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人木的介绍

2024-04-27 12:36

1. 潘人木的介绍

(1920—)女,作家。本名潘佛彬。原籍江苏,寄籍辽宁。抗战期间,入关求学,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职于重庆海关总署、新疆省女子师范学院。后举家去台湾,于1964到1981年间,先后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的编辑与总编辑。50年代初开始创作,被称为当时台湾“风头最健”之女作家。

潘人木的介绍

2. 潘人木的相关介绍

潘人木从年轻时候就创作不断,作品或取材于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或反映战后台湾社会现实。她的小说《如梦记》、《莲漪表妹》、《马兰自传》(后改名为《马兰的故事》)都是得奖作品。任职省“教育厅”期间,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又编纂《中华儿童丛书》、《中华儿童百科全书》。另有《夜光杯》。由于潘人木毕业自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英文基础深厚,因此在儿童文学的园地里,不仅有儿歌、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等的创作,也有翻译作品,并且深耕广植到现在,是位资深的优秀作家。 那么潘人木是如何与儿童文学结缘、结缘后的经历作为、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屡易笔名的原因,她又是如何选择安排题材以成就作品,以及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文字做解答。 资深作家潘人木,有位又会说故事、又能念儿歌的母亲,从小时候起,她就在随着母亲念儿歌、聆听母亲讲故事的环境中逐渐长大。潘人木于《走到人前亮三分》一文中说:儿歌是我的心灵最初的光亮,也是永远的光亮。儿歌是我一切的开始。它教育我,陪伴我,娱乐我,抚慰我,温暖我,从婴儿到老年。依偎在母亲怀里,听她念儿歌,她的声音,她的呼吸,她的怀抱的温暖,使她念出来的任何一首儿歌,讲的任何一个故事,玩的任何一种“儿歌游戏”都是美丽的。美丽的亲情,发着光,存在子女心中,奠基他们人格和性向的成长,这种功能是无可取代的。 听着随着母亲念儿歌,听着母亲讲故事,潘人木在其母亲讲的其中一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里——“地上三棵小花,变成了三个半寸高又会弹又会唱的小人儿”,那“又会弹又会唱”六个字,潘人木说:变为有感情、有画面、有想象的整体,激动着我小小的心灵。……,引起了我许多想象,许多感动,后来我才知道,母亲讲的这六个字就是六颗文学的种子,在那样早的岁月,便深植在我的心田里。从此,我心田的土壤便有了变化。种子要发芽,要水份、要日光,其来源是无止境的渴望读书,以“胡思乱想”为乐,以观人行动为有趣。(见1999年民生报社出版潘人木著《鼠的祈祷》自序)。在无止境的渴望读书、努力读书之中,1938年暑期,潘人木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后, 先任职于重庆海关总署,随后至新疆迪化女子师范学院教书,1949年举家迁来台湾。1950年,潘人木以中篇小说《如梦记》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创作首奖”;1952年,潘人木又以长篇小说《莲漪表妹》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1953年,再以长篇小说《马兰自传》荣获“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 潘人木从学生时代起,到1953年三获文艺创作奖,在此之前,皆未涉足儿童文学的写作。 潘人木为何会与儿童文学结缘,主要起因于有次她看了念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写的一篇作文不理想,在分析探讨原因,并且有鉴于儿童最先接触的事物,会对他们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他们一辈子,于是当时潘人木打算开个小书店,出版一些有水准的儿童读物,好让孩子们能够吸收一些好的东西,结果因缘际会,那时潘人木在《联合报》上发表的一篇《感慨话考试》文章,被任职省“教育厅”第四科的科长陈梅生先生看到,认为很有见地,而正巧彼时适逢省“教育厅”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成立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编辑群中缺少一位健康类的编辑,陈梅生遂邀请潘人木担任,潘人木在欣然接受之余,随之打消了开书店的念头,而开始踏入儿童读物编辑与写作的工作,潘人木从事省“教育厅”儿编工作总计十七年,从编辑做到总编辑,期间,除《中华儿童丛书》出了四百多本,另外还倡议、计划、开编《中华儿童百科全书》。(见潘人木著《鼠的祈祷》附录二《下雪的十七年》,249-261页)。 潘人木自与儿童文学结缘后,在这块园地里就不断地深耕广植,一直到现在。她不仅编辑了《中华儿童丛书》、《中华儿童百科丛书》,还编了十二本《中华幼儿丛书》以及中国节日小书一套、忠孝故事小书一套,后来又参与台湾英文杂志社主编《世界亲子图书馆》,协助民生报社编辑出版儿童散文《好吃的小东西》、《乌烟公公》等。