998年给出了物价稳定的量化定义:整个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HICP)年增长率不超过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经过近5年的货币政策实践,ECB管理理事会于2003年修正了对物价稳定的界定:中期内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通货膨胀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 2%。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1)ECB对价格是否稳定的判断是基于整个欧元区中期的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有一个时滞,而且最终影响的程度也不确定,因此货币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抵销意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率短期内存在一些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货币政策不会因几周或几个月的短期的物价或通货膨胀的变化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着眼于中期。(2)HICP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2%,不仅为HICP通货膨胀率设定了上限,而且也指出通货紧缩和物价稳定是不相容的。


  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量化定义,既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监督的标准;既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框架,也能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不仅增强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也提高了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围绕目标,构筑框架,寻求支柱。


  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两个支柱,构成了ECB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内,ECB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收集各种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分析工具,确保所有相关的信息都不会遗漏,从而确保货币政策决策的稳健性。两支柱策略既不同于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不同于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或汇率作为“名义锚”的做法。


  (1)经济分析。主要是指基于大量的经济和金融数据、针对影响价格稳定的短期风险而进行的分析。该分析基于如下的认识:短期内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因此,ECB关注的主要变量有:总需求、总产出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广义的物价和成本指数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欧元区国际收支的变化等。


  (2)货币分析。着眼于中长期分析,该分析的基础是中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变化密切相关。货币的变化包含着未来物价变化的信息,因此有助于对物价稳定的风险进行总体评估。 ECB把货币供应量指标从一系列备选指标中挑选出来,并公布广义货币M3增长率的参考值,向公众清楚地表明了它进行货币分析的意图。大量实证分析表明,在M3与物价水平和其他宏观变量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M3还预示了未来,特别是中期的通货膨胀变化。


  ECB将从双柱策略中得出的信息进行评估、反复核对和汇总,形成对经济的波动程度和本质、经济运行结果和物价稳定的主要风险的总体评估,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信息交流框架,公众能了解ECB制定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知道ECB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来做出货币政策决策的。


  3.注重货币政策策略的沟通职能。


  透明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央银行向公众和市场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制定政策所采取的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及考虑的因素,并就当前经济形势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所有这些都能在一种开放、清晰、及时的状态下进行。


  ECB的沟通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欧元区12个不同的国家,10种不同的语言,无疑给 ECB的货币政策沟通提供了挑战。ECB强调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确保公众能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程序以及依据,从而提高中央银行的可信度,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ECB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货币政策信息:


  (1)每个月第一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是ECB最重要的沟通方式。ECB是第一个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中央银行。新闻发布会上,ECB行长将向公众详细地介绍管理理事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物价稳定的风险评估,并通报管理理事会讨论的其他议题和决策的相关信息。与会者也可以与新闻发言人进行互动交流。记者招待会的文字材料也将于同一天刊登在ECB的网站上,以便这些货币政策信息能够及时地呈现给公众。


  (2)ECB每月发布“月度公报”,向公众公布所有统计信息和货币政策决策所依据的数据,也提供专家对货币政策的分析文章。此外,ECB行长每个季度都向欧洲议会的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汇报ECB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ECB每年还向欧洲议会递交年度报告。


  (3)ECB的行长、副行长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公众进行交流,阐述ECB的货币政策策略、分析框架,不断提高ECB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交流包括定期接受媒体的采访,参加全球和区域经济金融论坛,到世界各地大学讲学。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发言稿、演讲稿,研究人员的分析文章,公众广泛关注的政策研究结果,在 ECB的网站和其出版的论文集和专刊上都可以找到。


  4.注重中央银行研究职能的发挥。


  ECB经济研究的目标,一方面是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ECB与公众和市场的沟通。


  ECB的经济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展开:working paper主要是鼓励对ECB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既包括ECB研究人员的阶段性成果,也包括一些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货币政策的研究。这些文章都可以免费在ECB的网站上获得,对于公众对 ECB货币政策的了解很有帮助。同时,ECB也运用大量的宏观经济模型对欧元区经济以及欧元区内不同国家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比较可靠的预测信息。针对欧洲资本市场和金融一体化、欧元区经济周期变化等问题,ECB建立了广泛的研究网络。此外,ECB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轮流召开国际货币政策论坛,鼓励从全球的视角来讨论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


  1.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增强央行的独立性是各国货币凋控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其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马约》赋予ECB货币政策目标上的独立,而且 ECB还具有工具上、财务上和人员上的独立,因此为ECB独立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目标独立性来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我国货币政策当前仍受到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等等。从操作独立性来看,也存在一些约束,比如金融市场不发达,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余地小,货币政策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传导等等。


