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2024-05-18 21:05

1.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在大连北良港,码头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吨玉米装船,沿渤海、东海一路南下。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东北粮食物流“龙头”,如今与200个港口库、中转库、收纳库连接,成为“北粮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浙江舟山老塘山深水港,从北方过来的运粮船不绝于途,源源不断地填补着浙江省每年100亿公斤的粮食缺口。浙江省粮食局有关人士说,目前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省份,约有一半的粮食依靠省外调入,预计到2015年,全省70%的粮食将由舟山粮油物流基地承载或中转。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说,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步转移,“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日趋明显。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其中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左右。
    谈及“北粮南运”的成因,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有五大因素。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著名农业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宝瑞评价说,目前我国出现“北粮南运”是地区资源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结果。
    粮食物流滞后制约“北粮南运”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说,从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较为稳定,当前的粮食形势处于产销“紧平衡”的状态。由于粮食产销区位分布明显,目前全国粮食每年总流量高达1.7亿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量约为7000万吨。
    粮食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北粮南运”为代表的粮食跨省调运数量日趋庞大,而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现有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大连保税区宏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他通常在内蒙古通辽当地收购玉米,经过减斤、过磅、装编织袋后运到火车站,成本每吨约40元;火车运到大连港,每吨运费50多元;从火车站搬运到港口码头粮库每吨需15元;玉米装船费用每吨60多元;如果运到福建,海运费每吨在60元至80元。加上港口仓储费、沿路玉米千分之二的损耗等各环节的费用,一吨玉米从东北经过大连口岸运至福建,运输成本至少在250元,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0%。
    记者在北方产销区走访发现,目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至少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主产区粮库的建设水平普遍滞后,许多粮食存储在由苇席、竹片等器材制成的简易露天粮囤里。二是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被闲置。三是铁路运力紧张,水路潜力开发不足。刘金成说,长途运输时如果赶上车皮紧张,企业就需要付出高额的“请车费”,一节车厢要5000元左右,等于一吨粮食增加80元成本。
    吉林省粮食研究所副所长刘笑然等专家表示,粮食物流紧密连接着“北粮南运”的产区和销区,应重点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提高粮食流通能力。当务之急还要开发水运潜能,调整政策使之较铁路运输费用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引导粮食运输企业通过“铁海联运”方式,打通东北地区-辽宁港口-东南沿海省市的“北粮南运”快速通道。
    防止粮食“能源化”一哄而起影响“北粮南运”
    几年前,有关部门还在为陈化玉米的出路发愁;如今,当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供求变化为玉米找到了能源化出路——加工成燃料乙醇“养车”时,却又开始为各地盲目上项目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而担忧。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津近期在一次东北粮食物流会上说,近两年来,以投资燃料乙醇项目为主,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作为玉米大省的吉林,近来新建扩建大加工厂10多个,其加工能力将达1200万吨至1500万吨,而吉林全省的玉米总产大约是1800万吨。据吉林省粮食部门估计,过两三年将无玉米可调出。
    山东省阜丰公司是全国影响较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其负责人坦言,目前玉米价格上涨较快,在东北组织玉米货源越来越困难。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从2007年开始的两个年度内,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实际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动,2006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类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为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2006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
    这是对粮食“养车热”的一次“刹车”。
    记者调查发现,东北产粮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紧张,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对此十分焦急。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对调动东北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发展改革委工业司有关人士强调指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决定着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一哄而起、盲目建设,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产业健康发展,还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必须加以调控。
    “北粮南运”何去何从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粮食流通格局的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取向。“北粮南运”把粮食供应压力从南方甩到北方,这需要一系列平衡的区域制度安排,如加大对北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持,同时提高对种粮农民补贴水平。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粮食产业逐渐融入全球化经济。一些专家提出,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北粮南运”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粮食流通可考虑“北出(口)南进(口)”的策略,即北方玉米就近出口,南方适当进口廉价玉米。
    万宝瑞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分析认为,全球玉米贸易量为900亿公斤左右,其中美国占50%。目前美国用玉米转化燃料乙醇已超过出口量,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正如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布朗教授所讲:“全球8亿部汽车发动机正与世界近20亿贫困人口争粮食。”随着国际粮源减少和生物质能源的迅速发展,我国依靠进口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南进”的策略将会落空。
    万宝瑞说,与玉米一样,东北粳稻南运也难以替代。目前国际市场大米的贸易量每年在275亿公斤左右,只相当于我国大米产量的15%左右。在大米的国际贸易量中,粳稻所占比例不到10%。这几年东北每年调出的水稻在150亿公斤以上,南方要通过国际市场替代东北调入的稻米,不仅总量难以满足,而且品种结构也难以保障。
    基于此,万宝瑞认为,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三农”利益考虑,从国际粮食贸易发展趋势考虑,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食贸易的调剂。
