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萧瑜萧景升的评价怎么样?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024-04-27 17:50

1. 历史上对萧瑜萧景升的评价怎么样?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萧瑜~
  原名萧子升(1894—1976)——原“升”字上曰下升,文字改革后一般都作“升”——又名旭东,后来改名萧瑜,湖南湘乡人。萧子升比毛泽东小一岁,却比毛泽东高三届,是湖南省立一师的高材生。
  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中,杨昌济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之中,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成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而青年时代的激进分子萧子升则坚持信仰无政府主义,一度在国民党内任职,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萧瑜,即萧子升,字旭东,是著名诗人萧三的哥哥,1894年8月22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1910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于1915年秋毕业后,到长沙楚怡学校任教。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民国初年湖南青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在全国性的勤工俭学运动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1924年回国,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及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大陆解放后,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来又到法国、瑞士。1952年去南美乌拉圭,从事教育事业。
  毛泽东与萧子升的相识是在湘乡县东山学校。他们在这里同窗共读只半年时间,但志趣相同,感情深厚。1911年两人先后又到了长沙,萧子升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先是进入湘乡驻省中学,1913年也考入了省立第一师范,萧子升1915年秋毕业,毛泽东1918年毕业,与萧子升在一师同学两年多,他们结成了最亲密的朋友,并于1918年共同创立了新民学会,萧子升还担任过学会的总干事。
  在1921年夏新民学会解散前,毛泽东与萧子升发生过激烈争论。萧子升力主保存新民学会,并以无政府主义作新民学会的指导思想;而毛泽东则主张解散新民学会,先进青年可以加入共产党和社会青年团组织。结果,他们从此分道扬镳了。
  萧子升与毛泽东分手后,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越走越远,终于投入国民党怀抱,1926年后与毛泽东中断了来往。1976年11月21日,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终年83岁。生前曾留下遗嘱:“死后骨灰和萧夫人骨灰同放一处,如有可能,运回湖南湘乡祖坟处与原配夫人遗骨同葬一处”。
  1959年,萧子升在国外出版了一本关于他与毛泽东交往的书(中译本书名:《我与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出版),之中,详细描写了他与毛泽东俩人一文不名而步行游走湖南省内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传奇经历。


  萧子升?

历史上对萧瑜萧景升的评价怎么样?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 历史上的王铣到底是怎么样的人???

王铣,字丽可,江苏武进人。以四库馆誊录劳,授华阴县丞。
性介,不合上官。先调守山阳丰阳砦,纠义勇八百馀人,皆锋锐可用。铣被丰阳知县檄入城共守御,义勇以所将非人,被歼。铣为建祠山阳南关,勒石志名姓,哭之。
三年,调至洵阳佐理抚恤事。县令图与铣分吞赈款,严斥之。县令恚,图中伤铣,以行台省需饷,急荐铣。行至雒南庙沟坡,坡高二里,铣已北下坡,家人甫押后队逾坡脊,贼高均德大队至坡南。探骑二,纵辔驰上。
家人大呼,速铣下马避贼,铣不应。探骑至坡脊,驰下夹铣去,几一里,复驰回,一骑以矛剔铣面,一骑就刺胸及肋,皆洞穿而死。


扩展资料
王铣是《神探狄仁杰3》中的人物,是剧中神秘组织黑衣社的前身黑衣团的创建者。
黑衣社的原型是黑衣团,黑衣团的团主是一位奇女子叫王仙儿,后来改名王铣。早期组织甘凉地区居民抵御西洋武士入侵,为民除害,深得民心。但是后来黑衣团团主黑衣天王王铣变得疯狂,变得残暴不仁,嗜杀无辜百姓。朝廷屡次招安不成。
后来,王铣的情人王肖恩以大局为重,率部哗变,攻进黑暗之山,劝说王铣归顺朝廷,不要在干这些丧尽天良之举。王铣不但不听,反而指使手下圣骑士诛杀王肖恩。顿时间,在黑暗之山展开了一场血战。最终,王铣手下的圣骑士死伤殆尽,王铣自杀而死,临死前说道:我还会回来的,我还会回来的,黑衣天王永远不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铣(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铣(《神探狄仁杰》中的人物)

3. 历史上的包青天是怎么样的人啊?

正直无私的清官

历史上的包青天是怎么样的人啊?

4. 你觉得杨氏之子是怎么样的人?

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礼貌,他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了孔君平的问题,让孔君平无话可说,只有他说孔雀是他家的家禽,他说的话才可以立得住脚,由此可见,杨家孩子既聪明又有礼貌,还十分幽默。

5.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个怎么样的人

6. 夏竦在历史里是怎么样的人??