  多目标之间是存在冲突的,这就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相当困难。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提高目标独立性比提高操作独立性难度要大。在当前的体制安排下,我们应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操作独立性,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以及中介目标变量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更具灵活性和前瞻性,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预防性操作创造条件。


  2.尽快建立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


  以利率、汇率或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变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较差。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国家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基本没有再简单恢复利率目标,反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这类非工具变量目标。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操作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标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


  欧洲中央银行在考察过一些其他中央银行已经或正在采用的货币政策策略后,决定采用以稳定为目标的双柱策略(即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究其原因,是因为ECB成立的时间不长,欧元区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ECB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两支柱策略赋予ECB在操作货币政策过程中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其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传导效率。


  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近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也可借鉴ECB的做法,建立一个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为公众的经济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稳定公众的预期。积极构建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对经济的预测能力,即时采取预防性操作;将会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注重与公众交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ECB非常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重视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通过采用“两支柱”的货币政策策略,为央行与各个层面的公众沟通提供了一个框架。ECB不仅建立了内容广泛、容易理解的网站,而且还定期出版报告预测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如通货膨胀、货币市场状况以及预测的风险等。 ECB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解释货币政策的目标,讨论近期通货膨胀的情况,评价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描述未来通货膨胀的发展,因为货币政策非常透明,因此ECB有时只要显示其政策意向,并不需要真正干预市场就能达到调控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看出。但略显不足的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是依据哪些数据的分析,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程序,以及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等相关信息还不够丰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改善。


  4.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央银行的研究职能。


  中央银行不仅具有服务职能、凋节职能和管理职能,而且还具有研究职能。中央银行要有效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就应该加强对经济的研究,力争对经济的运行有更准确的把握。中国是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构建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以有效防范汇率变化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如何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如何在加快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这些都需要中央银行加强经济研究,有针对性地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可靠的理沦、模型和数据的支撑。

欧洲的货币政策

4. 欧洲货币的作用是什么?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透析
上传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彭芸 来源:《上海金融》2006年第8期


摘要:欧洲中央银行的“两支柱”货币政策策略,保证了货币政策决策方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仅有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而且有助于建立公众对欧洲中央银行的信任。


关键词: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策略;货币政策透明度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


1.确立首要目标,着眼中期,求稳求变。


《马约》虽然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但该条约并未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界定。为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ECB管理理事会(又称ECB货币政策委员会)于1998年给出了物价稳定的量化定义:整个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HICP)年增长率不超过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经过近5年的货币政策实践,ECB管理理事会于2003年修正了对物价稳定的界定:中期内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通货膨胀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 2%。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1)ECB对价格是否稳定的判断是基于整个欧元区中期的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有一个时滞,而且最终影响的程度也不确定,因此货币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抵销意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率短期内存在一些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货币政策不会因几周或几个月的短期的物价或通货膨胀的变化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着眼于中期。(2)HICP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2%,不仅为HICP通货膨胀率设定了上限,而且也指出通货紧缩和物价稳定是不相容的。


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量化定义,既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监督的标准;既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框架,也能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不仅增强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也提高了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围绕目标,构筑框架,寻求支柱。


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两个支柱,构成了ECB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内,ECB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收集各种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分析工具,确保所有相关的信息都不会遗漏,从而确保货币政策决策的稳健性。两支柱策略既不同于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不同于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或汇率作为“名义锚”的做法。


(1)经济分析。主要是指基于大量的经济和金融数据、针对影响价格稳定的短期风险而进行的分析。该分析基于如下的认识:短期内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因此,ECB关注的主要变量有:总需求、总产出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广义的物价和成本指数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欧元区国际收支的变化等。


(2)货币分析。着眼于中长期分析,该分析的基础是中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变化密切相关。货币的变化包含着未来物价变化的信息,因此有助于对物价稳定的风险进行总体评估。 ECB把货币供应量指标从一系列备选指标中挑选出来,并公布广义货币M3增长率的参考值,向公众清楚地表明了它进行货币分析的意图。大量实证分析表明,在M3与物价水平和其他宏观变量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M3还预示了未来,特别是中期的通货膨胀变化。


ECB将从双柱策略中得出的信息进行评估、反复核对和汇总,形成对经济的波动程度和本质、经济运行结果和物价稳定的主要风险的总体评估,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信息交流框架,公众能了解ECB制定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知道ECB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来做出货币政策决策的。