    有关专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将出现一些新变化,但总体上“北粮南运”格局将会延续。不过,北方粮食主产区流出的原粮将有所减少,取而代之是成品粮和粮食深加工产品的增加。适度支持这一变化趋势,将有利于调动北方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2.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在大连北良港,码头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吨玉米装船,沿渤海、东海一路南下。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东北粮食物流“龙头”,如今与200个港口库、中转库、收纳库连线,成为“北粮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浙江舟山老塘山深水港,从北方过来的运粮船不绝于途,源源不断地填补著浙江省每年100亿公斤的粮食缺口。浙江省粮食局有关人士说,目前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省份,约有一半的粮食依靠省外调入,预计到2015年,全省70%的粮食将由舟山粮油物流基地承载或中转。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说,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步转移,“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日趋明显。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其中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左右。  谈及“北粮南运”的成因,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有五大因素。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著名农业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宝瑞评价说,目前我国出现“北粮南运”是地区资源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结果。  粮食物流滞后制约“北粮南运”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说,从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较为稳定,当前的粮食形势处于产销“紧平衡”的状态。由于粮食产销区位分布明显,目前全国粮食每年总流量高达1.7亿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量约为7000万吨。  粮食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北粮南运”为代表的粮食跨省调运数量日趋庞大,而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现有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大连保税区巨集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他通常在内蒙古通辽当地收购玉米,经过减斤、过磅、装编织袋后运到火车站,成本每吨约40元;火车运到大连港,每吨运费50多元;从火车站搬运到港口码头粮库每吨需15元;玉米装船费用每吨60多元;如果运到福建,海运费每吨在60元至80元。加上港口仓储费、沿路玉米千分之二的损耗等各环节的费用,一吨玉米从东北经过大连口岸运至福建,运输成本至少在250元,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0%。  记者在北方产销区走访发现,目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至少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主产区粮库的建设水平普遍滞后,许多粮食储存在由苇席、竹片等器材制成的简易露天粮囤里。二是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被闲置。三是铁路运力紧张,水路潜力开发不足。刘金成说,长途运输时如果赶上车皮紧张,企业就需要付出高额的“请车费”,一节车厢要5000元左右,等于一吨粮食增加80元成本。  吉林省粮食研究所副所长刘笑然等专家表示,粮食物流紧密连线著“北粮南运”的产区和销区,应重点立足于现有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提高粮食流通能力。当务之急还要开发水运潜能,调整政策使之较铁路运输费用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引导粮食运输企业通过“铁海联运”方式,打通东北地区-辽宁港口-东南沿海省市的“北粮南运”快速通道。  防止粮食“能源化”一哄而起影响“北粮南运”  几年前,有关部门还在为陈化玉米的出路发愁;如今,当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供求变化为玉米找到了能源化出路——加工成燃料乙醇“养车”时,却又开始为各地盲目上专案可能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而担忧。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长白美津近期在一次东北粮食物流会上说,近两年来,以投资燃料乙醇专案为主,上马玉米加工厂的热潮席卷东北主产区。作为玉米大省的吉林,近来新建扩建大加工厂10多个,其加工能力将达1200万吨至1500万吨,而吉林全省的玉米总产大约是1800万吨。据吉林省粮食部门估计,过两三年将无玉米可调出。  山东省阜丰公司是全国影响较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其负责人坦言,目前玉米价格上涨较快,在东北组织玉米货源越来越困难。  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资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在从2007年开始的两个年度内,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实际上,由于能源化加工的推动,2006年以来,我国玉米价格持续上扬,并首次出现价格“倒挂”:玉米价格高于小麦,改写了各类粮食品种的比价关系,对最近一轮粮油涨价产生了影响。为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2006年底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燃料乙醇专案,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  这是对粮食“养车热”的一次“刹车”。  记者调查发现,东北产粮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方财政紧张,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地方 *** 和种粮农民对此十分焦急。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对调动东北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发展改革委工业司有关人士强调指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决定着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一哄而起、盲目建设,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玉米加工产业健康发展,还可能危及粮食安全,必须加以调控。  “北粮南运”何去何从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粮食流通格局的背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取向。“北粮南运”把粮食供应压力从南方甩到北方,这需要一系列平衡的区域制度安排,如加大对北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支援,同时提高对种粮农民补贴水平。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粮食产业逐渐融入全球化经济。一些专家提出,由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北粮南运”成本居高不下,我国粮食流通可考虑“北出(口)南进(口)”的策略,即北方玉米就近出口,南方适当进口廉价玉米。  万宝瑞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分析认为,全球玉米贸易量为900亿公斤左右,其中美国占50%。目前美国用玉米转化燃料乙醇已超过出口量,未来几年美国玉米出口量将大幅减少。正如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布朗教授所讲:“全球8亿部汽车发动机正与世界近20亿贫困人口争粮食。”随着国际粮源减少和生物质能源的迅速发展,我国依靠进口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南进”的策略将会落空。  万宝瑞说,与玉米一样,东北粳稻南运也难以替代。目前国际市场大米的贸易量每年在275亿公斤左右,只相当于我国大米产量的15%左右。在大米的国际贸易量中,粳稻所占比例不到10%。这几年东北每年调出的水稻在150亿公斤以上,南方要通过国际市场替代东北调入的稻米,不仅总量难以满足,而且品种结构也难以保障。  基于此,万宝瑞认为,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三农”利益考虑,从国际粮食贸易发展趋势考虑,实现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始终要立足国内资源,国际市场只能作为我国年际间和品种间粮食贸易的调剂。  有关专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流通将出现一些新变化,但总体上“北粮南运”格局将会延续。不过,北方粮食主产区流出的原粮将有所减少,取而代之是成品粮和粮食深加工产品的增加。适度支援这一变化趋势,将有利于调动北方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
  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
  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
  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
   
