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的人物生平

2024-05-08 05:05

1. 王生的人物生平

主要研究方向:韩国政治外交、中韩关系、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研究特长:中韩关系、朝韩关系、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海外留学与经历:2001年3月-2005年8月韩国高丽大学 政治外交系 国家教委 公派留学2003年2月-2005年6月韩国东国大学 聘请讲学学会情况:吉林省政治学会理事;韩国中国学研究会; 韩国安岩政治学会;韩国民族统一学会;吉林省韩国朝鲜研究会;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学会.开设课程:本科生:朝、韩政治与对外关系、当代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史、时事述评。研究生:朝鲜半岛问题研究、亚太大国关系研究学术交流:1. 1999年8月 “近百年中日关系与21世纪之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连),提交论文《日美安保体制的新发展与21世纪的中日关系》,并发表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2. 2002年 7月 “21世纪中韩关系展望” 国际学术研讨会(长春,BK21 Te Education & Research Corps for East Asian Studie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Korea university 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朝鲜韩国研究所共同国际学术讨论会)。3. 2003年 5月 “中韩关系与东北亚合作” 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 大田,韩国中国学研究会)。4. 2004年10月 “韩中关系:回顾与展望” 国际学术研讨会“Korea-China Relationship: Retrospect and Prospect”(korea Seoul) 提交论文《冷战以后中朝关系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收入论文集。5. 2005年9月 “东亚合作论坛2005 中日关系与东亚未来 ” 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提交论文《中国的崛起和东北亚秩序的新变化-以韩国疏远美日亲近中国为中心》收入论文集。6. 2005年11月 “第三届东北亚区域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长春)提交论文《中国的崛起对中韩关系发展的影响》。7. 2006年9月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12次国际学术会议(长春)提交论文《和平崛起的中国对21世纪韩国政治外交走向的影响》。8.2006年11月东亚合作论坛2006:构建和谐东亚-中国、日本、韩国的责任与作用 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提交论文《朝核问题与中韩外交合作》收入论文集。9.2007年9月韩中合作与东北亚的繁荣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 首尔)Cooperation Between Korea and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Prosperity (korea Seoul) 提交论文《东北亚新秩序与中韩关系》。10.2007年11月7-16日政府治理模式之探讨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华发展基金管理会、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提交论文《东北亚的和平繁荣与中韩合作》。11、2009年8月15日“东亚朝鲜、韩国社会文化艺术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韩国:檀国大学的韩国文化艺术研究所吉林大学外语学院),主题发言《朝核问题与中韩协调》。12、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韩国釜山大学韩国民族文化研究所主办,韩国国际交流财团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为后援的第十届中国韩国学大会”于2009年10月23日—2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行政学院王生教授、参加了会议。大会围绕着外交与安全、政治与经济、历史、文化与社会、宗教与哲学 6个议题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我院王生教授主持了韩国外交组的研讨会。同时参加了中韩关系组的研讨,并做了“中韩关系面临的新课题:探寻民间敌对情绪的解决之策”的主题发言。这个问题是近来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广泛注意与热烈讨论。中国韩国学国际研讨会是中国境内举办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有关韩国学研究方面的年度盛会。此次会议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响应,参加会议的中韩学者150多名,提交的论文达到13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以及韩国的高丽大学、延世大学、成均馆大学、首尔大学、朝鲜大学、檀国大学、釜山大学、统一研究院、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等国内国外韩国学研究领域的知名机构的代表与会宣讲论文,并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会议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当代韩国》、《世界知识》、《环球时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东方早报》、《新民周刊》、《世纪》、韩国KBS、日本NHK等媒体的广泛关注。13、2009年12月22日,由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主办的“朝鲜半岛局势研讨会暨吉林省朝鲜·韩国研究会七届二次理事会”在长春召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省对外友协、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和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王生教授、围绕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发展变化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充分交流。14. 2010年10月12日—15日,我院王生教授、郭锐讲师应邀出席了由山东大学韩国学院、高丽大学亚细亚问题研究所主办,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赞助的第十一届中国韩国学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在山东威海举行。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致欢迎辞,大韩民国驻华大使柳佑益、韩国国际交流财团理事长金炳局、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理事长郑在贞致贺词,韩国社会科学院理事长金俊烨发来贺信。