3.注重货币政策策略的沟通职能。


透明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央银行向公众和市场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制定政策所采取的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及考虑的因素,并就当前经济形势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所有这些都能在一种开放、清晰、及时的状态下进行。


ECB的沟通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欧元区12个不同的国家,10种不同的语言,无疑给 ECB的货币政策沟通提供了挑战。ECB强调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确保公众能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程序以及依据,从而提高中央银行的可信度,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ECB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货币政策信息:


(1)每个月第一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是ECB最重要的沟通方式。ECB是第一个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中央银行。新闻发布会上,ECB行长将向公众详细地介绍管理理事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物价稳定的风险评估,并通报管理理事会讨论的其他议题和决策的相关信息。与会者也可以与新闻发言人进行互动交流。记者招待会的文字材料也将于同一天刊登在ECB的网站上,以便这些货币政策信息能够及时地呈现给公众。


(2)ECB每月发布“月度公报”,向公众公布所有统计信息和货币政策决策所依据的数据,也提供专家对货币政策的分析文章。此外,ECB行长每个季度都向欧洲议会的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汇报ECB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ECB每年还向欧洲议会递交年度报告。


(3)ECB的行长、副行长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公众进行交流,阐述ECB的货币政策策略、分析框架,不断提高ECB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交流包括定期接受媒体的采访,参加全球和区域经济金融论坛,到世界各地大学讲学。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发言稿、演讲稿,研究人员的分析文章,公众广泛关注的政策研究结果,在 ECB的网站和其出版的论文集和专刊上都可以找到。


4.注重中央银行研究职能的发挥。


ECB经济研究的目标,一方面是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ECB与公众和市场的沟通。


ECB的经济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展开:working paper主要是鼓励对ECB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既包括ECB研究人员的阶段性成果,也包括一些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货币政策的研究。这些文章都可以免费在ECB的网站上获得,对于公众对 ECB货币政策的了解很有帮助。同时,ECB也运用大量的宏观经济模型对欧元区经济以及欧元区内不同国家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比较可靠的预测信息。针对欧洲资本市场和金融一体化、欧元区经济周期变化等问题,ECB建立了广泛的研究网络。此外,ECB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轮流召开国际货币政策论坛,鼓励从全球的视角来讨论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


1.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增强央行的独立性是各国货币凋控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其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马约》赋予ECB货币政策目标上的独立,而且 ECB还具有工具上、财务上和人员上的独立,因此为ECB独立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目标独立性来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我国货币政策当前仍受到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等等。从操作独立性来看,也存在一些约束,比如金融市场不发达,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余地小,货币政策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传导等等。


多目标之间是存在冲突的,这就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相当困难。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提高目标独立性比提高操作独立性难度要大。在当前的体制安排下,我们应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操作独立性,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以及中介目标变量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更具灵活性和前瞻性,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预防性操作创造条件。


2.尽快建立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


以利率、汇率或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变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较差。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国家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基本没有再简单恢复利率目标,反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这类非工具变量目标。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操作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标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


欧洲中央银行在考察过一些其他中央银行已经或正在采用的货币政策策略后,决定采用以稳定为目标的双柱策略(即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究其原因,是因为ECB成立的时间不长,欧元区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ECB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两支柱策略赋予ECB在操作货币政策过程中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其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传导效率。


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近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也可借鉴ECB的做法,建立一个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为公众的经济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稳定公众的预期。积极构建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对经济的预测能力,即时采取预防性操作;将会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注重与公众交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ECB非常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重视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通过采用“两支柱”的货币政策策略,为央行与各个层面的公众沟通提供了一个框架。ECB不仅建立了内容广泛、容易理解的网站,而且还定期出版报告预测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如通货膨胀、货币市场状况以及预测的风险等。 ECB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解释货币政策的目标,讨论近期通货膨胀的情况,评价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描述未来通货膨胀的发展,因为货币政策非常透明,因此ECB有时只要显示其政策意向,并不需要真正干预市场就能达到调控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看出。但略显不足的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是依据哪些数据的分析,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程序,以及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等相关信息还不够丰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改善。


4.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央银行的研究职能。


中央银行不仅具有服务职能、凋节职能和管理职能,而且还具有研究职能。中央银行要有效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就应该加强对经济的研究,力争对经济的运行有更准确的把握。中国是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构建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以有效防范汇率变化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如何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如何在加快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这些都需要中央银行加强经济研究,有针对性地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可靠的理沦、模型和数据的支撑。