另外,潘人木从开始儿编工作起,也不断地或创作故事、或写作儿歌、或写作散文等,给儿童少年看,好丰富他们的认知,增进他们的知识智能,让他们生活在充满趣味与快乐的天地里。 她会为自己取潘人木这个笔名,是为了要参加文艺创作的征文的缘故,潘人木说:我不想以真名应征,一时之间又想不起什么好的笔名,于是就把“佛彬”本名各取字旁,成为“人木”。有人说,这两个字一起就“休”想出头了,果不其然。但,也有人另有看法。已故赵友培先生就觉得很好。(见潘人木著《请问潘阿姨》,原载《精湛》季刊1994年秋季号,后收入《鼠的祈祷》。 潘人木这一名字诚如赵友培先生的认为,是个好笔名,因潘人木以这一笔名发表的文学作品频频获奖,中篇小说《如梦记》在1950年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小说创作首奖”,后来的长篇小说《莲漪表妹》于1952年荣获“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马兰自传》于1953年又获得“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文艺创作奖”。另外翻译作品《爱蜜莉》在1996年时,获“新闻局”小太阳奖最佳翻译奖。 潘人木除了有“潘人木”这个笔名,她在担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编辑与总编辑期间,陆续创作发表五十来本儿童文学作品时,又取用了其它的笔名,而且笔名之多,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她在那段期间取用的笔名计有:冯伟、吴叶、慎思、于慎思、唐逸陶、潘遂、立德、唐茵、求实、王求实、朱蒂娜、曼怡、云美、凌云美、吴明、周菊、小玲、夏小玲、李丽雯、安迪、简安迪、凌安迪、蒋凯伦、爱丽、蒋爱丽、胡丽丽等。潘人木以这些笔名发表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用唐逸陶之名发表的《冒气的元宝》,于1978年获台湾省教育厅第一期金书奖“最佳写作奖”;以于慎思之名发表的《小萤萤》,在1979年获台湾省教育厅第二期金书奖“最佳写作奖”。 刘枋曾撰文称潘人木是“得奖专家”(见刘枋著《得奖专家——记潘人木》,1985年采风出版《非花之花》,51-55页)。潘人木在文学写作方面获得的奖项,除上述之外,另于1962年获“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1990年获信谊文教基金会幼儿文学特别贡献奖、1995年获中国妇女写作协会资深编辑奖、1999年获亚洲第五届儿童文学大会台湾地区最佳翻译奖、2000年获杨唤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从潘人木获得这么多文学奖项看来,她确实是位具有文学创作天份的杰出作家,这和她取什么笔名来发表作品,世人对她笔名的认为,着实没有关系。潘人木曾说:笔名人木,人说不好,合起为“休”,但自己认为休也有正面的意思,是快乐,所以总愿能与大家“休戚与共”。(见2000年信谊基金出版潘人木著《龙家的喜事》之《作者简介》) “休”字也有快乐的意思,潘人木希望能与众人休戚与共,一同欢乐,她这番期望,在她任职儿编期间,陆续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时,又用了好多其它的笔名,可看出端倪。她似乎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她是谁,而只希望透过作品能与众人一同欢乐,因此她有所思有所感不断的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之时,也期愿大小读者在看了她的那些创作后,能欢喜,能快乐,能获得智慧,至于笔名,用哪个都无所谓,它只是个代号,经常换个代号,既新奇,又好玩,何乐而不为!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篇)一位成年人要时时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亦即“童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潘人木在开始从事儿编工作时,就深刻地体悟到:“一个人若是想在儿童文学上贡献自己,除了基本上的写作条件,他最需要的是保有一片童心,不然,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见潘人木著《下雪的十七年》,《鼠的祈祷》)。 儿童的心性,天真质朴,自然率直,喜好新奇变化,热爱游戏同乐,对于有兴趣的事物必认真以对,不知或轻忽名利,生活以快乐为原则。潘人木在从事省教育厅儿编任内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时,不用潘人木之名,而取用其它的笔名,并且特别多,这应该也可说是她自然率真、重视生活快乐、喜欢新奇变化的“童心”表现。她取用“慎思”、“求实”之名,这似乎说明了她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能认真审慎面对的一种“童心”的呈现,她在《下雪的十七年》一文中曾说:做了总编辑以后,责任感更重了。一位西洋儿童文学名家说过:“只有最精美事物中最精美的才配给儿童阅读。”我觉得他说得对。为了要遵守他这句话,我这个总编辑也成了一个怪胎形的守卫者——自觉浑身长着长长的触角,四个不同用途的大眼睛,手里拿着一支大笔,一个放大镜,把守读物小组的大门,不准在内容上、形式上、文字上有不良影响的稿件进入。