中国韩国学国际研讨会是目前中国境内举办的有关韩国学研究方面水平和层次最高、涵盖领域最广泛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之一。会上王生教授以《试析韩国政治民族主义对21世纪初朝韩关系发展的影响》为主题、郭锐讲师以《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评估》为主题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烈反响。王生教授还应邀主持了政治外交组的讨论。15、2011年8月21-28日,行政学院王生教授应韩国教育部的邀请,参加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政府交换奖学金人士的再研修”及优秀事迹报告会。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匈牙利、埃及等世界各地18个国家的21名代表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中国代表3人。韩国教育部举行这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在政府交换奖学金获得者之中,在韩国获得学位,回到各自的国家工作以后,有一定名望并且取得成功的人士中通过申请、选拔再次邀请到韩国进行再研修。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院长丁相基到会致辞。韩国教育部组织了参观访问外交通商部、统一部等政府机关、到“浦项制铁”等著名企业的见学活动。政府交换奖学金优秀人士为现在韩国的政府互换奖学金学生作了学术报告并举行座谈会。王生教授做了题为 “致力于中韩友好 光大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的主题报告,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16、2011年10月14日—15日,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办,韩国东北亚学会协办、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赞助的“第十二届中国韩国学国际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大厦学术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7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专家学者分成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历史文化等四个小组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变化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王生教授做了“中韩建交20年: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课题”的会议发言。17、 由辽东学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办、香港珠海学院亚州研究中心协办的“朝鲜半岛与亚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4月23日至25日在丹东召开。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环日本经济研究所、韩国外交安保研究院、韩国檀国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韩国培才大学、北京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世新大学、台湾桃园开南大学、香港珠海学院、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院王生教授应邀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本次学术会议主要围绕着“经济与合作”、“政治与外交”两个主题展开讨论。王生教授在“政治与外交”单元做了“新形势下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与中国的国家利益的”的主题演讲,演讲结合历史与现实,深刻剖析了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地缘战略及地缘经济三个方面的战略意义,从历史经验来看,朝鲜半岛安定与否与中国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从现实来看,半岛的自主和平统一对海峡两岸的统一有着积极的影响。新形势下,我国应该从确保朝鲜的“平稳过渡”、防止韩国保守势力的急功近利式的“吸收统一”和针对美国全球战略东移亚太做两手准备的战略应对之策。一些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来自台湾和香港有关朝鲜半岛问题专家的关注与好评。18、由韩国社会科学院和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主办的“金俊烨先生与中国:韩国的中国学,中国的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6月4日至6日在首尔召开。来自中日韩三国在韩国学研究方面涉及政治外交、经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30余名分别来自中国的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延边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宫崎国际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首尔大学、延世大学、亚洲大学、启明大学、韩国文化研究院、外交院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我院王生教授作为韩国社会科学院的客座研究员应邀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今年6月7日,是在韩国广受尊敬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原高丽大学校长、韩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金俊烨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金先生生前动员韩国的企业和团体资助中国的韩国学研究事业,先后帮助十几所大学(包括科研机构)建立了韩国研究中心(所)。为了缅怀这位为了推动中国的韩国学研究和韩国的中国学研究深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先驱者,召开了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高丽大学校长金炳哲到会并致辞,韩国社会科学院现院长徐镇英教授、理事长池清教授、韩国原统一部部长玄仁泽教授也参加了会议。韩国的主流媒体《东亚日报》等都做了相关的报道。本次学术会议主要围绕着“中国的韩国学”、“韩国的中国学”、“金俊烨和地区研究及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三个主题展开讨论。王生教授在“金俊烨和地区研究及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单元做了韩语主题演讲。演讲中,王生教授指出:冷战结束以后,也门、德国等由于冷战而导致民族分裂的国家相继统一。“冷战活化石”朝鲜半岛的统一也将是历史的必然、大势所趋。