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的人物评价

2024-05-04 22:15

1. 郑杭生的人物评价

郑杭生是社会学界家喻户晓的学术泰斗,新时期我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他在社会学定义、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体大思精,影响广泛,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郑杭生教授本人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有学者认为,他的社会学理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兴起”  。郑杭生的社会运行理论的影响,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社会运行研究,正开始在中国社会学中出现。郑杭生开创了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流派——社会运行流派。而且,他的社会运行论所产生的影响已超出了社会学界,为人口学、历史学界的一些学者所认可。

郑杭生的人物评价

2. 郑杭生的介绍

郑杭生(1936—2014),浙江杭州乐清人,出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浙江余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现为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社会学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名誉院长。2014年11月9日九时左右,郑杭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8岁。先生致力于社会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构建,开创了社会运行流派,影响超越了社会学界。

3. 郑永生的人物简介

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同年分配至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从事整形外科工作。师从于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陈宗基教授,参加了陈宗基教授指导的多项科研工作,如:“以耳轮缺损边缘为蒂的耳廓乳突区皮瓣修复耳廓缺损”,“颞浅动脉为蒂的耳后乳突区反流轴型皮瓣”,“下腹壁浅动脉为蒂的阴道再造术”等;并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郑永生的人物简介

4. 郑杭生的代表作品

 1、《休谟》 译著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1990.06 校审 2、《维特根斯坦》 译著 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1989.05 校审3、《现代资产阶级理论社会学批判》译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09 主译4、《作为逻辑的辨证法》 译著 海人民出版社 1964. 主译  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3、《社会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基本要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4、《中国社会结构》日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2002.65、《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变迁及发展趋势》(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6、《邓小平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系列文集》(第一作者,2000,7;党建读物出版社)7、《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九五期间社会学研究回顾与十五期间社会学发展瞻望》(主编,2001,1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又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社会学本土化从世界到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第一作者,2000,7;党建读物出版社)9、《中国社会学史新编》(第一作者,2000,5;高等教育出版社)10、《郑杭生文集》(1998,10;宁夏人民出版社)11、《人权:从世界到中国--当代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第二主编,1999,9;党建读物出版社)12、《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又名《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前瞻》(第一作者,1999,7;党建读物出版社)13、《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主编,1998,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社会运行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探索的梳理和回顾之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现代性过程与社会学理论的个性——社会互构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新探索之一》,与杨敏合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电子刊物《社会学视野》2003,创刊号。4、《五点希望: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之路——以社会学为例》,与杨敏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第3期,月日出版。5、《中国社会学:现状,前景,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5月6日。6、《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对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多视角分析》,与杨敏合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3期。7、《当前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价值基础、基本目标与政策选择》,与李迎生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摘要刊登。8、《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与杨敏合作《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与黄家亮合作《东岳论丛》2012年第1期。10、《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新命题及其破解》,《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期。11、《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一种社会学视野》,《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12、《“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社会科学——以中国社会学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13、《孙本文先生对早期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4、《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城乡一体化与同城化齐举并进》,《红旗文稿》2013年第20期。  “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所贡献,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是郑杭生教授从事社会学研究20多年来给自己设定的学术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加以追求,希望通过这种追求,对实现“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的社会学深层理念有所推动。 作为上述追求和探索的结果,他提出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等“四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因重大社会变革而出现的热点问题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回答,显示了社会学学科的独特价值,在社会学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第一册收集了有关“四论”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论述亦有论战,清晰地展现了“四论”的提出、产生影响、走向完善、用以解释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探索过程。第二册分“改革发展稳定”、“阶级阶层结构”、“城市农村问题”、“文化义利信仰”、“民主自由人权”、“社会随笔简评”等6大部分,运用“四论”对中国社会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分析,对巨变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给予了自己的回答。第三册收录了作者自1986年以来撰写的论文、报告、书评等140多篇,从体制条件、政策环境、社会氛围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历史、现状作了梳理介绍,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前瞻式的分析。

5. 郑杭生的担任职务

1987年9月至1997年4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奖。2009年获评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曾兼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兼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科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务。

郑杭生的担任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