  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我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北粮南运是什么意思  把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
  我国古代南粮北运、现在北粮南运的原因  我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伏旱的有利有利影响  虽然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伏旱这件事必然有它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但对单一的物件而言,一定是存在着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的情况。所以,对于中国南方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来说,伏旱的害处是明显的,利处是细微的。所谓利处,大部分不是大部分人民能享受的,如,伏旱到了,农作物生长不利,工业用水缺乏,人们感到发闷,气喘。这对水利装置的需求,新技术的需求,如空调,清凉油,薄荷膏等必需品的需求就会大大增加,对经营相关装置,药材的企业是有利的。
  河流梯级对航运的有利影响  河流梯级开发建多道水坝,使每道坝内河道落差减小,有利于航运;流域内的水坝建设能调节河流径流量,能改善河流中下游地区的航运条件,水坝建设使水库上游的河道变宽、变深,可以改善了航运条件,使上游河段船舶吨位上升。
  缓解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匀的有效措施是(  )A.北粮南运B.南水北调C.修建水库D.退耕还  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工程,将黄河水调进青岛市,以解决青岛市供水不足的问题.目前规划上马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故选:B.
  寒潮的有利影响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可造成铁路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讯讯号失灵,列车执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  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据各地农技站调查资料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中国南水北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对调入区的有利影响:缓解用水紧张,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使土壤的肥力下降,盐渍化加剧  对调出区的有利影响:减少防洪压力  不利影响:同样会破坏植被,减少土壤肥力!
  高原的有利影响  
   高原对人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因为这是科学。所以在高原工作生活,要想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就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乐观的革命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是要尊重规律,承认高原缺氧对人的影响,既不能夸大高原对人的生理影响,也不能漠视高原对人的生理影响,而是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来适应高原的生活条件。乐观的革命精神是指不能因为高原对人生理影响的存在就谈高原而色变,而是要积极的去面对自然条件的艰苦,以苦为乐,从单调的生活中去努力寻找乐趣。   
   