作为朝鲜半岛“山水相连”的近邻中国,也是饱尝分裂之苦的国家,对朝鲜半岛人民企盼统一的心情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从历史经验来看,朝鲜半岛处于统一时,中朝关系就会稳定而友好,中国的东部安全就会得到保障;朝鲜半岛处于分裂或动荡时,中国安全就会受到威胁。一方面,直接与朝鲜半岛国家发生战争,多次成为中国改朝换代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而被拖入到近代以后东北亚地区爆发的四次战争。因此朝鲜半岛的安定与否与中国的国家利益休戚相关。从现实需要来看,尽管处于崛起进程之中,但中国目前战略视野基本上还是立足于国内经济建设和致力于“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在朝鲜半岛,中国的首要利益就是“无核维稳”,“半岛不能混乱,不能发生战争”。另外,中国也渴望海峡两岸的统一,希望朝韩通过自主和平统一的方式而不是依靠外来力量的干预实现统一,从而给两岸的统一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中国政府一贯支持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提出的“自主和平统一方案”和为实现统一事业而采取的一切积极举措。最后王生教授强调指出,目前,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快速东移亚太地区的背景下,面对韩美同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半岛局势越来越复杂,中国对韩国未来的安保方向不是非常清晰,因此,中国政府一方面,对半岛“自主和平统一“乐见其成”,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在外来力量的干预下,甚至采用“非和平手段”而实现的统一,因为这样势必造成朝鲜半岛内部的混乱,大批难民会涌入东北,造成东部边境的不安全,乃至开发东北大战略的实施。因此,中国政府千方百计地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局面。王生教授的一些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特别是日本、韩国学者中有关专家的关注与好评,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对消除韩日学者对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的一些认识误区、加深对中国的半岛政策认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术荣誉:1.1994年 “论日本的文化特征”,获吉林省日本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2.1996年《当代日本民俗》荣获吉林省日本学会优秀论著二等奖。3.1997年“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九·一八事变其间的中日关系’” 荣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金禾杯”95-96年度青年科研成果评奖3等奖。4.1999年 荣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世纪杯”97-98年度青年科研成果评奖3等奖。5.1999年 “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获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6. 2004年12月韩国政府教育人力资源部所属国际教育振兴院举办了首届政府邀请外国人奖学金留学生“学术研究奖”颁奖活动,在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留学生中评出2004年度学术研究奖,本人获得学术鼓励奖.主要科研业绩: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代表性论文有:(1)《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行政改革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4期.(2)《北伐战争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6期.(3)《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九、一八”事变期间的中日关系》一文,发表在《东北亚论坛》1996年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获社科院优秀论文奖,青年科研成果三等奖.(4)《冷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研究》一文,发表在韩国庆南大学《东北亚研究》1997年第3卷, 获社科院优秀论文奖.(5)《沦陷时期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殖民文化侵略》,《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6)《日本小渊内阁的政策走向》,《外国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1998年3期.(7)《金大中政府面临的政治、经济、外交课题》,《东北亚论坛》1998年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社科院科研成果奖励登记优秀论文奖.(8)《当前韩国的政经形势及外交趋向》《当代亚太》1998年5期, 获社科院科研成果奖励登记优秀论文奖.(9)《世纪之交: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日本学刊》1999年2期发表; 获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0)《文化心理因素对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0年1期.(11)《日美安保体制的新发展与21世纪的中日关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4期。(12)《中日间的钓鱼岛群岛争端》,韩国,《时代的论理》2004年6期发表;(13)《冷战以后中朝关系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韩国汉城市立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年10月发表;(14)《脱冷战期韩半岛问题上中国的地位和作用》,(韩文)高丽大学BK21教育研究团论文集《东亚研究》10期,(2005.7)发表;(15)《中国的崛起与东亚秩序的新变化:以韩国疏远美日亲近中国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12月发表.(16) 《韩国疏美亲中现象剖析》,《东北亚论坛》2006年2期(17)《中国的和平崛起与21世纪初韩国的外交抉择-以韩中、韩美、韩日关系的变化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韩国》冬季号(2006.12 总第51期)(18) 《中韩建交15年:外交史上的奇迹和平共处的典范》,《东北亚论坛》2007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年第11期全文转载。(19) 《挺进青瓦台的神话人物--李明博》, 《当代世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2007年10期.(20) 《李明博政府的内外政策走向》,《当代世界》2008年第1期。(21)《音乐外交寻突破,改善仍需靠耐心》,《时事报告》(中共中央宣传部),2008年4期.(22)《民族主义:刺激韩国发展的双刃剑》,《中国民族报》,2008年6月。