5. 法国,美国,英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欧洲中央银行的“两支柱”货币政策策略,保证了货币政策决策方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仅有利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而且有助于建立公众对欧洲中央银行的信任。 


关键词: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策略;货币政策透明度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策略 


1.确立首要目标,着眼中期,求稳求变。 


《马约》虽然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但该条约并未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界定。为使目标更具可操作性,ECB管理理事会(又称ECB货币政策委员会)于1998年给出了物价稳定的量化定义:整个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HICP)年增长率不超过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经过近5年的货币政策实践,ECB管理理事会于2003年修正了对物价稳定的界定:中期内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通货膨胀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 2%。 


从该定义可以看出:(1)ECB对价格是否稳定的判断是基于整个欧元区中期的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有一个时滞,而且最终影响的程度也不确定,因此货币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抵销意外冲击对价格水平的影响,通货膨胀率短期内存在一些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货币政策不会因几周或几个月的短期的物价或通货膨胀的变化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着眼于中期。(2)HICP年增长率低于但是接近2%,不仅为HICP通货膨胀率设定了上限,而且也指出通货紧缩和物价稳定是不相容的。 


对物价稳定给出明确的量化定义,既有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可以监督的标准;既有利于公众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框架,也能更有效地引导公众对物价走势的预期。不仅增强了单一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也提高了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围绕目标,构筑框架,寻求支柱。 


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两个支柱,构成了ECB的货币政策框架。在这个框架内,ECB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收集各种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分析工具,确保所有相关的信息都不会遗漏,从而确保货币政策决策的稳健性。两支柱策略既不同于通货膨胀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也不同于传统的以货币供应量或汇率作为“名义锚”的做法。 


(1)经济分析。主要是指基于大量的经济和金融数据、针对影响价格稳定的短期风险而进行的分析。该分析基于如下的认识:短期内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因此,ECB关注的主要变量有:总需求、总产出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广义的物价和成本指数的变化,财政政策的变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欧元区国际收支的变化等。 


(2)货币分析。着眼于中长期分析,该分析的基础是中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变化密切相关。货币的变化包含着未来物价变化的信息,因此有助于对物价稳定的风险进行总体评估。 ECB把货币供应量指标从一系列备选指标中挑选出来,并公布广义货币M3增长率的参考值,向公众清楚地表明了它进行货币分析的意图。大量实证分析表明,在M3与物价水平和其他宏观变量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M3还预示了未来,特别是中期的通货膨胀变化。 


ECB将从双柱策略中得出的信息进行评估、反复核对和汇总,形成对经济的波动程度和本质、经济运行结果和物价稳定的主要风险的总体评估,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信息交流框架,公众能了解ECB制定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知道ECB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来做出货币政策决策的。 


3.注重货币政策策略的沟通职能。 


透明的货币政策要求中央银行向公众和市场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制定政策所采取的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及考虑的因素,并就当前经济形势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所有这些都能在一种开放、清晰、及时的状态下进行。 


ECB的沟通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欧元区12个不同的国家,10种不同的语言,无疑给 ECB的货币政策沟通提供了挑战。ECB强调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确保公众能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的制定程序以及依据,从而提高中央银行的可信度,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ECB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货币政策信息: 


(1)每个月第一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是ECB最重要的沟通方式。ECB是第一个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中央银行。新闻发布会上,ECB行长将向公众详细地介绍管理理事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物价稳定的风险评估,并通报管理理事会讨论的其他议题和决策的相关信息。与会者也可以与新闻发言人进行互动交流。记者招待会的文字材料也将于同一天刊登在ECB的网站上,以便这些货币政策信息能够及时地呈现给公众。 


(2)ECB每月发布“月度公报”,向公众公布所有统计信息和货币政策决策所依据的数据,也提供专家对货币政策的分析文章。此外,ECB行长每个季度都向欧洲议会的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汇报ECB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ECB每年还向欧洲议会递交年度报告。 


(3)ECB的行长、副行长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公众进行交流,阐述ECB的货币政策策略、分析框架,不断提高ECB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交流包括定期接受媒体的采访,参加全球和区域经济金融论坛,到世界各地大学讲学。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发言稿、演讲稿,研究人员的分析文章,公众广泛关注的政策研究结果,在 ECB的网站和其出版的论文集和专刊上都可以找到。 


4.注重中央银行研究职能的发挥。 


ECB经济研究的目标,一方面是为货币政策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证的支撑,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ECB与公众和市场的沟通。 