(见《鼠的祈祷》,259页)“浑身长着长长的触角,四个不同用途的大眼睛,手里拿着一支大笔,一个放大镜,把守读物小组的大门”,这形象,活脱像个变装且认真游戏、工作的儿童。由于潘人木就读中央大学时读的是外文系,在屡易笔名之中,自然而然地会取“朱蒂娜”、“安迪”、“爱丽”等名字。 如今提及潘人木任职儿编期间,在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时屡易笔名,这很像欧阳修的屡易其号,但她的笔名比起欧阳修的名号可要多得多。而从潘人木当时屡易笔名以发表儿童文学作品这事情看来,或许也是因为她身为儿童读物的编辑、总编辑,对于《中华儿童丛书》的编纂,在该出书的时候,一定要能按时出书,以恪尽职责,然而如果预约撰稿人没能依照时间将作品投寄过来,或者恰逢没有适当的稿件,那么她自己势必须设法完成文稿,还好她本是文学创作的高手,及时成就作品难不倒她,然而身为编辑却发表出版自己的作品,潘人木生性朴实,于是她自然而然地取用了“潘人木”之外的其它笔名为该文章的作者,好按时出书,完成自己份内应完成的编纂工作。如果她那时的屡易笔名也包含这种原因的话,那么这还显现了她认真处事、愿意与人休戚与共、轻忽名利、一同欢乐完成工作的人格修为,以及“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高尚情操。 潘人木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对于材料的选择与安排,颇见功力。翻阅她的各本儿童文学作品,取材堪称广泛,举凡动物、植物、山川、矿石、传说、民俗、节庆、亲情、环保、宇宙星辰、自然时序、生活习惯、活动游戏等等,她都选择安排以创作编写,她或采儿歌形式、或以故事、或用散文。潘人木非常擅长编写故事,她曾创作了不少的儿童故事,她认为“写故事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只有二个:一、发生了什么问题;二、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只在于这二个步骤的经营而已”(见1988年6月20日《中央日报》十六版潘人木著《纵横小说创作与儿童文学之间》)。发生什么问题,亦即是制造一个有趣的问题,也就是创作者自认为强而有力、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最好的点子,然后让点子成长,形成波折,产生冲突,制造悬疑,最后令问题获得解决。而对于所编写的故事,需使其具备合理的荒谬。(见潘人木著《我对儿童文学的看法》,该文收列在2000年三民书局出版潘人木著《丁伶郎》前言部分)。除了故事,潘人木也非常擅长写作儿歌。她认为儿歌能“滋养着儿童的身心,散发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辉”(见1998年台湾麦克公司出版潘人木著《老手杖直溜溜》书后《给爸爸妈妈的话》)。她尽量尝试以传统儿歌的形式,譬如连锁歌、颠倒歌、游戏歌、绕口令、谜语歌等来写作,但她也尝试自由形式自创形式的儿歌的写作。(潘人木著《我怎么写儿歌》,见《一只猫儿叫老苏》后记)。潘人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对于文章体式表现得很灵活,例如《天空的谜语》是她写给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看的作品,在这本作品里,她便结合了谜语歌与散文短文写成。 潘人木为儿童写书,对题材的选择安排与内容的经营规划,有独到之处。有人曾说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面对潘人木,也可说她左手写儿歌、儿童故事,右手写成人小说。曹丕曾评论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擅长写作辞赋,即使张衡、蔡邕这两位作赋大家都不能比他们更好,但是曹丕也说,王粲、徐干在别的文章的表现上,比不过他们辞赋的创作。(见曹丕《典论·论文》)一位作家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体的写作上都有杰出优秀的表现,不是件容易的事。潘人木创作成人小说表现的优异,早就是有目共睹的,后来她跨足儿童文学的写作,其优异的表现,也是让人刮目相看,连连称道。天才的成功亦须要靠他付出九十九分的努力,潘人木创作儿童文学的用心认真,从她的构句、谋篇、立意等方面,可深深地感受得出。一个人的人格即是他作品的风格,而作品的风格亦能呈现一个人的人格,潘人木儿童文学作品所展现的高雅清新风格,除了代表她的人格,另也滋润影响着阅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身心,让小读者的身心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丰富盈满,趋向善与美,因此她的屡屡获奖,享誉文坛,实在可说是实至名归!

3. 潘人木的文学生涯

潘人木1950年代初开始创作,被称为台湾“风头最健”之女作家。(1)1950年发表中篇小说“如梦记”,获中华文艺奖第一名。(2)1952年出版长篇小说“莲漪表妹”,获文艺奖金委员会的高额奖金。(3)1965年,潘人木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题材丰富,有儿歌、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等,此外尚有译作。

潘人木的文学生涯