(23)《韩国外交的美国情结与现实抉择--接近美国并不会疏远中国》《东北亚论坛》2008年4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8年11期《国际政治》、《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4期转载。(24)《2008年韩国的政治外交综述》,《当代韩国》,2008年冬季号。(25)《金融海啸重创韩国经济》,《当代世界》,2009年1期。(26)《核危机,一次比一次急》,《环球人物》,2009年15期。(27)《李明博执政以来的朝韩关系剖析及前景预测》,《当代世界》,2009年10期。(28)《东北亚和平与中韩协调》,《当代韩国》,2009年秋季号。(29)《동북아평화와중한합작:북한핵문제해결을위한과정중중국과한국의역할을중심으로연구함》,《韩国文化技术》,第八集,韩国檀国大学文化技术研究所2009年12月出版。(30)《试析当代韩国民族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0年6期全文转载。(31)《试析韩国政治民族主义对21世纪初朝韩关系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0期。(32) 《2009年中韩关系述评与展望》,《韩国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33)《中国日报》(英文版),《What the future holds for DPRK》,2010年9月21日。被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外媒转引190多频次。(34)《金正恩,朝鲜神秘接班人》,《环球人物》,2010年27期。(35)《旧韩末韩国的民族主义教育——以西北学会的活动为中心》,(译文)《当代韩国》,2010年秋季号。(36)《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当代世界》,2010年10期。(37))《中国日报》(英文版),《May Koreans live in peace》,2010年12月21日。(38) 《中韩关系面临的新课题:探寻两国民间抵触情绪的解决之策》,复旦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22辑,2010年12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首届来源集刊。(39)《韩国何去何从?》,《世界军事》,2011年3期。(40)《中韩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韩国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41)《中国日报》(英文版),《Visits timely and important Chinese vice-premier’s trip to the two Koreas will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for early resumption of the Six-Party Talks》,2011年10月27日。(42)《Talksonlylaunchpadforpeace 》,《中国日报》(英文版), 2012年4月12日。(43)《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44)《韩国外交面临的课题:强化韩美同盟还是提升中韩战略合作我办关系?》,《韩国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6月。(45)《中韩建交20年: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课题》,《东北亚论坛》,2012年5期。(46)《层次分析视角下中国软实力战略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0期。2.出版的学术著作和参编著作有:(1) 专著《中日关系史》(第三卷),2006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 专著《当代日本民俗》,1995年12月,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吉林省日本学会科研成果二等奖.(3) 专著《关东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4) 参编《天地中国》(上卷),1999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5) 参编《义和团大辞典》,1995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3.承担并参与课题:(1)国家教委课题—《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研究》本人参加撰写分报告《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活动日益猖獗的远源近因》(《东北亚研究》1997年第1期发表);(2)社科院招标课题—《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对策研究》的分报告《以民族、文化心理因素为中心》;总报告上报后,全哲朱省长批示,获院优秀成果一等奖;(3)吉林省科委软科学课题—《吉林省长平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本人撰写分报告之一《日本高速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4) 社会科院重点课题《东北亚蓝皮书》的专题报告—《日本的新能源战略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等.(5) 2003.6-2005.6韩国高丽大学校 BK21 东亚教育研究团(The Educcation & Research Corps for East Asian Studies program of Brain Korea 21. 重点课题研究.(6)2005.12-2006.6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东北亚研究与东北振兴课题,参加分课题。(7)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1世纪初韩国的政治外交走向及其对东北亚地区和平的影响(项目号 2006BS42)。(8) 独立承担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资金项目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与中国的作用与对策研究。(9)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韩国民族主义对中韩关系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09BGJ009 )(10)参加刘清才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 09JZD0037)。子课题负责人。(11)参加刘清才教授主持的外交部委托研究课题“对进一步深化中日韩合作的思考与建议”(2009.3-2009.12)。(12)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创新团队“朝鲜半岛局势跟踪与研究”核心成员之一;参加张慧智教授主持的高等学校校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朝鲜半岛形势追踪与东北亚地区安全”,(2010.1.25-2012.12),子课题负责人。(13)参加刘雪莲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地缘政治新动向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子课题负责人。