ECB的经济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展开:working paper主要是鼓励对ECB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既包括ECB研究人员的阶段性成果,也包括一些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货币政策的研究。这些文章都可以免费在ECB的网站上获得,对于公众对 ECB货币政策的了解很有帮助。同时,ECB也运用大量的宏观经济模型对欧元区经济以及欧元区内不同国家进行分析预测,以便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比较可靠的预测信息。针对欧洲资本市场和金融一体化、欧元区经济周期变化等问题,ECB建立了广泛的研究网络。此外,ECB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轮流召开国际货币政策论坛,鼓励从全球的视角来讨论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 


1.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增强央行的独立性是各国货币凋控机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其货币政策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独立性强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马约》赋予ECB货币政策目标上的独立,而且 ECB还具有工具上、财务上和人员上的独立,因此为ECB独立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从目标独立性来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我国货币政策当前仍受到多目标约束:物价稳定、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等等。从操作独立性来看,也存在一些约束,比如金融市场不发达,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余地小,货币政策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传导等等。 


多目标之间是存在冲突的,这就导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相当困难。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将长期存在,因此提高目标独立性比提高操作独立性难度要大。在当前的体制安排下,我们应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操作独立性,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不断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以及中介目标变量的市场化程度,使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更具灵活性和前瞻性,为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预防性操作创造条件。 


2.尽快建立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 


以利率、汇率或货币供应量等工具变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较差。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国家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基本没有再简单恢复利率目标,反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了通货膨胀目标这类非工具变量目标。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操作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标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 


欧洲中央银行在考察过一些其他中央银行已经或正在采用的货币政策策略后,决定采用以稳定为目标的双柱策略(即经济分析和货币分析)。究其原因,是因为ECB成立的时间不长,欧元区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ECB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两支柱策略赋予ECB在操作货币政策过程中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其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传导效率。 


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近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也可借鉴ECB的做法,建立一个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为公众的经济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稳定公众的预期。积极构建更具灵活性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对经济的预测能力,即时采取预防性操作;将会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3.注重与公众交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ECB非常注重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重视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通过采用“两支柱”的货币政策策略,为央行与各个层面的公众沟通提供了一个框架。ECB不仅建立了内容广泛、容易理解的网站,而且还定期出版报告预测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如通货膨胀、货币市场状况以及预测的风险等。 ECB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解释货币政策的目标,讨论近期通货膨胀的情况,评价已经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并描述未来通货膨胀的发展,因为货币政策非常透明,因此ECB有时只要显示其政策意向,并不需要真正干预市场就能达到调控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不断提高,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中看出。但略显不足的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是依据哪些数据的分析,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程序,以及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分析等相关信息还不够丰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改善。 


4.进一步发挥我国中央银行的研究职能。 


中央银行不仅具有服务职能、凋节职能和管理职能,而且还具有研究职能。中央银行要有效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就应该加强对经济的研究,力争对经济的运行有更准确的把握。中国是一个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国内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操作有很大的影响。如何构建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以有效防范汇率变化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如何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的协调;如何在加快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加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这些都需要中央银行加强经济研究,有针对性地为我国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可靠的理沦、模型和数据的支撑。

法国,美国,英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6. 人民币汇率四连升专家有何分析?

2018年8月23日报道,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昨日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271,较上一个交易日上调89个基点,创8月2日以来新高,且为连续第四个交易日调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表示,近日人民币汇率的回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炮轰美联储过快加息有关。此外,央行近日通过限制自贸区账户向离岸市场融资,收紧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抬高做空成本,稳住了离岸汇率。而且向市场释放了稳定信号,表明了态度,也有利于市场信心恢复。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能够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发挥稳定器作用。但短时期内人民币汇率如果出现非理性大幅波动,也有可能引发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动摇市场信心,进而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构成威胁。因此,央行在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同时,一方面初步建立了外汇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进行逆周期调节,另一方面也在强化与市场沟通,管理市场预期,避免人民币汇率波动大幅脱离宏观经济基本面。


“要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对人民币汇率有信心。”王有鑫表示,通过测算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不会持续贬值,年底前还将有所回升。

从中长期看,王有鑫认为,中国稳健的经济基本面、较高的资产回报率、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和逐渐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将确保国际资本不断流入;美国经济在连续加息和贸易战的双重打击下,将短升长降,美元指数在“双赤字”问题不断加剧背景下也将进入周期性下跌通道。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将维持稳健表现,为全球贸易投资健康发展注入稳定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