3.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有:
1、产销区之间实现了粮食互补协作,促进了北粮南运,增加了产区种粮农民收入,推动了产区粮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2、同时,为销区居民提供优质粮源,稳定了销区粮食企业加工所需粮源,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3、能够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的主体作用,实现粮食产品产销的深度开发与融合一方面对于保障粮食供应、粮食市场稳定等起到积极作用。
4、对于拓展引粮入闽渠道、减轻主产省库存和仓容压力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5、增加了粮食产区种粮农民收入,推动产区粮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6、为销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粮源。
“北粮南运”的原因如下:
1、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
2、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
3、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需求增加。
4、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
5、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4. 简要分析北粮南运的主要原因

  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
  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
  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
  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5. 我国古代南粮北运、现在北粮南运的原因

我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我国古代南粮北运、现在北粮南运的原因

6. 北粮南运的主要运输方式是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中国铁路运输的地位尤为突出.纵横交错的铁路分布全国各地,并与公路、河道、航空港相连,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中国现已形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铁路运输也是“北粮南运”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故选:C.

7. 目前我国国内粮食流通格局主要是南粮北运

目前我国国内粮食流通格局主要是:北粮南运。

2017年05月,“营口、高栏、衡阳”北粮南运海铁大通道开通暨珠海港捷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开业仪式在高栏成功举行,标志着珠海港集团多式联运物流通道的货源腹地首次延伸至我国北方地区。
“营口、高栏、衡阳”北粮南运海铁大通道由珠海港集团和中远海携手打造、由珠海港捷多式联运公司作为通道的铁路承运人。通过这条通道,北方粮食装箱后,在辽宁营口港经中远海运大船运抵高栏港,再经铁路中转至衡阳客户手中。
首批运输的货物为北方玉米,共262个集装箱,其中42个集装箱搭乘货运列车发往衡阳。相比经长江中转的物流路径,“营口、高栏、衡阳”北粮南运海铁大通道可以节省7至10天的运输时间,降低了粮食货物运输途中的霉变风险。

告别“低粮价时代”:
国家宣布一系列粮食收购政策,将玉米、大豆等纳入收购范围,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临时储存稻谷的价格,既高于上半年国家公布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也略高于当前的市场粮价,有的品种还是首次公开宣布入市收购储备,其托市意图相当明显。早稻收购上演了这一轮粮食牛市“最后的疯狂”,收购价达到了100元/百斤的历史高点。但随后而来的中晚稻收购却相反,各方谨慎入市,价格萎靡不振。
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开秤收购价竟然低于先前的早稻收购价,出现罕见的早晚稻价格“倒挂”。与此同时,大豆、小麦、玉米等也纷纷进入下行通道,“卖粮难”、“谷贱伤农”一触即发。中国宣布提高保护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回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全线上涨,部分地区大豆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国家的保护价。
南方粮食市场副总裁熊良华认为,这次国家决定实行临时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可以一举多得:首先,遏制了当前粮价下滑的势头,防止了农民“卖粮难”;其次,这次公布的临时收购价将是中国市场各粮食品种的一个阶段性底部,提升中国粮食的价格底部将使中国粮食告别“低价时代”。

目前我国国内粮食流通格局主要是南粮北运

8. 铁路助力“北粮南运”

铁路助力“北粮南运”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外销基地,因其播种面积大、粮食产量高,被称为中国的“北大仓”。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把粮食运输作为重中之重,从保障民生大局出发,克服疫情影响、紧盯市场需求,加大运力投入,全力确保“北粮南运”畅通高效。
  
 铁路是人民的铁路。在粮食安全运输中,铁路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有作为、显担当。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把粮食运输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保障民生的大局出发,克服疫情影响,按照“优先空配、优先装车、优先取送、优先挂运、优先编组”的原则,确保粮食运输工作的畅通无阻。货运系统依托95306货运电子商务平台,全天候为客户提供运费查询、货物追踪、粮食承运等服务,使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发货、收获手续,获得了用户们的高度评价。白城车务段组织开行粮食直达列车,同意协调运转、货运作业衔接工作,为粮食运输一路开“绿灯”。
  
 ve�C�|�BE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