王生的人物生平

2. 王芃生的人物作品

王芃生一生著述较多,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出版《时局论丛》,收入文章32篇。著有《日本古史辩证》、《日本古史之伪造》、《土耳其论文集》、《匈奴史之新研究》、《小梅溪堂诗存》等书。

3. 王芃生的介绍

王芃生(1893年1月17日—1946年7月17日),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将主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日本问题研究专家;湖南省醴陵北乡七里山人;1910年考入长沙湖南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参加过长沙新军起义,1912年9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16—1921年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后步入外交界;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任中将总参议,后致力于外交和对日情报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交通部次长,主持成立国际问题研究所,专门从事对日情报工作,成为驰名中外的研究日本问题的权威,1946年因病去世。

王芃生的介绍

4. 王辅生的人物生平

王辅生,(原名泥潮)男,陕西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人,著名秦腔表艺术家,中国剧协会员,剧协陕西分会会员。他孩提时期就受民间皮影、耍社火等游艺活动的影响,对唱戏就爱得入迷。11岁那年,靠人引荐进入西安三意社,开始学唱老旦,后来改丑,最善媒旦。1924年出生于一个贫寒农家,幼年饱经忧患,备尝艰辛。11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为谋生路,投身梨园,先入李正敏的“正艺社”,时名王泥潮。翌年至苏育民领班的“三意社”坐科,排入“辅”字辈,易名王辅生。师承王德荣、高正保、徐元民等前辈名家,主工彩旦,兼演丑角,戏路甚宽。大丑、小丑、老丑均驾轻就熟,尤精彩旦,名满西北。在迄今72年的艺术生涯中,演出剧目多达百余部,代表剧有《唐知县审诰命》、《八件衣》、《九件衣》、《扑池送亲》、《拾玉镯》等;同时在《穷人恨》、《白毛女》、《二巧离婚》等现代戏里也饰演过各种性格的中老年妇女角色。《小姑贤》、《看女》堪称千锤百炼、炉火纯青之经典。1956年参加全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荣获二等奖,曾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卓别林”。王辅生是目前活跃在秦腔舞台上最年长的一位演员,他从艺70多年,先后主演过秦腔《小姑贤》、《看女》、《穷人恨》、《罗汉钱》等传统戏和现代戏。1956年,他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在《扑池送亲 》中扮演花儿,获演员二等奖。他能够注意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性格出发,以外部的形体动作,揭示人物的灵魂,做到形神合一。他的表 演滑稽幽默,妙趣横生,唱腔道白,表演身段,无不有戏,精彩处,令人捧腹不止。但他的表 演很有分寸感,夸张而不虚假,滑稽而不庸俗。秦腔传统小戏《看女》是王辅生的拿手戏。是他对任柳氏这个 人物理解得很深,表演的很出色。任柳氏是个偏心眼,对媳妇是一副脸孔,又气又恨;对女儿是另一副脸孔,又疼又爱。 这种对比鲜明的感情,被王辅生表现的十分传神。看过他演出的观众,无不拍手叫绝。王辅生先生80多岁仍然坚持舞台演出,同时,他还热心传授技艺,为秦腔丑角行当培养了众多的年轻演员。现居住在北京的中国秦腔网常务斑竹刘祥有幸成为王辅生先生的关门弟子,他发起成立的“大秦之腔北京秦腔研习社”为秦腔在北京的流传和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6月王辅生先生在北京收中国秦腔网常务斑竹刘祥为关门弟子2007年12月15日去世。

5. 王雱的轶事

元泽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献。客问元泽:“何者是獐?何者是鹿?”元泽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出自《墨客挥犀》)故事是说: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王雱的轶事

6. 王生的人物事件

 2015年4月22日,南通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接受王生辞去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请求,并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2015年7月31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出公告,南通市人大常委会接受了王生提出辞去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王生的代表资格终止。  2015年4月23日,据南通市纪委消息,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生因严重违纪并涉嫌犯罪,被南通市纪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经查,王生在担任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启东中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收受贿赂,数额较大。鉴于王生的行为已涉嫌犯罪,南通市纪委决定将其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侦查。同日,南通市人民检察院对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2015年10月28日下午,启东中学原校长、启东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生涉嫌挪用公款、受贿一案在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检察机关指控,王生涉嫌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被告人王生于2005年7月至11月间,利用职务便利,先后3次个人决定将启东折桂中学(启东中学初中部)公款共计人民币740多万元借给訾某某用于开发房地产项目。此外,王生于1999年至2014年间,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收受他人所送的人民币68万余元,价值人民币13.5万元的购物卡、美元10000元,共计人民币88万余元。法庭上,被告人王生对检察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自愿认罪。因案情重大,法院将在进一步审理后择日判决。

7. 王錱的人物简介

王錱,字璞山,湖南湘乡县人。湘中理学家罗泽南之门生。从小有大志,十四岁时书于自家墙壁云:“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则理自明,气自壮,量自宏。凡生死祸福,皆所不计也。 体貌清癯,目光炯炯射人,声大而远,好为议论。同门侍坐,辞气湓涌,他人莫能置喙。泽南徐哂曰: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 錱亦自笑也。