夏竦,字子乔,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初谥“文正”,后改谥“文庄”。夏竦以文学起家,曾为国史编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员,宋真宗时为襄州知州,宋仁宗时为洪州知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由于夏竦对文学的造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传于后世。夏竦(985年~051年),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江州德安(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乙酉二年(公元985年)农历9月26日。《宋史》记载夏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夏竦上《平晋策》,补右侍禁,隶大名府。之后其父夏承皓与契丹力战死之,朝廷为此特录夏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 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1033年)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1047年)为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农历9月卒,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正,后因刘敞言:“世谓竦奸邪,而谥为正,不可。”而改谥文庄。 《宋史》对夏竦的生平的总结为:“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策累以属之。多识古文,学奇字,至夜以指画肤。文集一百卷。其为郡有治绩,喜作条教,于闾里立保伍之法,至盗贼不敢发,然人苦烦扰。治军尤严,敢诛杀,即疾病死丧,拊循甚至。尝有龙骑卒戍边郡,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竦。时竦在关中,俟其至,召诘之,诛斩殆尽,军中大震。其威略多类此。然性贪,数商贩部中。在并州,使其仆贸易,为所侵盗,至杖杀之。积家财累钜万,自奉尤侈,畜声伎甚众。所在阴间僚属,使相猜阻,以钩致其事,遇家人亦然。 ”
夏竦,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

7. 历史上的关露萍是怎么样的人?

关露萍是《旗袍》中的一位人物,她的角色是一名特工,而历史上的原型应该是张露萍,她同样是一名特工。
张露萍,原名余薇娜、余家英,化名余慧琳、黎琳等,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崇庆县(今崇州市)。1937年在成都读中学的张露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四川总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7年,16岁的她经中共川西特委负责人车耀先保送到延安军政大学受训,1937年11月,在车耀先和党组织的帮助下,张露萍奔赴延安,先后毕业于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26日,十七岁的张露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张露萍又参加了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干部训练班。以后,分配到延安文联干秘书工作。在这期间,她同马列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室的陈宝琦(即李清同志,原任国家交通部长)结成了革命伴侣。不久,中央组织部、社会部决定派张露萍赴重庆工作。
1939年深秋,张露萍告别了生活了近两年的延安和战友,告别了新婚不久的爱人,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踏上了新的征程。
1939年10月,张露萍受党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处及电讯总台,担任党在军统局的地下党支部书记。他们白天分头工作,晚上秘密聚会,交流情报。
1940年3月,地下党支部不慎暴露,张露萍等7人全部被捕,引发了震惊国民党上下的“军统电台案”。张露萍等先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受尽酷刑,坚强不屈,敌人从他们身上一无所获。
1945年7月14日,敌人把张露萍与张蔚林、冯传庆、赵力耕、杨洸、陈国柱、王锡珍7人押上刑车。通向刑场的路上,张露萍领着战友们高唱《国际歌》,悲壮激越的歌声表达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

历史上的关露萍是怎么样的人?

8. 历史上朱棣是个怎么样的人?

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明朝后,政权需要巩固。一是元朝残余势力还留在蒙古,此为其一心腹大患。其二是在朱元璋开疆拓土时,有不少大臣付出了汗马功劳,他们在朝廷中有一定的地位,朱元璋害怕他们篡位。朱元璋就把他的几个儿子封为蕃王,这几个皇子就常年在外帮助朱元璋守疆土。这几个蕃王中,势力最强大的要属驻守在北京一带的燕王朱棣了,朱棣拥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是一个很有实力和野心的人。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后。按照朱元璋生前的遗嘱,朱元璋之孙、21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作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大的不同。朱元璋性格严厉,晚年偏好诛杀,特别是诛杀功臣一节,备受非议。而朱允炆性格慈和,温文尔雅。他继位后,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弊政,朝廷风气为之一变,史称“建文新政”。然而,仅仅一年后,国内就烽烟四起。朱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起兵变,他率部从封地北京出发,直扑都城南京。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初期,由于明朝中央的势力实在是太过庞大,燕王朱棣是接连败北,本来形势对于建文帝是一片大好,但是由于建文帝天生仁慈懦弱,屡屡错失良机,身边又是一些腐儒,手中根本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就一个耿炳文也在战争初期便战死,最后用了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战争形势便开始急剧下转,失败已经在所难免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引兵来到了南京城的金川门,李景隆打开城门,燕军进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本来靖难之役的初期朱棣是没有优势的。但是朱允炆为人懦弱,又有些妇人之仁,本来是有可能灭了朱棣的,却因为优柔寡断断送了多次机会。再加上当时朱允炆身边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唯一一个有才能的将军耿炳文,在战争早期就被朱棣的人灭了。无奈之下,朱允炆选择任用李景隆,而这个李景隆空会言谈,根本不是打仗的料。从此之后,这场战争的有利形势开始偏向燕王朱棣那边。朱允炆显而易见要失败了。
就在南京城被攻破后,建文帝的臣子们除了自杀跟被杀的那部分外,其余的大多是列在南京的城门外,夹道欢迎朱棣的到来,因为在这些人看来,朱允炆姓朱,你朱棣也姓朱,反正不管你们谁当皇帝,天下还是你们老朱家的,我们只是换了个老板,绝对没有投敌的协议,就在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准备进南京城的时候,一个人突然站了出来,挡住了朱棣的去路,并大声责问朱棣:“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吓得朱棣是调转马头,直奔自己父亲朱元璋的陵墓,这个责问朱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杨荣。
一语惊醒梦中人。朱棣恍然大悟。毕竟,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的,而“清君侧”是朱元璋定下来的。所以,朱棣马上率部奔向朱元璋坟头,毕恭毕敬地拜祭一番,各种痛哭流涕不在话下。这个劝说朱棣的人叫杨荣。朱棣为感谢他的提醒,登基后将他选入文渊阁,进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