王錱的人物简介

8. 王錱的人物生平

祖父王之海是秀才出身,“待人无欺,遇贫困残疾人,寒则赠衣,饥则于食。”。父亲王宗麓,教学于乡里。王錱三岁时能背诵经书。十岁读书家塾,读书时“常危坐终日不出,诵览不辍”,十四岁时,在家中墙上刷字:“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则理自明气自壮量自宏。”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成为罗泽南门生。咸丰二年(1852年)与县令朱孙诒、刘蓉开办湘勇。治军极严,闲时教士兵读《孝经》、《四书》。王錱回湘乡重募湘勇,受到湖南巡抚骆秉章赏识,咸丰七年三月带兵赴江西打仗,被太平军称“出队莫逢王老虎!”。王錱过度劳累,感染热疾,病死在江西营中。临死前,将曾国藩所赠的《二十三史》留给张运兰。年仅三十三岁,谥壮武。著有《练勇刍言》。王錱,字璞山。生三岁,母贺授以经,辄能背诵。十岁读书家塾,弱不好弄。日方哺,诸童为儿嬉戏,而錱不与。手《通鉴纲目》一册,默然凝视,心所领会,动形于色。常大言:“人生一息尚存,即当以天下万世为念。”而书数语于壁曰:“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则理自明,气自壮,量自宏。凡生死祸福,皆所不计也。”时年十四。及二十岁,授经里中,不沾沾于章句,为书塾学约八则示学者,大指以求放心、化气质为归;而益自淬厉于学,欲以身先之也。二十四岁,补县学生。会罗泽南家居讲学,往受业。日夜讲习明善复性、修己治人之道。錱体貌清癯,目光炯炯射人,声大而远,好为议论。同门侍坐,辞气湓涌,他人莫能置喙。泽南徐哂曰:“璞山盍少休,让吾侪一开口乎。” 錱亦自笑也。明年夏,大旱饥,土寇啸聚百人于县南掠食,居民惶骇无所措。錱自学舍归,驰集里中人,略以兵法部署,而出境捍逐,应时解散。然后白县官发仓谷平粜,劝富绅出余谷赈济。饥而不害,时道光二十九年也。于是邑人推重,籍籍有任侠名。会太平军起广西,湖南亦震,而盗贼四起,乃倡团练保伍之法。邑人狃承平久,闻錱议,莫不掩耳。而錱不计成败利钝,不顾祸福生死,上说下教,将之以诚。以谓:“团者,团拢一气,尔我相救,生死相顾,此之谓‘团’。练则练器械,练武艺,练阵法,尤要练胆,而练胆必练心。胆有大有小,心则人同此心。人人欲保全身家性命,非杀贼不能自保,而非练器械、练武艺、练阵法,不能杀贼,所以要‘练’。然一人之力,能有几何?而盗贼则先啸聚多人,非大众随心,同心共死,互相保,不能自保,所以要团。非编民甲、清宵小,内奸不清,则外寇乘,所以非保伍,则团练亦无用。”湘乡之办团练,实錱倡之。疑难百端,曾不自馁,积诚相孚,久而信赖。居恒太息,以谓:“每当盘根错节,掣肘违心之会,益叹民情之易与,而信王道之可行。抚躬内疚,窃恨世不我负,我自负世。然则无可道,何敢以自弃者弃人。凡分所当为者,勉而行之,以求尽夫力之所能至焉。”然颇以此自信矣。咸丰二年,太平军入湖南,破道州。錱上书知县朱孙诒,请练民兵。于是以意创为营制号令,日夜与罗泽南束伍选士,亲教之步伐技击,摄衣登台,陈说大义,声容慷慨,而湘勇自此始。既而巡抚张亮基檄举将才,朱孙诒举錱以应。乃率三百人赴召。罗泽南亦奉檄率所部赴长沙,遂合军。而泽南将中营,錱将左营。出剿衡山、安仁、桂东各县土寇,咸有功,叙绩以知县用。会国藩方练兵衡州,知其才勇,亦倚重之。谓:“王璞山忠勇男子,盖刘琨、祖逖之徒也。”錱则自恨任事太早,用心太苦,出身太轻,上书乞归以力于学。国藩复书劝慰,欲增募其军为三千人。而錱欲增兵万人,议论不相中。国藩疑全不为用,又以言大而夸,持之不固,发之不慎,气骄已盈,必以偾军也,下令汰为七百人。时左宗棠以举人参巡抚骆秉章幕府,谓其兵可用,乃仍所募三千四百人,留不汰。錱则即募即练,以铁瓦缚士卒足,习超距;以重械勒士卒运,练臂力。习步伐,演阵式,无日不申儆所部,三令五申,而讲明分合之法,以于阵势变化,行伍不乱,乃可以少胜多,以静制动。于是重改定勇制,撰营制、职司、号令、赏罚、练法五篇,曰《练勇刍言》。而尤注意于练胆、练心。又以意为阵法,撰《阵法新编》。其书变通古人成法,务于以定持变,以整暇胜剽悍,诏偏裨演之。及左宗棠出总师干,为元帅,而錱己殁,凡錱偏裨,悉罗致,而以錱从弟开化领营务处,行军布阵,一依錱规。平浙平闽,追奔逐北,遂歼太平军以平粤。而西出潼关,平陕甘,则以提督刘松山为大将,盖以勇丁从募而隶者焉。善用城墙、梅花、大鹏诸阵以角悍回,虽突骑万千,坚不能入。迨其布阵方圆,平锐迭用,得古人静如山、动如水之意,盖錱之遗教也。然錱则以谓:“将兵者练固不可废;而训尤不可缓。孔子言:‘善人教民七年,可以即戎。’子路,勇者也;其治兵也,有勇必使之知方。五霸尤圣门之所羞称,然晋文用其民,必先教之;而子犯谆谆然以民为未知义、知礼、知信为惧。三代以后,节制之师尚多,仁义之师绝少。降至今日,则并节制之师亦无之矣。呜呼,练且不讲,训于何有?”在军中,尝教士卒习字读书,日课《四书》 《孝经 》,以义理反复训谕,而引论经史大义,譬晓耸切,听者至潸然泪下。迨夜,营门扃闭,刁斗之声与讽诵声相间也。将出战,必手地图,召偏裨,环而坐,为言敌军出入何路,我师奇正孰出,揣情审势,人人献议,而相诘难,各尽其意,然后定谋。谋之既定,然后部分诸人,各专其任。有不如议,则罚无贷。纪律之严,诸将莫及也。然曾国藩则知錱之不为用,而亦知已之不能用也,于是遗书骆秉章曰:“璞山之勇,若归我督带,则须受节制,此一定之理。既不受节制,自难挈之同行。今日大局糜烂,侍岂复挟长恃势,苛人少节以自尊?又岂复妒才忌功,不挟健者以自卫?难一将不受节制,则他将相效,离心离德,何以策功?若听璞山自成一军,公宜先行奏明,此亦一定之理,世虽大乱,而纲纪不可紊也。”然而左宗棠则笑之曰:“涤生每叹人才难得,吾窃哂之。涤问其故,吾日:‘君水陆万余人矣,而谓无人,然则此万余人者无可用乎?集十人于此,则必有一稍长者,吾令其为九人之魁,则九人者必无异词矣。推之千万人,莫不皆然也。’吾之所用,皆涤公用之而不尽,或摈不复召者,王璞山其一也。及吾用之而效,而涤又往往见其长而欲用之矣。然则涤之弃才,不已多乎!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人。非开诚心布公道,不能得人之心;非奖其长,护其短,不能尽人之力。非用人之朝气、不用人之暮气,不能尽人之才;非令其优劣得所,不能尽才之用。亦于是讲求之而已。”国藩亦无以答。及国藩亲督水陆万人自衡州东征,而秉章檄錱前驱。连克湘阴、岳州,疾进至羊楼司,而太平军大至。一接而败,退守岳州。而国藩部将邹寿璋驻焉,曰:“城空无食,不可守也。” 錱不听,而寿璋以所部退。錱婴空城自守,而为太平军所围焉,一日不得食。国藩遣船至西门,各勇纷纷出,錱问故,曰:“曾帅以船来迎矣,不出何为?” 錱羞而怒,拔刀自刎,众拥登舟。而营官钟近衡、近濂兄弟及刘恪臣十数人先后战死焉,皆楚之良而泽南弟子也。军声大挫,国藩骂日:“狂夫,几何不败事!”而以大军继进,败于靖港,亦愤投水,厪乃获救也。参上书秉章自劾,而请收散亡,图后效。宗棠始终护持之,褫其官而不夺其兵。錱则痛念前此致败之由,而深求古人所以致胜于万全之道,参以当日之所宜,若恍然有所得。日集各勇而训练之,务求使之人自为战。贻友书曰:“不敢躁,亦何敢怠。张睢阳诗曰;‘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錱惟随时随事,尽分所能为,力所能至而已,他何知焉。”自是国藩以罗泽南、李续宾师弟军,转战江西湖北,所向克捷,湘军威震天下。而錱独将,听宗棠指挥以防湖南。其时东南各省,为太平军所掩有,独湖南号为完善,奉清廷号令,援师四出以拄太平军。太平军既奠都江宁,其徒在两粤者,日夜图北出与会。而湖南缘边列县,人心动摇,太平军至,则蜂起应。錱所部不过千人,而又苦乏饱,常数日不得食,拊循教练,相孚以义,相励于勇。崎岖湘粤边境万山之中,所遇皆强对,其众数倍,朝东而暮西,此灭则彼起,孤危百战,经三四年,卒以扫荡太平军余党,不得阑入湖南境一步,俾北出湘军得以尽力征战,无反顾之虞,则錱之力也。积战功累官加按察使衔以湖北道员记名简放。其时曾国藩困江西,分军四出,屡为太乎军翼王石达开所败,而与先后巡抚文俊、耆龄咸不相能。御史萧浚兰条陈江西军务,国藩奉旨责问。而錱贻湖北巡抚胡林翼书曰:“涤公心事如青天白日,而刚正之性,不可屈挠。其行之通塞,系世之否泰。彼己之子,固亦无如之何耳。”既则遗书江西以致国藩曰:“世固有迹似终睽,而实神交于千里之外者,此不特难以见谅于流俗也。即一二有识之士,亦多泥其迹,莫察其心,夫岂咎人之不相知哉!生平读书论古,窃见夫贤豪者流,或于其志同道合之人仍有龃龉,自负昂藏傲岸之概,不肯降心。君子谓其所执者隘,而所亏者多也。乃匆匆焉而躬自蹈之,不亦伤哉!錱之受知于阁下也,甚于壬子之冬,而极于癸丑之秋。自远于阁下也,肇于加募之初,而成于败衄之后。其中离合远近之故,未始非彼苍之默为颠倒位置。而疏狂之罪,在而无可辞矣。数年来,徬徨奔走于岭表洞庭之间,欲求如衡州抵掌之一日而不可得。呜呼,茫茫天壤,同志几人?觌面构交,知心谁是?此錱所以情不自禁,而欲一献言于阁下之前者也。”国藩意亦释然。寻国藩丁父忧,回籍固请终制,而江西郡县陷于太平军者四十余城。湘军李续宾攻九江,刘腾鸿、李续宜围瑞州,刘长信、萧启江规临江,黄冕、赵焕联攻吉安,皆顿兵坚城,久不下。战数败绩,而良将死,军气大熸,队于是左宗棠为骆秉章草奏言:“石达开在诸贼中,能以狡黠收民心,以凶威钤其众。每战则选死士,厚供给,隶为亲兵,多至数千。其临阵也,以他部前驱,而以死士监其后,层层设伏待之。前战败,而挥之赴援,往往转败为胜。胜则尽锐冲压,官军每为所乘。其止也,乍东乍西,倏隐倏现,冀乱吾之谋;其行也,忽驰忽骤,或合或分,冀伺吾之隙。此贼凶狡,非王錱一军不足制之。”于是錱选锐三千人,谓:“持之以小心。出之以多算。严申号令,明示赏罚,屡胜而气不敢骄,无贼而备不敢弛。禁骚扰以收民心,作忠义以邀天眷,让功能以和诸将。以此众战,其有济乎!”又乃以咸丰七年三月出兵江西,不攻坚而游击,声东击西,纵横驰突;而伺其瑕,并兵一向。太平军猝莫知措,为之语曰“出队莫逢王老虎!”旬月之间,大捷十二。而錱亦惫奔命,感热疾,卒于军,年才三十三,予谥壮武。其军则偏裨分领之,世称“老湘营”。及曾国藩再起督师,:转战江西安徽,则资老湘营以自强。其大将张运兰、运桂兄弟尤其选而錱之偏裨也。錱之治军,好整以暇,无日不课弁卒读书,而己亦无日不读书。尤喜《周易》 ,玩辞观象,窃叹人事之变迁,不外阴阳之消长,泰否之乘,剥复之运,其理甚著,而其几甚微。伊古来治乱兴亡之迹,不出乎此。而自恨胸中绝少宁静之致,太息曰:“由平日养心养气未能用功耳。稍暇则温《周易》而心不与理洽;掩卷时,犹书自书,我自我。然犹稍胜于悠忽过去也。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故万汇杂投,应之绰有余裕。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明与灵,吾心所恃以酬万事者也。大抵治兵与治心,事虽异而理则同。少纵即逝,常操乃存。危微之机,所关甚巨。将之以敬,贞之以诚,一有未至,则罅瑕立见,而流弊遂不可胜言,自非常惺惺不可也。天下事,坏于玩怠者固多,坏于张皇者实亦不少。镇静二字,实任重致远、酬酢万变之本。几须沈,乃能观变;神必凝,方可应事。若纷纷扰扰,不惟自损,且负国负民矣。”及其大捷于江西也,致左宗棠书曰:“吾卒惫矣。幸气愈王而神愈敛,或尚可用。”宗棠复日:“璞山以治心之学治兵,克己之学克敌。知兵事以气为主,而多方养之,俾发而不泄,故其劳烈遂至于此。来书气愈王而神愈敛一语,直揭古今用兵要诀,非深于此道,不能说,不能知。果能此道矣,则静专动直,虽千万人何慑焉。尝论用兵须全体《周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才为万全。能此者有几人哉!”对李续宾方领兵九江,而錱贻书规之曰:“大丈夫出身为国计,名固不求,罪亦勿避。切勿效小英雄手段,知进而不知退,知经而不知权,胶拘于一成之见,听操纵于庸人之手也。”传有《王壮武公遗集》二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